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公文处理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新旧公文处理区别第一篇:新旧公文处理区别新旧公文处理区别1.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是全新的首次统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标准。
2.在“文种”方面,在《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13个文种基础上,增加了党委的“决议”和“公报”两个文种,共15个文种。
3.在“格式”方面,取消了主题词;行政公文也要署发文机关名称。
4.在公文拟制方面,要求“重要公文”由主要负责人签发。
5.在行文规则方面,增加“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
6.在公文管理方面,增加发文立户的规定。
第二篇:新旧公文的区别新旧公文的区别:1、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是全新的首次统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标准。
2、在“文种”方面,在原有的13个文种的基础上,增加了党委的“决议”和“公报”两个文种,共15个文种。
3、在“格式”方面,取消了主题词:行政公文也要署发文机关名称。
4、在公文拟制方面,要求“重要公文”由主要负责人签发。
5、在行文规则方面,增加“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民意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
6、在公文管理方面,增加发文立户的规定。
第三篇:新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比较研究新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比较研究——以1996、2001、2012颁布的三部公文法规为例袁肖肖2010133139公共事业管理公管1011班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4月26日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简称“新《条例》”),统一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
本文对1996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简称“旧《条例》”)、2001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简称“旧《办法》”)、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简称“新《条例》”)进行了比较研究,帮助读者学习《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关键词: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比较研究与1996年的旧《条例》和2001年的旧《办法》相比,2012年的新《条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新条例更为严谨、科学,对推进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七个变化,九个细节2012年4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同时废止了1996年中办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条例》的发布施行,对推进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与《办法》对比,《条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公文处理的概念更加科学《办法》规定“公文处理是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条例》中按照公文办理的工作流程将公文办理工作概括为“拟制、办理、管理”三个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环节,简洁明了,“拟制”包括了“起草、审核、签发”三个环节(《办法》中隶属于发文办理),同时将整理(立卷)、归档划归至公文办理范畴。
二、公文的种类更加丰富原《办法》中规定公文种类为13种,新《条例》中规定公文种类为15种,增加了“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和“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同时将“会议纪要”改为“纪要”。
《办法》第三章第九条规定“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增加了“份号”、“发文机关署名”、“页码”,减少了“主题词”。
同时,对涉密文件、紧急公文、联合行文、公文标题等有了明确的规定:涉密文件要标注份号,紧急公文标注“特急”“加急”,联合发文可以单独用主办机关名称,公文标题应标明发文机关,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可以不加盖公章等。
四、行文规则上做了具体规定《条例》中规定向上级机关行文“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党委、政府的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权”;“请示”应当一文一事,并要提出倾向性意见;“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向下级机关行文也有明确的规定,“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本级党委、政府授权,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行文,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得向下级党委、政府发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向下级党委、政府提出指令性要求。
新旧公文处理规范差异化研究【摘要】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出台促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比较新旧公文处理规范存在诸多新变化,这种变化和差异主要表现在公文处理、公文格式等方面。
【关键词】公文处理条例公文格式主要差异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同时废止了1996年5月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旧《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时发布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以取代《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
新《条例》的发布施行和新《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的出台,无疑对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针对公文处理新规的发布实施,各企事业单位对公文处理工作纷纷做出调整,国家电网公司就出台了新的《国家电网公司公文处理办法》(国家电网办(2012)1000号)。
比照新旧公文处理工作规范,旧《办法》与新《条例》相比,新《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与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相比,出现了诸多新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1 新旧公文处理条例的主要差异1.1 公文处理的概念更加科学《办法》规定“公文处理是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条例》中按照公文办理的工作流程将公文办理工作概括为“拟制、办理、管理”三个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环节,简洁明了,“拟制”包括了“起草、审核、签发”三个环节(《办法》中隶属于发文办理),同时将整理(立卷)、归档划归至公文办理范畴。
1.2 公文的种类更加丰富旧《办法》中规定公文种类为13种,新《条例》中规定公文种类为15种,增加了“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和“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同时将“会议纪要”改为“纪要”。
新旧公文标准对照对照新旧公文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文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调整。
新旧公文标准的对照,对于了解公文写作的变化和提升写作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比新旧公文标准的差异,并分析其对公文写作的影响。
一、文件命名在旧公文标准中,文件命名采用“编号-年份”的形式。
例如,“2019-001”。
而在新公文标准中,文件命名改为“年份-编号”的形式。
例如,“001-2019”。
这种变化对于文件的归类和检索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好地整理和管理文件。
二、文种分类在旧公文标准中,文种分类较为简单,通常只有“请示报告”、“报告”、“通知”等几类。
而新公文标准中,增加了更多的文种分类,如“报告材料”、“批复文件”、“决定意见”等。
这种变化使得文种分类更加细化、明确,有利于更好地表达文件的意图和目的。
三、标题格式旧公文标准对于标题格式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新公文标准对标题格式进行了统一规范。
新公文标准中,标题应该简洁明了,能够准确概括文件的内容。
同时,标题要使用层次分明的字号和字体,以方便读者快速浏览和理解文件的主题。
四、正文结构在旧公文标准中,正文结构相对自由,但往往存在篇幅冗长、内容重复等问题。
而新公文标准中,规定了公文的统一结构,包括“前言”、“正文”、“附件”等部分。
这种变化使得公文结构更加清晰、紧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件的核心内容。
五、语言规范旧公文标准对于语言的规范并不明确,容易出现长句、长段落,以及词汇的重复使用等问题。
而新公文标准对于语言规范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避免冗长和繁杂的句子结构。
这种变化有助于提高公文的可读性和表达效果。
六、格式要求在旧公文标准中,对于格式的要求相对宽松,没有明确的指导。
而新公文标准对于格式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包括字体、字号、行距、段间距等。
这种变化使得公文格式更加规范、统一,提升了公文的整体美观度。
综上所述,新旧公文标准在文件命名、文种分类、标题格式、正文结构、语言规范和格式要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浅析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新变化摘要:《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的施行是党政机关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本文对新旧公文条例及格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公文处理的概念、种类、格式和程序四个方面归纳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新变化。
关键词:公文处理;新变化2012年7月1日起,《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简称《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简称《格式》)正式施行。
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简称《党务》)和2000 年8 月24 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简称《行政》)停止执行。
这是党政机关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现就《条例》和《格式》施行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一些新变化作简要阐述。
一、概念更加科学长期以来,由于党的机关公文和行政机关公文的概念不统一,公文用纸、格式要素、标志位置、字号大小、行文形式等有较大差异,给地方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管理、文件传阅、立卷归档及文秘人员培训等带来不便,尤其是在党政机关联合行文格式上协调难度较大。
2012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条例》,把党的机关公文和行政机关公文合称为党政机关公文,明确”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条例》对”党政机关公文”概念的科学定义,标志着党政公文合二为一,结束了党政公文在写作、处理过程中的混乱现象,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且便于文秘人员学习和工作,有利于提高公文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种类更加丰富《条例》中规定公文种类为15种,包括: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
新旧部门规章效力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新旧部门规章的定义和区别
2.新旧部门规章的效力规定
3.效力冲突时的解决办法
4.结论
正文
一、新旧部门规章的定义和区别
部门规章是指由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新旧部门规章的定义主要在于制定的时间顺序,新部门规章是指最近制定或修订的规章,而旧部门规章则是指过去制定的规章。
新旧部门规章在具体内容上可能存在差异,新规章可能会对旧规章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
二、新旧部门规章的效力规定
根据《立法法》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新部门规章的效力优于旧部门规章。
具体效力规定如下:
1.新部门规章与旧部门规章规定不一致时,新部门规章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
2.如果新部门规章废止了旧部门规章,那么旧部门规章将不再具有效力。
3.如果新部门规章对旧部门规章进行修改或补充,那么新部门规章的规定将适用于修改或补充后的内容。
三、效力冲突时的解决办法
当新旧部门规章之间存在效力冲突时,应当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解决:
1.如果新旧部门规章的规定不一致,且新规章尚未明确废止旧规章,应当由制定机关进行解释或裁决。
2.如果新旧部门规章的规定不一致,且新规章已明确废止旧规章,那么新规章的规定将取代旧规章。
3.如果新旧部门规章的规定不一致,且新规章未明确废止旧规章,但新规章的规定与旧规章明显冲突,应当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制定机关进行裁决。
四、结论
新旧部门规章的效力问题涉及到行政机关的执行和公民的权益,因此对于新旧部门规章的效力规定和解决效力冲突的方法,我们应当有清晰的认识。
公文格式新旧对照表1公文格式新旧对照表项目现公文格式旧公文格式主要区别内容页面布局主要的变化有:一(一)页边距:上3.5厘米,下2.4厘米,左2.8厘米,右2.4厘米。
(一)页边距:上3厘米,下3厘米,左2.9厘米,右2.9厘米。
页面布局均有变化(二)版式:奇偶页不同,页脚2.5厘米。
(二)版式:奇偶页不同,页眉1.5厘米,页脚2.5厘米。
(三)文档网格:指定行和字符网络(H);字符数:每行44,跨度10.1磅;行数:每页47,跨度14.3。
(三)文档网格:指定行和字符网络(H);字符数:每行45,跨度9.6磅;行数:每页46,跨度14.6。
(四)行距:固定值29.7磅。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四)行距:固定值30磅。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2项目现公文格式旧公文格式主要区别内容排版文字主要的变化主要有:二(一)版面。
1.行数和字数。
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并撑满版心。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一)版面。
1.行数和字数。
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并撑满版心。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正文字体改为3号方正仿宋体简体字。
2.字体和字号。
如无特殊说明,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方正仿宋体简体字。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2.字体和字号。
如无特殊说明,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3.如无特殊说明,公文中文字的颜色均为黑色。
3.如无特殊说明,公文中文字的颜色均为黑色。
3项目现公文格式旧公文格式主要区别二(二)公文文件格式各要素编排规则。
1.如需标注份号、密级和紧急程度,一般用3号方正黑体简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如同时出现顺序自上而下分行排列。
(二)公文文件格式各要素编排规则。
1.如需标注份号、密级和紧急程度,份号用3号黑体字的阿拉伯数码,顶格标识在版心左上角第1行;密级和紧急程度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1行,两字之间空1字,如同时出现顺序自上而下分行排列。
收稿日期:2002-01-10作者简介:陈妙云(1952-),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No.4,2002JOURNAL OF SOUTH C 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2年8月Aug.,2002新旧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比较研究陈妙云(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 要: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颁发的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与199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修订版),在发文时间、总则、文种和适用范围、格式、行文规则以及办理、归档、管理等均有不同,对其中的变化进行梳理,并对其变化的意义进行思考很有必要。
关键词:公文处理办法;比较;变化;意义中图分类号:H052;H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2)04-0047-06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颁发了新的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原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废止。
为表述方便,本文将前者简称为!新 办法 ∀,将后者简称为!旧 办法 ∀。
新 办法 与旧 办法 有哪些不同?其变化有哪些意义?本文试作比较研究。
一、关于发文机关与发文时间的比较建国以来,我国曾5次颁布关于公文处理的 办法 。
1951年4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 公文处理暂行办法 。
1981年2月,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发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 。
1987年2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
1993年11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修订版)。
2000年8月,由国务院发布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
5次颁布 办法 ,3次是由国务院办公厅为发文机关,而新 办法 则由国务院颁布。
发文机关升级,这一变化鲜明标示了国家对公文处理工作的重视,其意义是重大的。
谈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裂攀{攀≯薪苏法国的犄蔗攀篓攀篓篓鍪囊王聚训国务院于2000年8月24日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批复;函;会议纪要1。
9类13种。
“新办法”规定的公文种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
它在总结近几年类包括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行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13种。
“新办法”删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行文规则、除了“原办法”中的“指示”文种,增加了“意见”文种,把收文和发文办理程序、公文归档、公文管理要求等,进原来作为同一类型的“公告、通告”分成两个不同种类一步作了明确规定,“新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的公文。
行。
它的实施,对于推动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新办法”还对一些公文的用途作了适当的调整。
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办如把“原办法”命令(令)中的“奖惩有关人员”改为“嘉法”对国务院办公厅1 993年11月21日发布、1994年1奖有关单位及人员”,把“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月1 Ft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调整至“决定”文种中。
在“决定”文种的用途中,“新办简称“原办法”)作了较为全面、细致的修改,全文增加、法”增加了“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删除、改动达300多处,条款也由原来的7章45条扩充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在“通知”中,“新办法”删去为9章57条。
“新办法”提高了发布规格,把原来由国务了“原办法”中“通知”的“发布规章”这一用途,把“任免院办公厅发布改为由国务院直接发布.充分体现了法和聘用干部”改为“任免和聘用人员”。
在“报告”文种规的权威性。
中,删去了“原办法”中的“提出意见或者建议”这一用“新办法”与“原办法”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途(此项用途归入“意见”文种中)。
“原办法”中的“函”,一、增加了必要的定义阐释其用途为“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为了体现法规的严密性和具体执行中的可操作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各种公文的区别(精选合集)第一篇:各种公文的区别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等文种的区别1.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2.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公告与通告的区别:第一,内容不同。
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多与政治方面有关;通告的内容是“在一定范围内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多是业务工作方面。
第二,发布范围不同。
公告面向国内外的广大读者、听众;通告的范围则相对较窄,只是面向“一定范围内的”的有关单位和人员。
第三,使用权限不同。
公告通常是党和国家高级领导机关宣布某些重大事项时才用,新华社、司法机关以及其他一些政府部门也可以根据授权使用公告。
而通告则适用于各级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3.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通告与通知的区别:第一,受文对象不同。
通知的受文对象比较明确,是有关的下级单位。
通告的受文对象比较广泛,涉及到社会不同层次的单位和个人,不完全是发文机关的下属单位。
第二,通告是泛行文,面向广大社会组织和公众,没有特定的主送机关;通知则是下行文,主送机关是发文机关的下级单位。
4.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通报是下行文,有特定主送机关。
通知与通报的区别:第一,时间差异:通知的事项还没有发生,通报的事项已经发生第二,内容差异:通知提出具体工作意见和办法,要求遵照执行或限期执行;而通报则着眼于思想和路线方面的教育。
5.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公文中通知、通告、通报、公告、决定、函、请示、申请、报告等的区别一、通知是要求下级机关、组织或人员办理或周知的事项;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批转下级机关公文,转发上级、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公文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
按照使用性质,通知可分为三大类:1、是用于要求下级办理或周知事项的指示性通知,如(工作、学习安排通知,会议通知等);2、是用于批转文件和颁发、印发、转发文件的批示性通知;3、是用于任免干部的任免性通知。
国家党政机关新旧公文格式的区别
一、版头部分:
1.密级、紧急程度从右标注变左标注;“急件”改为“加急”;
2.所有文件格式的红头“上留白”(至版心)由25mm扩大至35mm; 取消上行文“上留白”(至版心) 80mm的特殊格式;
3.发文机关标志“文件”二字可加可不加;
4.联合上行文签发人每行排一人改为排二人。
二、主体部分:
1.成文日期由汉字改为阿
拉伯数字;
2.落款处增加发文机关署
名;
3.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
发性公文和电报可以不加盖印
章。
三、版记部分:
1.取消主题词;
2.版记中的文字从3号字改为4号字。
公文种类一、公文种类的新旧对比《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八条规定,公文共有15个种类。
这里所称“公文”是狭义的公文,而不是广义泛指的包括总结、计划、简报、方案等在内的所有公务文书。
《条例》是法规性文件,因此通常也可以把《条例》规定的15个种类的公文称之为法定文种;其他如总结、计划、简报、方案等15个文种之外的,称为非法定文种。
与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原《条例》)和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原《办法》)相对比,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减少了3个文种原《条例》规定的公文共有14个文种,原《办法》规定的公文共有13个文种。
“决定”、“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这9个文种,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都使用;“决议”、“指示”、“公报”、“条例”、“规定”这5个文种,只有党的机关使用,行政机关不使用;“命令(令)”、“公告”、“通告”、“议案”这4个文种,只有行政机关使用,党的机关不使用。
《条例》对原来党政机关使用的18个文种进行了整合,保留使用15个文种,不再使用“指示”、“条例”、“规定”这3个文种。
将原《条例》印发以来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指示”文种去掉,“条例”、“规定”2个文种今后一般使用“通知”来印发。
(二)改变了1个文种的名称原来使用的“会议纪要”文种,《条例》称为“纪要”。
需要注意的是,新旧文种仅仅只是名称上进行了简化,使用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仍然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一般标题仍然为《×××××会议纪要》。
(三)对部分文种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调整原《条例》和原《办法》对以前共用的几个文种适用范围的界定和表述略有差别,《条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整合,总体来看绝大部分规定都属于沿用。
二、15种公文的适用范围和适用主体(一)决议。
新旧部门规章效力(最新版)目录1.新旧部门规章概述2.新旧部门规章效力的差异3.适用新旧部门规章的场景和注意事项4.总结正文一、新旧部门规章概述部门规章是政府部门为了行使职权、实施管理,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部门规章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一般来说,新的部门规章会取代旧的部门规章,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提高管理效能。
然而,新旧部门规章之间在效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新旧部门规章效力的差异1.新部门规章的效力新的部门规章在颁布后,具有法律效力。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以及公民都需要按照新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新部门规章往往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时效性,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调整管理策略。
2.旧部门规章的效力旧的部门规章在新部门规章颁布之前,一直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在新部门规章颁布之后,旧部门规章中的规定如果与新部门规章的规定相冲突,应当遵循新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也就是说,新部门规章颁布后,旧部门规章中与新部门规章不冲突的规定仍然有效,但冲突的部分将不再适用。
三、适用新旧部门规章的场景和注意事项1.适用新部门规章的场景在新的部门规章颁布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以及公民应当按照新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例如,如果新部门规章对某一行业的管理要求进行了调整,相关企业和个人需要按照新规定执行。
2.适用旧部门规章的场景在新部门规章颁布之前,旧部门规章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在新部门规章颁布之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以及公民需要按照旧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3.注意事项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以及公民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新旧部门规章的颁布和实施时间,确保按照最新的部门规章执行。
(2)对于新旧部门规章中存在冲突的规定,应当遵循新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3)在执行部门规章时,要确保合法合规,避免因违反规定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1、重新定义公文处理相关概念
原《办法》:公文处理是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新《条例》:公文处理工作是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2、增加公文种类
原《办法》规定公文种类有13种,新《条例》规定文种为15种,增加了“决议”和“公报”,同时将“会议纪要”改为“纪要”。
去掉原《条例》的“指示”、“条例”、“规定”3个文种。
原则上不区分党政机关文种适用对象。
只有命令(令)、议案2个文种例外。
3、调整公文格式要素
增加“份号”、“发文机关署名”、“页码”,减少“主题词”
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
紧急公文应当分别标注“----持急”“加急”
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标志可以单独用主办机关名称
公文标题应标发文机关
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可以不加盖印章
4、行文规则方面增加一些具体规定
“上行文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党委、政府的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权”;“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如需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后上报,不得原文转报上级机关”;“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属于党委、政府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得联合行文”。
5、公文拟制更加强调程序规范
起草环节,“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论证,广泛听取意见”;“机关负责人应当主持、指导重要公文起草工作”。
审核环节,“需要发文机关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初审。
”
签发环节,“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政府授权制发的公文,由受权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
”
6、简化了公文办理的环节
收文办理,将“审核”改为“初审”,将“分办”、“批办”并入“承办”,并增加了“传阅”、“答复”2个环节。
发文办理,由8个环节减少为4个,其中,“起草”、“审核”、“签发”3个环节列入“公文拟制”,“用印”并入“印制”,“分发”改为“核发”
7、公文管理更加注重安全保密
新《条例》第七章“公文管理”着重强调了有关保密规定,提出了设立保密室和阅文室的要求,对公文定密和解密、密级文件的复制和汇编、公文的销毁和移交、新设立单位的发文立户等作出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