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配置基本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1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的基本流程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包括对项目的初步调查和研究,了解项目的背景、要求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包括项目的规划方案、现场状况调查、景观设计要求等。
同时,还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包括地形条件、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分析。
第二阶段: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包括对植物景观配置的整体构思和方案的制定。
在概念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结合项目的要求和环境条件,确定景观的整体风格和主题。
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功能需求,设计师需要确定植物的数量、种类和布局,并考虑与其他景观元素的协调性。
在概念设计阶段,还需要进行初步的效果展示和模拟,以方便团队成员和业主进行讨论和决策。
第三阶段:详细设计详细设计是在概念设计基础上的深化和细化,包括对植物种类、数量和布局的具体规划。
在此阶段,设计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确认,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地形条件、土壤质量和气候条件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对植物的形态、颜色和季节性变化进行充分考虑,以实现整体效果的协调和统一、在详细设计阶段,设计师还需要制定植物的养护计划和施工方案,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施性。
第四阶段:施工施工是将设计方案变为现实的过程,它包括对植物进行选种、造园和培植等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与施工团队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植物的配置和布局符合设计意图。
同时,还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的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师还需要组织相关的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意识。
第五阶段:养护总结起来,植物景观配置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前期准备、概念设计、详细设计、施工和养护。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工作内容,需要设计师与相关的团队成员和业主进行密切的合作和沟通。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可以实现植物景观的优化配置和良好养护,提升空间的价值和美感。
校园植物群落配置方案
在校园中进行植物群落配置,可以采用以下方案:
1. 规划草坪区域:在开阔的区域规划草坪,选择耐草踏踩、耐旱或耐阴的草种进行种植,同时设立适当的路径,方便学生和教职工通行。
2. 构建花坛和景观区:在校园的主要道路或校门入口处规划花坛和景观区,选择各类花卉和观赏灌木进行种植,使校园更加美观。
3. 建造绿化墙和垂直花园:在建筑物的外墙或阳台上建造绿化墙和垂直花园,利用垂直空间增加植物数量,增加校园的绿化覆盖率。
4. 设立校园林荫带:在校园的主要道路两旁或庭院内规划树木,选择乔木种植在林荫带,为校园增添自然气息,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
5. 建设花海和湿地区:在较大的空地上规划花海和湿地区,种植适应湿润环境的花卉和湿地植物,提供校园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6. 建立草木综合运动区:在校园内规划草坪和运动设施,为学生提供户外运动的场所,促进身心健康,同时增加校园的绿化景观。
7. 培育中药材园和蔬菜园:在校园内规划中药材园和蔬菜园,培育各类中草药和蔬菜植物,为学生提供健康食品,同时增加校园的绿色环境。
以上是校园植物群落配置的方案,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细节设计,以达到美化环境、丰富生态、提供休闲娱乐等多重目的。
园林植物配置的方法和原则一、园林植物配置的方法1.全景法:通过整体观察和分析,将园林植物按照功能、高低、大小等特点进行布局,力求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2.区域法:根据园林的分区域特点,将不同功能或表现要求的植物分别配置在相应的区域,形成不同的景观氛围。
3.点线面法:依据园林设计的空间要求,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布局植物,强调园林的层次感和既有的地形特点。
4.对比法:通过配置不同大小、形状、颜色、质感的植物,营造出对比强烈的景观效果,增加景观的变化和吸引力。
5.交错法:在园林内交替配置高低不一的植物,使植物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增加空间层次感。
6.一致法:园林内植物的主题、色彩、形象等方面的风格相一致,形成整体统一的效果。
7.点缀法:通过在园林内设置一些特色的植物点缀,增加整体景观的亮点和趣味性。
二、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1.生态适应性原则:根据园林区域的气候、土壤、光照等条件,选择适应这些环境的植物进行配置,以确保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2.绿化功能原则:根据园林的功能需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植物进行配置,如净化空气、保护水源、调节气候等。
3.可塑性原则:考虑到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选择具备可塑性的植物进行配置,以适应园林的需求变化。
4.可持续性原则:选择长寿命、抗病虫害、耐旱涝等特性的植物进行配置,以延长园林景观的寿命和美观。
5.艺术性原则:根据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和主题,选择与之相符合的植物进行配置,以强调景观的艺术性和美感。
6.空间感原则:根据园林的空间尺度和结构要求,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配置,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深度感。
7.生长阻碍原则:在园林内避免配置高大的树木或植物,以防止其对周围建筑物或固定设施的破坏和影响。
以上是园林植物配置的方法和原则,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和原则,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美观、舒适和功能完善。
在实际设计中,设计师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园林项目和客户需求,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原则,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园林植物配置方法园林植物的配置方法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配置。
〔一〕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
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欣赏特性。
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比拟薄弱的开展新区,尤显重要。
其次,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
例如,杜鹃、茶花、红花继木等喜酸性土树种,适于 PH 值 5.5 至 6.5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质。
而黄杨、棕榈、桃叶珊瑚、夹竹桃、海桐、枸杞等喜碱性土树种,适于 PH 植 7.5 至 8.5、含钙质较多的土质。
第三,要根据树种对太阳光照的需求强度,合理安排配植的用地及绿化使用场所。
第四,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植的树种。
在众多的树木之中,有许多不光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分别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地、工矿区、居民区配置林木时,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
例如,在粉尘较多的工矿附近、道路两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应该多配置一些侧柏、桧柏、龙柏、青桐、槐树、悬铃木等易于吸带粉尘的树木;在排放有害气体的工业区特别是化工区,应该尽量多栽植一些能够吸收或抵抗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树木,如广玉兰、海桐、构树、棕榈等树木。
第五,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
各街道绿地、庭园绿化中,根据绿地性质,规划设计时选择适当树种。
如设计烈士陵园绿化,树木选择常绿树和柏类树,表示烈士英雄坚强不屈高尚品德。
在幼儿园绿化设计,选择低矮和色彩丰富的树木,红花继木、金叶女贞、十大功绩由红、黄、绿三色组成,带来活泼气氛。
还要考虑不能选择有刺、有毒的树木。
植物配置在园林设计中的方法与步骤在利用植物进行设计时,有着特定的步骤、方法以及原理。
在初步设计中,植物配置应在设计程序初期,作为综合要素与地形、建筑、铺地材料以及园址构筑物同时加以分析研究。
植物的功能作用、特性、种植布局以及取舍是整个程序的关键。
在基本设计阶段关键之点,就是群体地,而不是单体地处理植物素材。
将植物当作基本群体进行设计,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几乎都是以群体的形式而存在。
在运用植物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必须明确设计目的,然后才能相应地选取和组织设计要求的植物。
在整体设计中,首先进行植物群体配置,在完成群体配置后,方能进行种植设计各基本规划部分,并在其间排列单体植物。
在布置单体植物时要注意:1、在群体中的单体植物,其成熟程度应在75-100%。
设计者是根据植物的成熟外观进行设计,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幼苗大小,以及最终成熟后的外貌,以便将单体植物正确地植于群体之中。
.2、在群体中布置单体植物时,应使它们之间有轻微的重叠。
单体植物冠径的相互重叠基本上为各植物冠径的1/3-1/4。
3、排列单体植物的原则,是将它们按奇数,如3、5、7等组合成一组,每组数目不宜过多,这是一条基本设计原理。
奇数之所以能产生统一的布局,皆因各成分相互配合,相互增补。
相反,由于偶数易于分割,因而易相互对立。
紧接着应考虑组与组或群与群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单体植物的排列原则同样适用。
各组植物之间,应如同一组中单体植物之间一样,在视觉上应相互衔接。
这样会增加一个布局的整体性和内聚性,因为中组不同植物似乎紧紧地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割。
此外,在设计中植物组合和排列除了与该布局的其它植物相配合外,还应与其它因素和形式相配合。
设计者在完成群体和单体布局后,还应该考虑到设计的某些部分是需要变更的。
在布局中可以采用群植或孤植形式配置植物。
但必须与初步设计中选取的植物大小、形态、色彩以及质地等相吻合,同时还应考虑阳光、风及各区域的土壤条件等因素。
种植密度与植物配置养护管理操作流程种植密度与植物配置是农业和园艺领域中重要的议题。
它们直接影响着植物生长的效果和产量的多少,从而对农民和农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种植密度与植物配置的概念和原则,并提供一套养护管理操作流程,以帮助农民和园艺爱好者更好地进行种植和管理。
一、种植密度的概念与原则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播种或移栽植物的数量。
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植物的品种、生长习性、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植物生长效果和产量。
1.1确定种植密度的原则(1)品种选择:不同的植物品种对种植密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应根据每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选择。
(2)生长周期: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如果树,一般种植密度相对较低,以便给予每棵植株足够的空间。
(3)土壤质量:土壤肥沃程度和排水性也是决定种植密度的重要因素,种植密度不宜过大,以免导致土壤养分和水分的竞争。
1.2 测量和计算种植密度确定种植密度需要进行测量和计算,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实验区域的面积,可以通过测量长度和宽度,或直接查阅土地登记文件获取。
(2)在实验区域内随机采样,并统计植株数量。
(3)根据采样的植株数量和实验区域的面积,计算种植密度。
二、植物配置养护管理操作流程植物配置养护管理是指根据种植密度将植物有序地进行布局,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以下是一套常用的操作流程:2.1 布局设计(1)参考植物的生长特点、形态和色彩等因素,合理布置植物,以达到美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2)根据种植密度和实地条件,确定植物的间距和行距。
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植物的排列方式,如矩形排列、圆形排列等。
2.2 种植和移栽(1)按照提前设计好的布局,进行种植或移栽工作。
注意保持植物的根系完整,并按照正确的深度和角度进行安置。
(2)合理安排植物的距离,以免互相竞争营养和资源。
2.3 养护管理(1)浇水:根据不同植物的水分需求,合理浇水并避免积水。
设计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流程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学科,它不仅考虑了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特性,还要考虑社会人文因素、美学等多种因素。
因此,要想设计出优秀的植物景观,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流程。
下面,笔者将介绍一下设计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流程。
一、了解场地条件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场地的情况,包括:土质、气候、光照、水源等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到场地的用途和人们的活动需求,比如是否需要遮荫、观赏等。
二、确定设计目标在初步了解场地条件之后,需要确定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
设计目标需要考虑到场地的用途和人们的需求,如创建一个休闲娱乐场所、一个商业广场、或者一个生态公园等。
三、选取植物品种在选取植物品种时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从而选出符合设计目标和场地情况的植物。
具体来说,需要了解植物的适应性、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等,同时还要考虑到风、雨、阳光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尽可能地避免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不匹配的情况。
四、进行布局设计在了解场地情况、确定设计目标和选取合适的植物品种之后,就需要进行布局设计。
布局设计主要包括功能分区、景观分区、绿化带、行道等方面的规划,正确规划布局是确保设计成果和使用价值的重要保证。
五、进行详细设计在确定好布局之后,就需要进行详细设计了。
详细设计主要包括植物的选择、植株间距、植株形态等方面的设计,以及景观细节的处理等。
通过详细设计,能够进一步明确实现细节具体化的要求和处理的方法,保证设计实现的精细化。
六、施工与养护在完成设计之后,就需要进行施工及养护工作。
具体来说,需要进行土地平整、灌溉、施肥、修剪等工作,还要不断对植物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植物的生长健康和景观效果的实现。
在实践中,设计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流程有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每一个设计者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在具体操作时可能会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
但以上的流程在基本理论上是可读性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借鉴和参考,以此提高设计质量和实效。
园林植物配置设计首先,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设计之前,需要对园林的整体布局和功能进行分析和规划。
了解园林的主题和风格,确定园林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以此作为指导进行植物配置设计。
第二步,根据园林的主题和风格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
不同的植物种类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和生长要求,必须根据园林的要求选择适用的植物。
例如,如果园林的主题是自然和山水,那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原生特点的植物,如松树、竹子等;如果园林的主题是现代和时尚,那么可以选择一些造型独特的植物,如多肉植物、常青灌木等。
第三步,考虑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功能需求。
植物选择之后,需要进一步考虑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功能需求。
根据园林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
同时,根据园林的功能需求,选择具有遮挡、景观衬托、空气净化等功能的植物。
例如,如果园林需要有遮挡视线的功能,可以选择具有茂盛丰满的乔木或灌木,如法桐、大叶女贞等;如果园林需要有悬崖峭壁的效果,可以选择具有弯曲蜿蜒枝干的柳树或杨树。
第四步,考虑植物的色彩和季节性特点。
植物可以通过花朵、叶子和果实等来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这些色彩可以起到色彩点缀和引导视线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需要考虑植物的色彩和季节性特点。
如果园林的主题是以花卉为主,那么可以选择一些花色丰富的植物,如玫瑰、牡丹等;如果园林的主题是以叶片颜色为主,那么可以选择一些叶片颜色丰富的植物,如红叶李、银杏等。
最后,根据园林的规模和形态进行植物的布局和组合。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需要考虑园林的规模和形态,合理地安排植物的种植位置和数量。
同时,还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空间和互相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植物之间的竞争和遮挡。
在布局和组合植物时,可以根据植物的形态特点和生长习性进行搭配,形成丰富的层次和节奏感。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地选择植物种类、考虑生长环境和功能需求、考虑色彩和季节性特点以及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组合,可以使园林的植物配置更加美观和实用。
校园植物配置调查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 This document has been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校园植物配置调查流程:①前期准备:组建调查小组,明确调查目的与范围,收集校园平面图,制定调查计划与问卷,准备必要的工具如相机、测量尺、记录本等。
②区域划分:根据校园实际布局,对校园进行合理分区,如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等,并对各区域进行编号,便于后续数据分析。
③现场踏查:小组成员依据分区深入各个区域,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种类、数量、生长状况及分布特征,特别关注特色树种与珍稀植物。
④数据记录:详细记录每种植物的名称、科属、生境条件(光照、土壤类型)、高度、胸径等信息,拍摄植物照片辅助识别与分析。
⑤地标定位:利用GPS或手机地图软件记录重要植物位置的经纬度,便于在GIS系统中绘制植物分布图。
⑥样本采集:对难以现场辨认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植物,按规范采集少量样本,注意不破坏生态环境。
⑦资料整理:汇总收集到的数据与样本,进行植物名录整理,统计分析植物多样性和配置模式。
⑧评估分析:评估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观赏价值及文化意义,识别存在的问题如物种单一、病虫害等。
⑨提出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植物配置优化建议,如增加本土植物、创建生物多样性热点、提升景观美感等。
最全图解园林植物配置,转给需要的朋友1 | 乔木种植乔木种植需要较好的空间感,通过种植乔木营造整个场地的骨架。
另外,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种植手法,但是大部分采用V,倒V、 W、M、C字型和五饼型。
部分精品特选苗孤植、对称、阵列种植。
▌V字型种植图定位技巧:先定点主视角线上的第一棵,再定主视角近端一棵,最后是远端。
角度根据坡型适当平行打开,避免直角、等边。
主视角前方选择矮胖型植株(红色虚线为可参照的林缘线条)。
▌C字型种植图定位技巧:以坡地高点为圆心,选定主视角线上第一棵,并以圆心与此点之间距离为半径,基本平行于地形的外围弧线做圆,在圆弧上选取合适的第二和第三点(红色虚线为可参照的林缘线条)。
▌单骨架混搭二乔种植图定位技巧:选取坡地高点种植单棵骨架乔木,其体量要明显大于二乔,结合实际在其外围使用V字型或C字型搭配二乔。
优点:混搭手法弥补了V、C字型种植的弱点,视觉上重心明显,天际线饱满,减少了大乔苗木数量和整体造价,符合以中小乔木为主造景的发展趋势。
缺点:组团的体量、气势和年代感要弱于V、C组团。
▌倒V字型种植图定位技巧:选取主视角上的坡位高点(不一定是坡地最高点)为W (或倒V)的中心点,W走势与外围弧度保持一致。
中心点选择体量最大的一棵,高度冠幅最大。
优点:骨架饱满有气势,层次感强,没有大的视角弱点,重心稳。
天际线成伞形,自然美观,组团的时间、空间跨度感大,容易形成好的、厚重的景观品质。
缺点:内凹区需要大灌木或二乔补充,种植层次多,耗时间,搭配容易重复,成本造价偏高。
▌M字型双坡造型种植图定位技巧:选取两坡的最高点为发起点,两坡大小相差较大时,采取四六分的原则,中间过渡位置向大坡偏移,高差较大时同样适用。
若出现小坡高于大坡且大小区分明显时,以大为参考原则。
树的大小选择时有一定灵活性,中间过渡株选择最小棵,其余通常遵循在主视角上近低远高的原则。
优点:同组团内过渡自然,种植方便,增加了两坡衔接的线索,打破了单坡组团空间的限制,消减了单坡造景的审美疲劳,在景观效果上是一种多样性的尝试。
景观植物配置的程序和步骤
一、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是进行植物配置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进行实地踏勘,并收集有关资料:一是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气温、光照、降雨量、季风风向、水文、
植物配置的主题和立意,这足植物配置的灵魂之所在。
但应避免牵强附会的做法,植物配置更多的应是强凋功能需求,强调自然和协调。
三、植物种类选择
这是建立在对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
植物种类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绿地的立地条件,不宜大规模地实施客土栽培,而
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种类。
要加大乡土植物的应用力度,为绿地建成后的养护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植物配置模式的确定
植物配置模式的确定主要考虑植物之问的关系、绿地景观需要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因素。
乔木、灌木、藤本、地被、草坪、花卉等,合理搭配和使用,并
5年或
于绿地建成以后的完善,则需要通过长期跟踪、调查和分析,逐步进行。
1、水杉+黄连木+乌桕+连香树——卫矛+石楠+十大功劳+粉花绣线菊+棣棠——鸢尾2、马尾松+栓皮栎+麻栎——山茶+垂丝海棠+棣棠——酢浆草3、全缘栾树+合欢——洒金东瀛珊瑚+海桐+南天竹——沿阶草4、全缘栾树+合欢——栀子+金丝桃+大吴风草5、悬铃木+垂柳+黑松——金钟花+紫珠+麻叶绣球——二月兰6、垂柳+丁香——桃花+桂花+红叶李——草本地被7、鹅掌楸+广玉兰+桂花——八仙花+天目琼花+珍珠梅——萱草+玉簪8、广玉兰+白玉兰——山茶——阔叶麦冬9、广玉兰+白玉兰——含笑+八角金盘——玉簪10、雪松+广玉兰——紫荆+紫薇+黄馨——鸢尾+红花酢浆草+其他地被11、雪松+龙柏+红枫——大叶黄杨球+锦绣杜鹃——雏菊+沿阶草12、重阳木+乌桕+金钱松+黑松——毛白杜鹃+锦绣杜鹃——连钱草13、鸡爪槭+红枫+桂花——海桐+锦带花+金钟花——花叶蔓长春花14、臭椿——红瑞木——玉簪15、刺槐——棣棠+紫珠——二月兰16、栾树——天目琼花+糯米条——鸢尾17、泡桐——柳叶绣线菊+连翘——白三叶18、楝树+龙柏——黄杨+石楠+棣棠——二月兰19、银杏——石楠+胡颓子——麦冬20、香樟+银杏+马尾松——木本绣球+杜鹃+洒金东瀛珊瑚——沿阶草21、香樟——海桐+栀子花——红花酢浆草22、香樟+榔榆+乌桕——小棕榈+石楠——二月兰23、香樟+乌桕——南天竹+蚊母——狗牙根24、香樟+榉树——八仙花+卫矛——自然地被25、猴樟+无患子——八角金盘+海桐——自然地被26、深山含笑+桂花——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马蹄金27、三角枫+枫香+乌桕——八仙花+蝴蝶绣球——花叶长春蔓28、因为气候不同,花园设计的重点也就不同,导致各种植物的生长期不同,例如春天,建议大家种植的植物:梅花. 水仙. 迎春. 报春. 瑞香. 山茶. 白玉兰. 紫玉兰. 琼花. 矮牵牛.郁金香等绿色植物,因为这些绿色植物能在春天迅速给您的花园设计带来好的效果,让您把春天的花园设计的春意盎然,自然对其产生了感情。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
相对于其他行业设计,植物景观配置,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发展上比较滞后的领域:从艺术角度来说,它缺乏完整系统的设计理论指导;从技术角度来说,它缺乏明确的设计标准和结果评判标准。
再加上植物景观配置特有的生态问题和时空变化等特性。
它们无疑都将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设计流程乃至设计程序,它们可以用来减少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设计结果的可判定性。
同时还可一定程度地增加设计工作的系统性,有序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系统质量保障能力。
植物景观配置的最终结果是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1、选什么样的植物?2、选多大植物?3、选多少的植物?4、如何搭配并布置到地面上?5、构成什么样的植物景观?1-4 涉及到以植物个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5则涉及以植物配置后的群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
植物景观配置操作的基本流程就是如何有序地有规范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步骤过程。
从结果来说,是按照上面1-5的顺序进行;但从设计的实施过程来说,确是倒着来,先解决第5个问题,然后解决1-4个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景观配置在设计阶段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2、各植物景观类型中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3、系统地检查审评,即质量保证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三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设计过程中,三个环节会互有穿插,有时还互为前提。
(一)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简单说,植物景观类型就是植物群体配置在一起显现出来的外在表象类型。
比如说: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的大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花镜等等。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设计就是把诸如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等等植物景观类型而不是植物个体作为设计元素进行空间配置,设计师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什么地方该布置什么样的植物景观类型。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首先是源于整体景观结构的布局,即通常上所说的结构性景观布局。
结构性景观布局主要确定设计区域的总体景观框架。
它主要基于顾客的总体景观意向需要和整体美学原则的需要来构筑景观框架。
结构性景观布局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景观框架区划。
其次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源于功能的需要,即通常上所说的功能性景观布局。
功能的需要,比如说某个地方需要遮荫,某个地方需要用密林阻挡外部视线或隔离噪音,林荫道路,广场遮荫等等,是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的基本考究。
再次源于景观美化设计上的需要,比如说整体上布局安排景观线,景观点,某个视角需要软化,某些地方需要增加色彩或层次的变化等等。
有时也会源于其他特殊的或景观布局过渡需要。
作为设计元素,植物景观类型同样具有诸如颜色、大小、质地、形状、空间尺度等要素特征,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工作即是基于植物景观类型的这些要素特征而不是构成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个体的要素特征,并遵循植物配置理论所述的设计原则与创作手法来设计创作的。
植物景观类型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他们的要素特征虽与个体的要素特征高度相关,但绝不等同于某个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或多个个体植物要素特征的简单叠加。
有时会表现出与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完全不同的要素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景观类型的要素特征不仅与植物景观类型内部的植物构成有关,而且与内部植物个体的结构排列方式有很大关系。
另外,同一植物景观类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植物结构组合。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是总体景观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带有美学创作的因素,相对来说,是一项习惯性,发挥性多于程序性的工作。
该流程工作完成后一般会产生如下图表资料:1、植物景观类型规划布局图(包括一些节点立面图)2、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3、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植物配置好比文章写作,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问题类似文章写作中的文章构思和文章纲要草拟阶段。
文章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写什么样的内容,什么风格,段落结构如何编排布局,中心主题如何展开表达等等问题,而不是首先考虑用什么字、词或语句等问题。
同样在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而不是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二)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整体植物景观类型布局选择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各个植物景观类型的构成设计,即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
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植物品种的选择,2、植物大小的确定,3、植物数量的确定,4、植物个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等。
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除了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过程中需要较多关注美学设计知识外,其它更多的是趋向解决生态技术问题。
因而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往往是一种程序化地工作。
1、植物品种选择植物品种选择的一般程序如下:1)根据植物景观类型布局图、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和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等资料,综合分析各景观类型的结构,确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制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
2)分析确定配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和主要环境限制因子。
3)根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主要环境限制因子、和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来与植物库数据配对搜寻,确定粗选的植物品种。
4)据景观功能和美学的要求,进一步筛选植物品种。
5)确定各植物类型的主要品种主要品种是用于保持统一性的品种,是一种植物景观类型的主体构架品种。
一般来说,主要品种品种数量要少(比如说20%),相似程度高,但植株数量多(比如说80%)。
主要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一定要比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高一个级别,同时能够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有足够的耐性。
主要品种分各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和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是指设计区域内占主导地位(面积或空间)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
6)确定各植物类型的次要品种次要品种是用于增加变化性的品种,品种数量要多(80%),但植株数量要少(20%)。
如特别需要,次要的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可以不高于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
有条件或成本不高的情况小,可以选择一些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耐性不足的植物。
主次要品种的比率按各景观类型分别计算分配。
7)确定植物品种的数量原则上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则,但并非植物品种越多越好,杜绝拼凑。
一般的小区来说,15-20个乔木品种,15-20灌木品种,15-20宿根或禾草花卉品种已足够满足生态方面的要求。
当然,国家有特别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2、植物初植大小的确定在国内,对种植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没有具体的标准规定。
更多地是根据客户喜好和设计者的习惯来确定。
有经验的设计者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美学的生态的手法来综合确定。
以乔木为例,国外比较通行的乔木层尺寸一般也就在径阶6-8公分的完整植株。
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建议乔木层尺寸径阶以10-12公分左右的完整植株较为适宜,一般不要超过14-15公分。
为了满足及时效果的需要,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增加大灌木的数量(高度100厘米-250厘米),增加覆盖对比等等。
在树体比例尺度的处理方面,尽量缩短最大规格和最小规格植物的大小差距。
3、植物数量的确定准确地说植物数量确定问题是一个跟栽植间距高度相关的问题。
一般说来,植物种植间距由植株成熟大小确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植物生长速度的快慢适当调整,但决不能随意加大栽植密度。
任何时候,采用加大栽植密度来获取及时效果的方法都是最愚蠢的方法。
关于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和栽植间距,国外有一些习惯性的数据可供参考。
4、在植物景观类型结构中的位置定位根据各景观类型的构成和各构成植物本身的特性将他们布置到适宜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会较多涉及到基于植物个体的美学设计问题。
从个体到构建植物景观类型的群体组合,其实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借用一些景观类型构成模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模块可以通过模拟自然、调查分析以前的设计或设计建模等方法获得。
模块在入库使用前必须是经过美学或生态检验论证过的。
模块如同工业品中经过系统检验有质量保障的部件或半成品。
(三)植物景观配置结果审评由于交织着生态、美学乃至经济和其他等多种因素,植物景观配置工作是十分复杂和繁琐的,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遗漏和纰漏是难免的。
因此一件设计作品完全完成或阶段性完成后,进行系统的审评复检是很有必要的,它是设计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审评主要进行两大方面的审评:美学原则审评和生态原则审评。
审评程序主要由审评内容,审评方法和结果评定标准三个方面组成。
比如说平衡原则的审评程序大致如下:1、审评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平衡原则2、审评方法1)找出设计区域或分区的中心点2)以中心点为交点绘出两条正交轴线3)比较两条轴线两侧的配置的植物景观类型,植物个体类型,规格大小,分布和数量等3、评定标准两条轴线两侧的植物景观类型,植物个体类型,规格大小,分布,数量基本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植物景观配置结果审评即可作为是设计者自检之用也可作为甲方和第三方对设计结果评审之用。
并且不仅需要在整个设计完全结束后进行植物景观配置结果审评而且需要在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工作完成后就要进行阶段性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