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花青素(OPC)知识解析讲解(一)

原花青素(OPC)知识解析讲解(一)

原花青素(OPC)知识解析讲解(一)
原花青素(OPC)知识解析讲解(一)

原花青素(OPC)知识解析讲解(一)

1956年,英国的哈曼博士(Denham Harmam M.D.,Ph.D)提出了著名的《自由基衰老理论》。理论中,哈曼博士详细介绍了人类衰老和生病的原因:人体内氧化过程会释放一种活泼的有害物质--自由基,它带有一个不成对电子,在体内肆意掠夺其它分子的电子,破坏了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结构,使体内细胞、组织、脏器的功能降低、而且不能被再修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

自由基理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细菌、病毒通过侵入感染人体而导致疾病,自由基是通过对各种细胞的氧化损伤导致人体器官和组织功能下降,进而引起疾病与衰老。医学界和抗衰老领域称自由基是“百病之源”,人类衰、老、亡的“元凶”。因此从根源上寻找清除人体自由基的物质--抗氧化剂,是目前医学界和抗衰老研究领域的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类长命百岁愿望实现的关键。

随着人们对自由基认识的不断深入,具有清除自由基功能的抗氧化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各样的抗氧化产品相继问世,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微量元素产品如硒、锗等。经过多年的市场检验、比较以及科学家们的反复论证,从安全性、质量稳定性、抗氧化活性能力、资源、食品要求等因素综合分析,结论是原花青素(OPC)是最值得推广应用的产品。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原花青素(OPC)为主要原料的化妆品、膳食补充剂已经被广泛应用多年,人们每天补充或者使用原花青素 (OPC)产品已经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如同每天补充维生素一样。与注重疾病预防为主的西方健康观念相比较,其实从古代我国就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名言。注意加强日常身体锻炼和养护,提前预防衰老以及各种慢性病变的发生,对于降低疾病造成的身心痛苦、家庭负担、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花青素(原花青素(OPC):Oligomeric Proanthocyanidins,)属于植物多酚类物质,是一种强力抗氧化剂,能够清除我们身体内部的氧自由基。原花青素(OPC)只存在于自然界部分植物中,而且

含量非常低(≤5%),所以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摄取不到足量的原花青素(OPC)。早期的原花青素(OPC)原料大部分来源于松树皮,后来发现从葡萄籽中提取的原花青素(OPC)纯度更高、质量更好、功效更强,因而成为国际市场上生产原花青素(OPC)的最主要原料。

原花青素简史

1534-1535年的冬天,有一队法国人正在现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圣劳伦斯河中航行探险,由于时值寒冬,河水结冰,船队被困,船员们依靠船上储藏的十粮维生,吃不到任何新鲜蔬菜。这样没过多久,船员们就发觉他们的身体莫名其妙地变得虚弱了,其中有些人甚至表现出了可怕的病症:关节疼痛,皮肤出现巨大红褐色斑点,牙龈肿胀溃烂,牙齿松动脱落。不久,一些体质较弱的人就在绝望中死去了,恐惧笼罩着整个船队。当时尚没有人知道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的坏血病。也没有人知道只要人体摄入的维生素C量不足就会导致这种病。事实上,16世纪的远洋探险队员们有许多人中因患坏血病而客死他乡。然而这些法国人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一个印地安土著人并从此人处获得治疗这种病的方法,那就是将当地一种松树的树皮和松针捣碎熬汤,然后将汤喝下,剩余的残渣涂敷在患病的关节等处。法国人终于幸免于难;心有余悸的探险队长将这段可怕的经历详细地记录在他的探险日志里。船长的本意是要告诉他国内的同胞探险美洲的艰辛,然而他万没想到,他的日志启发了许多后来的科学家。维生素C的发现与此有关,而最为重要的是到了本世纪40年代,法国科学家马斯魁勒博士受之启发,发现了抗氧化剂-原花青素(OPC)的第一个可用于商业生产的资源-松树皮。

本世纪20年代,匈牙利伟大的科学家Albert Szent-Gyorgy博士发现了维生素C,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被世人尊称为维生素C之父。由于维生素C可针对性地治疗坏血病,因而开始时维生素C 被形象地称为抗坏血酸。不久,加拿大的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里合成出了维生素C,Albert Szent-Gyorgy博士的维生素C是从植物中提取而得的,相对于合成的维生素来说,从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C被人们戏称为“粗品”维生素C,因为提取维生素C的纯度不高,而合成的维生素C则是100%的纯度。人们想当然地推论:合成维生素C对坏血病的治疗作用应强于所谓的“粗品”维生素C。然

而实验的结果却正好相反,合成的维生素C几乎没有抗坏血病的功效。这一结果使Albert Szent-Gyorgy博士坚信提取的维生素C中另外还含有一种物质,该物质与维生素C协同对抗坏血病。Albert Szent-Gyorgy博士研究的结果是一种叫做黄酮的化学物质,由于这种物质可以降低血管的渗透性(Permeability),依据维生素C的命名原则,Albert Szent-Gyorgy博士将其命名为维生素P。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分离技术,Albert Szent-Gyorgy博士并没有真正地分离出“维生素C伴随剂”,而自然界黄酮种类很多,其他人用另一种黄酮则重复不出Albert Szent-Gyorgy博士的实验结果,并且因为未分离出“真正的维生素P”。因此也无法确定人体缺乏它时是否“真的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而这是判定一种物质是否真正属于维生素的标准。这样,“维生素C之父”的“二公子”维生素P未得到世人的认可。1950年,美国FDA判定维生素P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宣布取消,这样,维生素P终于被“判了死刑”。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否定“维生素C伴随剂”的存在。最终完成这一研究课题的是法国科学家马斯魁勒博士。

二战后的法国,物资极度匾乏。为了解决牲口的饲料问题,法国农业部决定将落花生下脚料利用起来,这其中包括花生皮和花生仁的包衣。但法国农民抱怨说他们的牲畜并不喜欢吃这种饲料。农业部的官员们想知道“法国的牲畜们为什么如此挑食,是否是因为花生皮或仁的包衣中含有什么有毒物质?”农业部将这一研究课题委托给法国科学院,科学院将这一课题委托给法国波尔多大学研究生院,最后这一任务落在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身上,他就是当时正在波尔多大学研究生院做博士论文的年仅25岁的马斯魁勒,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首先证明这种饲料没有任何毒性,然后推断说,牲畜们之所以不喜欢吃是因为在花生仁的包衣中含有一种此前还从未被人分离鉴定过的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原青花素(英文缩写原花青素(OPC)),这种物质的味道非常苦涩。至此,应该说法国农业部的疑问已经被完全澄清了。然而马斯魁勒并没有就此终止研究,因为他在实验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把花生的包衣中提取出来的原花青素(OPC)喂养实验动物时,动物的血管强度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提高一倍,血管的渗透性明显降低;用患水肿的老鼠做实验,水肿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他把这一实验

结果报告给他的导师--研究生院的院长。院长对此也很感兴趣,因为当时院长夫人正怀有身孕,像许多孕妇一样,正经受着水肿的煎熬,腿肿得几乎无法走路。“既然马斯魁勒证明是无毒的,”院长想,“我何不在夫人身上试试呢?”结果,院长夫人成为第一个原花青素(OPC)的受益者,没用多少天,她的肿胀的腿就完全恢复了,这证明原花青素(OPC)是效果显著的血管增强剂。从此开始,马斯魁勒将其毕生投入对原花青素(OPC)的研究开发上了。

随后,马斯魁勒又陆续证明原花青素(OPC)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种属于多酚的物质。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一般只存在于果实的皮及植物的木质部,其作用主要是保护植物中易氧化的成分,如花生仁中的油脂,但由于一般含量都很低,虽然已证明了它可用于调节血管机能,但无法用于大规模的商业生产而失去实际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