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攀枝花特色农业项目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89.84 KB
- 文档页数:4
乡村振兴背景下米易县特优农产品发展:成就挑战与对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的发展前景逐渐变得乐观起来。
作为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一个县区,米易县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闻名。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米易县的特优农产品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品质不稳定、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
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米易县特优农产品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米易县特优农产品的成就米易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的作用下,米易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产品资源。
米、茶、油菜籽等特优农产品更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米易县农业产业的特色和亮点。
米易县的优质稻米备受赞誉。
由于米易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里种植的稻米具有颗粒饱满、口感香糯、吸水性强、口感细腻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特别是近年来,米易县在稻米的品种培育、种植技术的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提高了稻米的质量和产量,更好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茶叶也是米易县的一大特色农产品。
米易县的茶叶主要种植在海拔1000至1500米的山坡上,这种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茶叶的品质更加优良。
尤其是米易县的绿茶,因为其色泽翠绿、清香扑鼻、滋味鲜爽,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油菜籽也是米易县的一大农产品特色。
油菜籽不仅可以用于油料加工,而且还可以用于食用。
米易县的油菜籽在种植、加工和销售方面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米易县的特优农产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当地农民生活稳定和经济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助力。
二、面临的挑战尽管米易县特优农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交通的发达和市场的开放,外地的农产品也纷纷进入到米易县的市场当中,与当地的特优农产品形成了竞争。
攀枝花枇杷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PANZHIHUASCI—TECH&INFORMATION水果?攀枝花枇杷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祝毅娟李桂珍杜邦李贵利孙强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摘要枇杷产业是攀枝花市的一个新兴的极具特色的果树产业,种植枇杷优化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部分地方农民收入,提高了单位土地经济效益,枇杷产业在米易,盐边县的部分乡镇被列为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为了促使该产业更健康持续的发展,通过对全市枇杷产业发展连续几年的跟踪调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全市枇杷产业的现状,本文拟探讨出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关键词枇杷产业优势现状问题对策一,攀枝花市发展枇杷产业的优势攀枝花市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攀西资源金三角的腹心地带,为垂直差异明显的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这里自古就有原生枇杷分布,具有生产优质特早熟枇杷独特的气候优势,主要在于:①热量充足(≥10℃年积温5000~7500℃),没有或很少有低温冻害,极端最低温一1.5~一3.O~C,发生频率低,时间短,区域小,无台风和梅雨季节影响;②年较差小,逆温效应显着.我市最热月平均气温相对较低(约23℃),最冷月平均气温较高(约1O℃),且1O月至翌年5月逆温现象显着,逆温层顶平均海拔高度1470 米左右,使得枇杷开花结实早,幼果滞长期短;③日较差大(一般为1O~18℃),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约2000~2800h,比纬度相近的枇杷主产区福建莆田多500~700h,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果实品质佳;④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的气候变化明显,拉长果实采收期.以上气候优势使得原本冬花,春实,夏熟的枇杷在我市成为秋花,冬实,春熟的佳果,与现30有着名枇杷产区比较有上市早,品质好,果实供应期长,低温采收耐贮藏运输等优势,被国内的枇杷专家誉为"没有设施栽培的反季节枇杷".发展早熟枇杷产业充分发挥和体现了我市的气候资源优势.二,攀枝花市枇杷产业发展现状1.栽培现状攀枝花市是枇杷发展的新区,从1999年开始规模种植,到2006年发展面积约为5.3 万亩,产量达2800吨(见表1),主要分布在米易,盐边两县,仁和区,东区和西区有零星分散栽培.攀枝花市枇杷发展的起点较高,发展初期在我省相关专家和当地干群的努力下就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目前集中成片的栽培主要在渔门镇的团结社,友爱社,火山社,新平乡,米易县白马镇,草场乡,头碾乡,丙谷镇的芭蕉箐和新加村等地,在海拔900m~1800m的范围均有栽培.枇杷生产已作为攀枝花市特色水果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起到了较为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36卷第2期攀枝花科技与信息(总第105期)表12003---2006年全市枇杷生产统计表2003卑2iD04年2005篮2006丘年份面积(亩)产量(吨)面积(亩)产量(吨)面积(亩)产量(吨)面积(亩)产量(吨) 米易县16500290l8000240020O0015o020o0O230o盐边县36001273oo20230003803300O500全市合计20230307253202434330189053o0O2800(注:上表数据来源于攀枝花市农牧局:)2.现有品种情况目前主栽品种为"大五星","早钟六号",少量种植"龙泉一号"等品种,个别农户从外地引进了极少量的"解放钟","红灯笼"等品种,其中"大五星","早钟六号"均为上世纪9O年代全国枇杷生产上主推的两个优良新品种."大五星"较"早钟六号"晚半个多月上市,抗病性较强,风味甜酸,而"早钟六号"风味纯甜但抗病性较差.由于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同一品种比较,我区生产的相对于外地区生产的果实品质更好,成熟更早,市场竞争力更强.如"早钟六号"枇杷在福建种植,平均单果重为52.7~60.5克,可溶性固形物约11.1%,果实成熟期集中在3月底至4月中旬,而据我们对海拔1300—1700m的"早钟六号"的晚花果的测定,平均单果重为59.8~67.0克,可溶性固形物12.5~15.2%,成熟集中期和品质最佳时期均在1—2月.调查还发现,在外地6月成熟的晚熟品种如"红灯笼","解放钟"在我市也可以在2—3月成熟.3.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1)产业管理绩效早熟枇杷产业的前景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对我市的枇杷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省市科技部门从1998年开始就连续立项支持枇杷相关的技术攻关,先后投入资金198万元,通过组织联合市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实施科技项目18项,在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上有所突破, 防止了农民毁树转产;组织市县相关部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前往国内枇杷主产区考察, 并与福建省农科院签订了院市合作协议.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从管理上不断创新,引导和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2)产业发展模式自2004年以来,在政府部门的推动和促进下,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带动了枇杷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一模式,加强了推广,示范,培训,加深了广大果农种植技术掌握程度,提高了整体种植水平,拓宽了鲜果的销售渠道,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4.研究现状目前攀枝花市主要实施了"品种适应性筛选研究","早春枇杷标准化体系研究","控时成熟技术研究"和"反季节枇杷标准化研究"等研究项目,制定了多项指标高于国家标准的《鲜食枇杷标准》,"控时成熟技术"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品种适应性筛选研究上已引进2O余个品种,高接换种树已陆续试花,部分品种初步表现出花期适中,花量整齐的特性.5.品牌建设及销售情况全市枇杷生产的龙头企业主要为"锐华公司"和"春绿公司",两家企业分别注册了"二滩","春绿"商标,产品外包装也申请了31PANZHIHUASCI—TECH&INFORMATION 国家专利,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由于我市枇杷品质好,上市早,因而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每年枇杷供不应求.据市场调查,优质果初上市可达3O一60kg,集中成熟期售价1O~16kg,末期售价12~2O~t.c"kg;--级果平均6~8kg,合格三级果品平均售价为4~5kg.多数农户与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统一依市场价收购,解决了农民销售果品的后顾之忧,收购的同时规范了外销果的标准,有利于树立和维持我市的品牌形象.三,攀枝花市枇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枇杷总产量低2006年我市面积约为5.3万亩,总产量2800吨,以2002--2003年间种植的2万亩为投产树计算,平均亩产量为140公斤,株产仅为2.8公斤(而在福建4—5年生树的平均株产可达30公斤以上),以平均每公斤2O元计算,亩产值仅2800元.而2005年我市的石榴,芒果,蔬菜的年亩产值在4000~6000元, 枇杷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加之枇杷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树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 精细管理,一般高水平管理的株投入在20元左右,而且控时栽培技术较常规栽培更复杂, 难掌握.因而对大多数农户而言,如果不能有稳定地收入,必将影响种植的积极性.2.枇杷产量受气候影响大由于我市气候特殊,使我市枇杷易出现早花现象,不同立地条件,出现的严重程度不一样,2003年前大多数的枇杷仅起到绿化荒山的作用,几乎没有任何的经济效益,经过几年的研究,在控制早花上摸索出了截除顶芽, 短截修剪,水肥冲梢等多种解决办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从调查中发现,早花的出现受每年气候变化影响和立地条件影响较32大,山地比田地更难控制;控制早花的时机和方法较难把握,在气候不适宜的年份,一个环节的疏忽就可能失败,而在气候适宜的年份, .只要认真管理控制早花就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认真管理的果园早花率未超过10%,而且将出现的早花摘除后,发出的新梢老熟后仍可以在1O月中旬成花.3.枇杷病虫害情况不清,系统的病虫害防治研究还没有正式启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内危害枇杷的病害近3O种,虫害近5O种.而我市还没有系统完整的对枇杷病虫害进行普查,对已经危害较大的病虫害还重视不够.比如,在米易发生范围较广的芽枯状病害,可使病树连续几年几乎无收;根颈部病害(俗称脚腐病或烂脚病)可在园内慢慢传播蔓延,使植株相继死亡,如2006年枝干褐腐病和根颈部病害在米易芭蕉村5社危害就呈逐渐加剧之势;高海拔林区边缘鼠害,鸟害相当猖獗,可使果实产量损失达50%.另外,枇杷炭疽病,细菌性褐斑病,日灼病,蛾类虫害,白蚁等危害树体,花果的病虫害在产区也属常见和多发,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4.枇杷栽培管理技术不够完善成熟,部分果农管理水平低,果品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研究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解决早花问题上,而在常规的施肥管理,套袋研究,修剪,高海拔果实防霜冻研究,常规病虫害防治研究等本土化的标准化管理技术研究创新上做得不多,生产上优质果率偏低.在中上管理水平的果园,优质果率约为60~70%,其中特优果仅占10~20%.在生产较为分散的地区和高海拔的偏僻地区,由于果农普遍缺乏管理意识和管理技术,因而在生产上突出表现出品质差距大,优质果率不高第36卷第2期攀枝花科技与信息(总第105期)的情况.近两年市场上中下等品质的果实均达50%,低等级的果子产量大而价格低,甚至只能贱卖抛售.5.枇杷生长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枇杷需肥水量大,尤其水是解决枇杷生产的关键.近年来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灌溉用水困难.比如二滩库区,枇杷需水时节正是水位下降时,根本无法提灌库存的水,只能引用山泉水灌溉.虽然在移民办等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协助下,安装了灌溉管道,但有的地方水源却得不到解决.又如芭蕉箐现在大部分果园已装上微喷灌设施,但海拔1500米以上的果园,生产用水仍得不到根本解决,与1500米以下的产区相比差距大.另外,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种植区,大部分道路都是土路,路况差,甚至有的地方不能通车,农民不仅运输生产物资困难,而且由于枇杷不耐碰撞损伤,果贩不敢前去收购,农民只能自己零星出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较高山区农民发展的积极性.6.枇杷产业化的配套服务体系和标准缺乏发展枇杷以来,全市的枇杷果袋长期依赖外地调人,没有专用的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服务体系.果品的品牌不统一,包装不统一,装运也十分不规范,标准杂乱,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运销配套体系,存在的这些潜在问题如果不得到重视和解决,将很大程度上制约产业的良性发展.四,关于促进攀枝花市枇杷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加快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储备由于我市特殊的气候条件,枇杷的物候期和病虫害发生规律都有别于全国其他的枇杷产区,如果照搬照用他们的栽培技术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同时加大技术自主创新力度,通过在施肥技术,整形修剪技术,疏花疏果套袋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产期调节技术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组装出一套适合我市的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加深标准化程度,提高枇杷的产量和质量.2.重视良种储备,加快选育工作选育种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过程.通过对市内种质资源分布,种类进行系统调查,搜集,并在此基础开展选育种工作,做好良种储备.育种目标要突破传统思维框架,除制订优质大果,丰产,抗性强,少核,早熟目标外,应重视鲜食与加工专用型的品种选育储备.3.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整合资源,研究推广紧密结合目前市内从事枇杷生产,研究的部门,单位,企业较多,应加强各方的密切合作交流,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整合有利资源,联合攻关,避免内耗.同时,这样也有利于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成果利用率.4.加强现代果业集团的建设,为企业注入先进的意识和管理理念鼓励企业灵活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果业集团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公司+农户"的形式,在龙头企业带领下,进入国内外市场;二是建立果农协会,果农自己当家作主.5.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人员的培训既要培养一批优秀研究型人才,又要注重培养推广型人才,同时要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果农的产品质量意识和掌握技术的能力. 6.坚持适地,适种,适量的原则,集中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发展,区域化发展气候和土壤条件是难以改变的,而市场规33PANZHIHUASCI—TECH&INFORMATION 律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适地适栽适合的品种,才可能以最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优质的果品,只有集中规模的种植经营才便于增加技术含量,实现专业化和产业化.因此,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要建立多集中,少分散的格局,同时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支持,调动和发挥枇杷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以市场带动,建立激励机制,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起来实行标准种植,联合销售.7.大力提高果品商品化程度,实现减损增效果树生产的过程已由种植采收向从种植到消费延伸,果品分级,包装,贮藏,运销等是果树生产必须重视的技术环节.发达国家的果品商品化处理和"冷链"可以保证果品的外观和保持果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提高果品商品化程度,减少消耗损失.我市由于面积所限,不能在规模上取胜,唯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产量损失来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8.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形象,构建枇杷的网络营销体系我市有发展早熟枇杷的优势,但是广东省和云南省的大部分地方也可以生产早熟枇杷,虽然现在广东省仅有少部分地区正在进行试种"早钟六号",云南省也只有蒙自在发展"长红三号",但是这两省一旦发展起来,其规模和产量将对我市的产业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目前市内生产的果品有大部分为礼品果或者非正常的高价果,多在市内销售,在新发展的3万余亩枇杷投产后,正常的外销渠道如果打不通,即使有早熟优势也极有可能出现季节性的,品种性,地区性积压,造成类似芒果曾在前期价格快速下滑的情况.同时,目前全国消费普遍认同的便是福建枇杷34和成都枇杷,江浙一带的消费习惯为白果肉的枇杷,并且莆田和仁寿两地还申请了原产地认证保护.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如上所述提高果品商品化程度,实现减损增效;另一方面,要加强我市枇杷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集中统一建设1—2个品牌,提高品牌形象,要依靠品质,加强宣传和包装,提前抢市场,打响攀枝花的枇杷产业;还可以通过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产供销信息网络,加强产,供,销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保证销售渠道尤其外销渠道的畅通.我们不仅要看到国内市场,还应看见国际市场的广阔空间,只有自身的完善发展和壮大成熟才能去参与国际竞争.9.发展保鲜贮藏运输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枇杷果汁富含钾而少钠,是很好的保健饮品,花,叶,果,根,皮均可入药.果品贮藏加工是带动果业良性发展的关键之一,对果树生产的稳定和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要在果品的集中产地,发展贮藏加工业,促进果品转化增值,提高果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能力. 但是枇杷的加工业必须建立在加工原料基地保障体系之上,发展加工专用品种,形成有特色的名牌产品.1O.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的配套服务体系和标准我们要牢固树立看准一个产业,发展一个产业就要做大做强做精一个产业的观念, 做大不是要片面的追求面积,这也是我市的土地面积条件不允许的,而是指要在做强做精的基础上做大市场,占领市场.因此,要围绕枇杷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体系的健全,制订并执行各项技术标准,促使枇杷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1年第2期工作研处Cs 川恋业科415KHUMI AERKUUnjMl.SCIENCE AND T KHN0W6Y关于促进攀枝花市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朱军保(四川省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四川攀枝花617061)摘要:本文通过调研雜枝花市的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等情况,分析当前華枝花市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 一些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攀枝花市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 央、省、市委相继出台了文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编制规划、发展产业、保护环境、保障民生、深化 改革等方面推动“三农”全面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 实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了解当前攀枝花的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当前攀 枝花市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为促进乡村振兴战 略提供决策参考。
1存在的问题1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1.1.1生产设施条件不足 攀枝花市属中高山地区,山高坡陡、山高水低,最突出的就是生产道路和 水利灌溉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自由度小,不能够进行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等都无形中制约着乡村产业发展。
1.1.2生活环境有待改善乡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还存在滞后的情况,特别是生活污水和生活 垃圾还不能够进行集中处理。
同时,乡村的教育、文 化和网络也还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如米易县贤家村康养旅游,交通不能满足游客要求,村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周边没有配套的休闲设施和文化培养交流场所,影响村容村貌和旅居康养环境。
收稿日期:2020 - 09-12基金项目:攀枝花市九三学社农业农村课题组共同成果作者简介:朱军保(1988 -),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节水灌溉与农机 o E - mail :499205360@ qq. com 012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一是劳动力数量下降,乡村新生代农民大多不 愿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力数量逐步下降,谁来种地的问题将会长期困扰乡村农业发展;二是劳动力素 质不高,乡村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少数民族聚 居区相对更加落后,劳动力素质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升,乡村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缺乏经营型、管理型、技术型人才;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 乡村条件艰苦,不能吸引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留住人才。
乡村振兴背景下米易县特优农产品发展:成就挑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四川省攀枝花市的重要农业县之一,米易县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正在积极推动特优农产品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繁荣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围绕米易县特优农产品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对策展开论述。
一、特优农产品发展成就米易县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北部,地处川滇交界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县域总面积23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40万亩,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
米易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在18°C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米易县特优农产品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势头。
首先是水果类特优农产品的发展。
米易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温暖湿润气候条件,适宜水果生长。
尤其是柑橘、柠檬、蜜柚等柑橘类水果,品质优良,产量丰富,畅销国内外市场。
米易县还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各类有机水果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其次是茶叶类特优农产品的发展。
米易县地处丹霞山区,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茶文化底蕴。
近年来,米易县致力于推进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科学种植、精心管理、精细加工,生产出高品质的米易毛尖、点窑茶等特色茶叶,深受消费者喜爱。
米易县还以肉牛、蔬菜等特优农产品为主导,不断提升品质,拓展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虽然米易县特优农产品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村居民市场需求减少,特优农产品的销售面临一定的困难。
其次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由于米易县农业生产主体众多,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分散,导致特优农产品的质量难以有保障,无法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
再次是市场竞争激烈的问题。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来自全国各地的特优农产品纷纷进入市场,米易县的特优农产品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介绍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攀枝花南亚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攀枝花市农牧局二〇一一年二月近年来,攀枝花市充分发挥南亚热带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南亚热带特色效益农业,倾力打造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逐渐壮大,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特色农业基地。
在南亚热带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下,农民经济收入快速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一、发挥资源优势,倾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由于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资源条件,攀枝花农业表现出鲜明的热带、南亚热带特色,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产品珍稀、品质优良、效益突出等特点。
(一)光热资源优势。
攀枝花属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内陆山地“岛状”南亚热带立体气候类型,是天然大温室。
具有光照强(全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温度高(年均气温21℃左右,≥10℃年有效积温高达6600--7400℃)、昼夜温差大(夏天昼夜温差≥10℃,冬天昼夜温差≥20℃)、年温差小(全年温差≤10℃)、不受台风(或梅雨)影响、降雨集中(雨季集中在6-10月,年总降水量800-1200毫米)的特点,有利于植物生长过程中蛋白质、糖份等干物质的积累,使攀枝花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呈现出品质优、错季上市的特征。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
攀枝花的许多农产品在省内是唯一能生产的地方,或者是唯一能最大限度发挥错季节上市优势的地方。
晚熟芒果:与全国其它热作区相比,攀枝花种植的中、晚熟芒果在8—11月成熟,比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芒果产区晚上市2—3个月,错开了销售旺季,市场销售行情好,经济效益高。
攀枝花市农业发展与康养产业协调发展探析攀枝花的农业为康养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为了促进“康养+农业”的发展,本文从攀枝花的农业发展入手,分析农业发展对康养的作用,从而提出农业与康养产业协调发展对策。
标签:攀枝花市;农业;康养产业;协调发展一、攀枝花市农业发展特点山区农业发展约束导致攀枝花市农业经济发展始终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优势。
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区域,同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目前攀枝花市农业发展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现有耕地7.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其中基本农田5.27万公顷,占7%。
地理因素导致农业用地分布不均衡、散乱,导致农业生产分散分布,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难度较大。
另外,由于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共同作用,攀枝花市耕地质量普遍不高,干热气候和河谷地形导致农业灌溉条件差,农田建设制约明显,中低产田比重较大而高产稳产良田比重较小,使现代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条件受到极大制约,高质量农产品生产难度较大,同时农产品质量稳定性也因自然条件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由于地理分布不集中、受高山峡谷地貌和干热气候影响,攀枝花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的深入发展。
另外,由于域内道路交通系统受地理因素影响,尽管建设力度较大、路网较为完善,但是使用过程的限制条件制约明显。
大量适合开展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农村区域因交通不够便利而难以深度发展。
同时,交通条件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的阻隔严重,农业生产的财富转化过程困难,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气候因素影响,整体上攀枝花市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改进创新农业水利建设科技水平、提高水利设施建设标准、改进水工系统建设质量、促进农田水利设备水平和专业技术的提高,在管理上则需不断提高制度化、专业化水平,防止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管理失范、使用不当。
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一、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现状1.攀枝花芒果主要用作食用、果汁加工和现代芳香食品加工,具有蔬果和工业双重功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及发展潜力。
2.攀枝花市政府重视果园建设,芒果种植优化规模,以精湛技艺、高品位、优质种植多品种,大力推进芒果品种和品质改良。
(芒果卡可种植区域、改善规模和种植结构)3.目前,攀枝花芒果产业遭遇近年来小冷库、冷链物流等技术应用落后、销售渠道单一的新问题,已经影响攀枝花芒果的农副产品发展。
二、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合理化建议1、强化品牌宣传和技术改造。
攀枝花芒果应大力宣传,加强向社会传播芒果的养生优质功效,推广新技术,提高护理水平,全新改造传统果园,不断提升果园管理技术,提高经营合理先期投资。
2、优化结构。
加强果农技术培训和指导,加强果农培训、指导和监督,改善果园的种植结构,加强对攀枝花芒果的优化,鼓励和支持种植攀枝花芒果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3、完善销售模式。
攀枝花芒果产区及终端销售点,要完善市场架构,重视电子商务,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多渠道经营、精准营销,不断提升攀枝花芒果企业销售能力,实现低成本、精准高效的经营成果。
4、提升冷链物流水平。
以冷链物流技术改善攀枝花芒果的销售渠道,保护其新鲜度和质量,保证其有效的输送与分销,提高攀枝花芒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攀枝花芒果的营养均衡的销售和国内外的扩张。
5、建立经验分享体系。
加强农民技术改良与经验分享活动,建立攀枝花芒果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经验分享体系,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普及高效种植技术,提升攀枝花芒果产业技术能力。
以上建议对于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调整发展策略、改进技术,进一步促进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攀枝花水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攀枝花市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攀枝花的水果产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对攀枝花水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攀枝花市的地理环境为水果种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攀枝花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适宜,降雨充沛,日照时间长,这些条件非常适合水果的生长。
同时,攀枝花的土壤肥沃,富含养分,为水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基础。
这些自然条件使得攀枝花的水果品质优良,口感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其次,攀枝花市政府积极支持水果产业的发展。
攀枝花市政府对水果种植业给予了很大的扶持政策,包括提供贷款支持、技术培训、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支持措施。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水果产业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举办水果展览会、农产品交易会等活动,促进了攀枝花水果产业的发展。
目前,攀枝花的主要水果品种有柑橘、苹果、杨梅、葡萄等。
其中,柑橘是攀枝花的特色水果之一。
攀枝花的柑橘因为其甜度高、果肉多汁、口感清脆而广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另外,攀枝花的杨梅也是非常著名的水果品种,其口感酸甜可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成分,备受健康意识的消费者青睐。
未来,攀枝花水果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攀枝花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水果产业的支持力度,为水果种植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提高水果产量和质量。
其次,攀枝花应不断加大对水果品牌的建设,提高水果的成品率和附加值,提高水果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此外,攀枝花的水果产业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水果加工业。
目前,攀枝花的水果加工业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较低。
未来,攀枝花可以发展水果饮料、水果干等深加工产品,提高水果的附加值,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攀枝花的水果产业需要加强市场营销策略。
由于攀枝花的水果品质优良,口感鲜美,但目前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还比较低。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建设攀枝花特色农业基地□孙世明口述攀枝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原攀枝花市农科所,以下简称“农科所”)是以蔬菜、果树为研究重点的地方科研单位,始终坚持科技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我为攀枝花市农科所合并为农科院前,第三届班子主要负责人,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提出《充分利用渡口市河谷地区资源优势,尽快建立早春蔬菜、热带、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的刍议》的建议。
二是农科所实行全面改革,依据本地客观实际,定位以早市蔬菜、热带、亚热带果树为重点的综合研究所。
以蔬菜为例,由7人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参加米易南菜北调,长达十余年之久。
建成了南菜北调基地0.41万hm2。
面积年度间变化不大,技术进步较快,从地膜发展到现在的大棚,每年的直接产值上十亿元以上。
果树项目首先在农科所发展生产示范田,在课题调整以后,发展了芒果、葡萄、桂圆示范基地,占农科所土地面积绝大部分,是西南和周边等单位土地面积最大的科研基地。
芒果摒弃了作为礼品、样品、展品的做法,由主要课题主持人一手抓,首先推广工作在仁和区全面推广,为大面积应用品种、栽培技术提升和管理模式探索及全市芒果推广做出积极贡献。
主持人退休,青年人接着干,单位合并为农科院,技术人员接着干,到2016年发展到2.33万hm2,芒果销往全国。
葡萄课题主持人参与攀西酒厂的酿酒葡萄品种选育和鲜食葡萄推广超过666.67hm2。
桂圆1992年从广东引进石硖和储良,是农业部两个金奖品种,表现比较好,推广533.33hm2。
发挥优势和特色建设农业产业基地一是气候优势明显。
攀枝花具有南亚热带和高原气候的双重优势,光照时间长、温差大。
非常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利于优质产品的培育,我先后选育出金沙江号系列、攀麦1号、2号攀麦系列、39491、39494等39系列4个小麦品种。
其中金沙江1号小麦品种的千粒重超过70g。
提高千粒重,是自墨西哥小麦以后小麦高产育种的方向,丰富了全国的小麦品种资源,获得全国首届科技大会四川省政府四等奖,这4个小麦品种都列入了《全国小麦品种资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