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类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有毒化学品物质对人体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
1. 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挥发酚对人体的危害及废水中挥发酚的快速检测摘要:目的(1)了解废水中挥发酚对人体的危害。
(2)建立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水中的挥发酚的方法,并讨论其在实际自动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采用连续流动分析技术测定环境水样中的挥发酚。
关键词:挥发酚连续流动分析自动监测酚类是单环和稠环芳烃的单元、二元或多元的羟基衍生物。
其中,单元酚类毒性较多元酚高,且能随水蒸气一起挥发而和其它酚类化合物分离。
因此通常称之为挥发酚。
1 挥发酚对人体的危害及来源酚类为原生质毒,属高毒物质,人体摄入一定量会出现急性中毒症状;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可引起头痛、出疹、瘙痒、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
水中酚达一定浓度时可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高浓度的酚(尤其是多元酚)能抑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
当水中含酚 0.1~0.2mg/l,鱼肉有异味;大于 5mg/l 时,鱼中毒死亡。
含酚浓度高的废水不宜用于农田灌溉,否则会使农作物枯死或减产。
水体中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含酚废水,如焦化厂、煤气厂、煤气发生站、石油炼厂、木材干馏、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染料、医药、香料、农药、玻璃纤维、油漆、消毒剂、化学试剂等工业废水。
例如,每生产一吨焦炭,就可产生0.2-0.3 立方米的含酚废水。
化工厂通过对水质中挥发酚的在线监测及人工测定,判定污水是否可以排放。
广西石化公司挥发酚的排放标准为≤70mg/l。
2 实验部分2.1 主要仪器与试剂2.1.1 仪器及参数连续流动分析仪,主要仪器参数:测量波长(510 nm),参比波长(720 nm),在线蒸馏器温度(155 ℃),分析速率(30样/h),取样时间(60 s),清洗时间(60 s),寻峰时段:15 s~80 s。
2.1.2 试剂4-氨基安替比啉、铁氰化钾、硼酸、氯化钾、磷酸、氢氧化钾。
(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2.2 实验方法2.2.1 实验试剂的配置缓冲液:用90 mL水溶解0.20 g铁氰化钾,0.30 g硼酸和0.50 g氯化钾,并用1.0 mol/L氢氧化钾调pH至10.3,定容至100 mL。
酚类污染与防治摘要:在我国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国家对水污染控制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大江大河的水环境问题已有所改善,但就总体而言水污染问题却仍旧严重。
本文着重介绍了水体中酚类污染的现状与治理。
关键词:水污染;酚类污染Phenolic Pollution and ControlAbstractIn our country,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 wast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and a series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water pollution problem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Stat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has intensified, s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water of large rivers has improved, but on the whole issue of water pollution is still serio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henols in water pollution and its treatment.Key words: water pollution; phenolic pollution酚类污染是指酚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酚类主要包括苯酚、甲酚、氨基酚、二硝基邻甲酚、荼酸和五氯酚等。
酚主要来源于炼焦、炼油、制造煤气、酚、绝缘材料、药、造纸等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和废水中。
酚类是恶臭物质,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人体,与细胞原生质中的蛋白结合,使细胞失去活力。
同时,酚还对神经、泌尿、消化系统有毒害作用。
水质挥发酚的测定一、实验人员二、实习目的了解挥发酚的危害,学习并掌握测定水中挥发酚的原理及方法步骤。
酚属高毒物质,人体摄入一定量会出现急性中毒症状;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可以起头昏、瘙痒、贫血及神经系统障碍。
当水中含酚大于5mg/L时,就会使鱼中毒死亡。
通过本次实习,了解了实验方案的制定,熟悉了实验准备的全过程,最主要的是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锻炼了试剂配置的能力,提高自己对实验过程中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成员的合作意识,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提供良好的知识技能储备。
另外通过本实验测定周围水环境中挥发酚的含量,从而了解人为活动对水环境中挥发酚含量的影响。
三、采样时间及点位地表水:采样时间:3天(2010.12.8---2010.12.10)采样时段:上午7-8点采样点数:2个北校区自来水(老师采集)南校区303实验室自来水污水:采样时间:3天(10.12.8----)采样时段:上午8点前采样点数:梳洗河两个点(生活桥处一个点,生活桥南段500m处一点)双龙河一个点四、实验原理用蒸馏法使挥发性酚类化合物蒸馏出,并与干扰物质和固定剂分离。
由于酚类化合物的挥发速度是随馏出液体积而变化,因此馏出液体积必须与试样体积相等。
被蒸馏出的酚类化合物,于pH10.0±0.2介质中,在铁氰化钾存在下,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产生橙红色的安替比邻染料,用三氯甲烷萃取后,在46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五、实验试剂1,蒸馏水(有)2,缓冲液:pH=10.7。
称取20g氯化铵溶于100ml氨水中,密塞,置于冰箱中保存。
3,铁氰化钾溶液:(K3[Fe(CN)6]) 80g/L 称取8g铁氰化钾溶于水中,溶解后移至10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
4,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称取2g4-氨基安替比林溶于水中,溶解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
5,酚标准储备液:1.00g/L(实验室有)6,酚标准使用液:1.00mg/L,量取10ml酚标准中间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现用现配。
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煤焦油中的酚类化合物,听起来是不是挺专业的?不过呢,说白了就是煤炭在高温下经过干馏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
这些化合物好像是煤炭的“副产品”,但它们可是有点“神通广大”。
说到酚类化合物,大家可能就想到那种刺鼻的气味,对吧?没错,煤焦油就是因为含有这些酚类物质,所以闻起来总是让人有点不太舒服。
想象一下,你在矿区附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重的焦糊味,嗯,那就是煤焦油在作祟。
咱们今天就聊聊煤焦油中的这些酚类化合物,它们到底有啥用,为什么又那么重要。
咱得了解一下,煤焦油是怎么来的。
煤焦油就是煤炭在高温干馏时产生的液体产物。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煤炭做个“热水澡”,把煤炭“蒸”成各种东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焦炭、煤气和煤焦油。
而煤焦油,顾名思义,它就是油一样的液体,黑乎乎的、粘糊糊的。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煤焦油的人,大多数都会觉得它脏兮兮的,甚至有点让人反胃。
可是你知道吗,它虽然不讨人喜欢,但却能派上大用场。
你别看它看着不怎么起眼,煤焦油里面可含有很多“宝藏”成分。
就拿酚类化合物来说,它们在其中的含量可不小呢。
酚类化合物,乍一听这个名字,好像有点学术感。
但咱们生活中常见的很多东西,也跟它有关。
你喝的咖啡、喝的茶里面就含有一些酚类化合物。
不过呢,煤焦油中的酚类就有点不一样了,它们并不是那种你喝上一口就能享受的美味成分。
相反,这些酚类物质通常是带有一定毒性的,虽然不是说直接就能致命,但长期接触的话,可会对身体造成一些影响。
大家想象一下,煤焦油中的酚类化合物就像是“隐形的杀手”,它们悄悄潜伏在环境中,稍不留神就会对人体产生不小的影响。
酚类化合物并不是一无是处。
它们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
比如,煤焦油中的酚类可以用来制造各种化学品,像是合成树脂、染料、香料等。
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咱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一些化妆品、洗涤剂、甚至是塑料制品里,可能都会含有这些酚类化合物。
虽然它们的来源可能有点让人皱眉,但不能否认,这些化合物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
食品中酚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食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为身体提供各种所需的营养物质。
然而,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其中酚类物质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酚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1. 酚类物质的来源与分类酚类物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包括酚酸类、酚类化合物和多酚类化合物等。
它们来源于植物中的天然物质或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
一些常见的食物如茶叶、咖啡、红酒等都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
2. 酚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益处适量摄入酚类物质对人体有益处。
研究表明,一些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于保护身体免受自由基的侵害,减少炎症反应。
此外,酚类物质还被发现对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3. 酚类物质摄入过多的危害然而,酚类物质过量摄入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当食品中的酚类物质摄入过多时,例如红酒、浓茶等,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导致胃肠道不适,严重时可能引发消化道疾病。
此外,某些特定人群可能对酚类物质过敏。
对于这些人来说,过量摄入酚类物质可能导致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4. 解决方案:适度摄入与合理选择为了避免因酚类物质摄入过多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应该注意适度摄入和合理选择。
首先,合理安排食物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酚类物质。
其次,对于某些特定人群,例如存在过敏史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富含酚类物质的食物。
此外,对于食品生产者来说,应该注重原料的选择和加工过程的控制,尽量减少酚类物质的含量。
食品加工行业也可以考虑开发一些低酚或无酚的替代品,以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选择。
5. 个体差异的关注在研究酚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代谢能力都各不相同,对酚类物质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应根据自身情况适量摄入,并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
1.2 酚类废水的危害及处理现状含有酚类的污染水是一种来源广、比较难被微生物降解、对自然环境有巨大伤害的有机污染物废水,是一种被国内外都要控制的污染物之一,它是美国环保署(EPA)列为的129种优先要控制的污染物之一,同时也是在我国也是一种要重点控制的有害物质[10]。
酚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用苯合成以及从煤焦油中提取这两种方式产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
酚类的用途主要分布在工业制造这方面,以石油和化工为主的一些相关行业都要用到酚类物质,如合成纤维、制造高分子材料等;因此这些相关的工厂排放的废水如果不处理其酚类的含量就会很高,这些酚类物质中有以苯酚最为常见[11]。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含有酚类的污水的排放量和排放水中酚的含量都是在逐年的增大。
作为原型质有毒物质的酚类化合物,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生物都具较大的危害[12]。
酚类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皮肤、食用和呼吸系统;对人造成伤害主要是酚类要与人体内的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细胞原浆中的蛋白质由可溶性的变成不溶性的,进一步的使细胞失活使人体产生一些疾病。
由于酚类废水会对自然环境的造成十分严重危害,因此在我国制定的居民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GB5749-2006)中就有很明确的规定:具有挥发性的酚类物质浓度应当小于0.001 mg/L。
当自然水体被酚类物质污染后,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比如,水体会产生酚臭在水处理加氯的过程中,此时水体中酚浓度可能已经达到0.002 mg/L。
如果酚的浓度在水体中大于0.005 mg/L,那样的水就不能做饮用水了。
当水体中酚类的浓度较高,达到1-2 mg/L时,造成的危害就更大了,这样的水体会影响鱼类的生殖系统造,也有可能使生物中毒而死亡。
水体中的大多数生物,特别是鱼类等生物会出现大量的死亡当水中的酚类浓度超过5 mg/L时。
水中的酚类含量大于10 mg/L,此时的水就可以说是严重的污染水了,这样的水体鱼类等高等水生生物不不可能生存的。
138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8月食品加工与包装简析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酚类抗氧化剂张沛林,刘德云(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广东广州 511447)摘 要:酚类抗氧化剂是一类常用合成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中。
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酚类抗氧化剂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领域的应用、潜在危害性及相关法规和标准中对其使用限制的情况。
关键词: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苯酚类抗氧化剂;应用;危害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醇酯(又名抗氧化剂1076)、2,6-二甲基苯酚、对叔丁基苯酚(简称PTBP )、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和叔丁基-4-羟基苯甲醚(BHA )是常用酚类抗氧化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中。
酚类抗氧化剂具有一定潜在危害性,摄入后会对人体健康和安全造成影响。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的酚类抗氧化剂可通过吸收、溶解、渗透、扩散等方式透过包装材料迁移进入食品中。
因此,其使用应受到严格控制,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相关法规和标准中均明确了其使用要求或特定迁移限量。
1 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领域的应用情况抗氧化剂1076、2,6-二甲基苯酚、PTBP 、BHT 和BHA 等5种酚类抗氧化剂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领域主要作为添加剂应用于塑料、涂料、橡胶、油墨、粘合剂和纸制品中,用于抑制产品在生产或使用中热氧化、光氧化反应的速度,延缓降解、变黄老化过程,延长使用寿命。
目前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检出上述酚类抗氧化剂。
李小梅等[1]对12份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BHA 、BHT 和抗氧化剂1076含量进行检测,3份样品中检出BHA ,检出值范围为4~235 mg/kg ; 8份样品中检出BHT ,检出值范围为5~242 mg/kg ; 8份样品中检出抗氧化剂1076,检出值为3~240 mg/kg 。
熊中强等[2]在2份塑料类食品包装和2份橡胶类食品包装中检出了BHT ,检出值范围为6.3~15.0 mg/kg ,在1份塑料类食品包装和1份橡胶类食品包装中检出了BHA ,检出值分别为7.8 mg/kg 和13.4 mg/kg 。
水体中的酚类物质
酚类物质是指一类含有酚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水体中可能存在。
酚类物质通常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毒性,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可能造成危害。
水体中的酚类物质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废水、农药、染料、石油泄漏等。
一些工业过程,如炼油、造纸、化工和制药等,可能会排放含有酚类物质的废水到水体中。
酚类物质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具有负面影响。
它们可以抑制水生生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导致生物死亡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酚类物质还可能在食物链中积累,对更高层次的生物造成危害。
对于人类来说,长期接触或饮用含有酚类物质的水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如肝脏和肾脏损伤、神经系统问题等。
为了保护水体和人类健康,通常采取措施来减少酚类物质的排放和污染。
这包括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合理使用农药和染料、加强环境监测等。
同时,对于受酚类物质污染的水体,也可以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修复。
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废水处理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含酚废水的处理则更加具有挑战性,因为酚类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潜在的危害。
为了有效处理含酚废水,不仅需要专业的处理设备和技术,还需要合理的处理方案和严格的操作控制。
本文将从酚废水的特点、处理方法、技术和操作控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首先,含酚废水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法。
酚类物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甚至有致癌的可能。
酚类物质在水中很难溶解并且很难降解,因此直接排放至环境中会严重污染水体资源。
此外,酚废水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等,增加了处理难度和风险。
针对酚废水的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吸附、沉淀和膜分离等。
吸附是将酚类物质吸附在固体表面上,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陶瓷颗粒和氧气化硅等。
沉淀是通过调节废水的PH值、加入适量的沉淀剂等方式,使酚类物质从废水中沉淀出来。
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从酚废水中分离出酚类物质。
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将酚类物质转化为无毒或难降解的物质。
生物方法则是通过利用微生物活性将酚类物质降解为无毒物质,常用的方法有生物过滤和生物降解等。
具体到处理技术方面,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吸附技术可以有效去除酚类物质,但吸附剂的再生和处理废渣成为难点。
沉淀技术简单易行,但对酚类物质的去除率较低,常用于预处理阶段。
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高效分离,但操作复杂且易受废水成分影响。
化学方法可以有效去除酚类物质,但生成的副产物对环境影响需要重点考虑。
生物方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酚类物质对微生物的毒性往往对降解效果有一定影响。
除了处理技术,适当的操作控制也是处理含酚废水的关键。
首先是对废水的调节和预处理,包括调节废水的PH值、温度和浓度等,以及去除废水中的杂质和颗粒。
其次是处理设备的运行控制,包括控制物料的加入、搅拌速度和处理时间等。
此外,对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测量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测定酚类物质的浓度变化和有机质的降解率来评估处理效果,并及时调整处理参数。
含酚废水的危害及其治理方法与介绍含酚废水是指废水中含有酚类物质的废水。
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存在一定的危害。
合理有效地治理含酚废水对于保护环境和维护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1.环境污染:高浓度的酚类物质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污染水环境,对水生生物和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伤害。
酚类物质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导致水生物种群减少,甚至灭绝。
此外,酚类物质也会对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2.人体健康风险:人体接触高浓度的酚类物质会导致中毒,并对多个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酚类物质主要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吸入,也可通过食物和水源摄入。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酚类物质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肝脏等各器官的损害,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为了有效治理含酚废水,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方法:1.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利用活性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膜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合理调控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加速酚类物质的降解,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通过加入一定的化学试剂来降解酚类物质。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包括氧化法、还原法和中和沉淀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破坏酚类物质的化学结构,降低其毒性并使其易于处理。
3.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方法来进行废水处理。
例如,利用吸附材料吸附酚类物质,通过过滤或沉淀将废水中的酚类物质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4.综合处理技术:综合处理技术是将多种治理方法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步骤和工艺来处理含酚废水。
例如,先利用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初步降解,再辅以化学或物理处理技术进一步净化废水。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废水处理效果,降低废水中残留酚类物质的含量。
当前,国内外对含酚废水的治理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酚类物质的种类繁多,处理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没有一种通用的处理技术。
聚碳酸酯对人体有害吗近年来,聚碳酸酯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
作为塑料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碳酸酯在建材、电子产品、食品包装、医疗器械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之而来的对聚碳酸酯是否对人体有害的争议也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聚碳酸酯被广泛用于食品包装中,如矿泉水瓶、食品容器等。
人们对于聚碳酸酯的健康影响存在疑虑主要来源于其成分中的酚类物质。
有研究表明,聚碳酸酯在高温、酸性环境下会释放出微量的酚类物质,而酚类物质被认为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
然而,这些释放物质的浓度非常低,且远远低于各国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限量值,因此对一般人群而言,聚碳酸酯食品包装并不会对健康产生显著危害。
此外,聚碳酸酯在医疗器械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手术器械、人工心脏瓣膜等。
对于这些应用领域,人们最关注的是聚碳酸酯是否会释放出有害的物质对人体造成损害。
根据研究,聚碳酸酯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释放出有害物质,并且在长期暴露于体内后也不会引发明显的毒性反应。
因此,聚碳酸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使用是安全可靠的。
虽然聚碳酸酯的使用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但一些研究也指出聚碳酸酯中的酚类物质可能对特定人群产生一定的危害。
比如婴儿奶瓶中的聚碳酸酯塑料可能会受到婴儿饮食中加热液体后释放的酚类物质的影响。
因此,在特定情况下,聚碳酸酯制品的使用仍然需要谨慎,并遵循相关的使用指导。
酚类物质作为聚碳酸酯的成分之一,在一些研究中被指控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作用。
然而,目前对于酚类物质是否对人类内分泌系统产生显著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支持这一观点。
在目前的科学证据下,聚碳酸酯制品对于一般人群而言并不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总体而言,聚碳酸酯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并不明确。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聚碳酸酯在一般情况下对人体是相对安全的。
然而,对于特定人群或特定使用情况下的聚碳酸酯制品,仍然需要谨慎使用。
对于这些情况下的聚碳酸酯制品,建议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并充分了解和评估个人的健康状况。
水中挥发酚类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1、挥发酚来源和危害(1)含义:根据酚类能否与水蒸气一起蒸出,分为挥发酚和不挥发酚。
挥发酚通常是指沸点在230℃以下的分类,通常属于一元酚。
(2)来源:酚类主要来自炼油、煤气洗涤、炼焦、造纸、合成氨、木材防腐和化工等废水。
(3)危害:分类物质属于高毒物质,人体摄入一定量时,可出现急性中毒症状;长期饮用被分类污染的水,可引起头昏、出疹、瘙痒、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
水中含低浓度(0.1~0.2mg/L)酚类时,可使得鱼肉有异味,高浓度(>mg/L)时则造成中毒死亡。
含酚浓度高的废水不宜用于农田灌溉,否则,会使农作物枯死或减产。
水中含微量酚类,在加氯消毒时,可产生特异的氯酚臭。
2、挥发酚测定方法的选择各国普遍采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含量较高时(>0.5mg/L),采用直接法;含量较低时(<0.5mg/L),采用氯仿萃取法。
3、水样的采集用玻璃仪器采集水样。
水样采集后应及时检查有无氧化剂存在。
必要时加入过量的硫酸亚铁,立即加磷酸酸化至pH=4.0(甲基橙指示),并加入适量(2ml)硫酸铜(1g/L),以抑制微生物对酚类的生物氧化作用,同时应冷藏(5~10℃),在采集24小时内进行测定。
4、预蒸馏[做(1)(2),再蒸馏]水中挥发酚经蒸馏以后,可以消除颜色、浑浊度等干扰。
但当水样中含氧化剂、油、硫化物等干扰物质时,应在蒸馏前先做适当的预处理。
(1)氧化剂:当水样经酸化后滴于碘化钾-淀粉试纸上出现蓝色时,说明存在氧化剂。
可加入过量的硫酸亚铁去除。
(2)硫化物:水样中含少量硫化物时,用磷酸将水样pH调至4.0(用甲基橙指示),加入适量硫酸铜(1g/L),使之生成硫化铜去除。
当含量较高时,将磷酸酸化的水样置于通风柜内进行搅拌曝气,使之生成硫化氢逸出。
(3)油类:将水样移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离出浮油后,加粒状氢氧化钠调节至pH=12.0~12.5,用四氯化碳萃取(每升样品,用40ml四氯化碳萃取2次),弃去四氯化碳层,萃取后的水样移入烧杯中,在通风柜中于水浴上加温,以除去残留的四氯化碳,用磷酸调节至pH4.0 。
小麦中的酚类物质好不好小麦中的酚类物质好不好?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是在问你是不是要吃一块巧克力蛋糕,还是选择一盘炒菜。
但其实说到底,酚类物质这玩意儿,跟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能小看。
很多人可能没太注意过这个东西,但它在小麦里的作用可大着呢。
先说说什么是酚类物质。
酚类物质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天然的化学成分,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想象一下,你吃的各种水果、蔬菜、全麦面包,里面都可能含有它们。
这些物质有些像是植物自我保护的武器,能帮助它们抵御外界的压力和病虫害。
比如说,小麦中的酚类物质,就是它为自己“加装”了一些保护层。
不过,别急,别以为这些东西只是小麦为了保护自己才“吃”上了这些物质。
它们对我们人类也有不少好处呢。
你想啊,酚类物质有一个很酷的特点——抗氧化。
是不是有点像你听过的那些抗衰老、抗老化的保养品?是的,酚类物质能够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抵抗衰老。
没错,就是那个听起来挺高大上的“自由基”,你可以理解成它们是体内的“坏蛋”,会让细胞老化、破坏健康。
酚类物质就像个“正义使者”,帮你清除这些坏蛋,保持青春活力。
所以,吃点含有酚类的食物,像是全麦、蔬果、坚果啥的,简直就像给自己做了一场“内外兼修”的保养。
不过话说回来,酚类物质也不是万能的超级英雄,不能指望它们单枪匹马搞定一切。
你要知道,酚类物质虽然能帮助抗氧化,降低炎症,甚至可能对心脏健康有点好处,但并不是说它们就能让你永葆青春,或者把你变得像20岁那样无敌。
就像你吃了几块甜点,也不代表明天就能马上瘦成一道闪电,懂吗?而且说到小麦中的酚类物质,它们有个不太好的一面——不容易被人体完全吸收。
哎呀,别急,别伤心!这不是说它们一点用处都没有,而是说你吃了小麦里那些含有酚类的部分,可能得通过一些小窍门才能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
比如说,把小麦加工成全麦面包或者是粗粮粉,能够保留更多的这些营养成分。
否则,你就只能和那些酚类物质擦肩而过,根本捞不到它们的好处。
再说了,小麦里的酚类物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的含量受品种、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酚类化合物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酚类化合物是一种细胞原浆毒,其毒性作用是与细胞原浆中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变性蛋白质,使细胞失去活性,它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取决于毒物的浓度,低浓度时可使细胞变性,高浓度时使蛋白质凝固,低浓度对局部损害虽不如高浓度严重,但低浓度时由于其渗透力强,可向深部组织渗透,因而后果更加严重。
酚类化合物侵犯神经中枢,刺激脊髓,进而导致全身中毒症状。
酚类化合物可经皮肤、胃肠道吸收、呼吸道吸入和经口进入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进入体内。
体内的酚主要在肝脏被氧化成苯二酚、苯三酚,并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而失去毒性,随尿排出。
被吸收的酚在24h内代谢完毕,故酚类化合物的中毒多为各种事故引起的急性中毒。
急性酚中毒者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及造血系统损害、黑尿等。
环境中被酚污染的水,被人体吸收后,通过体内解毒功能,可使其大部分丧失毒性,并随尿排出体外,若进入人体内的量超过正常人体解毒功能时,超出部分可以蓄积在体内各脏器组织内,造成慢性中毒,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皮疹、皮肤搔痒、精神不安、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和食欲不振、吞咽困难、流涎、呕吐和腹泻等慢性消化道症状。
这种慢性中毒经适当治疗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
酚类化合物污染地面水,如以地面水作为饮用水源,酚类化合物与水中余氯作用生成令人厌恶的氯酚臭类物质,使自来水有特殊的氯酚臭,其嗅觉阈值为0.01毫克/升。
而在不含游离氯的水中,酚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毫克/升。
我国地面水中规定挥发酚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1毫克/升(Ⅴ类水)。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挥发酚类不超过0.002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