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对中国之启迪
- 格式:pdf
- 大小:53.72 KB
- 文档页数:4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
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
“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
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Western Theories of Urban Plann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hina' s Urbanization 作者: 李矫镅[1,2]
作者机构: [1]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00 [2]榆林学院生命科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出版物刊名: 榆林学院学报
页码: 20-22页
主题词: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城市化 发展模式
摘要:近现代西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过很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大爆炸、贫民窟问题、贫富差距加大、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
造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引起。
近年来,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似问题,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经验,得出以下启示:从我国社会问题出发,利用西方优秀思想理论,解决问题,总结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集约型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模式,从而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源于西方城市的社会改良运动。
在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城市为不断解决城市社会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规划对策,城市规划也从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转向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普遍关注,从理想化的“社会城市”设想逐渐演变为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的无序膨胀、过度郊区化产生的内城衰退、经济危机及战争破坏等是引发城市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西方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西方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的过分拥挤和贫民窟的出现,缺少对城市郊区化的有效控制而导致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
2、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城市内部发展的影响,也有来自城市外部的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危机和战争等灾害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等,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筑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十分必要;
3、城市规划不当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功能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和大规模城市改造而导致的众多社会问题;
4、随着西方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中已十分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发展的“民主化”特征,城市规划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注重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
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一、前言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借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绿化与保护、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来探讨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
二、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规划是指针对城市的建设、改造和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定及行动程序的总体规划。
在国外的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传承、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特色以及城市发展潜力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利用和保护。
例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城市规划是基于海洋环境的高度分化条件和复杂的水道运输系统,城市规划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水覆盖特征,而日本的城市规划则注重人文特色和空间美感。
这些城市规划的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有较好的启示作用,可以借鉴它们的特色,在规划过程中注重文化、环境等因素。
三、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活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城市交通高效、便捷和安全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国外的城市交通规划中,多采用非机动交通工具,例如自行车、步行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车辆拥堵,降低污染,还可以鼓励人们锻炼,增强身体健康。
例如,荷兰是自行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挪威的维康城市甚至规定汽车的路权低于自行车、行人。
此外,国外的城市交通规划也注重交通规划的全过程,包括方案设计、实施和监督等各个环节。
这样可以保证交通规划既合理又可行,避免造成人力和资源浪费。
这种方法值得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习,不仅可以降低拥堵,还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四、城市绿化与保护城市绿化是指城市内或周边的绿地系统,包括林荫道、公园、花园、自然保护区和绿色廊道等。
城市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净化城市空气、降温等,对于年轻人健康成长,老年人调节心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外城市绿化与保护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例如,挪威斯塔万格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绿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日本东京也注重推广屋顶绿化,鼓励企业和市民增加绿化面积。
论西方对于“理性规划”的批判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实践的借鉴?我国的城市规划研究本身起步就比较晚,仅有三十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年的规划实践中,大半时间采用的是苏联的规划理论和发展模式,只是在一些局部的规划方法上借鉴了部分的西方规划思想的,比如“卫星城镇”的建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苏联的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规划发展,所以我国的规划理论也渐渐趋向于西方。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规划的发展,可以从理性规划中汲取重要的思想,使我国的城市规划逐步走向成熟。
(1)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讲究合法性理性规划的特点之一是“讲究合法性,防止快速决断,”规划应该诉诸于法律手段来维护其不可置疑和不可侵犯性。
尽管我国1990年已经颁布了《城市规划法》,但是由于制定的时间和背景不同,部分条款已经不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些情况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在出现在规划中的诸多问题。
所以,一部完善、全面的规划法规出台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理性规划的一个基本要求。
(2)我国的城市规划应注重“连续性决策”理性规划的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决策”,即每个过程都需经过慎重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拖延”,理性规划,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决策过程的时间,所以遭到了批判。
在这方面,我国的规划实践也一度陷入了一种误区,规划过程繁琐,审批制度冗长,规划还没评审下来而规划期限已过的情况屡见不鲜。
但是,这也不是说理性规划理论一无是处,在我国的规划实践中可以借鉴其中“在过程中慎重选择”的理念,保证规划制定的全面性、规范性,进而促进规划实施的合理性。
(3)我国的城市规划应采用“多元性决策”理性规划中的“多元性决策”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众多利益集团的角度阐述的。
但批判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公共利益”的,整个社会由若干个利益集团组成,各个集团都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
但在我国,社会制度不同,理解亦不同。
我们一直说规划是“政府行为”,是由政府制定、审批并由其监督实施,其实这样并不利于规划的正常、合理、有序的发展,因为政府的决策,往往是从整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前景进行宏观的把握,这对于总体规划的制定是没有错,但是对于一些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的开发,就不是很“人性化”。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关于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一、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借鉴意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土地的功能、结构和分配方式需要重新规划和调整。
在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
从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以人为本的规划思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权益和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该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公共设施、环保要求等因素,为人们提供更舒适、便利和健康的城市环境。
2.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居住等多个领域,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模式。
同时,土地利用模式也应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协调的规划思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该以城市为中心,但也需要考虑其周边的区域发展。
因此,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需要采取区域协调的规划思路,协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实现合理的空间分布和资源利用。
4.市场机制的引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土地资源的供求关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城市发展的稳定性。
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带来土地利用的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
5.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动力,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稳定。
城市规划也需要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改善。
二、海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1.东京都市规划东京都市规划是历经50年的规划过程,是东京市建立起来的一套现代化的、对未来有所规划的城市规划,旨在使东京成为一个优美、宜居、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城市。
东京都市规划对东京市的土地利用、建筑规划、公共设施、绿化、交通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规划和设计。
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内的城市规划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于提升我国城市规划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并分析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的发展方式。
国外城市规划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们注重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生态园区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等,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注重人文关怀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另一个启示是注重人文关怀。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建设,更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国外城市规划注重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园、图书馆、体育场馆等,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他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例如,建设更多的公园和绿地,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设施,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等,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注重社会参与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第三个启示是注重社会参与。
城市规划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决策,而是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民意表达。
国外城市规划注重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来。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社会参与机制的建设,让居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
例如,可以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平台,通过征集意见、举办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居民的声音,提高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一、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英国的城市规划师弗雷德里克·劳奇就提出了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个建筑物的设计。
此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发展,包括道路、交通、水源、绿地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
二、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1.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骨架。
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布局要以人为本,要求城市布局应该优化城市的交通流线、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使得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也越来越科学合理,进一步推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绿地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在城市设计中尽量保留自然绿地,并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
这种理念已经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北京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了大片的绿地空间,并且将其分布在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等不同地区,形成了生态都市与宜居城市。
3. 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的人口密度是必须的,但过高的人口密度则可能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
因此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强调城市的人口密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控制。
目前,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于人口密集区域或地区已经采取了分区管理的方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规定相应的建筑高度和总体容积率,以此控制城市的人口密度。
三、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城市的绿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绿地率得到了提高,城市环境也变得更加生态、宜居。
其次,城市的交通流线得到了科学优化,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英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策略对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启示作者:张江辉赵军廷来源:《商情》2014年第35期【摘要】英国近年来成功实施了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英国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并就英国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启示关于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内涵是长期、有序的发展,是注重和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领域,同样也要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城市规划的总体策略中来。
英国于21世纪初期开始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基本政策明确固定下来,经过10多年的发展,英国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完善和城市规划实践中都取得一定的成果,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英国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在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中,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被放在一个中心的重要位置。
在英国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政策上,2004年,英国颁布了《规划与强制征收法案》,将城市规划的体系重新调整为国家、区域和地方三个层面。
国家负责制定城市规划的整体政策和总体原则,主要包括“规划政策陈述”(PPS)和“规划政策指引”(PPG)。
区域在国家制定的总体原则下,编制“区域空间战略”,必要时编制“次区域规划”。
地方政府则负责编制“地方发展框架”,包括计划、文本和陈述,并在陈述中鼓励公众参与。
2005年,英国副首相办公室正式颁布了《规划政策陈述1,实施可持续发展》文件,该文件可以被看作是英国政府在城市规划领域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策。
总体来看,英国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可持续发展是核心思想;第二,注重规划本身的可持续性。
第三,城市规划应推动实现政府目标;第四,城市规划是城规总目标在地方城市规划中的分解和落实;第五,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在城市空间利用、城市设计及城市项目控制。
除了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英国还实行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评估。
英国环境、交通与区域部于1999年颁布了“对区域规划导则实行可持续性评估的实施指引”;同年颁布的《大伦敦政府法案》和第二年颁布的《英国政府城乡规划条例》都属于英国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政策性文本。
探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1. 引言对于中国而言,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虽然学科范围涉猎内容广泛,但至今未能形成属于自身的理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新问题,在此情况下很难找到符合当代中国相应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城市建设,这就阻滞城市化的发展。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重视,由于“城市规划”是舶来之物,对于本土的规划理论也就特别匮乏,此时西方规划理论也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但是这样也会产生另外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下,外国的经验是否符合现代中国?西方规划的理论以及城市模式是不是能够值得我们借鉴和使用呢?这些问题也就成文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
2. 西方规划发展历程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源自于工业化和他带来的城市病。
工业化虽给城市中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和新机遇,但是也因此产生了很多诟病。
以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为例,其城市人口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一现象给当时英国政府极大的压力,直接导致政府首次对市场进行干预,采用法规来约束社会行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科应运而生。
城市规划的真正成熟是在二战以后,二站后的欧洲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发展问题,凯恩斯所主张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成为二战后许多西方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的指南,这样的社会环境也为城市规划发展带来了好的契机。
根据以上所列举实例,可以根据西方年代中所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把西方城市规划演变历史可化划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世纪):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他指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并认为当时城市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
并且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則。
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化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了重要作用。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摘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一体化格局的背景下,应客观、正确地估计我国情况借鉴国外城市规划技术的环境,对国外城市规划技术进行目的明确的有选择借鉴,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技术体系。
关键词: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借鉴1 国外案例中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1.1城市规划理念超前,功能分区定位明确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理念、公众参与理念和集体“回忆”四大理念。
规划上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外仅开发总土地面积的23.7%,灌丛、草地、湿地预留达66%,力求以更少的资源满足更多的需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注重将生态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其生态保护地区达到了城市面积的四成,未建设土地基本上是规划的郊野公园。
同时倡导节能的建筑设计和运作,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宜人、节能环保的城市。
1.2 城市规划法制健全,法定程序严格以法定规,是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
城市规划法规完善,且注重细节,实际操作性强,规划执行和管理中几乎发生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条文上找到答案。
城市规划法规严格按照程序制定,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官方及非官方成员组成,既代表了政府意志,又体现了市民意愿。
1.3 指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景观等多方面因素指标的制定通常是经过前期扎实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有所针对地调整指标,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指标的确定通常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定,指标内容综合了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各方面信息,涉及的内容涵盖物质和社会经济两个层面。
例如,在英国城市规划考虑的因素可以分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资源系统三大方面,涉及到文化、人口、生产、资源、环境的9个类别(表1)。
表1 城市规划系统结构内容环境评价成为指标内容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指标内容日趋完善,内容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从人文、从经济多方面综合考虑。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摘要:本文从西方广亩城市和紧缩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的角度浅谈了作者对于这两个经典理论自己的认识,阐述了现代城市关于集中和分散的看法,并且从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角度收集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的研究。
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关键词:广亩城市、紧缩城市、分散论、集中论、可持续发展ABSTRACT/By referring broadacre city and compact city, th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xplain the modern city on the view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as a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some col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classical theory.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Broadacre city ,Compact city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