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美术)概述(教材解析)郝大微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29
8附页1、出示《蒙娜丽莎》的恶搞作品2、多媒体展示多幅西方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课题---西方绘画1、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有什么不同?(真实、立体、色彩)2、《蒙娜丽莎》只是西方绘画中的一个代表,在西方绘画史上以人物为题材的油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每个时期的人物表现风格又有什么特点?8对比观察,思考问题:观察课本中的《查士丁尼及其随从》,它与《蒙娜丽莎》在人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平面、色彩单一、人物造型程式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先追溯到古埃及绘画◆埃及绘画《宴乐图》1、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解画中人物独特的表现手法:正面律的造型规范。
2、了解埃及壁画的艺术风格:即构图多采用水平线分割画有面,画面布局较满,很少留空白。
古埃及绘画对后面绘画的影响。
餐杯盘和祭品向基督献祭的场景。
观察讨论:1、画面中人物的刻画是不是遵循“正面律”的造型规律?2、画面构图采用的是什么形式?3、引领学生观察画面中的12个人物的装束、神态,说说你的感受?分析总结:从直线式的衣褶模式、雷同的面具式脸孔以及手脚姿态的一致性,感受作品表现出的僧侣式风格以及作品传达出的浓厚宗教色彩。
◆介绍作者达·芬奇及生平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是最年长的一位。
《自画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些都是他耳熟能详的代表作。
◆赏析《蒙娜丽莎》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西方肖像画作品。
观察感受:画面描绘的人物究竟是谁?她为什么会成为今日的超级巨星?人物在表现方法上有了什么变化?(立体、真实)立体的感觉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透视、光影、色彩)从她自然交叉的双手、神秘的微笑你联想到什么?整幅画面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分析理解:教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总结作品8的表现手段(画家用色彩和明暗对比表现人物),从而进一步体味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深入理解作品。
◆赏析《最后的晚餐》1、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品,请学生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观察画中每个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特别是基督和众门徒的对比,初步了解作品的立意和主题,感受作品的情景和意境。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培训会在广州举办5月28日,由省教育研究院主办,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研会、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承办的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培训会在广州召开。
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出席培训会并讲话。
来自省内近10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多名分管德育或公共艺术教学的负责人和公共艺术课程一线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汤贞敏在讲话中祝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研会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艺术·音乐》《公共艺术·美术》这两本教材,走在全国前列,编写水平高、印制质量好,富有广东特色和创新精神,适应中职学生成长特点和学习需求,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全省中职学校应开设好公共艺术课程,学校及教务部门和全体公共艺术课程教师要高度重视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并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艺术赏析与艺术创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海东强调了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各中等职业学校加大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资源、师资培训等投入,鼓励支持全体公共艺术课程教师成为推动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力军。
会上,中职公共艺术教研会秘书长郝大微解读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重点介绍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公共艺术课程的经验体会,从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要求、考核评价五方面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并与中职公共艺术教研会副秘书长肖敏分别讲解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艺术·美术》《公共艺术·音乐》这两本教材的编写思路、主要特色,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的实施提出使用建议。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获奖教师黄丽莉、陈天勋分别就公共艺术音乐、美术课程进行示范说课,与大家交流教学经验。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课程教学大纲电子信息教研室编制2014年 2 月 26 日《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艺术.美术》总学时数:36(讲授学时:30 实践学时:6 )学分:适用专业:计算机高职适用班级:13级适用学期:2013-2014第二学期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课程作用通过对艺术欣赏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视觉艺术表达基础,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任务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三)职业素质目标: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理念遵循艺术感知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其情感体验。
2.课程设计思路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开展合作学习,感受艺术魅力,愉悦身心。
四、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美术与人生第一节美术的意义与领域第二节美术与生活第二单元美术表现第一节平面表现1、繁花似锦的绘画艺术2、震撼人心的摄影艺术3、优雅独特的书法与篆刻第二节空间表现1、雕塑2、工艺品3、建筑4、景观第三单元中国美术赏析第一节绘画第二节书法第三节雕塑与建筑第四单元外国美术赏析第一节绘画1、早期绘画2、文艺复兴时期绘画3、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绘画4、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绘画5、写实主义绘画6、印象派绘画7、20世纪绘画第二节雕塑1、古埃及和古希腊雕塑2、古罗马与中世纪雕塑3、文艺复兴时期雕塑4、17-19世纪雕塑5、20世纪雕塑艺术第三节建筑1、古埃及建筑2、古希腊建筑3、古罗马建筑4、中世纪建筑5、文艺复兴到18世纪建筑五、实施建议5.1教材编写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及实效性特点。
附页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顾我们认识和了解了西方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绘画作品,感受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请学生说一说不同时期的绘画艺术风格以及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角度。
这节课我们继续西方绘画艺术之旅。
积极回答知识的复习回顾,为下面的欣赏打好基础,从而整合西方美术发展过程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绘画时代背景法国大革命19世纪末,西方美术终于摆脱自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再现性传统和古典规范的束缚,开始踏上现代之路。
聆听了解背景,为作品的赏析提供背景依据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创立者:达维特简介赏析《马拉之死》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交流探讨:人物刻画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描绘这一可怕景象?作品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师生总结:严谨的造型和构图赋予作品有力的纪念碑效果。
观察讨论感受总结通过作品及背景介绍,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体会,逐步理解作品,体会作者情感,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达成能力目标艺术风格:表现历史题材;注重造型的对称、构图的和谐、素描的精确和明暗色调的微妙变化,色彩趋向冷淡,强调理性,忽视情感、个性的表达,崇尚俭朴、庄重典雅的风格,体现肃穆、严谨、庄重的美。
师生总结落实知识目标浪漫主义出示图例,对比赏析:《美杜萨之筏》《自由神领导人民》1、教师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作品内容。
2、思考:两幅图采用的构图形式有什么相似之处?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分别烘托了怎样的气氛?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的构图、色彩等表现手段来了解作者描绘该作品的意图、画面气氛的营造,理解作品的美,体会作者浪漫主义情感。
观察聆听思考感受通过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寻找异同点,达到欣赏、分析能力绘画风格、特点:表现历史题材和事件。
绘画更自由大胆,表现激烈的情感冲突。
个性化的描绘、饱满充实的色调、强烈的明暗对比和流畅激动的笔触,激发了人类创造力的最大潜能,揭开了现代艺术的序幕。
《公共艺术》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公共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掌握公共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1.2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公共艺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培养学生对公共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使学生掌握公共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内容2.1 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分类公共艺术的定义公共艺术的分类:雕塑、装置艺术、公共壁画、景观艺术等2.2 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西方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与特点2.3 公共艺术的审美鉴赏形式美: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等内涵美:主题、寓意、文化背景等2.4 公共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创作准备:灵感来源、素材收集、构思草图等创作方法:雕塑、绘画、装置、摄影等技巧运用:材料选择、技术工艺、空间利用等三、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分类第5-8课时: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第9-12课时:公共艺术的审美鉴赏第13-16课时:公共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第17-20课时:实践活动(分组创作)第21-24课时:实践活动(作品展示与评价)四、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课堂参与度:发言、讨论、提问等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实践作品等4.2 成果评价实践作品:创意、技巧、表现力等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公共艺术导论》《现代公共艺术》5.2 辅助资料公共艺术作品集相关论文、文章、报道网络资源:图片、视频、案例等5.3 实践材料雕塑、绘画、装置等创作材料展示道具、灯光设备等六、教学活动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公共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公共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第7课公共艺术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为大众拥有和观赏的艺术。
它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课将带领我们学习、了解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各种类型如文化性雕塑、壁画、标志性构筑物:环境艺术、城市指示、商业景观等;公共艺术的特点“大众性"与“审美性”。
通过对公共艺术多方位的解读,使我们能以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身边的这些习以为常的雕塑、壁画、建筑、城市标识,能用设计的眼光来评判周边环境的文化性.进而有意识对身边的环境进行艺术的参与,美化我们的生活。
1。
教学内容。
探寻——在生活中寻找公共艺术的痕迹。
学习-—认识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的类型、公共艺术的艺术特点。
讨论——选择公共艺术的某一类别进行创意分析,环境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分析。
实践——为校园设计制作一件公共艺术,注意与环境的关系。
2。
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2课时,第1课时了解、欣赏公共艺术,并学习改善身边环境,如校园、小区等区域设计,创意构思一件公共艺术,可以是雕塑、壁画、景观等.第2课时,小组合作,分工准备,实际创作、展示。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公共艺术的学习,了解公共艺术的含义、作用、艺术特点及创意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公共艺术的创意原则与创意方法为身边的环境设计制作一件公共艺术作品。
情感目标:从公共艺术的创作中体验艺术创意的无限与多元,提高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感受美化生活的快乐.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共艺术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原则。
教学难点:创意制作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三、教学准备各类易得的材料、图片、媒体资料。
四、教学内容要点1。
公共艺术:城市是公共艺术比较集中的地方,它由纪念性雕塑、壁画、建筑小品、城市标识等构成,它承载和表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
2。
公共艺术的类型。
公共艺术的类型很多,形式多样,其中户外环境艺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由文化性雕塑、壁画、标志性建筑物等构成,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其他艺术形式,如建筑小品、环境艺术街具、城市指示系统、商业景观等都是现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电子教案备课教师:第周星期(年月日)月第课时总第课时课题美术与人生课型欣赏教学目标1、获得相关美术分类、美术形式的知识,开拓眼界,提升美术文化素养。
2、懂得从身边发现美、理解美,了解造型艺术的广阔天地和生活关系。
3、学会用简单专业术语品评经典的或身边的艺术。
教学重点美术的分类,美术的意义,美术的功能教学难点美术与生活教学策略欣赏法活动激趣法探究式教法教学内容备注美术与生活: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离开了生活,美术就失去了意义。
师生共赏:《柳条八哥图》清代朱耷聆听(对美术的直观感受,进入学习情景)作者朱耷及生平: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
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
赏析: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画家如何通过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情感?2、师生总结:把鸟眼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孤傲不群、愤世嫉俗。
3、画面的风格: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引领欣赏:《老国王》法国乔治.鲁奥油画思考讨论:作品中的老国王为什么不像国王,倒象个苦难者的化身,作者想表达什么?颜色很厚,黑色勾轮廓,对于表现作品有什么作用?教师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理解作者借以作品寄托对苦难人民同情之情。
《生日》俄罗斯夏加尔油画总结:美术是一种最直观的表现内心与生活的手段,作者通过创作美术作品表现自然、记录生活、反映社会、注重人性、抒发情感、探索生命、体现精神和追求美好等。
实用功能:想一想,说一说:我们身边的美术作品在兼具装饰美的同时哪些还具有实用功能?欣赏图例:出示早期工艺品,说一说它的实用性观察思考感受总结(通过作品的欣赏理解美术是作者表现个人情感的载体)观察思考理解感受(明确概念)欣赏说一说(通过欣赏理解观赏性美术)教学过程欣赏《甄嬛传》剧中人物的服饰、头饰,感受其审美与实用兼具的特点。
公共艺术(美术篇)教案汇总目录第三节雕塑与建筑 (2)第四单元外国美术赏析 (10)第一节绘画 (10)第二节雕塑 (29)第三节建筑 (40)第五单元设计 (50)第一节设计的范畴 (50)第二节设计的发展 (56)第三节雕塑与建筑附页陶雕通过引导,总结雕塑的定义陵墓前或陵墓内的雕塑是中国古代盛行厚葬的整体赏析:图片带给大家怎样的感受?学生尝试分析,教师补充。
的战斗精神,具有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分组尝试分析敦煌石窟和云冈石窟,教师补充总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以下三方面剖析故宫宫殿建筑:哪位皇帝在位时修建的?以道教和佛教为主。
、历史背景:道教: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主要宗旨:追求得道成仙、垂法济人、无量度文化:艺术发展、“天人合一”防御建筑桥塔建筑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不仅是从直观上进行欣赏,而且要根据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去进行欣赏,这样从两方面进行欣赏才能更好的作品第四单元外国美术赏析第一节绘画附页2、多媒体展示多幅西方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课题、了解埃及壁画的艺术风格:即构图多采用水平线分割画有面,画面布局较满,很少留空白。
古埃及绘画对后面绘画的影响。
画面构图采用的是什么形式?引领学生观察画面中的12个人物的装束、从直线式的衣褶模式、雷同的面具式,从而进一步体味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和、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品,请学生跟着故事别是基督和众门徒的对比,初步了解作品的立意和主题,感受作品的情景和意境。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布局与刻画、布景、光线、色彩等表现手段感受作品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教师分发资料,请各组参考资料内容尝试从以下方面分析作品:1、作品分别描绘的什么内容?画面带给我们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段,即通过色彩的造型语言和光的处理来营造画面眼花师生共同总结:色调优美、笔法精工附页一可怕景象?作品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严谨的造型和构图赋予作品有力的纪1、教师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作品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公共艺术2. 课程性质:综合性、实践性、选修课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艺术的内涵、形式和特点,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对公共空间的美化意识。
4. 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二、教学内容1. 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内涵2. 公共艺术的类型与形式3. 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4. 公共艺术的价值与功能5. 公共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共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公共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公共艺术展览或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公共艺术的感知和认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公共艺术相关教材或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公共艺术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4. 实地资源:联系校内外公共艺术场馆或艺术家,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交流的机会。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作品,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质量、合作态度等。
4. 期末考试:设置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测试学生对公共艺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5.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分为8周进行,每周4课时。
3. 具体安排:第1-4周: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内涵、类型与形式、发展历程、价值与功能第5-8周:公共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技巧、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参观考察七、课程作业1. 课后作业:每课后布置相关思考题或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