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全

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全

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全
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2.印刷术发明

3.电报发明

4.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1.信息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2.“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3.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

(二)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个人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六、计算机诞生的标志

计算机诞生的标志是-阿帕网,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信协议,整个世界开始普遍采用这一系统结构,这标志着全球互联网的正式诞生

七、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1.数字化(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2.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3.超时空(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门户Yahoo!,我国的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均在1998年前后相继成立。

web2.0时期的网络应用是“一对多”与“多对多”并立,出现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形式,互动性加强,容生产包括信息交互与行为记录。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

3.0

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5G)

八、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

1.信息传播的通道

2.知识生产的平台

3.人际交往的平台

4.娱乐新天地

5.商务活动的平台〈B2B(Business_Business)〉、〈B2C

(Business_Customer)〉、〈C2C(Customer_Customer)〉

6.意见自由市场

九、从受众到用户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3.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容

4.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

5.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服

十、互联网用户的小众化、碎片化趋势

★小众化的积极面向

1.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2.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小众化的消极面向

1.“信息茧房”的扩(信息茧房概念-公众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获取信息,因而信息结构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久而久之,会置身蚕茧一般的狭隘的空间。-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

视野狭窄,偏执自负,盲目盲从。)

2.社会粘性的丧失

新媒体带来格局变革

1.新媒体产业加剧了市场竞争,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

2.新媒体产业逼迫传统媒体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与融合,单一

的传统媒体将无法生存。

3.新媒体产业改变了传统受众的阅读习惯,将消费者由“受众”转

变为“用户”,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游戏规则。

传统媒体的求生之路(传统媒体的转型需重视以下几点)

1.保持容优势

2.适应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

3.创新盈利模式

十一、媒介融合

①狭义的媒介融合是不同形态的媒介相互“叠加”和“融合”,产生新的媒介形态

②广义的媒介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媒介技术、媒介组织、所有权等所有媒介要素的整合与互融,是生产、发布、接收、消费等媒介产业各个层面的融合

(概念-综合而言,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多功能复合型媒界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和趋势。)

十二、媒介融合的三大诱因

1.技术诱因:媒介融合的根本原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

2、经济诱因:(1)规模化生产(2)分工、合作与专业化

3、市场诱因:受众的信息需求

十三、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

1.容融合

2.网络融合

3.终端融合

4.媒介融合实践

十四、新闻生产

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事实经过采写、编辑、发表等业务流程,是新闻专业组织制造的过程及结果;二是指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地加工赋予新闻事实以意义从而建构了社会现实。

十五、新闻场域

场域是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一个新闻社会学研究式。

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新闻生产的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隐喻了新闻生产背后的权力关系。

十六、新闻生产的新模式

1.UGC新闻模式(即“用户生产容”)

2.众包新闻模式(即“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

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3.迭代新闻模式

迭代新闻生产在迭代过程中完善,满足用户参与定制的信息需求。新闻从快到深分为快讯、初稿、报道7个阶段、背景、分析、互动和定制

4. 融合新闻模式

融合新闻模式是新旧媒体进行跨平台合作向目标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创新性的新闻报道模式。

十七、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关键点与具体步骤

1.观念更新与流程再造(优化采编沟通,合理编排流程)

2.全员参与与上下沟通(采编同步交流,扁平化操作)

3.量化管理与机动应对

十八、网络与“四权”建设

1.网络与知情权

2.网络与参与权

3.网络与表达权

4.网络与监督权

十九、网络问政

1.政务公开与上情下达

2.参与决策与下情上达

(“网络问政”就是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参与模式的统称,主要有三个方面:了解民意,问需于民;汇聚民智,问计于民;监督,问察于民。)

网络与协商

协商指在公共协商过程中,由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对话、讨论、审视各种相关理由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合法性,实现公民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与公共决策。

二十、互联网:新的舆论场

1、网络舆论的萌芽期(1999——2002)

网要特点是知识层次普遍较高,网络舆论多由精英主导。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两大特点:

一是新老媒体互动是网络舆论真正影响大多数人乃至时间走向的重要因素;二是政府感受到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在舆论面前承认、纠正错误。

3、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

二十一、网络舆论的成因

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

2.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3.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

二十二、网络舆论的特点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