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骨小梁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96.99 KB
- 文档页数:3
骨小梁微结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类骨骼结构复杂精细,而其中的【骨小梁微结构】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
骨小梁是构成骨骼的基本单位,在骨密度和强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人类骨骼中,骨小梁的微结构决定了骨质的品质和功能,也直接影响到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代谢。
本文将深入探讨骨小梁微结构的相关知识,希望读者能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骨小梁的定义骨小梁是构成骨骼组织的一种微小结构,主要由骨细胞和骨基质组成。
骨小梁具有高度的有序结构,可以承受来自外部力量的压力和张力。
骨小梁主要由两种关键成分组成:骨细胞和骨基质。
骨细胞是细胞在骨组织中的一种,具有高度的活性,包括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基质细胞等。
骨基质主要由胶原蛋白和无机盐组成,具有高度的机械强度和硬度。
骨小梁通常呈现网状或棱柱状的形态,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边缘,便于骨细胞在其上生长和分化。
骨小梁的结构复杂精细,包括骨小梁间隔、骨小梁连接、骨小梁末端等部分,这些部分的形态对骨质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骨小梁在骨骼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护作用。
它们可以调整骨骼的质地和构造,使骨骼更具有弹性和韧性。
骨小梁还可以调节骨骼的生长和修复过程,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保持骨骼的健康状态。
五、骨小梁微结构的研究意义骨小梁微结构的研究对于人类骨骼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骨小梁的形态、分布和功能,可以了解骨质的性能和品质,预测骨骼的受力和变形情况,指导临床的骨骼健康管理和骨折的治疗。
骨小梁微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生长发育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这些因素可以直接影响骨小梁的形态和功能,进而影响整体骨质的品质和强度。
七、骨小梁微结构与骨质疾病骨小梁微结构的异常可能导致骨质疾病的发生,包括骨质疏松症、骨折等。
通过研究骨小梁的变化和异常,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疾病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骨小梁微结构是人类骨骼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膝关节骨关节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在胫骨平台不均匀沉降和KOA发生过程中,笔者发现了系列的有规律的影像学改变,在膝关节差异性过程中,内侧平台沉降,腓骨近端发生弯曲。
推断胫骨平台不匀均沉降导致胫骨近端内侧压应力增大,而胫腓骨近端外侧所受张应力增大,可能会发生骨膜反应。
为了验证该假设,本课题组开展了影像学研究,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骨关节炎,膝;病理机制;研究进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病,其患病率60岁以上达50%,75岁以上人群超过80%。
90%以上患者为内侧间室型KOA,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既往多认为由软骨磨损所致。
本团队经系列影像学、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是骨关节炎的使动因素,其导致的胫骨平台差异性沉降(不均匀沉降)是KOA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建了膝关节差异性沉降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胫骨平台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在重力和长期负荷作用下胫骨平台发生沉降现象。
胫骨外侧平台有腓骨支撑,沉降不明显;内侧平台承受膝关节载荷的2/3,而且无骨性支撑,沉降较外侧明显;内外侧平台差异性沉降导致下肢负重力线内移,内侧平台载荷进一步增大,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内侧间室型KOA。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45岁以上被确诊为KOA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19例(38.0%),女性31例(62.0%)。
调阅其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腓骨头的位置,测量膝内翻角度,观察胫腓骨近端外侧是否发生骨膜反应并测量其与胫骨平台或腓骨头顶点的距离。
根据腓骨头是否上移,分为腓骨头上移组和未上移组。
1.2结果本研究腓骨头未上移组16例(32.0%),其膝内翻角度>5°,在胫腓骨近端外侧张应力集中点出现了明显的骨膜反应;其中13例(81.2%)骨膜反应中心点在胫骨外侧距胫骨平台(5.12±0.09)cm处,3例(18.8%)在腓骨外侧距腓骨头顶点(3.15±0.11)cm处。
近5年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文献综述1. 本文概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之一。
近年来,针灸作为传统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面因其良好的镇痛效果、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及较少副作用的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近五年(2019年至2024年)国内外关于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包括但不限于温针灸、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等多种针灸手段的应用及其联合疗法的效果评估。
通过对大量高质量文献的系统回顾与综合分析,探讨不同针灸方法的治疗机制、优势以及局限性,并结合研究成果总结最佳实践模式与未来研究方向。
还将关注新型艾灸设备如DAJ多功能艾灸仪在温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及其相较于传统温针灸的优势比较。
通过本综述,期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针灸治疗策略指导,同时推动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向着更为精准化、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2. 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在撰写《近5年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文献综述》一文中,“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这一部分可以这样展开: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广泛的临床应用。
近五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常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灸通过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激发机体自身修复能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针对KOA,针灸尤其注重调理肝肾,因为按照中医理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易导致关节病变。
针灸具有明显的通经活络作用。
骨质疏松症骨小梁的变化1. 骨质疏松症概述骨质疏松症,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个老朋友在唠叨,特别是在我们渐渐变老的时候。
说白了,就是骨头变得脆弱,容易折。
这就像一根老树枝,经过时间的洗礼,变得干瘪,轻轻一碰就断了。
骨小梁,这可是我们骨头里的小英雄。
它们像一根根支撑的钢筋,把我们的骨架撑得稳稳当当。
如果骨小梁出现问题,咳咳,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1.1 骨小梁的角色那么,骨小梁到底是什么呢?想象一下,一个复杂的建筑结构,里面有很多支撑柱和横梁。
骨小梁就是这个结构里的支撑者,负责让我们的骨头不那么容易碎掉。
它们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骨密度,简而言之,就是我们骨头的“健康值”。
一旦骨小梁被打乱,咱们的骨头可就成了“纸糊”的。
1.2 骨质疏松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小梁就像勤劳的小蜜蜂,开始渐渐懈怠,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这时候,可能你还在为减肥、健身而拼命,骨头却在悄悄“罢工”。
不运动、饮食不均衡、缺乏钙和维生素D,这些都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元凶”。
就像“得了便宜还卖乖”,平时不注意,结果可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哦。
2. 骨小梁的变化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骨小梁的变化也是缓慢而隐秘的。
初期可能你一点感觉都没有,心里想着“我这骨头多结实啊”,其实人家早在暗中“打小算盘”了。
2.1 骨小梁的数量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骨小梁的数量开始减少。
想象一下,一座繁忙的城市,突然间人们都出门打工,留在家的只有一小部分人。
城市显得空荡荡的,骨小梁也在悄然离去。
骨密度下降,骨头变得脆弱,走路时都得小心翼翼,像在走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
2.2 骨小梁的质量下降而不仅仅是数量,骨小梁的质量也在悄悄降低。
就像一块好好的砖,逐渐变得松软,不再结实。
这时候,骨小梁不再能承担应有的负荷,容易产生裂缝,甚至造成骨折。
你可知道,有的人甚至在打个喷嚏的时候就能摔个跟头,真是让人心痛得直掉眼泪。
3. 如何应对骨质疏松面对骨质疏松,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
骨科自我评价、估量、研究、改良记录一、自我评价1.1 骨科疾病谱我国骨科疾病谱广泛,包括但不限于骨折、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骨质疏松症等。
我们科室在诊疗这些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1.2 医疗团队我们的医疗团队由一批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精湛的骨科专家组成。
团队成员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能够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1.3 技术设备我们科室拥有先进的骨科诊疗设备,如C臂X光机、关节镜、椎间孔镜等,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1.4 诊疗流程我们实行标准化、流程化的诊疗流程,从患者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到康复跟踪,确保每一个环节都高效、严谨。
二、估量2.1 疾病发病率与就诊率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数据,骨科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我们的科室就诊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这反映了社会对骨科诊疗需求的增长。
2.2 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我们科室的平均满意度为90%,这表明我们在医疗服务质量上还有提升空间。
2.3 医疗纠纷过去一年中,我们科室的医疗纠纷数量为零,说明我们在医疗安全和风险控制方面做得较好。
三、研究3.1 疾病研究我们科室积极开展骨科疾病的研究工作,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以提高诊疗水平。
3.2 技术创新我们致力于骨科技术创新,不断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如3D打印骨骼修复、机器人辅助手术等。
3.3 科研成果过去一年中,我们科室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5篇。
同时,我们承担了5项省级科研课题,展现了我们在科研方面的实力。
四、改良4.1 优化诊疗流程我们持续优化诊疗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诊疗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4.2 提升医疗质量我们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定期进行病例讨论和术前评估,确保医疗安全。
4.3 员工培训我们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团队整体实力。
4.4 改善就医环境我们努力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患者舒适度,如增设候诊区、更新诊疗设备等。
骨关节炎诊治要点及研究进展-175-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75-骨关节炎诊治要点及研究进展一)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的原因分析1.骨关节炎的疼痛原因不包括骨膜炎。
正确答案为E。
2.人体下肢在站立时是一个闭合动力环。
正确答案为A。
3.腰椎、髋和膝关节是一个生物力学单位的整体,三个部位存在密切联系,分析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三者在发育上来源于同一个细胞。
正确答案为E。
4.腰椎、髋和膝关节是一个生物力学单位的整体,其中膝关节应填写在括号内。
正确答案为A。
5.骨关节炎疼痛时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从形态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发生了问题,不包括物理学。
正确答案为E。
6.OA最新定义包括关节软骨纤维化、关节软骨破溃和磨损、软骨下骨硬化、象牙变、骨赘及软骨下囊肿、慢性滑膜炎。
以上说法均正确,错误选项为E。
7.骨关节炎疼痛的关节外因素不包括髋关节疾患-闭孔神经(关节支、隐神经)。
正确答案为D。
8.关节外其他因素导致骨关节炎疼痛,不包括血液粘滞度高。
正确答案为C。
二)骨关节炎的前期病变及其处理1.骨髓刺激技术、骨软骨自体、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和骨软骨异体移植均为软骨再生技术,唯独接骨折术不是。
正确答案为B。
2.关节僵硬不是需要重视骨关节炎前期病变的情况。
正确答案为E。
三)膝关节的骨赘需要切除吗?该部分内容缺失,无法进行修改。
1、骨赘切除在早期不建议采取,因为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裸露骨面,导致血性关节积液,这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2、骨赘长期刺激骨组织常会导致滑囊炎和滑膜炎的形成。
3、关于OA最新定义,所有说法都正确,包括关节软骨纤维化、关节软骨破溃和磨损、软骨下骨的硬化、象牙变,以及骨赘和软骨下囊肿的形成,还有慢性滑膜炎。
4、骨赘切除可能会导致血性关节积液的出现,因此并不常规推荐。
5、骨关节炎疼痛时,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从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等多个角度都会发生问题,唯独不包括物理学。
小鼠骨质疏松合并骨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及评价彭冰;胡正国;宋才渊;王刚【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合并骨性关节炎的小鼠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方法]ICR雌性小鼠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各10只。
模型组采取切除双侧卵巢4周后膝关节注射碘乙酸制备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
碘乙酸注射8周后对小鼠进行X-ray活体成像观察,并测定骨密度;取膝关节及腰椎做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
[结果]模型组小鼠骨密度明显下降,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HE染色见关节面不平整,出现凹陷及软骨缺损,腰椎骨小梁变少变细,结构不完整。
[结论]切除双侧卵巢及膝关节注射碘乙酸的方法能为研究骨质疏松合并骨性关节炎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18)002【总页数】3页(P8-10)【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作者】彭冰;胡正国;宋才渊;王刚【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681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和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都是发病率较高的临床常见骨科疾病。
两者虽然存在各自的不同病理变化,但在骨密度、骨微结构、细胞因子以及遗传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常常一起发病[1]。
目前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OP是导致OA的病因之一,由于骨质疏松的发生导致关节软骨力学失衡,关节磨损加重,进而发生退变增生[2]。
然而,目前的实验研究中尚缺乏良好的骨质疏松合并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3]。
为了更好地研究OP与OA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这两种疾病提供更有力的依据,本实验初步探讨通过摘除双侧卵巢、关节腔注射碘乙酸建立骨质疏松合并骨性关节炎这一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旨在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奠定基础。
1.1 动物与分组选取ICR健康雌性小鼠20只,平均体重为35 g,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 SCXK(沪)2008-0016。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一、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于骨组织的质量和数量减少,导致骨骼强度下降的慢性骨代谢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骨质疏松症和相关骨折是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问题。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往往导致患者活动能力的丧失,增加社会和个人负担。
因此,进行骨折风险评估对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展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研究,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的方案。
具体内容包括:1)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骨折风险的相关因素;2)开发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建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预测模型;3)评估骨折风险预测模型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患者数据收集:纳入符合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的患者,收集基本信息、疾病情况、生活方式、家族病史等资料。
2)影响因素分析:针对收集的患者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可能影响骨折风险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药物治疗等。
3)骨折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结合机器学习和统计学方法,建立骨折风险的预测模型。
通过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划分和交叉验证,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4)模型评估与验证:计算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面积下曲线等性能指标,评估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临床实践应用:将建立的骨折风险预测模型应用于临床实践,验证其在指导个体化预防和管理骨折方案方面的价值和效果。
四、预期结果及创新点预计本研究将发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相关因素,并基于此开发出一种准确、可操作的骨折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该模型,临床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这一成果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1)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进行深入研究;2)结合多种影响因素,建立客观、可靠的骨折风险评估模型;3)评估该模型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亦称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增生,是一个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核心,累及骨质并包括滑膜、关节囊及关节其它结构的全方位、多层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是一种无菌性、慢性、进行性侵犯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的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由于膝关节的疼痛与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对其病因病理及诊断与治疗进行了广泛研究。
一、病因病理本病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
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最常见,又称特发性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有人提出骨性关节炎是滑膜关节对各种刺激(包括衰老)所进行的修复过程。
继发性骨性关节炎也很常见,常继发于关节畸形、关节损伤、关节炎症或其它伤病,又称创伤性关节炎。
尽管对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明确以下许多因素可以造成关节软骨破坏:1、个体因素:本病男女均可受累,但以女性多见,尤其是闭经前后的妇女。
从中年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多年积累性劳损,导致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
肥胖和粗壮体型的人中发病率较高,其原因为体重超重,关节负重增加,促成本病发生。
2、饮食因素:关节软骨内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从关节液中吸取。
营养不良可导致和加重本病的进展。
3、免疫学异常:关节软骨原是一个无血管的封闭的屏障,软骨组织大多处于机体自身免疫监视系统相隔离的状态,在原发性骨关节炎病人的滑膜中,可见少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见大量具有细胞因子分泌功能的滑膜细胞增生。
骨关节炎可能是一种依赖 T细胞的局部炎症反应过程。
有学者在骨关节炎的髋关节软骨表层发现了IgG、IgM和IgC,这种病人中产生多发性关节炎的频率较高。
4、气候因素:常居潮湿、寒冷环境的人发病率高。
这主要是由于温度低,引起局部血运减慢甚至障碍有关。
另外因遗传因素所致的关节各组成结构异常,特别是软骨细胞的病理性老化亦是发生此病的一重要因素。
软骨下骨在骨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摘要】骨性关节炎(OA)不仅是骨与软骨发生退行性变的过程,同时软骨下骨也发生着改变,其在维持软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生物学及生物力学作用下,软骨下骨的重塑过程使骨与软骨承受更高的应力。
软骨下骨损伤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扩大了骨与软骨之间异常的交流通道,软骨下骨代谢产生的生物调节因子通过扩大的生物学交流通道直接促进软骨的退变。
因此,研究软骨下骨内细胞及结构的变化、新生血管形成、骨与软骨之间的生物学交流以及软骨下骨的重塑过程,将会对OA的研究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解剖结构、生物力学、骨重塑和治疗等方面对软骨下骨在OA中的改变及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骨重塑【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005-03引言随着全球老龄化人口增加,骨性关节炎(OA)正逐渐成为关节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它是导致中老年人群功能残疾和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之一[1]。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软骨下骨的变化在OA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OA进程的重要标志。
在OA发展过程中不论软骨下骨改变是否早于软骨损伤,软骨下骨都是治疗OA的潜在目标[2]。
现对近年来软骨下骨在OA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软骨下骨解剖结构骨和软骨之间由骨软骨板相隔,骨软骨板是骨与软骨之间的交流区。
骨软骨板由薄层皮质骨(软骨下皮质终板)和钙化软骨层组成,起抵抗剪切力、传导分散应力、紧密连接骨软骨等作用。
钙化的软骨层经潮线与关节软骨相隔,潮线表面密集分布着胶原纤维,对抗剪应力和限制软骨钙化。
软骨下皮质终板是位于钙化软骨层和松质骨之间的一层富有血管薄层皮质骨。
小动脉、小静脉和窦状小管可穿行于软骨下终板血管通道中,软骨下皮质终板终末血管可与深层软骨直接接触,连接髓腔和软骨层,提供给软骨大约50%的营养。
Pan等[3]在研究中发现软骨和软骨下骨间存在着物质运输的通道。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等类型,有研究提出在年龄超出40岁的群体中,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该病由于骨皮质变薄、骨量及骨小梁降低而导致骨脆性增长,可诱发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并引发骨折、脊柱变形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2]。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对于辅助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其可通过内治及外治等方式缓解临床症状,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3-4]。
1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痿”范畴,其主张瘀毒及脏腑虚衰是骨质疏松致病的影响原因,其中脏腑虚衰是引发骨痿的根本因素,且肾虚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肾主藏精,精生髓化血以养骨,肾和骨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若肾精充沛,那么可见骨骼强健,若肾精缺乏,则骨髓则可能为无水之源,髓不养骨。
有文献报道提出,肾虚证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下,肾虚则会影响钙磷代谢,继而引发骨质疏松;脾胃化生气血,是后天骨髓之本,如果患者脾虚不运,血无以化精,先天之精难以获取充养,可能会导致骨髓失养[5-6]。
在现代医学分析中,其认为脾不仅具有消化系统的相关功能,同时参与了人体免疫、物质代谢、神经调节等过程,利用这些途径能够对磷、骨钙等矿物质的吸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引起骨质疏松。
此外,骨痿的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这可能和高龄者虚、瘀等体质相关,且虚、瘀均为骨痿发病的重要病机,两者互为因果,若患者脏腑虚衰,则无力行血,血滞则疲成,新血不生,导致虚更虚,促使肌肉、筋脉和骨髓难以获取营养,进一步引发痿废、疼痛等,加剧骨痿。
2骨质疏松的中医药应用2.1…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研究认为多种中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可取得确切疗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中药包括当归、骨碎补、熟地黄、牛膝、淫羊藿等。
淫羊藿作为一种补益中药,淫羊藿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发挥强筋健骨、温阳补肾、祛风除湿等效用。
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及进展骨质疏松症是一组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致骨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已被公认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
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已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1]。
1.定义1885年,欧洲病理学家Pommer首先提出“骨质疏松”一词,意为骨质减少,组织学上可见布满孔隙的骨髓;随着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骨密度测量仪后,对骨质疏松的病因、易发因素、临床诊断和防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加深了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把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而易于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2]。
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和骨质量两方面所决定。
骨密度可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矿物质的含量来表示,任何个体的骨密度是峰值骨量和骨丢失量两者的综合;骨质量则包括骨骼构筑、骨代谢转换、骨骼积累性破坏(显微骨折)和骨矿化程度的总称。
骨矿密度可反映骨强度的70%[3]。
从疾病整个历程来看,骨质疏松至少包括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三个阶段。
2.分类骨质疏松系骨代谢障碍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依据病理特点可分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低转换型骨质疏松。
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是骨吸收和骨形成均增加的骨转换率增高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见于妇女绝经后早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风湿性关节炎性骨病、牙周病等。
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是骨吸收增加或减少,而骨形成率降低,因而表现为低转换率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见于老年性骨质疏松。
也可从病因学上简单地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年老和绝经外无其他原因,可分为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是指由某些疾病或药物病理性损害骨代谢所诱发的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如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和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引起的骨质疏松,可由一种致病因素或多种致病因素引起。
“肾主骨”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肾为先天之本,在体为骨,藏精生髓。
从“肾主骨”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了解“肾主骨”理论的研究现状。
用肾精亏虚的鼠模型和补肾中药验证“肾主骨”理论。
“肾主骨”理论的深入研究为骨关节病变提供思路,增强了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本文就针对“肾主骨”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标签:中医;肾主骨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主骨”理论对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骨伤临床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研究也逐步深入。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理论及临床结合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医的“肾主骨”理论和补肾法治疗骨代谢相关疾病的方法也得到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也逐步深入。
世界卫生组织将2010—2020年确定为“骨与关节疾病深入研究的十年”。
“肾主骨”理论现代研究多从中医“肾”本质研究、肾与骨的关系研究以及应用补肾药物治疗骨骼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入手,现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肾主骨理论的认识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能力。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四七筋骨坚……七七任脉虚;丈夫八歲,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肾之合骨也。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大甚为阴痿……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
”《灵枢·本神》云:“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腰脊不可以仰俯屈伸……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
”马莳提出“肾主冬,亦主骨。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也提出“沉即主骨,沉即为肾”,以上均说明肾与骨关系密切。
如肾精充足,充足则生化骨髓,骨髓进而滋养骨骼,骨骼则强健,不易折断受伤;反之,肾中之精亏虚,肾精无法生化髓海,致髓海枯竭,骨骼失养,则骨骼软弱无力。
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二病合一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黄海卫;王海波;李佳【摘要】膝骨性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均是中老年常见疾病,且同时发病者较多,已经成为国内外致残、致病的常见疾病之一,寻找符合人体发病特点的动物模型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为关键.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的造模方案包括去势手术模型方案、去势手术+运动模型方案、去势+骨关节炎手术造模方案、药物造模方案以及去势手术+关节腔注射药物造模方案,但造模方案各有优点及不足,故将国内外经典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合病动物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临床及科研提供帮助.【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年(卷),期】2018(015)010【总页数】4页(P142-145)【关键词】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作者】黄海卫;王海波;李佳【作者单位】辽宁省新宾县人民医院外一科辽宁抚顺 113200;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辽宁沈阳 110000;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3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骨性关节炎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引起膝关节疼痛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其发病特点以软骨下骨质再生、关节软骨变形和丢失为特征,其临床表现特点为膝关节疼痛、畸形、活动受限以及骨质增生。
随着现代社会进入老龄化,人群平均寿命增加,KOA的发病率及致残率也随之增加。
据大量临床调查数据证实: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亿,估计骨关节炎患者约为5000万。
王奕丹等[1]对哈尔滨市社区中老年人患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KOA患者中男女发病率分别为7.23%和10.09%,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且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加明显升高。
因此,积极防治KOA具有需求性和必要性,而中医药防治KOA具有良好疗效,但疗效机制尚不清楚。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老年常见疾病,是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及数量减少,以及皮质骨多孔和变薄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疼痛(腰背部多见)、脊柱椎体变扁、脆性骨折发生率增高、吸收功能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