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9.50 KB
- 文档页数:19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
(2)了解化工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如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反应工程等。
(3)熟悉化工工艺设计和过程模拟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流体流动问题的计算、传热问题的计算、传质问题的计算等。
(2)具备化工工艺设计和过程模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如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
2.化工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包括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反应工程等。
3.化工工艺设计和过程模拟的基本方法。
4.化工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工原理的应用。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化工原理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化工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验室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5.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化工原理》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解释化工原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概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1.2 化工过程的基本类型介绍化工过程的四个基本类型:单元操作、单元过程、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解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应用1.3 化工工艺流程图介绍化工工艺流程图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分析一个简单的化工工艺流程图1.4 化工生产中的安全和环保强调化工生产中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讨论环保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第二章:流体力学基础2.1 流体的性质介绍流体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流体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基本性质2.2 流体力学方程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如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解释这些方程在化工中的应用2.3 流体的流动讨论流体的层流和湍流流动分析流速、流量和流阻等概念2.4 泵与风机的原理及应用介绍泵和风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讨论泵和风机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和选择第三章:热力学基础3.1 热力学基本概念介绍热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术语,如系统、状态、过程和能量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3.2 热力学方程介绍热力学方程,如状态方程、焓方程和熵方程分析这些方程在化工中的应用3.3 相平衡讨论相平衡的基本原理和相图解释单组分系统和多组分系统的相平衡条件3.4 热传递介绍热传递的类型和方式,如导热、对流和辐射分析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第四章:化学平衡与反应工程4.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化学平衡常数和勒夏特列原理4.2 化学平衡的计算介绍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析化学平衡计算中的限制条件和优化问题4.3 反应动力学介绍反应动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方程解释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的特点和计算方法4.4 反应器设计介绍反应器的类型和设计原则分析反应器的操作条件、效率和优化问题第五章:分离工程5.1 分离方法概述介绍分离工程的概念和重要性概述常见的分离方法,如过滤、离心、吸附和蒸馏5.2 过滤原理与设备介绍过滤原理和过滤介质的选择分析过滤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5.3 离心分离原理与设备解释离心力产生的原理和离心分离的适用范围讨论离心分离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5.4 蒸馏原理与设备介绍蒸馏原理和蒸馏塔的设计分析蒸馏操作的条件和蒸馏效率的优化第六章:膜分离技术6.1 膜分离原理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膜的筛选作用和选择性分离机制6.2 膜材料的类型及选择讨论膜材料的种类,如聚合物膜、陶瓷膜和生物膜分析膜材料的选择依据和应用领域6.3 膜分离过程及设备介绍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如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分析膜分离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6.4 膜污染与清洗讨论膜污染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介绍膜清洗的方法和技术第七章:吸附工程7.1 吸附原理介绍吸附的概念和吸附等温线解释吸附剂的选择和吸附过程的类型7.2 吸附平衡与动力学分析吸附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和影响因素讨论吸附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特点7.3 吸附塔的设计与操作介绍吸附塔的类型和设计原则分析吸附塔的操作条件、效率和优化7.4 吸附应用实例探讨吸附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八章:离子交换与电解8.1 离子交换原理介绍离子交换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和离子交换过程的类型8.2 离子交换设备及操作介绍离子交换设备的类型和操作条件分析离子交换效率和优化问题8.3 电解原理与设备解释电解的概念和电解池的类型讨论电解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8.4 电解应用实例探讨电解技术在化工、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九章:热泵与制冷工程9.1 热泵原理与分类介绍热泵的概念和分类,如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解释热泵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指标9.2 热泵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介绍热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运行条件分析热泵系统的能效比和优化问题9.3 制冷原理与设备解释制冷的概念和制冷循环的类型讨论制冷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9.4 制冷应用实例探讨制冷技术在空调、食品保鲜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十章: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10.1 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介绍过程控制的目标和基本原理解释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等基本组成部分10.2 常用过程控制策略讨论常用的过程控制策略,如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控制)和模糊控制分析这些策略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10.3 过程优化方法介绍过程优化的基本方法和算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小肠曲线法解释这些方法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和效果10.4 过程控制与优化的案例分析探讨实际化工过程中过程控制与优化的案例,分析其效果和经济效益第十一章:化工过程强化的途径11.1 过程强化的意义强调过程强化在提高化工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中的重要性讨论过程强化的目标和方法11.2 反应工程强化技术介绍反应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微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和流动床反应器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方面的应用11.3 分离工程强化技术讨论分离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膜分离、吸附和离子交换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分离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的应用11.4 能量工程强化技术介绍能量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热泵、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方面的应用第十二章:化工过程中的节能与减排12.1 节能的意义与途径强调节能对于化工生产的重要性讨论节能的途径和方法,如过程优化、设备改进和能源管理12.2 减排的意义与途径强调减排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减排的途径和方法,如废物利用、污染物控制和清洁生产12.3 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介绍节能减排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这些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2.4 节能减排的政策与法规讨论国家和地方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法规分析遵守这些政策和法规的重要性及应对措施第十三章:化工过程中的危险与防护13.1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介绍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分析化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和风险13.2 安全技术与措施介绍化工过程中常用的安全技术和措施,如泄压装置、防火防爆设施和紧急停车系统分析这些技术和措施在防止事故发生和减轻事故损失方面的作用13.3 职业健康与防护强调职业健康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讨论化工过程中职业病的类型和防护方法13.4 应急预案与救援介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分析化工事故应急救援的方法和措施第十四章:化工企业的管理与组织14.1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价和组织结构设计分析这些原理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和效果14.2 企业战略与规划强调企业战略和规划在化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企业战略的类型和制定方法14.3 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介绍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在提高竞争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的作用14.4 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强调企业文化建设在提高员工凝聚力和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员工培训的方法和内容第十五章:化工行业的现状与展望15.1 化工行业的现状分析全球化工行业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讨论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15.2 化工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强调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的方法和策略15.3 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介绍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分析低碳经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在化工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15.4 化工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强调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在推动化工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化工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点2. 流体力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的基础知识3. 常见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的原理和应用4. 泵与风机、膜分离技术、吸附工程、离子交换与电解、热泵与制冷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备设计5. 过程控制与优化的基本概念和方法6. 化工过程强化的途径、节能与减排的措施和技术7. 化工过程中的危险与防护、管理与组织、行业的现状与展望难点:1. 流体力学方程在复杂情况下的应用2.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理解3. 化学平衡的计算和反应工程的优化4. 分离工程中膜污染和清洗的技术5. 吸附工程中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的分析6. 离子交换与电解设备的设计和操作7. 过程控制中的PID控制和优化算法8. 化工过程强化、节能减排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9. 化工企业管理和组织结构的优化10. 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这些重点和难点涵盖了教案《化工原理》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时,需要充分的实践和老师的指导。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授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教学课时:8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化工原理中常见的单元操作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
教学内容:一、引言1. 介绍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简述化工原理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二、流体力学1. 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流速、流量、压强等。
2.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动量方程等。
3. 流体流动的典型问题:层流与湍流、摩擦系数、管道输送等。
三、传热1. 传热的基本概念:传热方式、传热系数、传热速率等。
2. 传热的基本方程: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等。
3. 传热的基本问题:对流传热、辐射传热、热传导等。
四、传质1. 传质的基本概念:传质方式、传质系数、传质速率等。
2. 传质的基本方程:菲克定律、诺森方程等。
3. 传质的基本问题:扩散、对流、吸附等。
五、单元操作1. 常见的单元操作:混合、分离、反应、传递等。
2. 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3. 单元操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 教师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化工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教师总结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单元操作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 考试:综合评价学生对化工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三版),陈敏恒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 课程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作。
3. 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设备,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化工原理教案(山大)一、课程简介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使学生熟悉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3. 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工原理课程的定义、地位和作用。
2. 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3. 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4. 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化工生产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工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章节名称:第二章流体力学基础教学重点:1. 流体的基本性质:密度、粘度、压缩性等。
2.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连续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等。
3. 流动类型:层流、湍流、均匀流、非均匀流等。
4. 流动阻力:摩擦阻力、局部阻力等。
教学难点: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2. 流动阻力的计算和分析。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流体的基本性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和流动类型。
2. 数值计算法: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流动阻力的计算和分析。
3. 实验法:进行流体力学实验,让学生了解流动现象和流动阻力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章节名称:第三章热力学基础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实验设备。
2. 课堂教学:讲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分析实际案例。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验教学:进行热力学实验,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的应用。
教学资源:1. 教材:化工原理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验设备:热力学实验仪器和设备。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化工生产中的热力学问题,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的应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化工原理授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每周2课时,共计16周授课地点:教室编号(例如:教102)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2)熟悉化工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传热、传质等)的基本过程和计算方法;(3)了解化工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和设计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 流体输送(1)流体力学基础;(2)管道流体力学;(3)流体输送设备。
2. 传热(1)传热基本原理;(2)传热方式;(3)传热设备。
3. 传质(1)传质基本原理;(2)传质方式;(3)传质设备。
4. 热力学(1)热力学基本原理;(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力学第二定律。
5. 化工过程计算(1)化工过程物料衡算;(2)化工过程能量衡算;(3)化工过程设备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程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4.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工原理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流体输送第5-8周:传热第9-12周:传质第13-16周:热力学与化工过程计算六、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20%2. 作业完成情况:30%3. 平时测验:30%4. 期末考试:20%七、教学资源1. 教材:《化工原理》2. 参考书籍:《化工过程设计基础》、《化工单元操作》等3. 在线资源:学校教学平台、专业网站等八、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4.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化工原理知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如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和反应工程等;2. 引导学生了解化工过程中常见单元操作及其原理,如蒸馏、吸收、萃取等;3.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养他们对化工行业的兴趣。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化工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查阅化工文献、资料,了解化工行业发展趋势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化工专业,树立为化工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使命;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旨在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化工原理知识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教学设计和评估更具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1. 流体力学基础: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流体阻力、流体输送设备原理及计算;2. 热力学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循环、热量传递方式及设备;3. 传质过程:质量传递原理、分子扩散、对流传质、传质设备及应用;4. 反应工程基础: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器设计、反应条件优化;5. 单元操作:蒸馏、吸收、萃取、吸附、离子交换等操作原理及设备;6. 化工工艺:典型化工工艺流程分析、工艺参数优化、设备选型及操作;7. 化工设备:常见化工设备结构、原理、材料及强度计算;8. 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环境保护及三废处理。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流体力学基础;第二周:热力学基础;第三周:传质过程;第四周:反应工程基础;第五周:单元操作(蒸馏、吸收);第六周:单元操作(萃取、吸附);第七周:化工工艺;第八周:化工设备;第九周:化工安全与环保。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3)掌握化工计算方法和技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化工过程设计和优化能力;(3)学会使用化工设备和仪器进行实验和调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2)增强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认识和兴趣;(3)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溶液、蒸馏、吸收、萃取、离子交换等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
2.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包括反应器、换热器、蒸发器、膜分离设备等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化工计算方法:包括物料平衡、热量平衡、质量平衡等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2周: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第3-4周: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第5-6周:化工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化工原理》;2.参考书:相关化工原理的教材和学术著作;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动画等;4.实验设备:反应器、换热器、蒸发器、膜分离设备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授课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 掌握流体输送、传热、传质等基本单元操作;3. 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进行简单的工程计算和分析。
教学内容:一、教学背景1.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流体力学、传热学、传质学等多个领域;2. 通过学习化工原理,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和原理,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流体输送、传热、传质等基本单元操作;2. 教学难点:流体流动现象、传热与传质过程的分析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化工原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流体输送:介绍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流体力学方程、管内流体流动现象与流体流动的阻力、管路计算、流速和流量的测定等。
(2)传热:讲解传热的基本原理、传热方式、传热系数、热交换器的设计等。
(3)传质:介绍传质的基本概念、传质方式、传质系数、吸收、解吸等过程。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流体输送、传热、传质等单元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堂练习布置与课堂讲解内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与课堂讲解内容相关的习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化工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 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资源:1. 教材:《化工原理》2. 课件:流体输送、传热、传质等单元操作课件3. 实验室:流体输送、传热、传质等实验设备以上为《化工原理》课程教案模板,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流体流动的类型和分类;(3)了解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工原理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2)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流体流动的类型和分类3. 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计算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性质、类型和分类;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流体流动中的问题;3.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流体流动实验,验证理论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流体流动在化工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流体、流线、流速、流量等。
3. 讲解流体流动的类型和分类,如层流、湍流、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等。
4. 讲解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计算方法,如达西-韦斯巴赫公式、摩擦系数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流体流动中的问题,如管道输送、泵送等。
6.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流体流动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如测量流量、计算阻力损失等。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基本掌握了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性质、类型和分类;(2)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案例中的问题;(3)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2. 教学不足:(1)在讲解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计算方法时,部分学生反映公式较多,理解起来较为困难;(2)实验教学中,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3. 改进措施:(1)在讲解阻力损失计算方法时,适当减少公式数量,加强图示和实例说明;(2)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实验操作技能;(3)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授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32学时教学目标:1. 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掌握化工原理中的流体输送、传热、传质、热力过程和机械过程等基本操作。
3. 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进行化工工艺设计、分析和优化。
教学重点:1. 流体输送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2. 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3. 传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4. 热力过程和机械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复杂流体输送过程的分析与计算。
2. 高效传热和传质过程的设计与优化。
3. 复杂化工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一、流体输送1. 概述:流体输送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2. 基本原理: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流体的压缩性、粘度、流速等。
3. 计算方法:管道流动、管路系统、泵与风机等。
4. 实例分析:流体输送设备选型与优化。
二、传热1. 概述: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2. 基本原理:热传导、对流、辐射等传热方式。
3. 计算方法:传热系数、传热面积、传热量等。
4. 实例分析:传热设备选型与优化。
三、传质1. 概述:传质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2. 基本原理:分子扩散、膜传质、传质速率等。
3. 计算方法:传质系数、传质面积、传质速率等。
4. 实例分析:传质设备选型与优化。
四、热力过程1. 概述:热力过程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2. 基本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
3. 计算方法:热力过程计算、热力学分析等。
4. 实例分析:热力过程优化。
五、机械过程1. 概述:机械过程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2. 基本原理:机械能转换、机械效率等。
3. 计算方法:机械过程计算、机械效率分析等。
4. 实例分析:机械过程优化。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系统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3. 实验教学:进行流体输送、传热、传质等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化工原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化工原理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熟悉常用化工实验设备的使用和操作。
3. 掌握化工原理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4. 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二、实验内容1. 流体流动实验了解流体流动的原理和流量计的使用。
测定流体的流速和流量。
2. 压力测量实验学习使用压力计测量压力。
了解压力与流体速度、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3. 传质实验掌握传质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测定不同条件下的传质速率。
4. 传热实验了解传热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测定不同条件下的传热系数。
5. 沸腾实验学习沸腾的原理和条件。
测定沸腾时的温度和压力。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流体流动实验设备:流量计、流量计接头、管道、阀门等。
2. 压力测量实验设备:压力计、压力计接头、管道、阀门等。
3. 传质实验设备:传质装置、液体容器、搅拌器等。
4. 传热实验设备:热电偶、温度计、加热器、冷却器等。
5. 沸腾实验设备:沸腾装置、温度计、压力计等。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1. 流体流动实验:连接流量计和管道,确保密封。
调节阀门,使流体流动。
记录不同流速下的流量数据。
计算流体的平均流速和流量。
2. 压力测量实验:连接压力计和管道,确保密封。
调节阀门,改变流体速度。
记录不同流速下的压力数据。
分析压力与流体速度的关系。
3. 传质实验:准备传质装置,加入液体。
调节搅拌器速度,保持恒定。
记录不间下的传质速率。
分析传质速率与搅拌速度、液体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连接热电偶和温度计,确保密封。
加热或冷却实验物体。
记录不间下的温度变化。
计算传热系数。
5. 沸腾实验:连接沸腾装置,加入液体。
加热至沸腾,记录温度和压力。
分析沸腾条件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 流体流动实验:绘制流量-流速曲线。
分析流体流动特性。
2. 压力测量实验:绘制压力-流速曲线。
分析压力与流体速度的关系。
3. 传质实验:绘制传质速率-时间曲线。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化工原理授课对象:化工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授课地点:教室/实验室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 掌握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流体流动-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流体、流速、流量、压强等。
- 流体流动的基本定律: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动量方程。
- 流体流动的典型现象:层流与湍流、流线、流场等。
2. 传热- 传热的基本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 传热的基本定律: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 传热过程的典型设备:热交换器、冷却器、加热器等。
第二课时1. 传质- 传质的基本概念:传质系数、扩散、传质速率等。
- 传质的基本定律:菲克定律、扩散定律、Nernst扩散定律。
- 传质过程的典型设备:吸收塔、蒸馏塔、萃取塔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典型应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化工过程,让学生理解化工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化工原理的实验现象。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流体流动的基本定律和传热的基本定律。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化工过程中的流体流动和传热问题。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实际应用。
5. 实验演示:演示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实验现象。
第二课时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传质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传质的基本定律和典型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化工过程中的传质问题。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传质的实际应用。
5. 实验演示:演示传质的实验现象。
化工原理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了解化工过程中的常见反应类型和反应机制。
3.掌握化工原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化工过程中的常见反应类型和反应机制。
教学难点:实际生产中的化工原理应用。
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内容:一、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工原理是指在化学反应基础上,利用一系列化学和物理原理进行工程设计、操作和控制的科学。
化工原理研究的对象是工艺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以及从原料到产品的转化过程。
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包括性质的改变、物质的转化和工艺参数控制等方面。
主要包括:1.化学平衡原理:在反应进行中,反应物与反应产物的浓度会达到一定的平衡。
根据化学平衡原理,可以预测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的浓度、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等。
2.速率论原理:反应速率与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根据速率论原理,可以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浓度和温度等参数来控制反应速率。
3.传递过程原理:包括物质传递和热传递两方面。
物质传递涉及质量传递和动量传递,热传递涉及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
4.设备与工艺:根据化工原理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以实现化工过程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二、化工过程中的常见反应类型和反应机制常见的化工反应类型包括物理反应、化学分解反应、化学合成反应、置换反应和加成反应等。
1.物理反应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的不可逆转化。
例如溶解、蒸发、沉淀等。
2.化学分解反应是指将一个化合物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化合物的反应。
例如热分解、光分解等。
3.化学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反应物结合形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例如酯化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4.置换反应是指在反应中,两种或多种反应物中的一些基团发生互换。
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5.加成反应是指在反应中,两种或多种反应物中的一些基团结合形成新的化合物。
例如加成聚合反应、加成消除反应等。
化工过程中的反应机制主要包括表面反应和体相反应两种。
一、教案基本信息《化工原理》电子教案板式塔及其工艺设计计算适用课程:化工原理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板式塔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让学生掌握板式塔的工艺设计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板式塔的基本结构;2. 板式塔的工艺设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板式塔的工艺设计计算方法的运用;2. 实际工程中的板式塔设计。
二、教学准备教材:《化工原理》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板书、教案、计算器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板式塔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板式塔的基本结构(15分钟)教师讲解板式塔的结构组成,包括塔本体、塔板、塔内件等,并通过图片展示板式塔的实物图。
3. 板式塔的工作原理(15分钟)教师讲解板式塔的工作原理,包括气液两相流动、传质传热过程等。
4. 板式塔的工艺设计计算方法(15分钟)教师讲解板式塔的工艺设计计算方法,包括塔径计算、塔板设计、塔高计算等。
5.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板式塔设计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板式塔工艺设计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一些有关板式塔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式塔设计软件演示(10分钟)教师讲解板式塔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板式塔设计的现代化手段。
七、课堂互动(10分钟)学生之间进行板式塔设计计算的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课后反思(5分钟)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体会,提出改进意见。
九、板式塔设计竞赛(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板式塔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十、课程评价(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
江苏省职业学校
教师教案本
( 2011 — 2012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授课教师王晴
学校睢宁县中等专业学校
课堂教学安排
举例以管内壁截面1-1与2-2为衡算范围根据质量守恒
定律以1s为基准q m1=q m2
因为q m=uAρ→q m=u1A1ρ1= u2A2ρ2
推广:qm= u1A1ρ1= u2A2ρ2=……== u n A nρn=常数
说明:不可压缩流体不仅流经各截面的质量流量相
等,它们的体积流量也相等。
例:在稳定流动系统中水连续的从粗圆管流入细软
管,粗管内径为细管内径的两倍,求细管内水的
流速就是粗管的多少倍?
解:用下标1及2分别表示粗管与细管
u1A1=u2A2
因为A= 2
2
2
2
1
1
2
4
4
4
d
u
d
u
d
π
π
π
=
⇒
2
2
1
1
2)
(
d
d
u
u
=
4
)
2
(2
2
2
2
1=
=
d
d
u
u
四、伯努利方程
1、流动系统的总能量衡算
(1)内能:截面1-1’,2-2’内能分别为u1,u2单位J/kg
(2)位能:等于将质量为m的流体,在重力场中自基
准水平面升举到高度为z所做的功
E位=mgz 单位:J/kg
思考
分析
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
完成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讲授新课前面讨论流动系统的机械能衡算时流体流动有阻
力存在,在讨论伯努利方程时可以瞧到只有给出了
能量损失具体数值或说明忽略不计才能用伯努利
方程。
因此流体阻力的计算很重要,本节讨论流体
阻力来源影响因素以及流体在管内的计算。
1牛顿粘性定义
2、牛顿粘性定律
A
dy
du
Fμ
=
式中
dy
du
:速度梯度即与流动方向垂直的y方向上流
体速度的变化率
3、流体的粘度
dy
du
τ
μ=
1)物理的意义:促使流体流动产生单位速度的剪
思考
记录思考
讨论
思考讨论
实验
应力
2)液体:温度升高→粘度减小
气体:温度升高→粘度增大
3)单位:pa、s或(kg/m、s)
4)换算1p=100cp=0、1pa、s
2流体的流动形态
1.两种流动形态: 湍流
滞流
2.流型的判据—雷诺数
μ
ρdu
=
Re
⎪
⎩
⎪
⎨
⎧
≥
≤
湍流
过渡
<
<
滞流
4000
Re
4000
2000
2000
Re
R
3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的分布
记录
观察讨论
分析实验
结论
举例归纳总结
1.滞流
2.湍流
4流动阻力的计算
阻力直管阻力
局部阻力
2
'
2
u
hf
hf
hfζ
=
+
=
∑
5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阻力
1.计算直管中的流动阻力
2
2
u
d
l
hfλ
=
2.管壁粗糙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
3.滞流时的摩擦因数
4.湍流时的摩擦因数
例题: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
讲授新课
化工生产中就是怎样测量流速与流量的呢?
多媒体展示一些设备的照片,本节课介绍几种流速
计与流量计。
一、测速管
1 构造
由两根弯成直角的同心套管组成的,其中外管的
管口就是封闭的,但测速管在距前端开有几个小孔,
内管前端敞开。
2 工作原理
测量时,外管与内管的末端分别与U形管压差计
的两臂相连接。
A处测得的为流体的动压头与静压头之与,称为冲
压头,即H A=
2g
u2+
ρg
p
B处测得的为流体的静压头,即
H B=
ρg
p
U形管压差计所测得的压头之差,即
H A -H B=
2g
u2
欣赏
思考
分析
分组
讨论
局部流速
u r=)
H
-
2g(H
B
A
=)/ρ
p-
2(p
B
A
3 测速管的优缺点
优点:流体阻力小;
缺点:不能直接测量出平均流速,且压差读数较小。
二孔板流量计
1 构造
将一块中央有圆孔的金属薄板—孔板,用法兰盘固
定在管路上,使孔板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同时
使孔的中心位于管道的中心线上。
孔板两侧的测压
孔与液柱压强计相连,读数R即可算出流体的流速
与流量。
2 工作原理
充满管道的流体流经管道内的节流装置,在节
流件附近造成局部收缩,流速增加,在其上、下
游两侧产生压力差。
在已知有关参数的条件下,根据流动连续
性原理与伯努利方程可以推导出差压与流量之
间的关系而求得流量。
其基本公式如下:
3 优缺点
优点:能量损失小
缺点:造价高。
三文丘里流量计
分析
比较
观察
比较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