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与寻根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375.00 KB
- 文档页数:15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摘要】“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少功。
本文通过分析寻根文学的背景等结合韩少功的作品来探寻寻根文学的主要思想理念和在作品里的表现。
寻根文学立足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以“文化寻根”为主题,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的文学形式。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派”作家往往会选择一个地域作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因此寻根文学往往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
韩少功作为“寻根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乡野文化寻根这一方面具有典型性,他的作品,如《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都是在一些远离现代文明的地域为背景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曾经是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经历影响而来的。
而正由于他曾经居住过这样的封闭的乡土地方,所以他的乡土小说中对于那种乡土人文环境的描写就更有其代表性。
下面将通过他的几部作品来分析他的寻根文学观念。
《归去来》中,主角黄治先初到某地有莫名的熟悉,他被当地人认作文革时在此插队的知青马眼镜,当以恐慌的心境逃出了乡村重返城市, 但却发现自己已深陷在被误认者的角色位置中难以自拔,好像自己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乡村了。
作为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理念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很明显这是体现他寻根理念的。
其实这写的也是作者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当时的那种迷茫困惑感。
一方面他们插队在乡村,远离了城市,但当他们再度回到城市的时候却发觉那已经不是他们印象中的城市了。
文学的苏醒——解读寻根文学中的韩少功摘要: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文学派别。
其重要文学史意义就是倡导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深层的养料进行创作,唤起了文化审美性的苏醒,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
本文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着重分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爸爸爸》探讨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文学苏醒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短命而亡但是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寻根文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批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发表《文学的"根"》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八十年代的许多作家秉承这个理念开始进行新的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少功、叶蔚林、何立伟、谭谈等人被称为“文学湘军”。
在这些寻根作家中,对寻根文学思考最为深入,最为系统,探索最富创造性的作家当属韩少功。
他在1985年相继发表的寻根文学纲领性文章《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标志性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显示出他在理论与创作上的高度自觉。
以韩少功为首的“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品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的文学。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寻根文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内涵。
寻根文学作家群致力于挖掘出中国落后乡村的民俗社会的一切阴暗面:偏僻、贫困、荒诞、迷信、懒惰、保守、肮脏、冷膜、残酷。
一、韩少功韩少功的创作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人。
1968年初中学毕业后到农村“插队”。
文革后期在湖南泪罗县文化馆工作。
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爸爸爸》,长篇随笔《暗示》,长篇散文《山南水北》,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第一阶段——“伤痕文学”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与“伤痕文学”一道正式进入文学主流借助人道主义的思想资源,控诉当代政治斗争和错误观念对人的摧残。
《月兰》是极左路线造成的一个悲剧。
“我”单纯而热情地执行上面的政策,而对农村生活状况缺乏真实了解,造成了月兰自杀的悲剧。
2.第二阶段——“寻根文学”阶段1985什发表《文学的根》被视为“寻根派宣言”:“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他们(贾平凹和李杭育等)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依托。
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中篇小说《爸爸爸》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时间凝固和停滞、充满原始蛮荒气氛、不知现代文明为何物的山寨——鸡头寨,展现了鸡头寨蒙昧、迷信、保守、原始、落后的风俗习惯。
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影响下,新时期文学中产下了一批白痴的人物形象,而丙崽则是他们中的第一个。
丙崽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味、龌龊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是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
《爸爸爸》是一部寓言作品,模糊了时代背景,象征超稳定的古中国文明,揭示中国文化在时空的停滞,继承了“五四”以来启蒙主义和国民性批判的传统3.第三阶段——跨文体写作的长篇小说创作的阶段90年代以后,韩少功在小说艺术创新上的探索主要出于对“小说”的功能和形态拓展的考虑。
以韩少功作品为例分析"寻根文学"的特征。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
作品通过一个山寨的衰微,反思全民族发展的途径。
作品在进行民族自审方面,外化了人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丙崽的形象是民族劣根象征体。
而革新者在“离经叛道”上都失败了,比如丙崽娘带来的些许文明的消失,及至后来她本人也杳无音信;仁宝想按照山外的风习搞些改革,得到的却是其父响亮的耳光。
这些,都深刻地表现了民族自审、文化反思的主题。
作品里面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如丙崽代表野蛮、愚昧,裁缝仲满是固有传统的象征,丙崽娘的变化正是文明的种子被同化的标志,仁宝似乎象征着改革的力量。
所以“寻根文学”它是在对民族文化的审视,挖掘病根、批评国民劣根性,和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坐桩而死、过山等等。
虽然作者有着强烈的启蒙功利意识,但似真似幻,怪异荒诞的文本实际效果却在相当程度上稀释了作者的启蒙动机,使文本的意义由功利走向审美。
如果说,韩少功初期创作,主题的明确性、人物的典型性、细节的真实性是他的追求目标,那么,在发表寻根宣言以后,他显然放弃了对上述艺术成规的追求,主题的含混幽深、细节的荒诞性成为他的创作主调。
如在《鞋癖》中,他写到惨遭不测的父亲亡灵不断显迹在父亲以前坐的藤椅上,常用的蓝花釉瓷碗上和公共卫生间的墙壁上,因为藤椅会无声发声,瓷碗会无端破裂,墙上一片暗色的水渍完全是父亲正面的剪影。
这些细节展示的是人与自然的通灵性,在特定的时刻与氛围中,人可能转化为自然,自然也可能具有人的灵性。
正所谓天人感应,物我归一。
显然,韩少功的这些作品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已经超越了功利色彩浓烈的文学,其中的审美韵味的悠长不再依赖既有的写作模式,而是让你在文本的意趣氛围、行文遣词中去领略。
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寻根”,虽然已有不少出色的意见,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解释。
这个概念常伴随着“寻根”出现的“乡土”“民族”“传统”等词汇,很容易让人把“寻根文学”联系到民俗性或地方特色,如韩少功的楚文化、张承志的北方、贾平凹的商州等。
但为了正确理解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这一文学现象,就必须要关注“寻根文学”所承载的时代矛盾。
韩少功在一篇文章中解释了“文化寻根”与现代化期待之间的关系:新中有旧,旧中有新,“传统”与“现代”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互相渗透互相缠绕的关系。
正如阅世已深的成年人才能欣赏儿童的天真,任何一次对“传统”的回望,都恰恰证明人们有了某种“现代”的立场和视角,都离不开现代的解释,现代的选择,现代的重构,现代的需要。
因此任何历史都是现在时的,而任何“传统”事实上都不可能恢复而只能再生。
①最近召开的一次文学座谈会上,蔡翔与罗岗说到寻根文学的“地方性”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对全球化的抵抗。
这与上述韩少功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
就是说,当时的寻根文学承担着双重课题:对内抵抗以反映论、因果律、目的论等为代表的教条化社会主义文学规范,对外则抵抗西方现代主义的盲目移植。
“民族热”正是源于“现代热”。
处于走向现代的转折点,为什么会提出民族文化——即传统?其实,伟大的文学一直是传统的一部分。
艾略特(T. S. Eliot)曾提出历史意识不但使诗人深刻地认识到他所属的时代,而且还使他在写作时感受到荷马以来的整个欧洲文学与本国文学在一个同时的存在中,组成一个同时的秩序。
诗人的使命就是从历史的整体脉络中把握自己的时代,并通过整个生涯来提升其历史意识。
②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化寻根”,就是充溢着要提升自己时代的欲望、以及把此欲望放入历史与传统这一宏观框架的要求。
这一现象给我们某种熟悉感。
即使没有“民族文化/文学”这一类相似的用词,文化寻根还是让我们想起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民族文学论。
当然,韩国民族文学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据时期的文学论战,但前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非连续性。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写作特点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在众多的作品中,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被很多人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试从小说中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手法等方面方面来论述《爸爸爸》中是如何体现“寻根文学“的特点的。
关键字:地域的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特征一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80年代受到到普遍认可的小说观念是,“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1】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也曾这样说道:“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所以不少作家重视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的时代变迁,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言语、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信仰等,成为拓展创作试镜的凭借。
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生活抒情诗”。
有学者曾经指出:“韩少功是一个深受楚文化和近世湖湘文化影响的青年作家,而且他是一个有意识地在发掘这种“根”,并使之在现实中发扬光大的湖南作家。
”【2】韩少功在自己的楚人血统方面找到了突破口,走进传统的湘西世界,在神秘的巫楚文化里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基本上是以这一地域文化为土壤而展开的。
《爸爸爸》中对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的描绘具体表现为:一是有关传说及其相关行为。
《爸爸爸》中的蛇好淫及特殊的取蛇胆方法;"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敬天神及杀人祭神以求宽恕;追求女人及“花咒”之术;放蛊害人及放蛊者益寿延年之说;巫术占卜凶吉及杀牛卜战争结果之事。
《文学的“根”》韩少功第一篇范文《文学的“根”》——深入探索文化之根的深刻洞察阅读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我被其深刻的文化自觉和独特的文学观念深深吸引。
这本书不仅是对文学根源的探寻,更是对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深度反思。
### 文化的寻根之旅韩少功在书中明确指出:“文化的问题,说到底,是寻根的问题。
”他倡导作家应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这一点,从他对楚文化的深入研究可见一斑。
他提到,“楚人对于艺术的狂热,对于自由的追求,都深深影响了后代。
”通过这样的引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文化根源的重视。
### 文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韩少功强调文学不能脱离现实,他在书中犀利地批评那些“远离生活,远离人民”的作品。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当“触类旁通”,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从中生长出鲜活的文学之花。
书中原文:“文学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无源之水,它必须有根。
”这一观点掷地有声,让人深思。
### 独特的文学观在《文学的“根”》中,韩少功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观。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心灵与文化的碰撞。
他旁征博引,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文学的“根”在于文化的底蕴。
正如他所说:“没有文化的文学,是没有生命的。
”### 整体看法《文学的“根”》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随笔。
韩少功以其犀利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引人深思。
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对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强调,以及独特的文学观,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范文《文学的“根”》——从文化自觉到文学超越的思考路径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审视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追求。
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深入文学根源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文学使命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 文化自觉与本土认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韩少功提醒我们要有文化自觉。
他强调:“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她的精神家园。
”在书中,他通过对楚文化的挖掘,展示了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周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文学浪潮。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总的说来,“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深入分析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广泛而深厚的开掘,找到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学样式,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现代文学,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在为数众多的“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他从自己熟稔的湘西世界入手,把笔触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探求民族文化产生的原因,溯源而上挖掘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并试图超越“文革”阶段深埋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潜入历史深处对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重铸民族灵魂的依托。
时隔多年重读《爸爸爸》,仍觉得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它以一种“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乡规土语糅合在一起,刻画出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瑰丽奇特的生活画卷,并对民族文化中深藏的愚昧蛮荒进行了批判。
《爸爸爸》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并以审丑式的观照,通过他的遭遇折射出作家对“根”的寻求。
在小说中,丙崽不仅一出生就失去了家族(父亲)这道天然保护屏障,而且还因身体畸形、语言思想弱智而成为鸡头寨任何人都能随时取笑、取乐的对象。
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自始自终只会浑浑噩噩地咕哝着含义不明的两个词语:“爸爸”或“X妈妈”,以示自己的好坏、爱憎之别。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一、概述“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它主张作家应当深入民族文化的传统,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这一文学思潮的兴起,既是对当时文坛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过度追捧的一种反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挖掘的尝试。
在众多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探讨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所启示。
《爸爸爸》以湘西边陲小山寨鸡头寨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丙崽这一痴傻形象的塑造,以及鸡头寨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品将荒诞现实与古老传说、民间信仰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传统的反思。
在寻根文学的浪潮中,《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寻根文学在追求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寻根文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深入分析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寻根文学的背景和意义寻根文学的产生,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是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刺激和启发了中国作家。
他们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可能性,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寻根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寻根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创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
它试图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和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从而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精神贫困等难题。
关于韩少功与其寻根文学理论主张其一,从韩少功与寻根文学这一文学思潮的联系入手。
首先,从寻根文学的基本内涵来答。
文学“寻根”的主张,主要表现为偏离强烈的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而转向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文化。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表现为关心传统习俗、关注地域文化的倾向。
韩少功对湖南本土文化的书写正是如此。
在美学观和文化观上,寻根文学也并非单一的,而是呈现出犹豫、多元、矛盾等复杂性。
当然,在整体趋势上,反对规范、传统的中心文化是其共同特征。
在寻根作家看来,“边缘”的文化能够成为文学创造的最具活力的资源。
正如韩少功的作品中,野史、传说、民歌、偏远地域的民情风俗,蕴藏着更多文化精华,延续着“新启蒙”的批判立场。
其次,从寻根文学的具体形态来答。
在“寻根小说”的具体创作实践中,由于对所寻之“根”的理解不同,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韩少功则是神秘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蓝盖子》等作品都是通过对某种神秘生活的描写,对民族文化之根进行了深层次的探寻。
这些作品淡化时代色彩,强化地域特征和神秘色彩。
通过吸收神话、幻觉、怪诞、象征等手法,表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最后,还要注意韩少功本人的文学寻根理论与创作实践。
韩少功曾在《文学的根》中发表宣言,“根”即是归宿,是父亲的伟大替身。
《爸爸爸》中丙崽无父的形象,正昭示着作家试图寻找精神之父的叙事努力。
作品中隐含的文化寻父主题,无疑表达了作家对民族之根缺失的深重忧虑。
这种忧患意识既反映了韩少功对民族命运问题的关注,也使其作品体现出具有强烈启蒙意识的文学品格。
其二,从韩少功小说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入手进行作答。
总的来说,韩少功小说的文化意义主要在于对传统文化原型的揭露,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启蒙。
首先是宏观文化视野下的剖析与揭露。
例如《爸爸爸》中的鸡头寨,寨中人的观念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从古到今世代相传,实际上是中国南方蒙昧社会超稳定形态的一个缩影。
文化艺术 |寻根文学中现代反省与回归传统的融合——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徐天昱/文韩少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作家中“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与多数“寻根文学”作品不同,韩少功《爸爸爸》中充斥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它同时具备与鲁迅文学作品、沈从文作品的相似之处。
一方面,韩少功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忧患与批判意识在《爸爸爸》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另一方面,他和沈从文一样,以文学寻根为目的,创作了一系列展示乡土社会中愚昧、落后、野蛮的小说,但也挖掘了乡土文明的精神亮点。
本文着重从韩少功文学创作与鲁迅、沈从文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意在探讨韩少功对鲁迅批判精神、沈从文乡土寻根的继承和发展,探究《爸爸爸》中现代反省与文化寻根的融合。
1 寻根文学的产生背景“寻根文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目的在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回归传统文化。
文革结束后,文学在抚摸伤痛中开始把“人”从伤痕累累的肉体与沉重的心灵创伤中扶起,“给以人性人情的滋润与慰藉,‘人’得以苏醒与再生。
[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都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把人放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以描绘,展现复杂的社会中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而寻根作家则试图弱化文学的政治性,把目光由现实生活转向乡村传统文化和民间历史。
2《爸爸爸》中的人物形象2.1 人物的丑恶《爸爸爸》讲述了鸡头寨的一个畸形儿,名叫丙崽,他生下来不会说话,第三天只会喊“爸爸”和“×妈妈”。
但这样丑陋、愚昧的人物被鸡头寨的村民们视为“丙仙”来膜拜。
后来,鸡头寨与鸡尾寨械斗,鸡头寨屡战屡败,决定杀丙崽祭神。
最终鸡头寨战败,丙崽却仍然活着。
这暗示了腐朽、愚昧永久地存在着。
“恶童”丙崽象征着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的一面,他是不死的、永存的,这暗示着腐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稳定的、永续的联系。
村民们在对待丙崽的态度上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村民们取乐于丙崽,没事便打他耳光。
村民们会杀丙崽做祭品,但又会将丙崽当作“丙仙”好吃好喝供着,这体现出了民众对愚昧、落后文化的矛盾态度。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韩少功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他在创作生涯中的一部分作品中,在主题上尤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作品被称为“寻根”文学,其中包括《黄金甲》、《小城之春》、《浮生六记》等。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韩少功“寻根”之作的文学特点、社会意义和文化使命。
一、“寻根”之作的文学特点1.结构上讲究“辞章分句”的表现手法韩少功的“寻根”之作结构上讲究“辞章分句”的表现手法,尤其注意对话、场面和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使小说的情节饱满而紧凑,有力地表现出了小说的主题。
2.寻求文学的“原初”形式和审美价值韩少功在“寻根”之作中寻求文学的“原初”形式和审美价值,细致描绘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相处过程,通过文学的形式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整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体现出新时代文学创新和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寻根”之作的社会意义1.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因此,韩少功的“寻根”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同时也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2.反映社会现实,呈现历史观照韩少功的“寻根”之作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真实描绘,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和发展,凸显出中华文化的宝贵性格和精神价值,通过对历史的观照,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三、“寻根”之作的文化使命作为当代文化的一份子,韩少功把“寻根”之作上升到了文化使命的层面,鼓励人们找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追寻人类自然和人文的历史和造就,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
总之,韩少功的“寻根”之作完美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使得“寻根”成为当代文学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高价值的创作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