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哲学始源于医学,医学最终要归隐于哲学。
医学发展迅速,最终要走到哪里去,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郎院士在第三届东方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大会上关于哲学与医学,医生修养与现代人文的演讲。
医学是科学、哲学与宗教结合生命死亡/生命表达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科学的,哲学的,甚至是宗教的。
医学应该从终极关怀这个角度去了解一种病,了解一个病人,从这个层面上去体现一个人善良的本质。
宗教的基础是人的信赖(信仰)。
那种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是有偏颇的。
我认为,宗教实际上是一群人终极关怀所编制而成的一种思想逻辑和生活模式,宗教是一种生活模式和一种生活轨迹,是信仰,信赖、信奉和信任。
以前,我们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包括阳光、雨露,空气、水、日月星辰并不了解,于是我们就相当自然地认为它们有某种超人的力量,实则不然,那个超人的力量既不是神,也不是上帝,而其实是自然规律。
只是我们对它不认识而已。
有一本书,叫《人的宗教》,它讲了6种宗教,包括中国的儒家和道教思想,它在书中提到:有一种力量,无限无量,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却知道它的来源,不是神,而是自然,是自然的力量,是道。
这是专门讲宗教非常客观的说法,道正心正,道正路正。
所以,科学、哲学、宗教和医学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
知名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
一旦是哲学的,他就有了宗教的洪福。
因此,医学则是可以把科学、宗教和哲学调和起来的综合事业。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他的一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爱是他的上帝。
既然爱是上帝,那么我们作为医生,何尝不应该把爱作为一种宗教去认识呢?果真如此,我们就能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一种喜悦。
所以,医学可能是把科学、哲学、宗教结合起来的中心立足点。
归根结底,医学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
伤与痛的认识与医患关系几乎是每个医生都必须解决伤和痛。
我们应该要让公众知道,伤和痛是一辈子要经历的事情,疼痛是必要的,是常态的。
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伤和痛,如果没有伤痛,我们则无法感觉到事物和生活。
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医学与哲学的关系自产生就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
哲学作为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不仅指导着人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而目也指导人的科学研究,指导着人们对人的机体、健康、生命的认识和研究,支持和促进着医学的发展。
医学,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
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
哲学与医学作为一个医学生,关于哲学的思考,我自然而然想到了哲学与医学,想知道这两者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一开始我觉得这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完全不相干.在我查阅了大量资料,阅读了一些文献,又仔细思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后发现医学和哲学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而医学是处理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学科,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
医学是自然学科的一部分,必然有其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有其内在规律,那么就需要哲学的理论指导。
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有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医学中是否存在这些规律.首先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体。
每个人体内都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正常细胞中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基因。
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就会变成致癌的癌基因,形成肿瘤。
而抑癌基因也是调控细胞生长的一类正常细胞基因,它编码对肿瘤形成抑制作用的蛋白质基因,可以抑制细胞增殖。
由此可见细胞需要这样一对对立的基因共同调控才能正常生长和分化。
接下来我们看看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积累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这一规律在医学中的应用是显而易见的。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一个致病因素对机体不良作用的积累过程,只有当这个作用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机体才会发病。
例如说肿瘤的多因素多步骤发病机理。
肿瘤的发生是多步骤的,涉及到多种相关基因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目前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逐步演变的过程,肿瘤细胞是通过一系列进行性的改变而逐渐变成恶性的。
在这种克隆性演化过程中,常积累一系列的基因突变,可涉及不同染色体上多种基因的变化,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基因、细胞凋亡基因及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基因(包括:DNA修复、DNA复制及染色体分离基因)等。
医学与哲学之间的三种关系
医学与哲学之间有三种不同的相互关系,即彼此否定关系、协作
关系和对立关系。
彼此否定关系指医学学着和哲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病患的问
题进行诊断,他们会有切边的理论观点,但互相否定的立场也可以帮
助病患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自己的病症。
协作关系指医学和哲学被认为是相互补充和互补的,它们都有独
特的视角去应对病患问题。
它们互相搭配,为病患带来更有效的结果。
对立关系指医学和哲学也可能会有抵触,甚至会有冲突。
例如,
医学可能会将某种病患的病症视为客观的生理状态,而哲学可能会认
为这种病症的本质是主观的心理状态。
因此,医学与哲学之间的三种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它们
可以相互促进、互补和冲突,从而为病患提供更佳的帮助。
医学和哲
学同样重要,当它们结合在一起,将会给病患带来极大的帮助。
医学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医学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近年来,医学与哲学的交叉研究备受关注。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致力于保障和改善人类的健康,在这一过程中也涉及到一系列哲学问题。
本篇文章将针对医学与哲学的交叉领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一、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被认为是医学伦理学的起源之一。
医学涉及到对生命、死亡及疾病的理解,同时也牵涉到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
哲学为医学提供了合适的框架和工具,用以理解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例如医疗决策、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
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实践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学科。
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1. 尊重个体的自主权:个体具有决定自己身体和健康的权利,医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
2. 不伤害原则:医生应尽力不给患者带来伤害,同时权衡治疗与不治疗之间的利益和风险。
3. 公正原则:医生应公平地对待所有患者,不偏袒任何一方,并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4. 利益最大化原则:医生应该努力追求最大的社会利益,同时尽量确保患者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害。
三、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在医学实践中,常常涉及到一些伦理问题,例如:1. 医疗决策:医生和患者在决策治疗方案时,如何平衡患者的意愿、医学知识和可行性?如何尊重患者的自主权?2. 疾病诊断和揭示:医生在面对一些难以治愈或慢性病时,如何适时向患者揭示病情?如何处理病情揭示可能对患者心理和生活带来的影响?3. 生命延续与质量问题:当患者身患不治之症时,医生和患者如何决定是否持续治疗?如何平衡生命延续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4. 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面对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医生如何公正地分配资源?如何平衡患者个体的利益和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四、医学与人体认知的关系医学和哲学的另一个交叉领域是人体认知研究。
人体认知是指人类对自身身体和感觉的感知和理解过程。
医学在研究和治疗疾病时,也需要考虑人体认知的影响。
浅谈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凡是多少接触过中医理论的人都会知道,中医学有很强的哲学性,甚至有人主张将中医学视为一种哲学。
这明显地表现在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上。
它们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同时又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2000多年来,它们支撑中医学术的发展,指导中医临床,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终于成长为一个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有明显疗效、而且具有自己独特优点的庞大医疗体系。
在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中,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又通过这些理论,深深地渗透到整个中医医疗体系的各个方面。
从古至今,中医学与哲学有特别紧密的关系,甚至有些内容相互交错,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事实。
其实,科学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普遍的、必然的。
无论什么科学,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哲学的导引和约制。
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皆如此,其中道理无须多述。
而且,古代西方与东方一样,也曾有过哲学与原始科学混融在一起的时期。
但是后来,西方的各门具体科学陆续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知识系统,从此与哲学划清学科界限,在理论和概念上不再纠缠不清。
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哲学与科学也走过从混融到逐步分离的过程。
至迟到西周,医学已成为独立的知识系统。
但是中医学至今仍保留着阴阳五行气而与哲学相贯,这一点与西医和西方科学却很不相同。
有人据此认为,中医学始终没有摆脱古代的朴素性,仍然停留在前科学的阶段。
中医学要现代化,要成为科学,就必须与哲学彻底分离,甩掉那些哲学范畴。
这种主张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起来,却是一概以西方学术为标准而忽略了中医学和中国哲学的特点。
粗略地说,中国哲学是自然整体哲学,中医学是自然整体医学。
中国哲学和中医学所坚持的整体是完全的最高的整体,是自然的演生的(即时间的)整体,故特称自然整体。
(西医构建的是合成——空间整体)这样的整体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全息。
意思是,整体的每一局部都含有整体的全部性质。
浅谈医学哲学1977年美国医学家G.L.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即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以弥补过去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的缺陷,这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哲学角度去思考医学科学问题,这的确是非常必要的。
医学和哲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生命科学。
哲学则是研究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医学和哲学的相互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第一,哲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婢女;第二,哲学不是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而脱离自然科学的“科学的科学”;第三,哲学和其它具体科学的关系在研究对象上,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哲学的发展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只有在对具体实践经验的不断学习和总结分析中,才能抽象出哲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具体科学特别是医学科学的研究,又必须以哲学为指导,以保证医学的科学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医者仁术的本质。
医学哲学就体现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融合医学和哲学的结晶。
医生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在我们踏入医学殿堂那一刻开始,就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最高的职业准则:“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柬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尚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祇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共亟之。
”这其中,我们体会的是医学的庄严和神圣。
但现代医学及医疗的发展与改革仍然面临许多难题。
早在上个世纪初,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就曾经非常尖锐、切中要害地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这三道难题至今依然困惑着我们。
医学有很大的局限性。
医学的局限性就在于医学研究的是人类自身,而人类自身的未知因素还有很多。
哲学与医学
1. 哲学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形态的概括和总和,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
重要部分,为哲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2. 相应的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为科学服务。
在实验、
治疗思路与方法中都渗透哲学,从而有助于医疗技术的进步。
尤其在中医中,东方哲学与养生、医药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阴阳学说的应用。
而在西方,理性、逻辑推理和实验则是医学研究必由之路。
3. 医学具有具有丰富人文内涵。
东方的仁爱精神﹑西方的人文精神,都能知道
医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医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从物质到精神支持病人。
4. 医务人员是医疗的重要主体,医务人员学习辩证思维方法、铸造人文精神,
塑造更真诚﹑温馨的就医环境。
浅谈哲学与医学研究的关系郑丹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医疗水平及卫生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需求。
因此,医务工作者需要发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去寻找突破,但是在科研过程中,可能有些人过于急功近利而忽略了哲学的重要性,从而误入歧途。
介于此类现象,本文从哲学与医学研究的发展史和哲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必要性两个方面,来阐述哲学对医学研究的指导、规范作用及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提倡在医学研究过程中重视哲学,尊重哲学。
关键词医学研究哲学“现代医学在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缜密的基础上揭示了医学研究对象的整体统一性、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动态平衡等辩证性质。
在科研中运用辩证法,从事物的多种联系和变化中探寻出路,开拓思路,常能产生突破性的新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应成为越来越多的医学科研工作者接受和应用的思维方式”[1]。
同时,医学研究作为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并对其起着推动和引导的作用,是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其研究过程中的哲学伦理道德问题,更需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医学科学研究是指在医学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科学实践和理论思维充分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去探索正常人体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发现疾病发病机制,发现疾病预防与治疗措施的过程[2]。
有此定义可以看出,医学研究的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哲学的思维方法,下面将从二者的发展史来论述这一结论。
(一)医学与哲学的发展史①起源巴普洛夫曾经说过,“有了人类的出现,就有了医生的活动”。
在170万年前,从原始社会元谋人的自救本能开始,早期经验医疗活动随之产生。
在此阶段的哲学自然观表现为崇拜神灵,“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性,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河大川皆为崇拜对象”[3],此时的医学模式也为神灵医学模式,认为生老病死,疾病灾祸皆是鬼神所为,所以古人通过念咒、祭拜来消灾祈福。
此后进入奴隶社会后,因宗教迷信盛行,《易经》、“原始五行学说”、“原始阴阳说”等的的产生,朴素辩证法和朴素自然观开始萌芽。
从医学与哲学的关系看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方兴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4期摘要哲学与医学存在最奇特和特殊的关系,是医学中的“医学”。
哲学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生必备的思维能力。
现有的医学生哲学教育存在一系列缺陷,必须以“面向文本”、“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为原则今天新方法的探索。
关键词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新方法作者简介:方兴,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2-242-02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医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
世界医学会在《日内瓦宣言》中也倡议,医生应当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
现代医学界与哲学界都在努力寻找两个学科结合的空间与方式,试图构筑一个医学与哲学互相融通的对话平台。
对医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则是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
自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首次设立医学人文类课程以来,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为医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
医学的特殊性使医学思维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特征,如何加强对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然而,虽然哲学教育对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未得到应有的投入,尤其是医学哲学素养的提升尚无根本性改观,这些薄弱环节从深层次影响着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针对此,本文希望从哲学思维能力在医学生医学思维能力教育中的重要性出发,对如何开辟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新方法进行探索。
一、哲学是医学中的“医学”离开科学的进步,哲学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哲学,科学就很难达到理论的高度。
哲学与医学的关系,也受这样的关系制约。
但是,我们不能将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仅仅简单停留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抽象层面,这对于解释哲学与医学的关系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
论哲学与医学之关系张锡纯医论阅读论哲学与医学之关系(《医学衷中参西录》原第五期第一卷)近阅医学志报,多有谓哲学可累医学之进步者,其人盖不知哲学作何用,并不知医学所由昉也。
诗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此身不陷于罪戾为保身,此身不困于疾病亦为保身。
观诗之所云云,是其人必先有明哲之天资,及明哲之学问,而后能保其身也。
而此明哲保身之天资学问,在修士原为养生之道,此道士之养生所以名为哲学也。
特是仁人君子之存心,能养其生,又欲人人皆能自养其生。
然人不皆明哲保身,其养生之道有亏,自不能不生疾病。
于斯推广哲学之理,以创立医药,为不能自养其生者之赞助,而哲学之包括始能恢弘无外,是以自古医界著述诸家,若晋之葛稚川、南北朝之陶华阳、唐之孙思邈,诸人所著之书皆可宝贵,实皆为哲学家也。
至明之李濒湖著《本草纲目》,于奇经八脉独取张紫阳之说,紫阳亦哲学家也。
如以上所引征者仍下足凭,更可进征诸《内经》。
《内经》为黄帝讲明医学之书,而其首篇《上古天真论》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
”此言真人秉天地之菁英,而能保护不失,有若提挈把握;且能呼吸精气,以补助之;独立守神,以凝固之,故能变化气质,使肌肉若一,寿数无穷。
此上古真人,诚为一大哲学家,不啻黄帝自现身说法也。
夫《内经》既为黄帝讲明医学之书,而必以哲学开其端者。
诚以哲学者保身之学也。
人必先能自保其身,而后能代人保其身。
保己之身用哲学,所以哲理即己身之气化也;保人之身用医学。
亦因先洞悉己身之气化,自能代人人燮理其身中之气化也。
由斯知哲学实为医学之本源,医学即为哲学之究竟,此所以《内经》为讲明医学之书,而开端必先言哲学也。
哲学又何至累医学哉?然此非徒托空言也,更可进而征诸事实,且可征诸一己之事实。
愚资禀素强壮,心火颇旺,而相火似有不足。
是以饮食不畏寒凉,恒畏坐凉处。
年少时不以为意也,迨年过四旬,相火之不足益甚,偶坐凉处即泄泻。
哲学原理在医学的应用1. 引言哲学是一门研究基本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现象本质的学科,而医学则是关注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科学。
尽管两者似乎毫不相关,但是哲学原理在医学中的应用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哲学原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伦理学、存在主义和人文主义等方面。
2. 伦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标准和行为的学科,对于医学而言,伦理学的应用十分重要。
下面是伦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示例:•生命伦理学:医学实践中涉及到许多与生命和死亡有关的伦理问题,如人工生命延续、安乐死等。
生命伦理学为医生提供了决策的框架和指导原则,帮助他们在面临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公平分配资源: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伦理学可以帮助制定公平的分配原则。
例如,在决定哪些患者可以接受重要手术时,医学伦理学可以提供决策的依据,以保证资源的公正分配。
•患者权益保护:伦理学在医学中也扮演着保护患者权益的角色。
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和隐私权,伦理学提供了相应的原则和指导。
3. 存在主义在医学中的应用存在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存在和自由的哲学学派,它提供了一种关于个体自由和责任的理解方式。
以下是存在主义在医学中的应用示例:•患者关怀: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
医生可以通过提供关怀和支持来帮助患者实现个体自由的目标。
这不仅仅是医治疾病,更包括了关注患者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患者决策:存在主义认为个体有权利做出自主的决策。
在医学中,医生应该尊重患者的权利,包括他们对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自主选择。
存在主义的观点帮助医生理解并支持患者的决策过程。
•意义的探索: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对生活的意义的追寻。
在医学中,医生可以帮助患者找到生活中的意义,尤其是在面对严重疾病和困难时。
这种探索对患者的心理和情感康复至关重要。
4. 人文主义在医学中的应用人文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价值和人类尊严的哲学观点。
在医学领域,人文主义的应用如下:•患者-医生关系:人文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一)
医学中的哲学思考
引言
•描述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引出本文主题
哲学在医学中的作用
•照顾整体性:医学只注重疾病诊断和治疗,而哲学帮助医学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患者的身心健康。
•倫理和道德抉擇:哲学为医学提供了伦理和道德的框架,指导医务人员面对抉择时的决策。
•预防与治疗:通过哲学思考,提出预防为主的医学观念,使医学更加注重预防与健康的维护。
哲学思考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1. 隐喻和概念
•通过隐喻和概念,帮助医学理解和解释复杂的医学现象,促进医学发展。
2. 人类存在
•应用存在主义的思想,关注医学中的人文关怀,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医学服务。
3. 道德和伦理
•借助伦理学的原则,引导医学实践中的道德和伦理抉择,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尊严。
4. 终极问题与生死观念
•通过探讨关于死亡和生命意义等终极问题,引发医学从业者的深入思考,提高医学对生死的理解和关怀。
结论
•哲学思考对于医学的发展和改进具有重要作用。
•医学与哲学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人类健康和幸福。
•医学从业者应加强对哲学的学习和应用,为医学实践注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一层关系: 哲学是另一种医学人是无可选择地被“抛入”这个世界,而展开现实的人生的。
现实的人生注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从哲学的眼光来看,就是人的有限性问题。
所谓人的有限性,是指人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有一个限度。
在时间维度上有限就是说人不能永生,终有一死。
而在空间维度上有限,就是说人不能在广度上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延伸到无限远的地方:人不能在深度上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延伸到无限深的地方。
人的有限性对于一个有能力思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困境,并且是一个绝对严肃的困境。
因为所谓有限,就是有局限,有局限就是有问题,有疾患,有病症尽管海德格尔说人是无可选择地被抛入这个世界,但人却必须对人的有限性做出绝对严肃的处置与选择。
也就是说,人必须就人的有限性做出治疗性选择。
人类到目前为止所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思想或技术,其实都可以看做是关于人的有限性问题的治疗方式。
这些治疗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医学(日常意义上的),一种是哲学。
除此之外,别无其它。
第二层关系: 哲学是医学的医学虽然哲学也是一种医学,但它是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医学的另一种医学。
作为另一种医学,它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医学。
因为哲学具有对一般意义上的医学的反思力和批判力。
这种反思和批判,其实就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医学提出哲学层面的质疑和诊断,以求最好地促进医学向人性化方向发展与进步哲学是学术的制高点,是人类的第三只眼睛,天然地具有一种批判的形而上的眼光。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医学的所有重要突破最后都被提到了哲学的层面去理解。
医学的所有重大进步与成果如试管婴儿技术、安乐死技术、克隆技术等等,最后都演化成为了哲学的话题,并提交给哲学进行最后的讨论与处置。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哲学是医学的医学,甚至说,哲学是最高的医学。
浅谈传统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
中医学也不例外,许多外国人不理解中国的中医学,根本上是不了解中国哲学。
中医学是在中国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要学好中医学,就应该追本溯源,学习领悟好古老的中国哲学,从根本上体会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医学有深刻的理解。
不懂阴阳,勿论中医,不晓五行,莫谈中医。
不知整体与联系,更无法学好中医。
总而言之,哲学是其它文化的基础,要发展中医,打牢哲学基础是尤为重要的,中医必须具备较高的哲学文化素养。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知识形式,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特性。
哲学是研究关于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科学是研究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理论体系。
医学是研究生物生命过程以及保健、预防、治病、延年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体系。
研究生命运动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特殊和普通的辩证关系。
具体科学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
所以,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理性积淀和内在体现,代表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最高水平。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生理病理,这一特殊领域的规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哲学是研究世界的一般规律,为中医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并直接成为中医思辨的理论基础和治则,因此,中医学包含和体现了哲理,哲理指导了中医学。
它们同源,分属两个体系,但又血肉相连,不可分割。
要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健康与疾病的发展运动规律,医学就必须以先进的哲学思想做为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属于中国传统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做为哲学基础,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最核心部分。
浅谈中医与哲学谈中医,不能不谈所谓的“中西医之争”,也不能不谈哲学。
中医,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这是没有争议的;但一般人所说的西医,实际上指的却并不是西方的传统医学,而是现代医学(以前曾被称为新医)。
所谓的中西医之争,其实是中医和现代医学之争;真正意义上的西医——西方传统医学——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现代医学并不是西方传统医学在自身逻辑基础上自然成长的结果。
了解医学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现代医学的主要基石,如细胞学、细菌学和药理学等等,都是科学进步的产物,与西方传统医学并没有直接关系。
而科学的进步,是人类理性逐渐成熟的必然结果,没有地域的和民族的色彩,不是所谓西方思维方式或西方哲学所特有的产物。
现代科学和随之而来的现代医学,只是因为发端于西方,被很多人误称为西方科学和西医。
与西方传统医学相比,中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很明显。
实际上,除了医德和一些大原则之外,西方传统医学已经被淘汰,基本不存在了;而中医由于其系统的理论、丰富的经验、可观的方药体系和经络学说,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面对现代医学,中医却呈现出明显的弱势。
这主要表现在中医缺少现代医学所拥有的雄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强大的技术手段。
在这些领域,中医与现代医学没有什么好争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学习和吸纳。
这一点,我想不会有太多争议,稍有理性的人,谁会去排斥已经被验证的科技成果呢?实际上,很多中医的学校、医院和医生都正在这么做,他们正在用现代科学知识重新检验中医的方药体系,正在用科学方法重新研究认识经络,正在把强大的新技术用于诊断和治疗。
争论主要发生于理念或哲学层面。
一些支持中医的人批评现代医学不讲辨证施治,缺乏整体观,千人一方,万人同药等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现代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正在迅猛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与辩证施治、整体观等中医哲学并不矛盾;虽然一些医生在实践中确有简单、片面的做法,但那属于医生个人的水平问题,而不是现代医学本身的问题。
中医与哲学的关系中医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哲学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人类对于宇宙、生命和人性等根本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学问。
中医则以人为中心,注重人体与宇宙间的相互关系,追求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平衡。
在这一点上,中医的核心理念与哲学的关注点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医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这些理论体系构建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这些理论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启示和指导。
阴阳学说源自于古代哲学家对于宇宙万物的二元对立观念的思考,并将其运用到了中医对疾病的辨证施治中。
中医还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倡导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观念。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也常借助自然界的资源,如草药、动物制剂等天然材料,强调调整人体与自然界的平衡,以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与恢复健康。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这一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性思维密切相关。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观察和分析人体的整体状况,不仅关注症状,更注重寻找病因,并通过调整整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治愈疾病。
中医与哲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中医离不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某些观念和原则。
中医在向人们传递健康理念和治疗方法的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和哲学的智慧和积淀。
中医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中医与中国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和哲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中医理论主要有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气血派别等,这些理论都具有哲学性质,涉及到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中国哲学中的道家、儒家、佛教等学说也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注重保持身心健康,这与中医强调“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
儒家思想则注重“仁爱”、“和谐”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也贯穿了中医的诊断治疗过程中。
佛教中的“缘起性空”思想,也对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解提供了启示。
因此,可以说中医和中国哲学是相辅相成的,中医理论在哲学的指导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而哲学的思想也通过中医的实践得以验证和落实。
浅谈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凡是多少接触过中医理论的人都会知道,中医学有很强的哲学性,甚至有人主张将中医学视为一种哲学。
这明显地表现在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上。
它们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同时又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2000多年来,它们支撑中医学术的发展,指导中医临床,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终于成长为一个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有明显疗效、而且具有自己独特优点的庞大医疗体系。
在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中,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又通过这些理论,深深地渗透到整个中医医疗体系的各个方面。
从古至今,中医学与哲学有特别紧密的关系,甚至有些内容相互交错,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事实。
其实,科学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普遍的、必然的。
无论什么科学,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哲学的导引和约制。
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皆如此,其中道理无须多述。
而且,古代西方与东方一样,也曾有过哲学与原始科学混融在一起的时期。
但是后来,西方的各门具体科学陆续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知识系统,从此与哲学划清学科界限,在理论和概念上不再纠缠不清。
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哲学与科学也走过从混融到逐步分离的过程。
至迟到西周,医学已成为独立的知识系统。
但是中医学至今仍保留着阴阳五行气而与哲学相贯,这一点与西医和西方科学却很不相同。
有人据此认为,中医学始终没有摆脱古代的朴素性,仍然停留在前科学的阶段。
中医学要现代化,要成为科学,就必须与哲学彻底分离,甩掉那些哲学范畴。
这种主张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起来,却是一概以西方学术为标准而忽略了中医学和中国哲学的特点。
粗略地说,中国哲学是自然整体哲学,中医学是自然整体医学。
中国哲学和中医学所坚持的整体是完全的最高的整体,是自然的演生的(即时间的)整体,故特称自然整体。
(西医构建的是合成——空间整体)这样的整体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全息。
意思是,整体的每一局部都含有整体的全部性质。
基于这种观点,中国哲学和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人身上的基本特性与生出人
的天地宇宙有对应关系,可以相互参照。
关于这一点,张介宾说:“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类经附翼·医易义》)“易”指《周易》之易,即变易及变易之理。
天地之易与身心之易有一致性,所以可以也应当运用天地之易来行医道。
天人相与、医易相通,并不是由于中医学和中国哲学朴素、幼稚,而是因为它们建立在自然整体观的基础之上,是自然整体观引出的结果。
如果不是建立在自然整体观的基础之上,其哲学之理与具体科学之理也不可能如此相通。
自然生成的整体观强调整体决定局部,部分由整体生出,因而主张从整体看局部,又称“以大观小”。
这样做,就是把事物放在自然整体的联系之中加以观察,从而能够揭示事物内外的自然整体关系。
为了全面彻底地贯彻这一原则,揭示事物(包括人)与天地万物的整体联系,说明事物内外如何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决定和影响,就必须运用一些自然整体性哲学的范畴居高临下地来考察事物。
阴阳五行理论对事物进行整体归类,就体现了从自然整体看局部的原则。
应当看到,阴阳五行一类的自然整体哲学范畴概括的是天地整体,所以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但它们与西方哲学范畴不同。
它们不是抽象范畴,而是意象范畴。
它们的功能不在于代表某种严格固定的高度抽象的共性,而是以某种具体的动态性能为标准为某类事物规定了一个范围。
凡具有该种具体的动态性能的事物就以其自身之全部归属于那一类。
基于此,阴阳五行一类的整体性哲学范畴不仅适用于天地大宇宙,同时也适用于人身小宇宙。
由于它们所规定的是某种具体的动态性能,所以它们无论应用于天地大宇宙,还是人身小宇宙,都能说明一定的具体关系。
而且,由于是整体划分和归类,凡具有该种具体的动态性能的事物就以其自身之全部归属于那一类,因此,被归属的那些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自然也都被容纳到该范畴之中。
这样,就使得阴阳五行一类的哲学范畴具有了两重性:一方面,它们能概括天地万物,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因而无愧为哲学范畴;另一方面,当它们运用于具体事物时,它们又能有所适应而容纳和显示该种具体事物的特殊关系,成为关于该种具体事物之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正是因此,通过这些范畴,可
以将那些具体事物与天地整体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对事物完全的自然的整体观察。
西方高度抽象的哲学范畴,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具体事物。
但是这种范畴无论应用到什么地方,都只代表一种严格固定的内容极为空疏的抽象共性,而不涉及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所以不能说明实际事物的任何具体特性和具体规律。
这正是西方哲学与具体科学各自独立、分离的表现。
由上可见,自古以来中医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特殊紧密的关系并不是缺点,而是自然整体医学的特点。
长远未来的中医学肯定会有大的发展、突破和变革,阴阳五行等也可能被新的理论代替,但是中医学与未来的自然整体哲学保持特殊紧密的相互渗透关系,这一点不会改变。
如果改变了,中医学就不再是自然整体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