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218.34 KB
- 文档页数:6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尼尔、约翰·穆勒和法国经济学家让·萨伊等。
古典经济学家以斯密为代表,他的《国富论》被认为是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新古典经济学的提出被说成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
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要研究了宏观经济学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那时,人们开始关注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并开始发展一套理论来解释此类经济体系。
以下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经济学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是一部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概念,并强调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斯密认为,通过追求个体利益和自由竞争,市场会自动调节,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将西方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瓦尔拉斯(Léon Walras)和门格尔(Carl Menger)等学者通过研究供求关系和边际效用,提出了新的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强调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并试图解释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的机制。
20世纪初,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后,凯恩斯认为自由市场并不能自动调节,并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以促进就业和增长。
他的主要著作《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被视为经济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20世纪中期,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兴起。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既继承了凯恩斯的观点,也对其进行了改进和补充。
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刚性等问题,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克服经济波动和赤字。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行为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兴学派之一。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决策过程,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对人类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常常受到认知限制和心理偏差的影响,这对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各种思想如同调色板上的色彩,交融碰撞,真是精彩纷呈。
咱们从最早的亚当·斯密说起吧,听说过“看不见的手”吗?这家伙简直是经济学界的开山鼻祖,他认为市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大家在上面各自表演,结果自然会找到平衡,真是个大智慧的家伙。
他的《国富论》就像一本宝典,把自由市场的概念推向了高兴,大家都觉得哇,赚钱原来可以这么简单,这一下可真是撩动了无数人的心啊。
咱们再看看大名鼎鼎的凯恩斯。
他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经济学界泼了一盆冷水。
在大萧条那会儿,很多人都愁眉苦脸,凯恩斯却说,别怕,相关部门得出手!他认为,适当的财政可以刺激经济,哇,这简直就是给经济注入了强心剂,大家都觉得有了依靠,开始重燃希望。
凯恩斯的理论改变了人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再往后,芝加哥学派也横空出世了,米尔顿·弗里德曼成了明星。
这个家伙可不简单,他主张市场应当是自由的,反对过多的相关部门干预,强调货币的重要性。
说白了,他就像个反叛者,在经济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人们纷纷讨论,相关部门到底应该管多深,市场自己能不能搞定一切,这场辩论可真是热火朝天,简直是经济学界的一场大轰动。
然后呢,经济学开始慢慢细分,各种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行为经济学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
人们发现,嘿,咱们做决定的时候可不是总那么理智的,情感、心理因素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选择。
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跨界合作,结果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简直让人耳目一新。
再说说现代经济学,大家都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
经济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开始与社会责任挂钩,大家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这一转变,真的是让人振奋,经济学的内涵更加丰富,终于可以在追求繁荣的同时,也不忘保护地球。
西方经济学也有不少争议。
有些理论备受推崇,有些却被质疑得体无完肤。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形成的。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1.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
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放任”和“分工”等概念,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我调节,政府只需少量干预即可。
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则提出了“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理论,认为人们会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追求更多的享受,但每单位的享受会逐渐减少。
2.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弗朗西斯·艾德华·坎贝尔等。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不一定能够自我调节,政府需要适时干预。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边际效用相等”和“供求均衡”等理论,认为在市场上,供求量达到均衡时,价格最合理。
3. 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道格拉斯·诺斯、奥利弗·威廉姆森等。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存在许多制度性问题,需要政府适时干预。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交易费用”和“机构成本”等概念,认为市场上的交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还涉及到交易双方的成本问题。
总之,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新制度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观点,但都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类经济活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现代西方经济学也将继续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学派西方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其由古希腊的哲学家开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本文将依次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主要学派,并对其思想和贡献进行概括和评述。
一、古希腊哲学经济学古希腊哲学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起源,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就开始探讨经济活动和市场行为。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是斯多亚派,该学派强调自然法则和个体自由,并提出了一种自由市场经济的概念。
此外,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理性经济行为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的选择应该基于推理和判断,而不仅仅是欲望的驱动。
这些理论为后来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经济思想流派,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
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的财富取决于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其目标是通过国家干预实现贸易顺差。
他们强调外贸政策的重要性,并提倡保护主义政策。
代表性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有孙中山和奥斯丁·伯朗。
三、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主导学派,它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产物。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将生产力与经济增长相联系,并强调自由市场和分工的作用。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对斯密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他提出了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理论,为现代供求理论以及效用理论打下了基础。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大卫·李嘉图和雷纳德·温斯洛·罗宾逊。
四、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其思想的经济学家包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利奥纳德·怀特。
新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强调供求关系对价格和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此外,新古典经济学还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福利问题。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此期间,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罗马的西塞罗等人提出了一些经济思想和理论。
然而,真正的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可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
启蒙时代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运动,人们开始对传统观念和权威进行质疑,并理性地探索各个领域。
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提出了自由市场、劳动力价值论和供求规律等重要的经济学原则。
斯密认为市场中的自由竞争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并且倡导政府不干预经济。
19世纪是西方经济学快速发展和多样化的时期。
大约在这个时候,经济学被正式定义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开始逐渐形成其研究范畴和方法。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经济学家之一,他对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更多的政府干预和社会改革的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经济学家开始对劳动力、工资和生产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米尔(John Mill)共同发展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他们认为个人对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效用是决定需求的关键因素。
20世纪是现代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这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在大萧条时期,凯恩斯提出了建议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的观点,并强调了政府对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除了凯恩斯之外,现代经济学还涌现了许多其他的经济学派别和学说,如奥地利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货币主义等。
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学说提供了不同的经济观点和解决方案,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时期到现代时期的演进,经济学家们不断对经济现象和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为理解和改善经济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综观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近代重商主义学说以来,大约一共经历了六次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1.1776年亚当•斯密代表作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经典性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
在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中,斯密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力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国富论》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多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正是斯密的这部巨著开创了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所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
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所说的“边际主义革命”。
“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事实上,从“边际革命”起,直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所以,“边际革命”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3.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在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变革。
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演进,为人们解决了许多经济问题。
本文将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古典经济学兴起于18世纪末的英国。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他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自由运行,不应过多干预,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经济效率和最大福利。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古典经济学的后期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
穆勒提出了“边际效用”概念,强调人们在决策时考虑边际成本与收益。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
边际效用理论和供求理论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供求理论。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分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三、凯恩斯主义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爆发,人们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观点产生怀疑。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国家干预”和“总需求管理”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以避免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四、新兴经济学的兴起20世纪后期,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兴经济学逐渐兴起。
新兴经济学包括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实验经济学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
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增长。
五、现代经济学的挑战尽管西方经济学在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诸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金融风险等新的经济问题也需要经济学家们去研究和解决。
同时,现代经济学也对经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
西方经济学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大学经济类必看经典!)1.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
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
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2.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
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
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
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引言概述:西方经济学是指从18世纪至今,西方世界对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经历了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演变和创新,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分析和预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经济学的起源、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革命和现代经济学五个大点来展开讨论。
正文:一、经济学的起源1.古代经济思想的雏形2.古希腊和古罗马经济思想的发展3.基督教经济思想的影响4.商业革命对经济学的推动二、古典经济学1.亚当·斯密和《国富论》2.大卫·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争论3.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4.受重商主义批判的贡献三、边际革命1.边际效用理论的提出2.马歇尔经济学的形成3.边际主义对古典理论的改进和修正4.边际成本与供求关系的重要性四、凯恩斯主义革命1.凯恩斯的《通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冲击2.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3.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国家干预的重要性4.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五、现代经济学1.新古典经济学的崛起2.理性预期和供给侧经济学3.实证经济学的兴起与应用4.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5.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和市场机制的研究总结: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经济学的起源、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革命和现代经济学的演变。
古代经济思想的雏形奠定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古典经济学通过斯密和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贡献推动了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边际革命对古典理论的改进和修正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凯恩斯主义革命以凯恩斯的《通论》为代表,对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重要挑战和改进。
现代经济学的崛起表明经济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实证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新兴学派的兴起。
总体而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经济学家们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经济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西方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是指研究发展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框架和思想。
这些理论旨在解释和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理论角度介绍几个主要的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
一、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内生增长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强调经济增长的内部驱动因素。
它认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活动等内部要素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
内生增长理论主要关注技术进步的来源和创新机制。
它认为创新与投资、研发、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推动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框架提供了一种分析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二、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新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思潮。
它认为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制度包括法律、规则、制度安排等,它们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经济的运行方式。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来推动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和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权利、责任、约束机制等制度的规范,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三、开放经济学(Open Economy Economics)开放经济学是研究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等现象的经济学分支。
它认为开放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开放经济学理论指出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等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发展。
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吸引外资、技术和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的变革和升级。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研究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经济发展应该在保护环境、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之间实现平衡,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多元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探讨其形成的背景、重要思想家以及对当代经济学的影响。
一、西方经济学的起源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经济学》中,他将经济视为一种理性和有序的行为,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种观点对于后来的经济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启蒙时代。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自由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换的原理。
亚当·斯密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一书中阐述了劳动价值论、自由贸易和分工理论等重要观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进一步发展和演进,形成了多个经济学派别。
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古典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1. 古典派经济学古典派经济学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传统,重视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
李嘉图是古典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地租理论等观点,对经济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古典派经济学的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这种观点对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出现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对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供求关系和效用理论,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以上主要经济学派别之外,西方经济学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分支和学派,如奥地利学派、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
这些学派和分支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通过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三、西方经济学对当代经济学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对当代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西方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对于现代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开始,探讨其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领域。
一、古希腊时期的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并进行相应的论述。
其中最为著名的经济思想家当属亚里士多德。
他提出的“实用之理”被视为经济学的雏形,探讨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需求的满足等问题。
同时,在古希腊时期,城邦的兴起也促使人们思考财富产生和分配的问题,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思想。
二、重商主义与古典经济学的兴起17世纪和18世纪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渐形成,人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
重商主义成为当时主导的经济理论,其主张国家应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鼓励贸易和积累财富。
然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诞生。
古典经济学主张市场自由和个体利益追求,强调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亚当·斯密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马歇尔经济学的崛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马歇尔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学派。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并将它们应用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分析。
马歇尔经济学重视个体的行为和市场的功能,对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马歇尔经济学也注重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的研究,使经济学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与效益的问题。
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20世纪以来,随着数学、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新古典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之一。
新古典经济学注重对个体和家庭行为的分析,以及市场的完全竞争模型的构建。
同时,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对市场效率、福利经济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导论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某些其他国家与地区,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经济学说。
1,古代和中世纪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的思想最早产生于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
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有主要地位。
神学家(例如托马斯·阿奎纳)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有所进步,但在某些方面却进展不大,比如,价值理论方面甚至是退步。
古代和中世纪没有很好的发展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不可能成为近现代经济思想和学说的先导,只有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指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不过,在此之前,曾经有过重商主义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产生于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
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的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在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的货物的所得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代表人物有威廉·斯塔福(W. Stafford)晚期的重商主义又称为贸易差额论。
对于货币的运用,就不应当过分加以限制。
于是,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政策,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币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
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Thomas Mun)、约西·蔡尔德等。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阶段。
17-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和配合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经济思想和学说与重商主义的理论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意味着个人可以实行自由经营;政府应当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3,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时期是以1871-1874年“边际革命”为起点的。
这是指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门·门格尔在1871年同时各自独立分别出版的研究成果开始。
1874年,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独立出版了与前两者理论体系和观点相同的重要著作。
直至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成。
与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客观的价值理论改变为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并引进了运用数学的边际分析方法。
直至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大危机之前,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和学说,被认为是比古典经济学更为合理、更为精致的经济理论体系。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在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时,却无能为力。
在新古典经济学最终完成的同一时期,瑞典的维克塞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以及奥地利的熊彼特和美国的欧文·费雪的经济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很大变化,即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
基本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重新提倡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
沿着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道路,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
1,由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补充而形成的不同经济学理论流派。
一是新古典综合学派,他们的论点称为新经济学。
代表人物是汉森(Alvin Hansen)、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托宾(James Tobin)、索洛(Robert Solow)和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等。
另一派是新剑桥学派,又称为新凯恩斯学派。
它的代表人物是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卡尔多(Nicholas Kaldor)、卡恩(Richard Kahn)、斯拉法(Piero Sraffa)和帕西内蒂(Luigi Pasinette)等。
相近于新剑桥学派是七十年代称为原教旨主义的凯恩斯学派,八十年代又自称为后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有歇克尔(G.L.S. Shackle)、温特劳布(Sidney Weintraub)、戴维森(Paul Davidson)、明斯基(Hyman Minsky)、艾克纳(Alfren Eichner)和克里盖尔(Jan Kregal)等。
2,20世纪60年代末应对凯恩斯学派对“滞胀”问题的应对失效而产生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等。
3,不同于凯恩斯学派也不同于反凯恩斯学派的瑞典学派、希克斯的经济学体系、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制度学派、激进政治经济学派。
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1,1776年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的出版。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那套思想、政策是牺牲消费者而有利于生产者的,它带来的是经济效益差的后果。
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两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即一是分工,它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个人的节俭或吝啬,它能增加储蓄,形成投资,扩大资本积累。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
国家少过问经济,只是当好一个“看门犬”或“守夜人”,就是国家只须保卫国防,守住大门就行了,不要去干预经济。
斯密引语:“因为每个人都竭力利用自己的资本支持家庭工业,从而管理家庭工业,以便使该工业的产品具有最大的价值;每个个人必须劳动,以便使社会年收入尽量多些。
一般说来,他确实不打算促进公众利益,也不知道他在促进多少公众利益。
他宁可支持国内的工业而不支持在国外的工业,他只是盘算着他自己的盈利。
在这种情形下,就像在其他许多情况下一样,他是由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支配着,要促成他无意完成的一个目的。
这个目的在他的意向之外,对于社会来说并不总是更糟糕的事情。
比起他真的打算促进这一利益来,他追求自身的利益,往往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2,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他们三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成长于不同的国家,但几乎同时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否定,利用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力的概念分析经济问题,都是决定于边际供求关系;强调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市场上定价是与资源的稀缺性有关。
因而,他们建立了一个从各个市场来进行供求关系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这和古典学派以及以后的凯恩斯主义都是不同的。
古典学派关心的是整个经济的长期发展,关心剩余产品在各个集团之间的分配问题;而边际主义者关心的是微观经济问题。
关心的是在资源稀少情况下来进行分配,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各个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
另外,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认为只要自由竞争,通过市场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就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即使有失业也是自愿失业。
直至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3,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他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出了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性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机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
在方法上,凯恩斯回到了重商主义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开创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他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同时,改变了过去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
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4,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产生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向“凯恩斯革命”发起挑战。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体系之所以不稳定,其主要原因并不像凯恩斯所说的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决定的总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由于货币方面受到了扰乱,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的干扰造成的。
他强调,货币才是支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
从政策上看,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只能起到负面作用,只有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经济,让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充分就业。
两大经济思想: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二,短期内,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量具有更大的效应。
5,20世纪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1960年意大利裔英国经济学家皮罗·斯拉法出版了其代表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尽管不到100页,但实际上斯拉法从1927年就开始考虑了,可以说是经过30多年的研究、修改,最后定稿出版的。
这本书中把生产看作是同样的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一种“循环过程”。
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在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对新古典经济理论提出了批判。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对斯拉法的评价很高,认为这本书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并以其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所谓“第二次凯恩斯革命”。
例如,1,斯拉法的这本书是专门研究商品生产和商品生产价格决定的理论,是反对边际分析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