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注射及脑内置管
- 格式:docx
- 大小:15.39 KB
- 文档页数:1
临床技术操作规程(颅内压监护穿刺置管术)颅内压监护方法较常用的有:脑室内法、硬脑膜外法、硬脑膜下法及脑组织内法。
其中测压最准确,使用较方便者为脑室内法。
【适应证】1.凡有颅内压增高,尤其是昏迷病人。
可持续颅内压监护。
2.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
3.颅内肿瘤。
4.脑积水。
5.蛛网膜下腔出血。
【禁忌证】除穿刺部位感染不能行监护术外,无绝对禁忌证。
【准备工作】以脑室法为例,应准备下列用物:脑室穿刺包,脑室导管(内径以1.2mm为宜,一般为硅胶管)及导丝,脑脊液引流装置,快速颅钻,颅内压监护仪以及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和伤口包扎用品。
【操作方法】1.脑室法:(1)侧脑室前角穿刺术:一般选用右侧脑室前角。
病人取仰卧位,先用甲紫标志出中线及钻孔部位。
穿刺点在发际后2cm,中线旁2.5cm。
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平行,指向外耳道连线。
正常深度为4~6cm。
(2)穿刺成功后,将脑室导管的出颅端与充满0.9%氯化钠注射液的高压连接管(聚氯乙烯管,长度以150cm左右为宜)相连,再通过三通接头与颅内压监护仪的传感器和脑脊液弓l流装置相连接。
(3)将传感器进行零点校正,并使其位于外听道水平。
正常成人平卧时颅内压为0.7~2.0kPa,婴幼儿为0.5~1.0kPa。
(4)测压时,应关闭脑脊液引流通路。
颅内压动力学可根据颅内容积压力关系、压力图像以及脑灌注压加以分析评估,并用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5)根据病情需要,开放三通开关及调节夹,调节引流袋的高度,使颅内压维持在适当水平。
调节时动作宜轻缓,以防止颅内压急剧波动。
2.硬脑膜外法:在手术室,于右侧前额发际内2cm,矢状窦旁3cm作颅骨钻孔,孔约1cm×1.5cm,将硬膜下传感器置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缝合头皮,将传感器的另一端连接颅内压监护仪即可。
【注意事项】1.脑室导管插入脑室后,应用缝线固定于头皮,以免滑脱或导管摆动而损伤额叶脑组织。
2.安置好导管后,应用无菌纱布固定、包扎,防止颅内感染。
医院神经外科各种颅脑引流管患者护理常规颅脑手术后常用的引流有脑室引流、创腔引流、囊腔引流及硬脑(脊)膜外、下引流。
一、脑室引流:经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1.目的: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颅内高压;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明确诊断和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脑室内引流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粘连及降低颅内压。
2.观察及护理(1)正确放置病人,固定引流袋,观察引流液:术后在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引流管需高于脑室平面10~15cm(平卧时以耳屏为基线,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引流出液体为血性时,引流袋应低于脑室水平,清亮后立即将引流袋挂高。
(2)观察引流的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
(3)控制脑脊液引流量: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合并颅内感染,脑脊液分泌增加,而引流量相应增加,同时注意电解质平衡。
(4)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
术后1~2日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内出血;颅内感染后,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絮状物。
(5)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
术后病人头部活动适当限制,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滑脱。
若术后无引流液流出应查找原因,如:将引流袋放低,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确定低颅压所致,应仍然将引流袋放在正常高度;若怀疑引流管被堵塞,可在严格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高压注入生理盐水,以免将堵塞物冲入脑室系统,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若引流管放置过深或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起流管轻轻旋转或缓缓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后,重新固定,如果上述处理无效,应更换引流管。
(6)每日定时更换引流瓶,记录引流量,严格无菌操作。
(7)拔管: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3~7天,拔管前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拔管后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出。
脑室穿刺术和持续引流术脑室穿刺术是经颅骨专控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是对某些颅内压增高病人进行急救和诊断的措施之一。
目的1.对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黏连或中脑水管梗阻等导致的侧脑室扩大、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征象或脑疝形成征象进行脑室减压,以抢救生命。
2.监测颅内压,可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颅内压变化的情况。
3.引流血性或炎性脑脊液,以促进病人康复。
4.经引流管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
适应证1.肿瘤和其他颅内病变引起的脑积水。
2.自发性或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或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3.后颅凹手术前为防止在切开后颅凹硬脑膜后小脑急性膨出,造成脑组织裂伤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及在术后持续引流出血性脑脊液,以避免脑室系统梗阻和调整颅内压力。
4.开颅术中和术后颅内压监测。
禁忌症1 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2.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3.脑室狭小者。
4.弥漫性脑肿胀或脑水肿病人。
方法:脑室穿刺引流的方法有额入法(穿刺侧脑室前角)、枕入法(穿刺侧脑室三角区)、侧入法(穿刺侧脑室下角或三角区)和经眶穿刺法(穿刺侧脑室前角底部),小儿采用经前囟侧角脑室穿刺,一般不置管。
下面介绍通常使用的床旁经额侧脑室穿刺法(额入法)。
1.剃光头发。
2.仰卧位,选定穿刺点(前额部,发际上 2cm,矢状线旁开 2cm),头皮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局麻。
3.颅骨钻孔,用脑室穿刺针穿刺,穿刺方向与矢状线平行,针尖对准两侧外耳道连线,一般进针 3~5cm 可进入侧脑室前角,见脑脊液流出时,表明穿刺成功,则置管作脑脊液持续引流或颅内压监测。
【护理】1.术前护理(1)病人准备:评估病人的文化水平、合作程度以及是否进行过脑室穿刺,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脑室穿刺引流的目的、方法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与并发症,消除思想顾虑,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确认;躁动病人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2)用物准备:消毒剂、麻醉药、颅骨钻、脑室穿刺引流包、无菌引流袋、硅胶导管及抢救药品等,按需要备颅内压监测装置。
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手段,多用于观察目的核团或脑区对某些药物刺激的反应。
优点:将药物直接注入脑内可以直接作用于载体状态下感兴趣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比其他途径更直接。
得出的结果较体外实验,如细胞培养等更接近生理状态下的反应。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脑内给药方法为:在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将一合适直径和长度的带内芯的管道埋置于需要的位置,用牙托粉将管道的外露部分固定于颅骨表面。
术后5到10天,手术应激已经基本消失,血脑屏障基本恢复。
此时,可以在动物清醒状态下把内芯抽出,将一内针插入管道达目的部位注射给药后将内针抽出,再插入内芯封闭管道以再次给药。
手术步骤
1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大鼠(SD,250-350克)后,动物呈俯卧姿势,将大鼠头部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门齿杆-3.3mm,三个标准检测是否固定成功,鼻对正中,头部不动,提尾不掉。
2 头顶皮肤剃毛,消毒,在头部正中做一长约0.5-1cm切口,分开头骨上附着的骨膜及肌肉,撕开颅顶筋膜,以棉球蘸少量双氧水涂擦颅骨表面,清楚暴露前囟点,并用墨水标记。
3 以前囟点为0点寻找进针点,其坐标为:AP:1.0mm,L:1.5mm,H:4.5mm,墨水标记。
4 用牙科钻将标记点钻开至硬脑膜,用针尖刺破硬脑膜,用消毒棉签止血,干燥术野。
5 将穿刺导管垂直插入约4.5mm,用95%的酒精涂搽,使颅骨表面干燥。
6 将牙托粉粉剂和水剂按比例混合调匀后涂到导管周围,等待牙托粉完全凝固。
7 缝合大鼠头皮切口,保证头皮完整,同时更好地固定导管。
8 术毕,单笼饲养,青霉素8万单位肌肉注射连续3天。
侧脑室穿刺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微创侧脑室穿刺术联合腰大池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后脑室铸型的疗效。
方法对25例脑室铸型患者采取侧脑室穿刺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本组无院内死亡病例,1周后院外死亡1例,3~6个月后随防存活患者无脑积水发生。
结论侧脑室穿刺术联合腰大池穿刺引流术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清除颅内积血速度较单纯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快。
标签:脑室铸型;脑室穿剌;腰大池引流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脑室内出血致脑室铸型后患者可于短时间因内脑疝形成而死亡或因交通性脑积水致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采用侧脑室穿刺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出血后脑室铸型患者25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40~68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脂血压3例。
所选患者均为双侧室脑、单侧脑室或第3~4脑室系统内积血。
手术时间分别于发病12 h内10例,发病24 h内15例。
手术前深昏迷患者1例,伴术前双眼瞳孔散大,浅昏迷20例,嗜睡4例。
1.2方法1.2.1器材侧脑室穿刺管选用Yl-1型穿刺引流针(北京万特福公司,国药监械20000385),长度6~7 cm;腰大池引流管选用19G硬膜外导管。
1.2.2穿刺时间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影像学检查明确脑室铸型者考虑早期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引流过程中使用小剂量尿激酶液化血肿,待颅内血肿液化2~3 d后进行腰大池穿刺并置管引流。
1.2.3手术方法侧脑室穿刺术选取脑室额角进行穿刺,大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侧脑室穿刺后对原发部位血肿同时进行穿刺引流[1]。
(1)侧脑室穿刺方法:常规头皮准备术后无菌消毒,采取氟哌利多+芬肽尼静脉强化麻醉,并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根据CT血肿层面计算穿刺深度;选6~7 cm穿刺针钻开颅骨后进针到达侧脑室额角后连接引流管,取出针芯,关闭针芯孔,于引流管处缓放出血性脑脊液,若侧脑室内血性液较粘稠不能自行流出时使用20 cm注射器于引流管处缓慢抽吸出血性脑脊液20~40 cm后打开注药孔,放入注药针,缓慢注入生理盐水4 mL+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10920040)2 U,关闭引流管2~4 h后开放引流,引流管需放置于高于头部穿刺点10~15 cm处,引流12~24 h并复查头颅CT,若CT下见脑室内血肿减少或引流液性状变淡后可选择腰椎穿刺置腰大池引流管时间。
脑室引流管护理脑室引流:是经过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搁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一、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二、目的:( 1)急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紧急状态的病人,如枕骨大孔疝;(2)自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注入同位素核素检查,以明确诊疗及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3)脑室内手术后安置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脑粘连和蛛网膜粘连,以保持往后脑脊液正常循环及汲取功能;别的,引流术后初期还可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3、护理重点:(1)引流管的地点:待病人回病室后,:立刻在无菌条件下连结引流袋或瓶,妥当固定引流管或瓶,引流管张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 10-15,以保持正常的颅内压,需要挪动病人时应将引流管临时夹闭,搁置引流管饭流惹起逆行性感染。
(2)引流速度及量:术后初期尤因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忽然降低,致使不测发生。
所以,术后初期应适合将引流袋挂高,以减低流速度,待颅内压力均衡后再放低。
别的,因正常脑脊液每天分泌 400-500ml,故每天引流量以不超出500ml 为宜;颅内感得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加,引流量可适合增添,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防止水电解质均衡。
(3)保持引流畅达:引流管不行受压,歪曲、成角、折叠,应适合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应防止牵拉引流管。
注意察看引流管能否畅达,若引流管内不停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颠簸多表示引流管畅达;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由。
可能的原由有:1、颅内压低于,证明的方法是将引流袋或瓶降低再察看有无脑脊液流出。
2、引流管放入脑室过深过长,在脑室内蟠曲成角,可提请医生比较X 线片,将引流管迟缓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而后从头固定。
3、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走开脑室壁。
4、若思疑引流管被小凝块或碎屑的脑组织堵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行注入生理盐水冲刷,免得管内堵塞物被冲至脑室系统狭小处惹起往后脑脊液循环受阻。
一、脑室引流的护理1.引流管安置:无菌操作,妥善固定,使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术后早期应抬高引流袋缓慢引流,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使颅内压平稳降低,避免放液过快,导致脑室内出血、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诱发小脑幕上疝等。
但在抢救脑疝等危急情况下,可先加快引流脑脊液,再接引流袋缓慢引流。
3.观察记录引流液情况: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定。
本后1~2日为血性后逐渐转清。
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颜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持续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若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颅内感染,应及时引流脑脊液并送检。
4.严格无菌,防止感染: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穿刺点和引流袋每日更换,如有污染则随时更换;更换引流袋时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
5.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或阻塞,尤其在搬运病人或翻身时,防止引流管牵拉、滑脱。
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可能的原因有:①颅内压低于120~150mH.0(1.18~1.47女「2)可降低引流袋高度,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②引流管在脑室内盘曲成角,可请医师对照X线片,将过长的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再重新固定;③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④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或破碎的脑组织阻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免将管内阻塞物冲至脑室系统,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
经上述处理后若仍无脑脊液流出,按需更换引流管。
6.及时拔管:持续引流时间通常不超过1周,时间过长易发生颅内感染。
拔管前行头颅CT检查,并先试行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
如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开放引流;如未出现上述症状,病人脑脊液循环通畅,即可拨管。
引流管拔管指征及注意事项引流管是手术后常规置入的一种管道,主要用于引流手术后出现的血液、分泌物等。
一、脑室引流管1、概念: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可用于迅速降低颅内压、排除脑室内积血、减少伤口脑脊液漏、或经脑室注药冲洗等。
2、拔管指征(1)脑室引流时间为一般放置3-4天,不可超过5-7天,以免时间过长引起颅内感染。
颅内血肿术后3日行头颅CT,血肿消失可拔管(2)拔管前应先头颅CT,先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时,脑脊液循环通畅可拔管,可予拔管。
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引流管继续引流,并告知医生。
(3)拔管方法:先夹闭引流管,防止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而引起感染。
注意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出,要挤出皮下积液,待引流管完全拔除后,立即缝合伤口,最后用消毒敷料覆盖。
(4)拔管后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及体温的变化。
伤口处按时换药,并保持头部敷料干燥及床单、枕套的清洁。
3、注意事项(1)引流管的开口需要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厘米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2)引流速度不易过快过多(伴有脑积水的病人快速引流出大量的脑脊液可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脑膜或颅骨内板之间出现负压,形成硬脑膜外血肿;有脑室肿瘤者,一侧脑室压力突然降低,引起脑室系统压力不平衡,可致肿瘤内出血;颅后窝占位病变着,突然降低压力可致小脑幕裂孔疝)。
(3)引流量以每天不超过500毫升。
(4)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的为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可略有血性。
(5)保持引流管通畅。
(6)严格的无菌操作。
二、气管插管1、概念: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最有效及最可靠的一种方法,指将一种特制的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这一技术能为解除呼吸道梗阻、保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等提供最佳条件。
2、拔管指征(1)患者神志清楚;(2)血流动力学稳定;(3) PS≤8;(4) PEEP≤5;(5)肌力恢复正常;(6)咳嗽反射恢复,咳痰有力;(7)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正常或相对正常;(8)气囊漏气试验阴性(喉头是否水肿);(9)氧合指数PO2/Fi02>150(反映患者真实的氧合状况);(10)呼吸浅快指数(RVR)≤105(f/VT )(反映患者真实的呼吸状况)。
我给幼年(5周)SD大鼠侧脑室注射药物,有两个问题请教:
1.因为我想增加造模的成功率,想尽可能往侧脑室注射更多的药物。
我想注射50ul,行吗?
2.注射后如何验证注射的部位就是侧脑室呢?还仍然是用染色液注射后,多聚甲醛灌流,固
定,然后做冰冻切片吗?那样的话,注射液会不会随脑脊液流动而无法辨认呢?
能否给一个详细解答,谢谢
1.脑室内注射液体量并没有绝对的上限,要看注射的时间,如果是微电泳注射,注射量应该大
于压力注射法
2.直接注射染液,随即断头,速冻,以刀片切至注射位置,观察染液是否在脑室内
鉴于侧脑室的容积有限,不推荐注射50ul这么大的量,尤其是一次注射50ul。
个人推荐sd大鼠侧脑室注射药物控制在3-10ul之间,如果注射体积较大,应控制注射速
度,不易过快,以免引起脑室压力过大。
我给幼年(5周)SD大鼠侧脑室注射药物,有两个问题请教:
1.因为我想增加造模的成功率,想尽可能往侧脑室注射更多的药物。
我想注射50ul,行吗?
2.注射后如何验证注射的部位就是侧脑室呢?还仍然是用染色液注射后,多聚甲醛灌流,固
定,然后做冰冻切片吗?那样的话,注射液会不会随脑脊液流动而无法辨认呢?
能否给一个详细解答,谢谢
---------------------------------------------------------------------------------------
--------------------
你的实验可能较难做,首先侧脑室的定位是个大问题,估计你可能需要摸索较长时间。
一次注射50ul量太大,建议量控制在5---7ul最好。
我做过SD大鼠的侧脑室注射。
1.牙钻钻开颅骨,按照Paxinox& Watson 大鼠脑立体坐标,
取AP=-1.0mm ,ML=2.0mm,DV=4.5mm(250g体重)坐标注射药物,即可进
入脑室。
在做实验前先预试验,用胎盘蓝代替药物,注射后半小时取脑观察胎盘蓝的分部。
2.注射的药物总体积数最好不超过10uL,缓慢注射(5-10min),留针5min后拔出。
祝你好运!
我在园子里搜索了一下,看到有人做小鼠(30g)都用过20ul的注射量,还说国外文献最多注射30ul。
这样我想大鼠应该至少30ul不成问题,只要注射慢一点。
我是想增加造模的成功率,所以想尽可能增加注射的药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