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与诱变育种
- 格式:pptx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5
一、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原理:基因突变方法:辐射诱变,激光、化学物质诱变,太空(辐射、失重)诱发变异→选择育成新品种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
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
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二、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组成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进行杂交,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类型的育种方法。
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方法:杂交→自交→选优优点:能根据人的预见把位于两个生物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
缺点: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三、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
(主要是考虑到结合中学课本,经查阅相关资料无误。
)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优点是可大大缩短育种时间。
原理:染色体变异,组织培养方法:选择亲本→有性杂交→F1产生的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类型。
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缺点:技术较复杂,需与杂交育种结合,多限于植物。
四、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加倍)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
缺点:只适于植物,结实率低。
五、细胞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是指用细胞融合的方法获得杂种细胞,利用细胞的全能性,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培育杂种植株的方法。
原理:细胞的全能性方法:(1)植物:去细胞壁→细胞融合→组织培养(2)动物克隆:核移植→胚胎移植优点: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有目的地培育优良品种。
动物体细胞克隆,可用于保存濒危物种、保持优良品种、挽救濒危动物、利用克隆动物相同的基因背景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等。
缺点:技术复杂,难度大;它将对生物多样性提出挑战,有性繁殖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而“克隆动物”则会导致生物品系减少,个体生存能力下降。
我国诱变育种的成就引言诱变育种是一种重要的遗传改良方法,在农业、园艺、林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诱发植物或动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可以获得具有新特性的品种。
我国在诱变育种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品种资源,也为农民增加了收益,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诱变育种是通过人工手段引起生物体的基因突变,进而筛选出具有有益性状的个体进行育种。
常用的诱变方法包括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基因工程诱变。
这些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大量产生突变体,并通过筛选和鉴定,找到具有良好性状的变异个体。
诱变育种的历史回顾我国的诱变育种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使用化学诱变剂进行实验,取得了一些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逐渐引进了物理诱变和基因工程诱变等先进技术,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诱变育种在农业上的应用1.水稻品种改良: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了多个高产、抗病虫害、耐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如超级稻系列品种、抗病虫害水稻品种等。
2.玉米品种改良:利用诱变育种技术,培育了多个抗病虫害、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玉米新品种,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
3.蔬菜品种改良: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了多个抗病虫害、耐贮运、产量稳定的蔬菜新品种,如抗病虫害的番茄品种、抗逆性强的辣椒品种等。
诱变育种的优势1.诱变育种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育种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大量突变体,提高了育种的效率。
2.诱变育种可以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为育种人员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3.诱变育种可以通过改变植物或动物的性状,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我国诱变育种的成就1.培育了大量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如超级稻系列品种、抗病虫害水稻品种、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等。
2.在农业、园艺、林业等领域推广应用了诱变育种技术,提高了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3.建立了完善的诱变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资源库,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挑战和展望尽管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诱变育种的优点与缺点
1、诱变育种优点:变异类型多,时间短,改变育性;扩大突变谱,提高突变率一般诱变率在0.1%左右,多种诱变因素是突变率提高到3%,比自然变异扩大100~1000倍。
改良个别的单一性状比较有效,同时改良多个性状较困难有效改良推广品种的熟期、抗倒伏、矮秆、抗病等单一性状。
诱发的变异较易稳定,可缩短育种年限诱发的变异大多是一个主基因的改变,稳定较快,一般经3~4代基本稳定。
2、诱变育种缺点:易对人体产生危害,化学诱变剂多为有毒物质安全性不高,难以确定诱变的变异方向。
诱变产生的有益突变体频率低;难以有效地控制变异的方向和性质;另外,诱发并鉴定出数量性状的微突变比较困难。
扩展资料:
中国的诱变育种同样成绩斐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诱变育成的品种数一直占到同期育成品种总数的10%左右。
如水稻品种原丰早,小
麦品种山农辐63,还有玉米的鲁原单4号、大豆的铁丰18、棉花的鲁棉I号等都是通过诱变育成的。
另外,诱发并鉴定出数量性状的微突变比较困难。
因此,诱变育种应该与其它技术相结合,同时谋求技术上的自我完善。
诱变育种原理
诱变育种原理是指通过人为方式诱发植物或动物的遗传变异,从而产生新的有用基因型和表现型,并将其用于育种改良中的方法。
具体而言,诱变育种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辐射诱变:通过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等)照射
种子、芽或花粉等植物生殖细胞,使其DNA发生突变。
这些
突变可导致不同表型的出现,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性状等方面的变异。
2. 化学诱变:利用化学物质(如乙烯甲烷、二甲基亚砜、硝酸、硝基尿素等)处理植物,诱发DNA发生突变。
这些化学物质
可干扰 DNA复制和修复过程,导致基因改变。
3. 同源及异源杂交:通过同种植物(同源杂交)或不同种植物(异源杂交)进行杂交,使杂交后代获得来自不同亲本的遗传信息。
异源杂交还可以增加种间杂种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新品种的选育。
4. 基因工程: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物种或个体中,以实现特定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引入或改变。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工业等领域。
诱变育种原理通过引入新的遗传变异,扩大了基因库和表型空间,为育种改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通过筛选和选择,可以获得更有利于人类需求的植物和动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产品质量和抗逆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诱变育种相关知识点总结1. 什么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通过化学物质或辐射来诱发植物遗传变异,达到变异性状的目的,然后再通过选择和育种方法来固定和优化这些性状,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植物种质资源。
诱变育种是一种以人为手段来诱发植物遗传变异的育种方法,与传统的育种方法相比,具有变异程度大、种质资源丰富、育种速度快等优点。
2. 诱变种类根据诱变的方法和途径不同,可以将诱变分为两种类型:化学诱变和辐射诱变。
化学诱变是利用化学物质来诱发植物遗传变异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化学物质对植物体内生成物质代谢和遗传物质的变异,从而诱发植物的新性状。
具体的化学诱变剂包括EMS(乙基甲磺酸甲酯)、DEPC(二乙醇二氯甲烷)、MNU(N- 亚硝基-N-甲基脲)、DMC(二甲胺)等。
辐射诱变是利用辐射来诱发植物遗传变异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辐射对植物细胞的核酸、酶系、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损伤和变异,从而诱发植物的新性状。
具体的辐射诱变包括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射线等。
3. 诱变方法诱变育种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育种方法、分子育种方法和生物技术育种方法。
传统育种方法是指通过遗传资源的收集、鉴定以及杂交和选育等方式来获得植物品种的育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选择和育种的方式来固定和优化诱变得到的新性状,最终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植物品种。
分子育种方法是指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解析和改良等方式来获得植物品种的育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修改和介入来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植物品种。
生物技术育种方法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获得植物品种的育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植物品种。
4. 诱变机理诱变发生的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遗传物质的突变,二是染色体的不稳定性。
(1)遗传物质的突变:遗传物质的突变是指植物遗传物质DNA序列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点突变、基因缺失、重复序列、整个染色体的遗传变异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从而使植物出现新的性状。
园艺植物育种学一、名词解释1.诱变育种:是人为的利用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诱发作物产生遗传变异,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对突变体进行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2.品种:在一定时期内主要经济性状符合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求,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的要求,可用适当的繁殖方式保持群体内不妨碍利用的整齐度和前后代遗传的稳定性,以及具有某些可区别于其他品种的标志性状的家养动植物群体。
3.特殊配合力:是指某两个亲本所配特定的杂交组合与所涉及的一系列杂交组合平均值相比,其生产力高低的指标。
4.亲和指数:平均授粉一朵花所结点的种子粒数。
5.品种审定:指对新选育或新引进的品种由权威性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审查,并作出能否推广和在什么范围推广的决定。
6.品种退化:品种在繁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其逐渐丧失优良性状,失去原品种典型性,这一现象通常称为品种退化。
7.母系选择:无隔离系谱选择法。
8.芽变:来源于体细胞中自然发生的遗传变异。
9.选择育种:利用现有品种或栽培类型在繁殖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变异,通过选择纯化及比较鉴定获得新品种的一种育种途径。
10.多倍体育种:利用染色体加倍技术,按照一定的育种目标,在其加倍后代中选育亲品种的方法。
11.集团选择法:根据不同的特性把性状相似的优株归并成几个集团,将从不同集团收获的种子分别播种在不同小区,一边集团间或和对照品种进行比较鉴定,从而选出优良集团。
12.自交系:一般是指异化或常异花授粉植物,经连续多代自交,使异质基因分离、纯合,获得性状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能够自我繁殖的群体,广义的自交系包括自花授粉植物的纯系。
13.雌性系:雌雄同株异花的作物通过选育获得的植株上只生雌花不生雄花,并且这种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系统。
14.一般配合力:是指一个亲本系或品种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的平均生产力(如产量或其他性状)。
即是该亲本与其他亲本配成的F1的平均值与该试验的全部F1的总平均相比的离差。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44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1)图中①和③的操作是秋水仙素处理,其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图中②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
(3)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1)杂交育种①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②过程: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鉴别、选择需要的类型→优良品种。
(2)诱变育种①概念: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优良变异类型的育种方法。
②过程:选择生物→诱发基因突变→选择理想类型→培育。
3.基因工程(1)概念: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操作的基本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4.生物育种原理、方法、实例(连线)考向一育种方法的选择与分析1.如图是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B.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植株A为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D.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25%【参考答案】D解题必备育种方式的选择(1)根据育种目的和提供的材料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①集中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a.一般情况下,选择杂交育种,这也是最简捷的方法;b.需要缩短育种年限(快速育种)时,选择单倍体育种。
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课件pptxx年xx月xx日•变异育种概述•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方式•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效果•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实例目•变异在育种上的前景展望录01变异育种概述变异育种是一种利用生物体自然或人为诱发的基因突变来创造新的遗传变异,从而选育出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方法。
变异育种常通过选择突变个体、进行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等方式实现。
1 2 3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诱变育种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基因突变原理进行选育。
自然突变育种利用杂种优势,通过人工授粉等方法进行育种。
杂种优势育种变异育种可以快速产生新的遗传变异,从而加速新品种的选育进程。
加速育种进程变异育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创造新的遗传资源。
创造新的遗传资源通过变异育种可以选育出具有更强的抗逆性的新品种。
提高品种抗逆性变异育种的意义02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方式利用化学物质(如碱基、烷化剂、抗生素等)诱发生物体发生突变。
化学诱变原理浸泡法、浸渍法、喷雾法、注射法等。
方法化学诱变广泛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创造新基因型。
应用方法辐射法、激光照射法等。
原理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诱发生物体发生突变。
应用物理诱变在植物和动物育种中均有应用,可产生有益突变,提高品种的优良性状。
物理诱变利用空间环境因素(如重力、辐射等)诱发生物体发生突变。
原理方法应用卫星搭载法、高空飞行法等。
空间诱变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可创造新基因型,提高品种的适应性。
03空间诱变0201利用微生物或病毒等生物因素诱发生物体发生突变。
原理转基因法、基因敲除法等。
方法生物诱变在植物和动物育种中均有应用,可产生有益突变,提高品种的生产性能。
应用生物诱变03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效果03抗盐碱性通过基因突变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盐碱能力的作物品种,帮助作物在盐碱地等不良土壤条件下生长。
提高作物抗逆性01抗旱性通过基因突变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产量。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的概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所谓遗传,讲的是发生在亲子间的关系,即指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而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不相似性。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遗传保证了物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推动了物种的进化和发展。
在学习遗传、变异内容时,先应清楚掌握以下几个概念:(一)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遗传型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是遗传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
具有某遗传型的生物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型。
(二)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体现。
所以,它与遗传型不同,是一种现实性。
(三)变异指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生物体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
变异的特点是在群体中以极低的概率(一般为10-5~10-10)出现,性状变化的幅度大,且变化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四)饰变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其特点是整个群体中的几乎每一个体都发生同样变化;性状变化的幅度小;因其遗传物质不变,故饰变是不遗传的。
例如,Serratia marcescens(粘质沙雷氏菌)在25℃下培养时,会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它把菌落染成鲜血似的。
可是,当培养在37℃下时,群体中的一切个体都不产色素。
如果重新降温至25℃,所有个体又可恢复产色素能力。
所以,饰变是与变异有着本质差别的另一种现象。
上述的S.marcescens产色素能力也会因发生突变而消失,但其概率仅10-4,且这种消失是不可恢复的。
从遗传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微生物有着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结构简单,个体易于变异;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易于在成分简单的合成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繁殖速度快;易于累积不同的最终代谢产物及中间代谢物;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与多样性;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体作用的直接性和均一性;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以及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方式等。
诱变育种的方法诱变育种是一种通过诱变剂来诱发植物或动物遗传物质发生突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或变异体的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可以为农业、园艺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遗传资源,为作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更多的选择。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诱变育种方法。
一、化学诱变化学诱变是利用化学物质诱导植物或动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包括亚硝基脲、乙烯亚胺、氮芥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直接处理植物种子或动物胚胎来诱导突变。
化学诱变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副作用较大,有可能引起不可逆的基因突变或致死。
二、辐射诱变辐射诱变是利用辐射(如X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等)照射植物或动物的遗传物质,诱发突变的方法。
辐射诱变可以引起遗传物质的DNA链断裂、碱基对突变等,从而产生新的性状或变异体。
辐射诱变的优点是突变频率较高,可以诱发大量的突变体,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辐射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致死或致畸。
三、基因工程诱变基因工程诱变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对植物或动物的遗传物质进行定点编辑,诱发突变的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诱变可以精确地修改目标基因,实现有针对性的遗传改良。
基因工程诱变的优点是操作灵活、可控性强,但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支持。
四、诱变体库筛选诱变体库筛选是利用大量的诱变体进行筛选,寻找具有目标性状的突变体的方法。
诱变体库是一种包含大量突变体的资源库,可以通过对这些突变体进行高通量筛选,快速寻找到具有目标性状的突变体。
诱变体库筛选的优点是可以大规模筛选突变体,提高筛选效率,但也需要大量的突变体资源和筛选条件的优化。
诱变育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育种目标和条件。
不同的诱变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育种需求。
在进行诱变育种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同时,诱变育种也需要结合其他育种方法,如杂交育种、选择育种等,进行综合利用,以实现更好的育种效果。
诱变育种是一种重要的育种方法,可以为农业、园艺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遗传资源和选择。
四种育种方法
育种方法是指利用遗传变异原理,通过选择和鉴定育种素材,培育新品种的过程。
常用的育种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四种常见的育种方法:
1. 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利用两个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品种进行杂交,通过选择和鉴定杂交后代中优良性状的表现,从而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可以通过测交、回交等方式进行筛选,从而得到符合育种目标的品种。
2.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通过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处理育种材料,使其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常用的物理因素包括紫外线、X射线、粒子束等,化学因素包括各种化学试剂。
诱变育种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培育出新品种,但需要筛选的工作量较大。
3. 细胞融合育种
细胞融合育种是通过将不同植物或动物的细胞进行融合,产生新的杂交品种。
这种方法可以打破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殖障碍,加速杂交育种的进程。
细胞融合育种的优点是可以得到一些具有全新性状的杂交品种,但技术难度较大。
4. 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基因导入到育种材料中,从而培育新品种。
常用的基因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基因编辑等。
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培育出新品种,并可以克服一些传统育种方法难以实现的性状改良。
但是基因工程育种需要考虑伦理和安全问题,需要严格进行监管和审批。
专题(七)变异与进化明考点·析考情考点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3.生物变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5.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考情1.考查题型:多以选择题呈现。
2.命题趋势:(1)变异常以实例辨析背后原理或以变异为基础考查育种的流程及背后的原理。
(2)进化多侧重基本观点考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
命题点1变异及其育种应用1.突破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2.“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3.界定“三倍体”与“三体”4.几种常考类型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5.育种方式及原理辨析(1)诱变育种原理(2)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关系(3)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分析6.准确选取育种方案7.细胞癌变的原理和特征8.变异类型的分析推理与实验设计思路(1)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适于单基因突变)(2)一对基因突变和两对基因突变的判断①两种突变来自一对基因突变(隐性突变)②两种突变来自两对基因突变(隐性突变)(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判断现有一红眼雄果蝇X A Y与一白眼雌果蝇X a X a杂交,子代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注:染色体缺失的纯合子致死)。
①观察法:取该果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结构。
若染色体正常,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反之可能是染色体缺失引起的。
②杂交法:选该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子代中雌果蝇数与雄果蝇数比为1∶1,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若杂交子代中雌果蝇数与雄果蝇数比为2∶1,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1.(2023·福建,9)无义突变是指基因中单个碱基替换导致出现终止密码子,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科研人员成功合成了一种tRNA(sup—tRNA),能帮助A基因第401位碱基发生无义突变的成纤维细胞表达出完整的A蛋白。
该sup—tRNA对其他蛋白的表达影响不大。
过程如图。
一、基因突变l基因突变l突变率l突变的类型l突变的特性l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l基因突变的机制l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和修复(一)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是指生物体的遗传l基因突变(mutation ):简称突变,是物质的分子结构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染色体畸变——细胞学上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变化l突变点突变——细胞学上看不到遗传物质的变化l突变株(mutant):发生了突变的微生物细胞或菌株。
l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二)突变率u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称突变率。
如突变率为10-8指该细胞在1亿次分裂过程中,会发生一次突变。
u为了方便常用每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中产生突变株的数目来表示。
u自然界中微生物发生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约10-6-10-9范围内。
其它基因的突变率。
在同u突变是独立的。
某一基因发生突变不会影响基因一个细胞中同时发生两个基因突变的几率是极低的,因为双重突变型的几率只是各个突变几率的乘积。
(三)突变类型l突变的类型很多,从实用的目的出发,按突变后极少数突变株的表型是否能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加以鉴别来区分。
突变株的表型选择性突变型(株)非选择性突变型(株)营养缺陷型(株)抗性突变型(株)条件致死突变型(株)形态突变型(株)抗原突变型(株)产量突变型(株)选择性突变株(selective mutant):具有选择标记(如营养缺陷性、抗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只要选择适当的环境条件,如培养基、温度、pH值等,就比较容易检出和分离到。
非选择性突变株(non-selective mutant):无选择标记(如产量突变型、抗原突变型、形态突变型),能鉴别这种突变体的唯一方法是检查大量菌落并找出差异。
主要突变型u营养缺陷型(auxotroph):某一野生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合成能力,因而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诱变育种的作用
诱变育种是一种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植物遗传变异的方法,通过诱变育种可以获得新的、有益的遗传变异,用于改良植物的性状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以下是诱变育种的主要作用:
1. 创造新的遗传变异:通过诱变育种引起植物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可以创造出新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表现为新的性状或改变原有性状的表达方式,为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资源。
2. 提高植物抗性:诱变育种可以诱发植物产生新的抗病虫害基因或提高现有的抗性基因的表达量,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增加品种的多样性:通过诱变育种可以获得大量的变异体,从中筛选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而形成新的品种,增加农作物的品种多样性,丰富种质资源。
4. 改善农作物的性状:诱变育种可以改变农作物的形态性状、生理性状和遗传性状,如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调节植株形态,增加植物的适应性等。
5. 加快育种进程:诱变育种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变异体,从中选育出合适的品种。
相较于传统育种方法,诱变育种可以大大缩短育
种过程。
总之,诱变育种是一种重要的育种方法,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来改良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