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7.15 KB
- 文档页数:21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一:康熙大帝读后感】
我最近看了一本二月河写的《康熙大帝·夺宫初政》,这是一本历史书,可是二月河不仅遵循了历史情结,还用了小说的手法,使枯燥无味的历史,成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迷醉其中。
这本书讲了康熙受顺治遗命,八岁就当上了皇上,当时朝中有顺治留下的四位辅国重臣,为鳌拜、索尼、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可是其中鳌拜居功自傲、跋扈专权,待第一重臣索尼病死后,与遏必隆合作,杀了苏克萨哈,在朝中视皇权为己有,居心叵测,欺负皇帝年幼,欲弑君自立。可是康熙自幼聪慧早熟,他早发现鳌拜的司马昭之心,秘密拜落弟举人、江南才子伍次友为师,勤奋学习历朝皇帝的治国经验,并秘密挑选、训练了一批心腹侍卫,等待时机消灭最大隐患。
二月河又把康熙和鳌拜比作成两个集团,这两个集团暗地里争得你死我活,他们的矛盾也逐渐扩大,已是满朝皆知,可谁也不敢说,鳌拜势力在迅速地结党营私、购买武器。康熙集团也是精挑细选精良侍卫。战争一触即发,终于,在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召见鳌拜,在毓庆宫和鳌拜展开了一死殊死搏斗,鳌拜虽武艺高强,可敌众我寡,鳌拜最终被打败了。
看完书,我闭上双眼,却满眼的厮杀,回想起当时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还有后宫的勾心斗角,加上朝中局势突变、 跌宕起付,真好比在观看一场震撼人心的电影大片!太精彩了!
康熙年少,却聪慧过人,他仅凭自己的智慧和自己一手挑选的侍卫之力,竟打败了强大的、历经两朝风雨的的鳌势力,令人佩服、令人赞叹!
这本书我看了还想看,您们也快来阅读吧!
【篇二:康熙大帝读后感】
8岁登基,智除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在位61年——清朝康熙大帝一直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皇帝。他不仅是清朝最伟大的一位皇帝,更是自古以来最勤政的一位皇帝。
康熙八年五月,16岁的康熙,经过周密的策划,单独会见独揽政权的逆臣鳌拜,并一举擒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余党一网打尽。有人说16岁的毛头小伙能做到这点真是很厉害,然而我却认为康熙真正厉害的是在擒获鳌拜前,为了这一天,康熙从登基开始忍辱负重,从亲政以来秘密策划。这期间整整8年就是一个字——忍!
“忍”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恐怕是最难的,然而对于康熙来说,那么小一个孩子一个深仇大恨竟能忍八年,还总是受人欺负,这是多么了不起呀!“忍”字是康熙成功亲政的第一“功臣”,一个小小的“忍”字,怎能有这样大的力量?
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孙膑受挖膝盖之刑写《孙子兵法》,德川家康忍数年人质之 辱……这些人,因为忍而成功。忍是一种修养,忍辱是一种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没有忍辱负重,康熙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特殊的心境的磨练,是无法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英君。康熙若要在没有势力时硬性控制鳌拜,那鳌拜早就弑君自立;勾践若要不堪凌辱,企图反抗,那他无法活到被释放返国;司马迁孙膑要是无法忍受如此酷刑,就无法完成历史巨作;德川家康若要冲动的反抗,那他就无法开创幕府,成为日本英雄征夷大将军。
忍更能体现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学校校庆时开联欢会,我们班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在礼堂的现场活动,我们的位置虽然很偏,但是为了给各界人士留下对我们学校美好的印象,我们必须端正的得从头坐到尾,不能说话,还要最早入场最晚退场,有嘉宾入场时要起立鼓掌。忍的途中,我们很痛苦,做为小孩子,忍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很想动,然而却不能动,内心面临着双面的煎熬,我时时刻刻的告诉自己,不能动,要为学校增光,想到这么多伟人为了成功忍了数年,我们难道连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都无法忍受吗?我受到了很大的鼓励,我坚持了下来,我们全班也坚持了下来。能将这些烂熟于心,并严格遵守的,恐怕全校没有多少人,然而我们班却做到了,没有一个人违反纪律。因此我们班成为了全校重点表扬的班级,这是忍后的风光。
努力吧,成为忍者超人! 【篇三:康熙大帝读后感作文】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 上面一直没有动身。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即刻召见此人,并委重任。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性,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篇四:康熙大帝读后感】
开始并没有选择准备看《康熙大帝》的,因为已经看过电视剧了,虽然是断断续续的看的,但大致也明白了,皇帝挺好,从八岁登基开始,历经磨难,大智若愚,除奸惩恶, 大爱无言,怜恤苍生,撤三藩,定边疆,扩版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学小学塑造人物常用的完美的歌功颂德的写法。
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很多读者的脑海里,到底鳌拜有没有想过杀康熙,如果真想杀的话,真有那么难吗?要按文中所写,鳌拜早就下定决定要废立了老三了,可迟迟没有下手,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康熙羽翼未满的时候不杀,偏等长大了才动手,又偏偏一出手就会走漏风声。这一切的一切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猜想:鳌拜根本就没想过杀康熙!
历史从来都是当朝者的执意,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结果,我们只不过附庸在历史的过程中,臆想着可能会发生的场景,最终用自己的期望来定性那些已经挡不住的程式化的真理。:正义战胜了邪恶!
【篇五:康熙大帝读后感】
在中国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并且闪着金光的宝珠,他不如唐太宗李世民那么能征善战,更不像汉高祖刘邦那么谦虚礼让,但他攻于心计,聪明伶俐,他虽是满族人,却把满汉之情联结在一起,他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原名爱新觉罗玄烨。
它讲述了从顺治(康熙的爸爸)二十年至康熙十八年的两大动乱。一是鳌拜在先祖出家后被任命托孤大臣,他以康 熙还年幼(只有八岁)想独揽大权,却被康熙的智慧打败了。二是吴三桂举兵造反,朝廷依靠能人的机智把他们瓦解了。
在初看时,我感到惊讶,连八岁小孩当上了皇帝,都能励精图治,真难想象啊!越到后来,我越佩服这位小皇帝,他不但自己机智勇敢,在提拔人才方面也颇有成效。例如康熙要捉鳌拜,就事先找了一位老师学知识,又笼络了许多贴身护卫及文臣武将。在大家都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他却小心谨慎,还是仔细、一步一步地编排着计划。他既想到了自己走出每一步的利与弊,又算到了对方的最佳应对。”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康熙终靠着多日来的思索,取得了胜利。我觉得这才像位帝王,这才是真正的帝王风范!
有哪些帝王风范呢?有以下几点:一、聪明勇敢。它会帮帝王在处治内忧外患时轻松、妥当。二、善于用人。如果单是皇帝一个人保江山,那绝对是做白日梦。所以,皇帝必须会选拔有才之人,文的在朝廷整顿内务,武的在外保江山。不过,一定要谨慎为好。三、有自知之明。干什么事,帝王都要掌握前因后果,懂得自己控制住自己。康熙以上三点都达到了,不愧拥有帝王风范。
帝王风范不简单,文臣武将内外管。机智勇敢用良才,解除一切内外患。
【篇六: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生于顺治十年,卒于康熙六 十年。终年68岁。
康熙精算术、会书画、通外语。他八岁登基,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十九岁乾纲独断,决意撤藩;他一生四下江南,三征西域,为清朝扩大了疆土;他征台湾,靖东北,修明政治,疏浚运河,开博学鸿儒科,一网打尽天下英雄—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
康熙为清朝扩大了疆土,还开创了一个六十年的盛世。他的儿子和孙子继续他的政绩走下去,“康庸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长大150多年的盛世,康熙也因此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康熙毋庸置疑是个明君,但是我觉得他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做得不太好。康熙最先立的太子是爱新觉罗·胤礽,然后就因太子做了错事就把他废了,之后又让他复位。康熙做这件事太不讲决策了,他不应该那么早立太子,虽然他是皇后赫舍里氏的遗孤,宠爱他但也不一定在出生时就立为太子啊,而且后面还会出现一个叫爱新觉罗·胤禛的四阿哥比太子更贤明。
我佩服康熙的是在他十五岁时智擒鳌拜,他用的办法没准儿大人都想不出,而他只是一个少年呐。还有他的宽容心也很让我佩服,因为念及鳌拜以前对朝廷有功就从轻发落。要是我干脆把鳌拜砍了算了。从这件事上,我看出了康熙拥有过人的智慧和宽容心。 康熙在十九岁的时候力排众议决定撤三藩。当一群明朝旧臣想反清复明时,康熙冷静而不慌乱。可他最心爱的皇后赫舍里氏却因为那场政变难产而死,当康熙立太子时便铸成了一个凄美的错误。
康熙三十九岁时四下江南视民情,三征西域扩疆土,为清朝扫除边境强敌。
康熙六十年,一代明君爱新觉罗·玄烨逝世,享年68岁。由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禛继承皇位,史称雍正皇帝。
【篇七:康熙大帝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终于抽出了时间拜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这部小说让我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思想完全融合到一代帝皇康熙的故事情节中,为他的八岁即位所惊讶,为他十四岁的亲政而惊叹,为他十六岁果断铲除鳌拜所折服,为他二十岁独自平定拥有南方重兵的吴三桂而欢呼。
无论是他的亲征前线,与将士同甘共苦艰难时每天只吃一餐饭,还是微服私访体恤平民、看不到贫病交加时的真情流露。无论是他惜才如金,不理清规,对亦友亦师的布衣才子伍次友的敬重有加,还是对他的贴身侍卫魏东亭等一班忠臣关爱备至的谆谆君王意。他为国库亏空前线告急时的焦虑如焚,他为黄河、淮河泛滥时的不惜重金痛下决心的整治,他为统一台湾时的精心布局而呕心沥血。
他事事以历代的过错教育身边大臣,他嫉恶如仇、奖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