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3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
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
“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
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摘要】: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在了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产生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国在引介西方理论的同时,应该看到理论产生背景与中国自身情况之间的差异性。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空间环境;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引言城市规划的历史也许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甚至更早。
在西方的文献中,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记述了以米利都的城市布局为典型的希伯达姆模式,并阐述了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这是在西方保存下来的文献中有关城市规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也已经详细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并对此后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和规划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都可以说明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城市建设活动的规划行为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显然是在19世纪中后期才初步形成的。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此前后经过近半个世纪左右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在学术和社会实践领域中的地位。
20世纪 20、30 年代,在现代建筑运动的推进下,现代城市规划得到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推进,到二次大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得到了最广泛的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在全世界的主要国家建立了各自的城市规划制度。
到 20 世纪的 60、70 年代,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城市研究的推进下,对原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进,无论在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完善,架构了当今城市规划的基本范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其产生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源于西方城市的社会改良运动。
在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城市为不断解决城市社会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规划对策,城市规划也从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转向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普遍关注,从理想化的“社会城市”设想逐渐演变为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的无序膨胀、过度郊区化产生的内城衰退、经济危机及战争破坏等是引发城市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西方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西方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的过分拥挤和贫民窟的出现,缺少对城市郊区化的有效控制而导致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
2、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城市内部发展的影响,也有来自城市外部的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危机和战争等灾害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等,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筑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十分必要;
3、城市规划不当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功能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和大规模城市改造而导致的众多社会问题;
4、随着西方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中已十分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发展的“民主化”特征,城市规划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注重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
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一、前言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借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绿化与保护、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来探讨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
二、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规划是指针对城市的建设、改造和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定及行动程序的总体规划。
在国外的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传承、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特色以及城市发展潜力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利用和保护。
例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城市规划是基于海洋环境的高度分化条件和复杂的水道运输系统,城市规划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水覆盖特征,而日本的城市规划则注重人文特色和空间美感。
这些城市规划的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有较好的启示作用,可以借鉴它们的特色,在规划过程中注重文化、环境等因素。
三、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活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城市交通高效、便捷和安全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国外的城市交通规划中,多采用非机动交通工具,例如自行车、步行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车辆拥堵,降低污染,还可以鼓励人们锻炼,增强身体健康。
例如,荷兰是自行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挪威的维康城市甚至规定汽车的路权低于自行车、行人。
此外,国外的城市交通规划也注重交通规划的全过程,包括方案设计、实施和监督等各个环节。
这样可以保证交通规划既合理又可行,避免造成人力和资源浪费。
这种方法值得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习,不仅可以降低拥堵,还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四、城市绿化与保护城市绿化是指城市内或周边的绿地系统,包括林荫道、公园、花园、自然保护区和绿色廊道等。
城市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净化城市空气、降温等,对于年轻人健康成长,老年人调节心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外城市绿化与保护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例如,挪威斯塔万格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绿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日本东京也注重推广屋顶绿化,鼓励企业和市民增加绿化面积。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城市规划。
而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则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但在城市规划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规划进行比较研究。
一、背景和特点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发展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主要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地区。
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繁荣迅速崛起,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以保护城市安全为基本要素,因此建造了城墙和城堡,同时也注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不同在于其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因此,中国城市规划通常以城市中心和城市围合的形式为设计重点,并且注重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性。
二、城市布局和结构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城市经常被包围在城墙之内,城墙有助于保护城市不受入侵。
城墙内的布局通常采用徽型或者方格状布局,城墙内的重点在于街道的宽度和几何形态。
由于城市通常是从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展,因此,城市中心通常是繁华的商业区,周围是住宅区和工业区。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通常以圆形或者四方形的形式为设计布局,城中心是关键的设计元素。
相对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中心和外围空间的结合性,城市的四条主要街道首尾相连、交汇于城中心,形成了城市的“气脉”和“骨骼”。
三、城市建筑和装饰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和装饰以石头、砖块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也较为保守,少有创新。
建筑通常采用豁口状窗户、尖拱形拱顶和简单的装饰设计。
此外,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多为教堂和城堡等宗教和军事建筑,建筑性质较为单一。
论西方对于“理性规划”的批判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实践的借鉴?我国的城市规划研究本身起步就比较晚,仅有三十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年的规划实践中,大半时间采用的是苏联的规划理论和发展模式,只是在一些局部的规划方法上借鉴了部分的西方规划思想的,比如“卫星城镇”的建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苏联的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规划发展,所以我国的规划理论也渐渐趋向于西方。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规划的发展,可以从理性规划中汲取重要的思想,使我国的城市规划逐步走向成熟。
(1)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讲究合法性理性规划的特点之一是“讲究合法性,防止快速决断,”规划应该诉诸于法律手段来维护其不可置疑和不可侵犯性。
尽管我国1990年已经颁布了《城市规划法》,但是由于制定的时间和背景不同,部分条款已经不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些情况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在出现在规划中的诸多问题。
所以,一部完善、全面的规划法规出台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理性规划的一个基本要求。
(2)我国的城市规划应注重“连续性决策”理性规划的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决策”,即每个过程都需经过慎重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拖延”,理性规划,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决策过程的时间,所以遭到了批判。
在这方面,我国的规划实践也一度陷入了一种误区,规划过程繁琐,审批制度冗长,规划还没评审下来而规划期限已过的情况屡见不鲜。
但是,这也不是说理性规划理论一无是处,在我国的规划实践中可以借鉴其中“在过程中慎重选择”的理念,保证规划制定的全面性、规范性,进而促进规划实施的合理性。
(3)我国的城市规划应采用“多元性决策”理性规划中的“多元性决策”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众多利益集团的角度阐述的。
但批判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公共利益”的,整个社会由若干个利益集团组成,各个集团都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
但在我国,社会制度不同,理解亦不同。
我们一直说规划是“政府行为”,是由政府制定、审批并由其监督实施,其实这样并不利于规划的正常、合理、有序的发展,因为政府的决策,往往是从整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前景进行宏观的把握,这对于总体规划的制定是没有错,但是对于一些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的开发,就不是很“人性化”。
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内的城市规划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于提升我国城市规划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并分析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的发展方式。
国外城市规划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们注重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生态园区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等,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注重人文关怀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另一个启示是注重人文关怀。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建设,更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国外城市规划注重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园、图书馆、体育场馆等,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他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例如,建设更多的公园和绿地,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设施,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等,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注重社会参与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第三个启示是注重社会参与。
城市规划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决策,而是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民意表达。
国外城市规划注重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来。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社会参与机制的建设,让居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
例如,可以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平台,通过征集意见、举办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居民的声音,提高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一、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英国的城市规划师弗雷德里克·劳奇就提出了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个建筑物的设计。
此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发展,包括道路、交通、水源、绿地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
二、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1.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骨架。
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布局要以人为本,要求城市布局应该优化城市的交通流线、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使得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也越来越科学合理,进一步推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绿地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在城市设计中尽量保留自然绿地,并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
这种理念已经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北京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了大片的绿地空间,并且将其分布在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等不同地区,形成了生态都市与宜居城市。
3. 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的人口密度是必须的,但过高的人口密度则可能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
因此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强调城市的人口密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控制。
目前,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于人口密集区域或地区已经采取了分区管理的方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规定相应的建筑高度和总体容积率,以此控制城市的人口密度。
三、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城市的绿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绿地率得到了提高,城市环境也变得更加生态、宜居。
其次,城市的交通流线得到了科学优化,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
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
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
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
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摘要:本文从西方广亩城市和紧缩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的角度浅谈了作者对于这两个经典理论自己的认识,阐述了现代城市关于集中和分散的看法,并且从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角度收集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的研究。
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关键词:广亩城市、紧缩城市、分散论、集中论、可持续发展ABSTRACT/By referring broadacre city and compact city, th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xplain the modern city on the view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as a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some col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classical theory.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Broadacre city ,Compact city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日益增长,居住拥挤、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严重。
当下中国的城市规划需要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起步早于我国,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不同的是,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对解决城市问题的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100多年来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研究,对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有所启示。
而对于现在城市的发展,城市主要面临的问题已经逐渐从上层向底层转移,可以说是社会在进步,但是城市的问题更加的极端化和细致化,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能找到出路,西方的规划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的变通的思路。
笔者希望通过对于西方的广亩城市以及紧缩城市两大理论的研究,透过其背后的逻辑关系,找到对于中国现状发展的改良的措施。
1.广亩城市这绝对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想法。
这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
他认为,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没有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和就业岗位)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
他的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是:希望保持他自己所熟悉的,19世纪90年代左右在威斯康星州那种拥有自己宅地的移民们的庄园生活。
在他所描述的“广亩城市”里,每个独户家庭的四周有一英亩土地,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用汽车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着公路布置,加油站设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内。
可以说这是个英雄梦想,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这绝对是有吸引力的。
这样的一个状态似乎我们在很多的电视剧中都能的看到。
可以说这样的理论是处于美国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独特环境之中,从人的感觉和文化意蕴中体验着对现代城市环境的不满和对工业化之前的人与环境相对和谐状态的怀念情绪,他于1932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从而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
这种主张分散布局的规划思想同勒•柯布西耶主张集中布局的“现代城市”设想是对立的。
这样的对立今天依旧存在,在城市建设中大讨论依旧在进行。
在二十世纪的50~60年代,在美国的一些州的规划中,曾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
而现在的美国的城市发展可以看出广亩城的思想虽然没有完全的实施,但是早已是渗入美国人的血液中了。
而广亩城的理论基本思路是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
他要创造一种新、分散的文明形式,它在小汽车大量普及的条件下已成为可能。
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他反城市模型也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
其中赖特在书写道,“这将是一种与犬齿劳动态度册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大的城市,以致我们可能根本不会认识到它作为城市而已来临”[1]。
赖特甚至认为这个的活动是必然会发生的。
但是实际上我认为作为理论,其最大的意义是给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可以值得参考的依据,一个分散的依据,分散是可能的,是理想的,是美国人的文化能允许的,而现实是技术是达不到的,分散的条件是很高的,分散的活动不是可控的。
总之这样的理论在我的认识中可以说是一种提纲挈领的指导性的意见,如果理论成为实践手册一定是错误的。
而且就是赖特也承认他的理论是不具有操作性的,尽管他认为这个的规划的结构应该是城市最终的状态2.紧缩城市实际上,紧缩城市不是某一个城市规划师提出的一种理论而是城市规划的理论界对于城市发展的一种探索性的研究。
实际紧缩城市是一本论文集,书中编者对这样的第一这一本书的“以紧缩城市这一概念为主要线索,对发大国家面对的主要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将是这本书的主题” [2]我认为这样的一种思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算是观点,我们甚至从这样的一本论文集的副标题可以看出:A Sustainable Urban From?[3]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似乎编纂这本书的人对于紧缩甚至也不能确定。
但是总体上我们可以把紧缩城市的主要观点按照较为系统甚至认为的理论框架展开论述,我归纳了紧缩城市在规划层面涉及的主要方面,1遏制城市扩张为前提的,依据紧缩城市理论是针对城市环境不断的恶化、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以及郊区化、逆城市化等为题提出的,是以通过对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综合利用,有效地减少交通距离、废气排放量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主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土地,减少空闲、废弃用地;减少城市用地无休止的蔓延(这点欧美国家与中国情况有所不同,欧美一部分人认为城市发展已趋于饱和,中国则处于增长阶段);可以对城市进行最好的设计,改善城市活力;通过紧缩城市降低了交通需求,从而降低燃料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中减少交通是其理论的焦点。
3.分散和集中的对抗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中,二十世纪初的由霍华德、赖特和柯布西耶分别形成的田园城市、广亩城市以及现代城市形成了城市规划理论基石,“靠秩序带来自由”[4]实际学界认为其实这个的三大理论流派实际分别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集中式分散式和折衷式的定位。
我们具体看过了分散和集中的理论机制,而霍华德的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实际更像是向这个两个极端的妥协和调和的产物。
紧缩和分散的终极矛盾在于技术,而不是城市形态或者城市空间身:从紧缩城市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研究的数据被罗列去证明更集中的城市有助于城市对于环境改善有利于城市人群活动。
但是分散派的也会举出大量的实际研究的数据去反驳集中派的观点,实际城市的过度集中本没有带来预期的更低的能耗,更加便捷的生活。
甚至赖特的广亩城市的理念的基础小汽车的使用被证明未来的城市发展中肯能都会被更加清洁快捷的交通工具代替的时候,实际紧缩已经成为是在技术条件限制下所不得已或者是说一种不可选择的无奈的探究。
4.中国的紧缩城市对于中国实际在近千年的发展中来看,紧缩城市还是广亩城市实际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
中国的城市似乎从来不是广亩的。
中国的城市理论实际早于西方,在西方城市自由发展的时候中国城市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体系,但是无论是从宗教文化还是城市综合布局的考虑,似乎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城墙建设的范围内进行的,所以可以说在中国城市总是在紧缩,并且在紧缩中发展。
当然,当城市逐渐突破城墙的约束在人口爆棚的今天,逐渐成为一个不断扩张的生命体。
中国的千年的农业国家的背景,面对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我们真的是很无助。
当我们的城市突破城墙的界限的那一刻起,实际并不意味着所谓的广亩城市的到来,而是一种更加紧缩的城市形态。
这带来的问题包括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现在面对的比较棘手的城中村的问题。
所以现在来看实际我们需要做的事解决紧缩城市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对于城市功能的最优化的配置。
5.对于中国城市启示城市规划人士经常用“摊大饼”来描述城市布局的形态,以此来阐释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摊大饼”在大多数学者的认识中是负面的、消极的,还通常被认为是城市病的缘由。
而且这也是“城市病”主要指,城市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等等。
但是我认为城市发展出现这样的形式实际情况是规划的无力。
如果一个高度发达紧缩的城市规划,不可能带来城市在空间上的蔓延,反之应该是城市在空间上的更加集中,更加的高效。
有学者就对于中国西南重要城市成都进行了城市的蔓延的研究。
成都市在最近二三十年里的城市发展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GDP为导向的城市发展中国的官员的考核主要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指标,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官员片面追求数量,而未全面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及城市的可持性发展。
再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这种导向使城市蔓延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
成都市具体表现为投资兴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大学城。
2.以外延式的扩展为主的城市空间格局成都的城市围绕旧城中心以环形状向外高速地扩张,成都发展经济的需要与中央政策战略规划的引导,使外围新区不断被开发。
最近建设部同意的成都市总体规划,成都将要建设成“一主七卫”式的大都市圈,成都的市区面积出现跳跃式增长。
从先前的598平方公里到建成后的3681平方公里,区面积将近增长了5倍左右。
3.道路建设引起的城市空间扩张成都市近几年小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的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然而,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首先是增加道路设施的供给量。
实际城市道路的建设和发展往往是城市外延的道路的增加,而这样的增长的最直接的结果是城市中心城区的交通问题依旧存在,新增道路刺激了道路周边的房地产市场的活跃,以及私家车的需求量的逐年上升。
总体来说城市的扩张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规划层面的研究以及中国政治体制因素的影响。
所以笔者认为,西方的理论在中国不是不适应而是涉及太多利益无法真正的体现其真正的核心的内容。
最终导致的是中国的城市在形态不断的扩张,而公共资源的分配是相对紧缩的,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