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标准范本
- 格式:docx
- 大小:49.18 KB
- 文档页数:8
1.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可对以下范围的危害、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
(1) 厂址及环境条件:对厂址地质、地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交通、抢险救灾等条件进行分析。
(2) 厂区布局:生产、管理、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品等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厂区道路、货物装卸区等等。
(3) 建筑物: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通道、开门、生产卫生设施。
(4) 生产工艺过程: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5)生产设备及装置:①化工设备、装置: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等设备及其备用、控制、操作、检修、故障、失误等紧急异常情况。
②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
③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操作、静电、雷电。
④危险性较大的设备、高处作业设备。
⑤特殊单体设备、装置:危险品、温湿试验装置、钻床、气泵等。
⑥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⑦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险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等。
⑧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6)流动或临时作业场所:工程施工场所、技术服务场所、车船等交通工具。
四、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危害因素辨识的第一个关键是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第二个关键是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
其基本方法有:(1) 本分析法对于某项作业活动,依据“作业指导书”,对照危险分类和事故类型、职业病的分类,确定本项作业活动中具体的潜在的危害。
例如:某班组进行线路的焊接。
其潜在的危害有:A、使用电烙铁产生的烟雾对人的危害、漏电对人的危害、高温的危害。
B、人体的静电对IC芯片危害。
C、用手工进行管脚成形时对手或对元件损坏,等等。
(若用锡炉来浸板;那么锡炉的漏电、高温、烟雾,助焊液蒸发(易燃)等等因素对人危害或环境的影响等。
危害辨识的分类方法模版危害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是指通过识别可能对人、财产、环境等造成潜在风险或危害的因素,从而为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基础的过程。
危害辨识是建立和改进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步骤,能够帮助机构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潜在的风险和危害。
在危害辨识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来整理和归纳可能的危害因素。
以下是一种可以使用的危害辨识分类方法模板:1. 物理危害:- 火灾和爆炸:包括可燃物质、易燃气体、爆炸品等引起的火灾和爆炸危险。
- 辐射:包括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可能对人体和环境产生辐射危害的因素。
- 电气危险:包括电击、电弧闪燃等电气设备和电路可能产生的危险情况。
- 物理能源:包括高温、低温、压力等物理能源可能对人体和设备造成的危害。
2. 化学危害:- 毒性物质:包括有毒化学品、化学污染物等可能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毒性危害的因素。
- 腐蚀性物质:包括酸、碱等可能对物体和人体产生腐蚀性危害的因素。
- 可燃物质:包括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等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的物质。
- 氧化剂和还原剂:包括能够加速或减慢氧化反应的物质,可能产生火灾和爆炸。
3. 生物危害:-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可能引发传染病的生物因素。
- 生物毒素:包括毒蛇、毒蜘蛛、有毒植物等可能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因素。
- 害虫和害兽:包括啮齿类动物、害虫等可能对农作物、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的因素。
4. 机械危害:- 机械设备:包括旋转设备、传动设备和移动设备等可能对人体和物体带来机械伤害的因素。
- 高处作业:包括悬崖、屋顶、高架平台等可能导致坠落事故的因素。
- 挤压和挤切:包括夹断、捏伤等可能由于被挤压或挤切造成的伤害。
5. 环境危害:- 水污染: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物等可能对水体产生污染和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
- 空气污染:包括工业排放物、交通排放物等可能对大气质量产生危害的因素。
危险性鉴别与分类模版一、危险性鉴别的定义危险性鉴别是指通过对特定情况下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人员、财产或环境造成伤害的程度和概率的过程。
在危险性鉴别中,常常根据危险性的程度、概率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加以管理和控制。
二、危险性分类的原则1. 危险性的严重程度:根据危险因素的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将危险性分为低、中、高三级。
2. 危险性的概率:根据危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将危险性分为低、中、高三级。
3. 危险性的组合:将危险性的严重程度和概率结合起来,形成对应的危险性等级。
三、危险性分类模板基于以上原则,可以将危险性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 低危险性低危险性通常指对人员、财产或环境造成伤害的程度较低、发生概率较小的情况。
低危险性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危险因素的性质较为温和,可能引起的伤害较轻微- 危险因素发生的概率较低,较难发生- 危险因素发生后对人员、财产或环境的影响较小、可控2. 中危险性中危险性通常指对人员、财产或环境造成伤害的程度中等、发生概率适中的情况。
中危险性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危险因素的性质一般,可能引起的伤害程度中等- 危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适中,有一定可能性发生- 危险因素发生后对人员、财产或环境的影响较明显、需一定控制3. 高危险性高危险性通常指对人员、财产或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发生概率较大的情况。
高危险性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危险因素的性质较为严重,可能引起的伤害严重- 危险因素发生的概率较大,容易发生- 危险因素发生后对人员、财产或环境的影响严重、难以控制四、危险性分类的应用场景危险性分类模板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的危险性鉴别和评估,如工程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食品安全等。
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对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和概率进行科学评估,更好地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保障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安全。
五、总结危险性鉴别与分类模板是一个科学评估和管理危险因素的工具,通过对危险性的严重程度和概率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控潜在的风险。
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范文危险危害辨识是指对可能对人员安全和健康、设备和环境造成伤害的危险和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危险和危害无处不在,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估是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份关于危险危害辨识方法的范文,供参考。
一、引言危险危害辨识是指对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伤害的危险和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采取相应的措施和预防措施,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本文将就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阐述,以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危险危害辨识的概念和重要性危险是指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物质、环境、设备或活动,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带来伤害或损害的因素。
危害是指由于接触危险而可能导致的人员伤害、环境破坏或财产损失。
危险危害辨识的概念是为了从源头上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危险和危害,以便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它是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和环境破坏的基础,是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关键环节。
三、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辨识和评估。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危险危害辨识方法。
1. 风险矩阵法风险矩阵法是一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危险和危害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
风险矩阵法的评估步骤包括:(1)确定危险和危害的可能性;(2)确定危险和危害的影响程度;(3)根据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把危险和危害划分到相应的风险等级;(4)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预防措施。
风险矩阵法具有简单快捷、直观明了的特点,适用于对单个危险和危害进行评估和管控。
2. 危害辨识矩阵法危害辨识矩阵法是一种针对各种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不同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判断其对人员和设备的危害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危害辨识矩阵法的评估步骤包括:(1)确定危害因素的类型和特征;(2)识别可能存在的危害源和危害因素;(3)评估危害源和危害因素对人员和设备的危害程度;(4)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预防措施。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范文一、引言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们对于预防事故和保障员工安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危险源的辨识、分类以及风险评价和分级的方法和原则。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对企业内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发现、识别和记录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危险源辨识应包括以下内容:1. 确定危险源种类。
危险源可以分为物理危险源、化学危险源、生物危险源、机械危险源等。
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所涉及的危险源种类。
2. 辨识危险源。
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和辨识企业内存在的各类危险源,如高温、高压、有害气体、毒性物质等。
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危险源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可能的危险源组合作用。
3. 记录危险源信息。
对于每一个辨识出的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危险源信息记录表,详细记录危险源的名称、特性、危险程度等信息。
三、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确定各类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1. 危险源分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征,可以将危险源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机械性质等进行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2.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的威胁程度。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估方法和定量评估方法。
定性评估方法是通过专家判断和经验总结,对危险源进行主观评估,如利用风险矩阵、事件树等方法。
而定量评估方法则是基于数学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借助风险模型和风险计算公式进行风险评估。
3. 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危险源按照风险程度进行分级。
常用的分级方法有使用颜色、数字等符号来表示不同等级的风险,如红色表示高风险、黄色表示中风险、绿色表示低风险等。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
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20类。
2.辨识方法(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a.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应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3.辨识内容(1)厂址: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
(2)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动力设施、道路、贮运设施等。
(3)道路及运输:装卸、人流、物流、平面和竖向交叉运输等。
(4)建、构筑物: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辨识内容与方法目录一、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3)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3)(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3)(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5)(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5)(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5)(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6)2、参照事故类别分类: (6)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9)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9)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9)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9)1、厂址。
(9)2、厂区平面布局。
(9)3、建(构)筑物。
(10)4、生产工艺过程。
(10)5、生产设备、装置。
(10)一、危险、有害因素分类: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是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辨识的基础。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它缺陷。
2)防护缺陷。
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它防护缺陷。
3)电。
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它电危害。
4)噪声。
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它噪声。
5)振动。
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它振动。
6)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X射线、g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
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它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它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它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危害辨识的分类方法范文危害辨识是指对于特定事物、现象或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可能导致的危害和风险。
危害辨识的分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危害辨识的分类方法进行介绍。
一、根据危害类型的分类方法1. 自然危害辨识:自然危害是指由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危害。
例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自然危害辨识主要通过对自然因素的观测、监测和分析,来评估其对相关区域或活动的威胁和风险。
2. 技术危害辨识:技术危害是指由于技术设备、工艺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危害。
例如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等。
技术危害辨识主要通过对技术设备、工艺和操作进行评估,识别潜在的危险点和风险源。
3. 环境危害辨识:环境危害是指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污染所导致的危害。
例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壤侵蚀等。
环境危害辨识主要通过对环境状况的调查和评估,确定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影响。
4. 社会经济危害辨识:社会经济危害是指对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群健康的潜在威胁。
例如交通事故、犯罪、职业病等。
社会经济危害辨识主要通过对社会经济数据和人群统计资料的分析,确定潜在的危害和风险。
二、根据辨识对象的分类方法1. 事故危害辨识:事故是指突发的、非正常的事件或情况,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事故危害辨识主要针对特定的事故类型进行评估,例如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等。
2. 产品危害辨识:产品危害是指由于产品设计、制造或使用不当所导致的威胁用户安全和利益的问题。
产品危害辨识主要通过对产品的结构、性能、使用范围等进行评估,确定可能的安全风险和潜在危害。
3. 工程项目危害辨识:工程项目危害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潜在问题。
工程项目危害辨识主要通过对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进行评估,确定可能的风险和危险点。
4. 健康危害辨识:健康危害是指环境、工作或生活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
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范本危险危害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危害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评估的方法。
通过危险危害辨识,可以识别并降低工作场所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危害,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以下是一个危险危害辨识的方法范本,供参考:1. 收集相关信息:首先,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各种信息。
包括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与机械的使用情况、工艺流程、材料的种类与性质、作业方式、员工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等。
此外,还需要收集工作场所历史上发生的事故和伤害事件的记录,以及其他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2. 识别潜在危险:基于收集的信息,识别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
例如,识别高处作业可能导致的坠落风险、机械设备可能引发的夹伤或拖伤风险、化学品的使用可能导致的化学灼伤或中毒风险等。
对于各种危险形式和计量源,应当考虑其可能引发的不同事故场景。
3. 评估危险等级:为了确定危险的严重程度,可以采用常见的危险等级评估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1-3的等级划分,1表示高风险,3表示低风险。
评估危险等级通常需要考虑危险的概率和危害的严重程度。
这可以通过历史事故统计数据、知识和经验、设备的技术参数和相关文件等来确定。
4. 确定危险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适当的危险控制措施。
危险控制措施应遵循“避免优先、防止为前提、控制可能为补充”的原则。
可以采用不同的控制措施,如工程措施(如隔离设备、警告标志、安全防护设备等)、管理措施(如工作流程改进、员工培训、标准操作程序等)和个体防护措施(如个人防护装备、注意力提醒等)。
5. 实施和监督:将确定的危险控制措施实施到工作场所,确保其有效性。
同时,建立系统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措施的实施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6. 培训和沟通: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了解相关的危险和危害,并具备相应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员工能够报告危险和提出改进建议,及时解决工作场所存在的问题。
最新整理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辩识和控制措施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1、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分6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
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明火;运动物危害;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
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
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
(4)心理、生理危险有害因素(6)
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辩识功能缺陷;其他(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
指挥错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2、参照事故类别分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综合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分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放炮、透水、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3 、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险、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险危害因素等7类。
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1、厂址
2、总平面布置
3、道路及运输
4、建筑构物
5、工艺过程
6、生产设备装置
7、作业环境。
操作规程编号:LX-FS-A60975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标准范本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标准范本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直观经验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系统。
a、对照、经验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类比法: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c、案例法: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同或相似工程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后果;相类似的工艺条件、设备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后果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2)系统安全分析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常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请在该处输入组织/单位名称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 / Organization Here。
*******************公司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有限公司2014年06月20日组长:副组长:成员:1.企业简介公司注册生产“大迪牌”自卸车、半挂车、宽体矿用车、水泥搅拌车、厢式运输车100余种专用车产品,是“福田欧曼”“中国陕汽”“中国重汽”“北奔重卡”“重庆红岩”“安徽华菱”等在华北地区重要的委改生产基地。
公司有两个生产车间,一个是下料车间,面积为1.1万平方米,主体为钢结构,主要工序是对铁板进行剪裁、打磨、焊接、切割,用到的主要设备有开平线、剪板机、折弯机、冲压机、焊机、数控切割机等。
另一个车间是焊装车间,面积为2.5万平方米,主体为钢结构,主要工序是对下料车间加工好的工件进行焊接、打磨、喷涂、组装,用到的主要设备有焊机、角磨机、起重机等。
2.辨识过程2.1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1)火灾1)可燃气体较多,易造成火灾。
本公司各车间大多数采用钢保温结构,主要作业为焊接作业,过程中使用氧气、乙炔、二氧化碳、丙烷气体,这些为助燃、可燃气体,增加了建筑物内的火灾荷载,增大了火灾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这些气体燃烧猛烈,在燃烧时还会产生大量的高温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还可能引起爆炸。
往往会造成较大伤亡,并给扑救和疏散带来不便。
2)电气火灾安装在顶、柱、墙上的照明灯具,多采用带状或分组安装的日光灯,数量较多,易发热起火。
低压线路短路火花造成火灾事故。
3)喷涂车间,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工件喷漆作业过程中使用喷枪进行作业,喷涂材料油漆、稀料,为易燃物,作业人员或周围有明火或火花,容易造成火灾,也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容易造成人员职业危害。
(2)机械伤害车间内大型机械较多,大型折弯机、剪板机、冲压机、车床等机械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时容易发生磕、碰伤、砸伤、物体打击等机械伤害。
(3)厂内机动车辆伤害车间内厂内机动车辆频繁进入,经常在车间内、外进行工件转运,作业人员在作业时若不注意,容易造成车辆伤害。
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危险因素的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防范危险。
一、危险因素分类1.化学品类危险因素:包括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化学物质,如苯、氨气、氢气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引发火灾或爆炸。
2.物理类危险因素:包括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等,如机械加工产生的噪声和振动,高温炉窑产生的热辐射等。
这些物理因素可能对人体的感官、器官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3.生物类危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感染和传播疾病。
4.心理类危险因素:包括工作压力、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如长时间工作导致的疲劳和紧张情绪。
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对人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5.环境类危险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如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
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6.操作类危险因素:包括错误操作、违章操作等行为,如未按规定佩戴安全防护用品、违规操作机器设备等。
这些操作可能引发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7.设备类危险因素:包括设备故障、老化、维护不当等问题,如机械设备的故障或老化导致的安全隐患。
这些设备问题可能对生产过程或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常用危害辨识方法1.安全检查表法:制定安全检查表,列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隐患,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生产安全。
2.风险评估法: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和影响范围,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3.事件树分析法:通过对过去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找出事故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4.作业条件分析法:根据作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分析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和隐患,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证作业安全。
文件编号:TP-AR-L2643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示范文本)编制: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正式样本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正式样本使用注意:该操作规程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危害辨识是确认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即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
因此,危害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
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和分析,必须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导致事故的职业病的原因进行分类,或按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等。
如根据(GB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三类。
1.物理性危险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等一切物理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物质等一切化学性危险因素。
3.生物性危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等一切生物性危险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
(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自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都会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一定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大,最终引发台风、洪水等导致事故的发生,2007年5月份我国因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117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人民币。
所以,人类不应该对自然灾害掉以轻心。
所以说,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应该是物质、能量在外部条件或自身变化的情况下,失去控制造成伤害或事故的综合作用。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目前,在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中,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3个标准,每个标准的具体分类情况详见表1。
危害辨识的分类方法范本危害辨识是指对事物、现象或行为的各种潜在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有效的危害辨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消除或降低。
在实践中,根据危害辨识的对象和特点,可以将危害辨识的分类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照危害辨识的对象分类危害辨识的对象可以是不同的事物、现象或行为。
根据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危害辨识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类。
1. 产品危害辨识:产品危害辨识是指对各类产品在生产、使用、处置等过程中潜在的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产品危害辨识,可以及早发现产品潜在的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和控制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2. 工程危害辨识:工程危害辨识是指对各类工程在建设、运维等过程中潜在的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工程危害辨识,可以及时发现工程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3. 环境危害辨识:环境危害辨识是指对各类环境因素对人类和生物造成的潜在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环境危害辨识,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潜在的健康风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按照危害辨识的方法分类危害辨识的方法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技术和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危害辨识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类。
1. 经验法:经验法是指根据专业人员的经验和知识对潜在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的一种方法。
通过借鉴和总结以往的经验,可以快速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例如,在工程危害辨识中,经验法可以通过工程师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和评估工程的安全性。
2. 规范法:规范法是指根据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规范对潜在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的一种方法。
通过参照和遵守各类规定,可以确保事物、现象或行为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例如,在产品危害辨识中,规范法可以通过对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各类规范的遵守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3.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设计和发放问卷来收集相关的信息,进而对潜在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编号:LX-FS-A92514
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
法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
法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危害辨识是确认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即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
因此,危害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
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和分析,必须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导致事故的职业病的原因进行分类,或按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等。
如根据(GB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
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三类。
1.物理性危险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等一切物理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物质等一切化学性危险因素。
3.生物性危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等一切生物性危险因素。
在危害辨识的基础上可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的危险因素。
危险评价的范围、复杂程度,同辨识的危险的数量和类型及需要了解的问题的深度成正比。
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
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包括经验分析法、分析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以及应用危害评价方法等。
1.经验分析法
包括对照分析法和类比方法。
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对此,可采用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
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作业条件的经验,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的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
2.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
了解生产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害辨识的基础。
危害辨识中常用的材料性质有:毒性、生物退化性、气味阈值、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稳定性、燃烧及爆
炸特性等。
初始危害辨识可通过简单比较材料性质来进行,如对火灾,只要辨识出易燃和可燃材料,就可将它们分类为各类火灾危害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生产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危险性加剧,例如,水就其性质来说没有爆炸危险,然而,如果生产工艺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了沸点,则存在蒸汽爆炸的危险。
此外,分析生产条件也可使有些危险材料免于进一步分分和评价,例如,某材料的闪点高于400℃,而生产在室温和常压下进行,这就可以排除材料引发重大火灾的可能性。
在危险辨识时既要考虑正常生产过程,也要考虑生产不正常的情况,既要考虑现时的情况,还要考虑过去和将来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
3.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生产中火灾、
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恶性事故不断发生,预防工业灾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重大工业事故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可燃性物质泄漏,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烟云,遇到火源引起火灾或爆炸,或两者一起发生;另一类是大量有毒物质的突然泄漏,在大面积内造成死亡、中毒和环境污染。
这些涉及各种化学品的事故,尽管其起因和影响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它们是不受控制的偶然事件,会造成工厂内外大批人员伤亡,或是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或环境损害,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其根源是储存设施或使用过程中存在有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
这清楚地说明,造成重大工业事故的可能性既与化学品的固有性质有关,又与设施中实有危险物质的数量有关。
防止重大工业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识或确认高危险性工业设施(危险源)。
英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
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
1974年6月弗利克斯巴勒爆炸事故发生后,英国卫生与安全委员会设立了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简称ACMH,负责研究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技术和控制措施。
随后,英国卫生与安全监察局(HSE)专门设立了重大危险管理处。
ACMH于1976年首次向英国卫生与安全监察局提交了建议的重大危险源标准。
由于ACMH等机构在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方面极富成效的工作,促使欧共体在1982年6月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EEC Directive 82/501,简称《塞韦索法令》),该法令列出了180种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
如果工厂内某一设施或相互关联的一群设施中聚集了超过临界的上述物质,则将这一设施或一群设施定义为一个重大危险源。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
情况制定适合国情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标准的定义应能反映出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个国家的工业模式。
需一个特指的,或是一般类别,或是两者兼有的危险物质一览表,并列出每个物质的限额或允许的数量,设施现象的有害物质超过这个数量,就可能定为重大危害设施。
请在该处输入组织/单位名称
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 / Organization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