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民间文学的看法

  • 格式:docx
  • 大小:22.31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民间文学的看法

——以电影《日出日落》为例

摘要: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一直是中国电影里的一大亮点,所以使中国电影具有了浓厚的民俗化意味。中国民间电影里的民俗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和文化理想,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结晶。《日出日落》是一部以民间音乐为载体,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内涵的电影,为理解民间文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

关键词:日出日落;民间传统艺术;民间文学;影视民俗

民间文学是先民们生产生活最直接、最诚实的记录。关于陕北说书艺术的最早起源已无从考据,但应该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滕文骥导演2005年拍摄的电影《日出日落》就是这样一部吸取陕北说书艺术元素来构建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影片。该片融合了陕北黄土高原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民间传统说书艺术,讲述了陕北乡村一个说书班子里三个说书艺人辛酸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纠葛,陕北说书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学在该片中的运用,为烘托影片主题、结构影片风格、塑造银屏形象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民间说唱艺术的活化石

陕北位于陕西北部边境,一直深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便遭受着贫困和战争的惨痛,体现在说书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学里就有一种对生命和历史无以名状的苍凉和悲伤;同时也有一种巨大悲痛之后的大释然。“入土的都在土上站”,这是陕北人对生命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人们看待历史和自身的生活就豁达得多了,幽默得多了,便会觉得陕北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是非常大气的。这里边有一种哲人般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千年不变的伤害和绝望带来的。

陕北说书里的“夸张”很多,往往很幽默,很搞笑,表现力极强,通常是是把一件事情的美丑、善恶、强弱、高下等推到极致,让人们从那种放大了的、甚至是变形了的状态一下就感知到这种事物的张力。这种夸张手段的大量运用,与说唱艺术这种特定的直接诉诸人们听觉的形式有关。在陕北,人们把欣赏说书叫“听书”,它和拿一个纸质文本案头阅读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能反过来掉过去细细品味。声音艺术“稍纵即逝”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听众的感知和记忆,因而非极尽夸张之能事不能。有时也用一些浅近的类比来说明某个道理、某种心理活动,但比较少,因为相对来说,比喻就要费思量一些。当然,用得最多的还是白描。这是由说唱艺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要让听众一听就明白,就不能用过于含蓄的、逻辑化的或带有心理分析的句子。它必须用最直接、最明快的语言使观众一下就明白艺人讲的是什么,白描就是最好的手段。

除了常见的夸张、类比、白描等手段的运用外,陕北说书的文学价值还表现在它高超的叙事技巧上。正因为陕北说书有如此多的过渡、转折、省略、

衔接的技巧,所以说它是民间叙事文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是民间说唱艺术的活化石。

二、《日出日落》中陕北说书人的形象

电影中的说书班子带队人谷老大的形象刻画得可谓深入人心,他弹了一手好琴,说书技巧高超,待人谦和、善良,从而吸引了葵花,夏至,麻明等一批年轻人跟他学习。他所代表的老一辈的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人,不管形势如何都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为说书的艺术奉献了一切。在说书班子收入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宁可自己少取点,还坚持给葵花工资;忍辱负重来保全说唱艺术而向社会的痞子跪地求饶,甚至容忍他们在他脸上撒尿;为说书曾死了婆姨;爱上跟他学艺的女徒弟葵花,却得知夏至和葵花相恋,在困惑和无奈下退出情场角逐,回归到传统的师傅角色;并让夏至葵花认自己为干爹,把他的说书技艺传给他们,让他们带领这支说书班子继承说书的职业生涯。谷老大的隐忍,执着,宽容,尤其打动人。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人令人肃然起敬的优秀品质。

葵花是民间说书艺术的年轻一代传承人,她始终和盛开葵花的大地形象结合在一起,她那清秀的脸庞,高亢悠扬的歌声给观众以极大的审美冲击力。影片的结尾她屈从于现实的压力,不得不离开民间艺术的原生态土壤而走上华丽的舞台,体现了传统民间艺术所面临的生存的巨大压力。夏至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社会民间代表,当石油钻井队炸玉米地炸死了他的未婚妻,他一气之下放火烧了钻井队的设备;同时,他还是乡风文明的眷恋着,为了躲避追捕而加入说书人的团队,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生存下来,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服从法律的制裁,这一形象表现了导演面临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所产生的矛盾心里

乡镇企业刘董事长和它的外甥二愣,是工业文明的代表,是一个典型的乡村暴富和欲望的化身,指明要说书人唱黄段子,稍不如意就对说书人进行惨烈的殴打。他们既是民间传统艺术的消费者,又是民间传统艺术破坏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没有真正渴求的艺术,对于艺术本身的价值也不甚尊重,更没有对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只是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调料,戏谑性的对待,并任其毁灭。这是现代民间传统艺术面临的常见的情况,它的命运令人堪忧。陕北说书作为一种衰落的民间文学,在现代经济的浪潮入侵中面临着江河日下的悲怆。电影中对比鲜明的说书人形象有效地引导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导演通过说书人这个团队的每个成员辛酸而又多舛的生活历程,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创作意图。

三、《日出日落》的民俗主题

《日出日落》这部电影把现代石油钻井队伍和代表传统文化的说书人队并列,描绘了以说书队为代表的传统民间文学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痛苦挣扎的形势,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石油工业在陕北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繁荣,与此同时,价值的多样性,文化的下沉已成现实的存在,传统民间文学也正在迅速消失。油田发展不仅炸毁了即将收获农田的,而且也给谷老大为代表的传

统说书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给附着于土地多年的农民,特别是在依附土地生存的传统的民间文学带来了不可抗拒性的影响。两股力量相互较量,弱者总要低头,农民总在被迫改变自身,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民间文学正在逐渐消失,一些珍贵的民间文学已经慢慢被人遗忘。传统文明的衰落是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礼物,也是我们的家园一定要摆脱贫困的代价,这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的汹涌而至,各种民间文学正在渐渐萎缩、消退,“各个独立、封闭的民族文化类型的生活方式都难以生存,各民族从远古延续下来的文化都将消失,被信息网络一网打尽。各民族将守着一些文化遗迹的‘空壳’,过着全球化了的生活。”[1]祖祖辈辈戴着墨镜的说书人,就这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苦苦生存。“全球化进程也给人们带来了心理、精神的冲击,使一部分人文化失根或产生‘无家可归’的心理,激发了人们的文化乡愁和怀旧心理。”[2]导演滕文骥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寻根意识的电影人,他具有很强的浓厚的陕北情节,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人们,这么多吸引人的传统艺术的民间文学不能丢。或许,使用更先进的视频工具,光与影的梦想中,重温多年人类的历史岁月,对古老失落文化的感怀,能安抚在现代文明的浮躁和焦虑的心灵,帮助人民开拓一片不再荒芜的精神家园。作为人性的回归,作为历史和文化凝聚力的结晶,民俗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心理情结。

总之,以陕北说书艺术为例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学因知名度低,或受方言的局限,很难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因而,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希望有更多的人起来关注我们的民间文学,因为民间文学是先民们生产生活最直接、最诚实的记录。

注释:[1]陈默.《影视文化学》2001年1版,第4 页.

[2]金昌庆.《影像的寻根——1980年以来中国电影寻根思潮研究》2008 年版,第69 页.

参考文献:[1] 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周星. 从单纯单一到繁复错综的审美嬗变[J].浙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