应用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42.82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NGF-TrkA信号通路探讨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胫骨重建的实验研究》基于NGF-TrkA信号通路探讨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胫骨重建的实验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神经损伤修复及骨骼重建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其中,坐骨神经损伤后的骨骼重建问题尤为突出。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NGF(神经生长因子)/TrkA(神经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分析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胫骨重建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本实验采用健康SD大鼠,以手术方法制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
所需药品包括NGF、TrkA相关抗体及电针治疗仪等。
(二)实验方法1. 模型建立:通过手术方法制造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
2. 分组处理: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包括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及跑台训练组,每组又分别分为不同的时间点(如:第7天、第14天等)观察其恢复情况。
3. 治疗方法:电针治疗组采用夹脊电针治疗,跑台训练组进行适量的跑台训练。
4. 指标检测:检测各组大鼠的NGF、TrkA表达水平,以及胫骨的重建情况等。
三、实验结果(一)NGF/TrkA表达水平分析经过实验,发现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大鼠NGF、Trk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的组别,其NGF、TrkA 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表明这两种治疗方法能有效地促进神经修复及骨骼重建。
(二)胫骨重建情况分析在胫骨重建方面,经过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的大鼠胫骨重建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别。
通过X线片及显微CT扫描发现,该组大鼠的骨骼密度增加,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四、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胫骨重建。
这可能与这两种治疗方法能够促进NGF/TrkA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NGF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修复;而TrkA作为NGF的受体,其表达水平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神经修复的效率。
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由于神经再生速度慢、周围组织水肿粘连、肌肉萎缩等原因限制,目前临床疗效仍不满意。
现本文对近年来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做如下综述。
一、非手术治疗1.1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应用的药物,可以减轻局部炎症,改善损伤神经周围微环境,减少组织水肿粘连等,局部应用可达到更好的疗效。
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神经损伤后远端神经再生,步行试验发现其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体外实验发现其可促进轴突生长。
李强等发现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 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可促进血管生成,认为这可能是通过刺激成纤维母细胞分泌多种血管生成因子所致。
目前对于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多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是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M akoukji 等发现锂剂作为一种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 抑制剂可以影响wnt /β-cate-mn 信号通路,进而刺激外周髓鞘基因的启动子活性、转录物和蛋白合成,促进坐骨神经损伤恢复。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他克莫司亦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为损伤部位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Que 等通过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他克莫司的修复作用,发现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进而抑制疤痕组织形成。
他们认为他克莫司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同时激活 c-Jun 氨基末端激酶 (Rat c-Jun N-terminal kinases,JNK) 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 racellularregulatedprot Einkinases,ERK),胱天蛋白酶 -3(caspase-3) 裂解,导致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凋亡,进而抑制损伤后坐骨神经疤痕形成。
申屠刚等发现他克莫司可促进有髓纤维及无髓纤维的再生,提高形态学恢复。
他克莫司作为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为临床治疗坐骨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进展,在应用时应注意其副作用,另外考虑到其对于神经损伤修复具有剂量依赖性,如何更安全地使用他克莫司,仍需进一步研究。
坐骨神经损伤(SNI)大鼠模型具体方法及步骤原型物种人来源夹闭坐骨神经干导致坐骨神经损伤模式动物品系SPF 级SD大鼠,雄性,8 周实验分组随机分组: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受试药物组(三个剂量梯度组),15只每组实验周期4 weeks建模方法建模方法:对雄性大鼠行腹腔注射麻醉。
将大鼠俯卧位固定于鼠固定架上,铺孔巾,暴露鼠左下肢并剪掉鼠毛。
碘酒、酒精消毒三遍,于左侧股后正中行纵行、长约6-8mm切口,暴露皮下肌肉。
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后,分离出白色、粗大的坐骨神经,刺激后左足出现抽动。
距坐骨结节6-8mm处(定位);用大止血钳夹闭坐骨神经干,压满3扣;挤压5秒钟后松开止血钳,间隔10秒后再夹闭5秒钟,再放松10秒,第三次再夹闭5秒(定时)。
神经干挤压伤宽度约3mm。
9-0无创缝线标记后,将坐骨神经送回原位,整理肌肉,缝合创口;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仅切开皮肤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但不做钳夹,在相应部位相同方法标记后缝合。
后期取材:将取出的动物饲养一周,结束后,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将鼠仰卧位固定于大鼠固定架上。
自颌下至小腹行胸、复联合切口,切断肋骨,剪断膈肌,暴露出跳动的心脏。
用16号针头由左心尖刺入左心室,用软静脉留置导管沿左心室经主动脉瓣插入主动脉,剪开右心耳。
先用0.9%生理盐水250ml快速冲洗组织内血液,其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液快速推注100ml,再缓慢推注100ml,直至使鼠尾巴翘起,身体逐渐僵硬,颜色变白为止。
灌注后,立即将身体一僵硬的鼠于俯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由胸-骶部沿脊柱正中切开,暴露及分离背部肌肉,沿十二肋肌部切断T12 L1水平脊柱、脊髓。
沿坐骨神经走行切腰4、腰5、骶1段脊髓和包括挤压伤在内的上下各2mm的坐骨神经。
同法切取假手术组的相应部位等长标本。
分三种方法进行处理及固定。
(1) 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制备石蜡切片。
(2) 2.5%戊二醛液固定后,备做电镜。
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张凤久赵志英刘启黄丽华【摘要】目的:采用一种自行研制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壳聚糖构建人工神经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研究证实其修复效果。
方法:选用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原位神经移植组(B组)、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组(C组)3组,分别切断坐骨神经后做相应处理,12周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
结果:C组12周后神经已经长过缺损段,神经传导功能恢复。
结论:这种套管能够有效的桥接10 mm长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可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同时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组织工程化的人工神经的良好载体。
【关键词】神经导管;周围神经;缺损;壳聚糖Abstract Objective: Using a self-developed chitosan with good biocompatibility to build artificial nerves to repair defects in rat’s sciatic nerve and a study was made to confirm the repair effect. Methods: 30 healthy male Wistar rats were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A: normal control group, B: in situ nerve graft group, C: Artificial neural bridge group). Sciatic nerve were cut off with the deal accordingly, 12 weeks later, the nerve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ing was performed. Results:12 weeks later, the nerve has been a long paragraph defect, the function of nerve conduction recovered. Conclusion: This casing can effectively bridge the Sciatic Nerve defect of 10mm in rats and can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defect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serve as a good carrier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issue-engineered artificial nerves.Key words Nerve conduit; Peripheral nerve; Defect; Chitosan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中非常多见,在很多情况下,易导致长期且严重的功能障碍。
《人参皂甙Rg1促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人参皂甙Rg1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
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并运用人参皂甙Rg1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甙Rg1能够有效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的再生,提高神经功能恢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引言神经再生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坐骨神经损伤则是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当前,临床上对于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疗效仍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天然药物在神经再生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其中人参皂甙Rg1因其具有促进神经生长和修复的作用而备受瞩目。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参皂甙Rg1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购买于专业实验动物饲养中心。
实验所需的人参皂甙Rg1购自正规药品生产商,并经过纯度检测。
2. 实验方法(1)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通过手术方法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2)分组与干预: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人参皂甙Rg1进行治疗,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
(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情况,包括神经功能恢复、神经生长速度等。
(4)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1.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实验组大鼠在接受人参皂甙Rg1治疗后,其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体表现为运动功能恢复较快,感觉功能恢复也较为明显。
2. 神经生长速度实验组大鼠坐骨神经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在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神经纤维数量增多,再生神经纤维的形态结构也较为完整。
3. 统计学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生长速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人参皂甙Rg1能够有效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外膜纵行小切口神经完全横断法构建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篇一一、引言坐骨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对于其研究有助于理解神经再生、修复机制及评估治疗方法。
然而,要有效地进行这些研究,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是关键。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外膜纵行小切口神经完全横断法构建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本实验选用成年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动物,体重约250-300克。
2. 手术方法(1)术前准备:大鼠麻醉、备皮、消毒等。
(2)手术过程:定位坐骨神经,行外膜纵行小切口,完全横断坐骨神经。
(3)术后处理:缝合伤口,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3. 模型评估通过行为学观察、电生理检测及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评估坐骨神经损伤程度及模型稳定性。
三、实验步骤1. 麻醉与备皮:将大鼠麻醉后,备皮、消毒。
2. 定位坐骨神经:根据大鼠解剖学特点,定位坐骨神经。
3. 手术操作:行外膜纵行小切口,完全横断坐骨神经。
4. 术后处理:缝合伤口,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5. 模型评估:分别在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观察、电生理检测及组织学检查,评估坐骨神经损伤程度及模型稳定性。
四、结果1. 模型稳定性:通过多次重复实验,证明外膜纵行小切口神经完全横断法构建的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 坐骨神经损伤程度:通过行为学观察、电生理检测及组织学检查,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造成坐骨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
3. 神经再生与修复:观察坐骨神经再生与修复过程,为研究神经再生、修复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五、讨论外膜纵行小切口神经完全横断法构建的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具有以下优点:手术操作简便、损伤程度可控、模型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等。
同时,该模型可为研究坐骨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神经再生与修复过程、药物治疗效果等提供有效的实验基础。
然而,该模型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无法完全模拟人体内复杂的环境及生理条件等。
新型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摘要:神经缺损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问题,常常导致功能丧失和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型神经导管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评估该神经导管在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功能方面的效果。
方法:选取60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
实验组使用新型神经导管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对照组采用传统修复方法。
术后观察动物行为、神经肌肉兴奋和肌肉重塑情况,并进行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实验组大鼠在恢复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运动恢复时间缩短,神经肌肉兴奋恢复时间更早。
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的神经再生和肌肉重塑情况也较好。
结论:新型神经导管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该导管能够促进神经再生和肌肉重塑,加速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
这表明该导管在临床上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神经缺损修复方法。
关键词:神经修复,神经导管,坐骨神经,大鼠,实验研究引言:神经缺损是由于创伤、手术或疾病引起的神经结构完整性受损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目前,神经修复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缺乏理想的修复方法。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神经修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采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对比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修复效果。
实验组使用新型神经导管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传统修复方法。
术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进行神经肌肉兴奋和肌肉重塑评估,并进行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实验组大鼠在术后恢复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实验组大鼠的运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神经肌肉兴奋恢复时间更早。
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的神经再生和肌肉重塑情况也较好。
讨论:新型神经导管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其能够促进神经再生和。
《大鼠坐骨神经 [FG-FK506药物缓释系统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摘要: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egeneration effect in the rat sciatic nerve transection model by FK506- FG drug delivery system YAN Wen-zhu, QIN Shu-jian,LIU Xue-zheng,et al. Department of Anatomy,Liao Ning medical college,Jin Zhou 121001,China 【Abstract,实验动物分组组别数量(只)处置A组(空白对照组)6空白对照B组(FG-FK506 组)6吻合口局部应用 FG-FK506药物缓释系统C 组(FK506组)6术后腹腔注射FK506,0.5 mg/(kg•d),连续14 d D组(FG组)6吻合口局部应用FG1.2.2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制作及处置方法首先依照纤维蛋白凝胶说明书配置主体液及催化剂2组,分别置入产品自带双推器中,一组中两只注射器分别吸入0.5 ml注射用FK506,另一组中两只注射器分别吸入0.5 ml生理盐水,分别连好连接针座及无尖针头,术后12周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n=6) 组别A组B组C组D组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58.17±6.05*73.33±4.3753.67±3.50*54.83±3.25* 注:与B组比较,* 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本实验将FG作为载体,复合FK506,形成FG- FK506药物缓释系统,使药物持续、缓慢释放,使神经断端长时间维持有效药物浓度,起到明显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且避免了免疫抑制等毒副作用的发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摘要】目的探讨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纤维蛋白凝胶(FG)-他莫克司(FK506)药物缓释系统对神经再生的影响,为FK506的临床应用提供一种可行的给药方式。
《冻存神经异体移植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中应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神经损伤是医学领域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在外周神经系统如坐骨神经的损伤中,恢复功能的难度和挑战性更大。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冻存神经异体移植技术为神经损伤修复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文将就冻存神经异体移植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冻存神经异体移植是一种利用低温冷冻保存的异体神经移植技术,通过将健康的神经组织进行低温保存,然后在需要时进行移植,以修复受损的神经。
这种技术可以解决供体神经短缺的问题,同时也为神经损伤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是研究神经损伤修复的理想模型,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人类神经损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通过冻存神经异体移植技术进行神经损伤修复。
具体步骤包括:1. 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2. 采集健康的异体神经组织并进行低温冷冻保存;3. 在适宜的时间点将冷冻保存的神经组织进行解冻并移植到受损的坐骨神经处;4. 观察并记录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包括行走、奔跑等行为表现;5. 利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检测移植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经过冻存神经异体移植的大鼠,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未接受移植的大鼠。
在行走、奔跑等行为表现上,移植组大鼠的恢复速度更快,行为更加协调。
2. 移植神经的再生情况:通过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检测,发现移植的神经组织在受损的坐骨神经处成功再生,并与宿主神经形成良好的连接。
再生神经的电生理学特性与正常神经无显著差异。
3. 影响因素分析:冻存时间、解冻方法、移植时机等因素对移植效果有一定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调整这些因素,优化了移植效果。
五、讨论与展望冻存神经异体移植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中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首先,该方法可以解决供体神经短缺的问题,为神经损伤修复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