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宜昌文化

宜昌文化

宜昌文化
宜昌文化

宜昌市位于中国湖北省的西部,长江三峡西陵峡的东口,地处长江上、中游的分界处,简称宜,总面积约为2.16 万平方公里。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自古便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与世。宜昌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修筑了城堡,并作为当时楚国的西部要塞,是一个有着27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化古城。宜昌古名夷陵或彝陵,因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后于清朝雍正年间改称为“宜昌”,有着“宜于昌盛”的寓意。宜昌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的主战场,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都是在这里。如今,宜昌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肺”,拥有着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等上百处水电枢纽工程。

宜昌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整合,要以宜昌独具特色的文化为核心,打造具有水电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综合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民俗有机结合,形成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如秭归的屈原文化、兴山的昭君文化、当阳的三国文化、长阳的巴山文化、宜都青林寺的谜语文化等,都是可挖掘的文化资源。将三峡文化渗入宜昌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围绕吃、住、行、游、娱等环节,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链。利用城市雕塑、街道命名、节日庆典、饮食文化、歌舞演艺、文化夜生活等各种形式加强城市文化氛围。【传统戏剧】

楚剧旧时称为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等,在中国清朝

道光年间,由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和孝感一带地区的传统表演形式以及民间说唱等融合,进而发展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地方性声腔剧种,至今已逾百余年的历史,其于1926年正式命名为楚剧,至今仍广为流传与湖北省宜昌等地。楚剧至今仍保留的剧目约有五百多个,其中最为有名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等近几十个。表演形式充分体现出鄂东一带的地方文化特色。

【巴楚文化】

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之乡)。这里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的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记录了无数古往今来的历史名人。古城周围山川形胜天下称奇,历朝历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先后来过宜昌。他们无不陶醉于此,留连于斯。自唐宋以来,这里因地理位置偏远,又成为朝廷作安置处罚官史的地方,遭贬而来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一些不明不白被贬谪的文人学士。他们各自的经历和苦吟而出的无数诗文,又给这里留下一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贬官文化史”。屈原南朝齐梁间思想家、《神灭论》的作者范缜,仕齐任宜都(宜昌古称)太守。在任期间,一方面废淫祀,教民破除迷信鬼神;一方面鼓励民众勤于农事,安居乐业。政绩斐然,为民称颂。

【传统艺术】

宜昌丝竹又被称为“细乐”,代表了宜昌民间器乐艺术的精髓。宜

昌丝竹的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其发展传承至今已经大约两百年。北宋时期,时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描述当地的民风民俗为“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也曾写下“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根据清朝《东湖县志》中的记载,宜昌的传统风俗为“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枝江民间吹打乐是一种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以及唢呐等组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表演形式。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实用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演奏风俗。这种吹打乐被广泛应用于当地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劳动和节庆活动中演奏,同时会配合舞蹈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地质文化】

造成“地质名片”,西陵峡的地层剖面,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

【大禹治水】

赤壁之战和火烧连营在三国演义中几乎齐名,赤壁市对赤壁之战的文化历史挖掘做得很成功,而宜昌对火烧连营的挖掘不够。河南的大禹塑像非常有名,已成当地一个重要旅游景点,而宜昌关于大禹治水的素材不少,却未得到足够开发。

【战争文化】

由于宜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从古至今一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关公、诸葛亮三国文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宜昌人民均作出了独特贡献,“宜昌大撤退”、“石牌保卫战”及“公祭张自忠”都发生在宜昌,可在此集中展现战争文化。【民族文化】

清江巴王洞有“原计原味”山歌、南曲、撒尔合(跳丧)表演;武落钟离山有“土家民俗歌舞”剧团;日月山庄有“巴人舞、土家服饰”表演;清江仙人寨有“山歌、巴山舞”表演队;夷陵区“三峡人家”有“采茶舞、峡江民歌”表演;三峡古兵寨有“巫术”表演;三游洞有“巴楚乐宫”歌舞组合;峡口风景区有“欧阳修游夷陵”诗咏节目;龙泉洞有“民族歌舞”串舞;兴昭君村有“昭君别乡”歌舞;当阳关陵有“杀故事”;秭归泗溪有“民间吹打乐、峡江号子”表演;宜都古潮音洞有“谜歌对唱”;柴埠溪有“山歌、笑话”段子……土家族薅草锣鼓、祭祀、山歌、民间小调、打夯、踏高跷、巴山舞、皮影戏以及人民公社“忠字舞”等艺术

【茶文化】

唐代“茶圣”陆羽在此留下足迹。宜昌的当阳、长阳、远安、秭归、宜都、夷陵区(特别是邓村)等地,也出产茶叶,主要为:春眉茶、峡州翠绿茶、茉莉春尖茶、宜红工夫茶、鹿苑茶、仙人掌茶、峡州碧绿、邓村绿茶、丝棉茸茶等。

【饮食文化】

1将滨江公园建成宜昌文化展示的长廊,滨江公园内至今有屈原塑像,可围绕屈原展现宜昌的巴楚文化。以天然塔为中心将兴建天然塔文物景区,可在此建三峡特色民居、屈原陈列馆为主体,辅以民俗风格,真实反映“三峡文化”主题。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宜昌为通商口岸,亚细亚石油公司在宜昌建立油栈及油栈码头,是中国西部“洋油”中转站,至今仍保留部分遗迹遗物,这些历史遗迹都可用来大做文章。位于夷陵长江大桥桥头的世界和平公园,可以将古代和平使者王昭君和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杨守敬移植到公园附近,丰富和平公园内涵。可在适当地点建一座以水电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

2入选,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质公园,,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地球演化史画卷,但至今却“养在深山人未识”。政协副主席景学镇建议建一个融科普、观赏于一体的“恐龙及龙化石博物馆”,并打。“文化是旅游之魂!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打造城市文化魅力,无庸置疑地要深入发掘文化资源。”

7宜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诸如屈原、郭璞、王昭君、欧阳修、杨守敬等伟人、学者、名人、文人、诗人、美人。然而,昔日胜景今安在,故人遗址何处寻?

宜昌的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是门类齐全,山、水、洞、林、草、花、石,既有古遗址、古文化,又有现代文明、当代文化。形成了多条“精品线”,“特色线”。

“长江三峡、三峡工程和屈原故里”三大世界级品牌。“两坝一峡”之间的“百里画廊”,屈原,是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中国古代历史造就的文化奇才。屈原故里的文化遗存,是世界游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三峡工程的人文景观、屈原故里的文化巨匠,为宜昌旅游成为“中国顶极、世界精品”的创造了先决条件,也是宜昌旅游走向世界的最大卖点。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 ——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 案 1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篇一: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俗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本活动为期一个月,从“五一”劳动节放假回校开始持续到端午节,在此期间展开关于名俗文化的各项活动。 活动流程 第一周: 1、关于名俗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布置。 2、主题班会的开展。 第二周: 1、手抄报的评比。

2、周五班级板报的评比。 3、诗文朗诵比赛。 第三周: 1、“名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评比,展览。 第四周: 1、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周五下午开展的关于端午节的校园传统小游戏。如包粽子,用雄黄酒在孩子脑门写“王”,插艾叶,做香囊、编蛋带,撞蛋等。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此期间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性强。 2.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3)建立班级名俗文化学习园地,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及民族精神教育 1.加强各种民俗节日的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2.将民俗文化与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

幼儿园民俗文化教案

幼儿园民俗文化教案 【篇一:节日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 节日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本土文化教育资 源的一笔宝贵财富。笔者就家乡的节日民俗如何融入到幼儿园的教 学中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主要从区角环境、亲子活动、 社会实践和自我创作等四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节日民俗;区角环境;亲子活动;社会实践;自我创作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 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 们的家乡震泽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其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本土文化 教育资源,有着丰富的民俗节日,如:端午节的赛龙舟、舞龙舞狮 活动;元宵节的赏灯、猜灯谜、大型踩街等。基于以上的原因,我 们结合本园的课题研究,尝试让家乡的民俗节日引进我们的园本课程,引导幼儿感受节日活动,使孩子个性得到陶冶,传统得到延续。 一、把节日搬进幼儿的游戏,节日民俗在区角环境中的再现 1.创设富有园本特色的区角,让幼儿体验传统节日活动 ①“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的成立,为节日民俗活动拉开体验的序幕。“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是指专门介绍震泽节日民俗的特定区域,是“震泽节日一条街”序幕,其中主要包括震泽各种节日民俗的描述、 图片及相关的节日代表典型物。“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建立的主要 功用是幼儿了解我们家乡节日文化的窗口,也是幼儿游戏“震泽一日游”的起点站。 ②“震泽节日一条街”的创设,为节日民俗活动打开深入的通道。 “震泽节日一条街”的创设是“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的延伸,主要是 各个节日的细化和凸显,目的是给予幼儿操作的机会,将自己对某 个节日的理解,通过具体的操作得以升华和创造。对于幼儿来言, 这些节日民俗的教学,如果只通过初步的感知,那么,幼儿所获取 的知识就是表面的,初浅的。因为节日民俗本身就是动手、动脑、 动身的艺术,节日就是与提取一定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艺术。 2.开展富有园本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我们从儿童自身出发,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了 分层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递进性、层次性。

山西的民俗文化

璀璨的山西民俗文化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五千年时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各成一体,各具特色。在介绍民俗文化之前,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 只要是山西人,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山西特有的精神,如忠,如义,如礼,如信,如孝,而这些都离不开山西特有的文化的根基,即孝道,商道,佛道。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也正是忠孝之道,使中国人,或者山西人显得更有人情味。 其次,是晋商文化。 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5楼以上所写,只为垫话,未入正题。接下来详细介绍。 先介绍晋剧:说到某地特有的民俗文化,首先便想到地方戏剧,如北京京剧,河南豫剧,陕西秦腔,安徽黄梅戏等等。所以说到山西民俗文化,晋剧理应打头阵。 晋剧在全国的普及程度,虽远不及京剧、豫剧等,但他是山西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年龄稍长者的最爱。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另外三大梆子为北路、蒲州、上党,在这里不一一介绍。

温州民俗风情

温州民俗风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 文化艺术 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 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温州曲艺基本上永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 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vcd。 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 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 古迹访踪 不用多说,看官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看温州地区的古桥梁、古屋、古塔、古寺院、古城墙等。温州也有许多廊桥,不过没有美国那桥有名罢了。如果你是温州人,也应该看看。 古代建筑 温州城郭雄伟,民居稠密,殿寺古塔峥嵘挺秀,又有各式各样坊表、桥梁、古井,散布城乡各地,古代建筑遗产颇为丰富。言城郭,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东晋白鹿城,五代钱氏子城,乐、瑞、平、泰诸县城,以及明代金乡、磐石、蒲门、蒲歧、海安、永昌等抗倭城堡;言民居,有简单民宅,有合院式民居宅院,有黄淮、张璁等仕宦府第大宅,也有王叔杲等园林式别墅;言殿寺,以东晋永嘉崇安寺(唐称开元寺)为最早,此后代有兴建,规制日趋宏大,等等。至近代,由于西方建筑艺术的渗人,又出现了教堂、商场、领事馆等西式或中西合壁建筑。 温州建筑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普遍采用木构、砖石砌筑,同时石构建筑亦占相当地位。石料主要有白石、青石和花岗石,建筑宏伟壮观。建筑装饰广泛使用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堆塑等饰件,其中砖雕装饰,尤见地方特色。 饮食文化 温州饮食在全国也小有名气,我认为不比广州菜差,除了一点,不象广州人那样什么都敢吃,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这方面没争先。差点忘了,到温州吃海鲜可要小心你的肚子。 【端午节】明代,温州的端午节活动已十分丰富多彩。“端午悬蒲艾于门,造角黍,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一种中下层文化现象,她作为一种悠久的地域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研究地域方言词汇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助于开发语言资源,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活素材,而且可以为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民俗语言学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作为一个在沂蒙山区土生土长的大学生见证了我们临沂的风土人情,寒假期间,我又十分有幸的参加了“罗庄信合杯”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沂蒙民俗展,该展览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精神家园”为主题,汇集了大量传统民俗物品以及临沂文艺界的名家精品,云锦,脸谱,剪纸,绘画,书法,雕刻,烫画,年画,泥塑,砚台等艺术作品应有尽有.... 下面我就我们临沂的传统节日集市庙会民间秧歌、乐舞戏曲、剪纸印、书画、特色饮食、手工艺制作品等蒙山风俗人情作了调查: 集市庙会 蒙山一带过去交通闭塞,“舟车不通,人民稀少,土货不出,外货不入”。集市是居民进行交易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的说,临近春节的集叫做“年集”,年集孩子愿意去,可以随大年们买些玩具。集多以五日为期,例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逢五排十,我们老家费县上冶是逢一六,到现在我们那儿还有句歇后语说:初一集----没赶(敢)的。到集市上进行买卖交易称为“赶集”。集市结束,称为“散集”。一般大集从上午至下午,小集至中午即散。亦称“赶会”、“赶山”,多于春初和秋末在庙宇所在地举行,会上一般有戏剧演出或其他娱乐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进行贸易,有的并来烧香拜佛。旧时蒙山泰山行宫每逢“三月三”、“九月九”庙会,士女云集,熙熙攘攘。至今,蒙山万寿宫、明广寺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五仍举行庙会,人山人海,热闹空前,今年我们地区河东区在太平街道办事处的影视城举办了庙会。 民间秧歌 这是临沂重要的社会文化品牌,我们临沂三区驻地相对多一些,已经延伸到了全市城乡、社区、基层和广大农村。民间秧歌会的举办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推向高潮。我市兰山区苗庄社区的老年老年健身秧歌队、女子威风锣鼓队、摩托车特技表演队等蕴含传统文化特色的沂蒙民间表演,每年春节前后让市民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特别是无极健身球保健操融运动健身、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于一体,既锻炼了身体,又给观众美的享受。 戏曲

浓郁的民俗文化教案

课题第六课浓郁的民俗文化1课时达州外国语学校-- 温艳茹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四川浓郁的民俗文化,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图文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四川浓郁的民俗文化,增强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感。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感。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方法和手 段、改进建议) 一、导入 今天我们班来了个外地同学,周末我们要带他了解咱们 四川的民俗文化。那么我们就暂定一个计划,这一天该怎么安 排。。。。请同学们说说能代表我们四川特色的有哪些? 二、新课讲授 1、行程一——川剧艺术 教师讲授: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可以说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川剧由昆曲、高腔、 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川剧中的三绝分别是: 变脸、吐火、滚灯。 给学生简单介绍川剧三绝,着重介绍川剧绝活——变脸, 播放视频——川剧变脸 教师讲授: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脸谱 中有颜色、文字图片等作为造型来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段 学生讨论:脸谱颜色代表的含义 总结:蓝色脸谱:举例窦尔顿。用蓝色来代表勇猛、 刚强。 红色脸谱:举例关羽。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员武将, 面色如重枣,性格是耿直忠义,是典型的赤胆忠心的红脸 形象。 黄色脸谱:举例典韦。是曹操手下一员勇猛、刚强且 凶猛的武将。黄脸有时也代表凶猛和残暴.

白色脸谱:举例曹操或项羽。具有君王的狡猾和奸诈。有时太监也用白脸,往往形容一些内心狡猾诡计多端的人。 黑色脸谱:举例张飞或包公。黑脸原意是形容面色丑陋且性情猛直的人,张飞的性格正好符合。包公用黑脸主要是由于传说中他面色黝黑且又用来形容他铁面无私的性格。 还有;例如:牛皋脑门上写隶书“牛”字;李逵脑门上写隶书“李”字;阎王脑门上写楷书“阎”字;人们常说“脸就是招牌”,脸谱起到了介绍剧中人物的招牌作用。 学生活动——做一做:尝试设计包公脸谱。 学生展示:设计完成的包公脸谱。 2、行程二——四川美食 教师讲解:川菜是以成都、重庆两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川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说一道自己最爱吃的川菜。 总结:著名菜品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盐烧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蚂蚁上树、灯影牛肉、蒜泥白肉、樟茶鸭子、白油豆腐、鱼香肉丝、泉水豆花、盐煎肉、干煸鳝片、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水煮肉片和水煮鱼、辣子鸡、烧鸡公、芋儿鸡和啤酒鸭、泡椒鸡杂、泡椒鱿鱼和泡椒兔干锅排骨和香辣虾等。 课后实践:请同学们回去学做一道川菜。 3、行程三——川茶飘香 教师讲解:中国是茶的故乡,底蕴丰富的茶文化一脉相承,渊源流长。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思想精髓,尤其将儒家的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巴蜀大地将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演变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四川茶文化。而在四川,茶馆不仅仅是喝茶的地方,这里更是四川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而茶馆里面还可以欣赏茶艺表演。让我们共同欣赏咱们盖碗茶长嘴壶的茶艺十八道。 播放视频——长嘴壶茶艺表演。 学生思考:盖碗茶与普通茶杯相比,有什么优势? 学生活动:解密盖碗茶密语。 4、行程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民俗文化

论民俗旅游与民俗文化之保护 1.民俗与民俗文化的变迁 1.1民俗旅游的现状 1.2民俗文化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3民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关系 2.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 2.1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村的影响 2.2舞台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3娱乐化庸俗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4外来文化与民俗旅游村寨文化的互动 3.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 3.1建立生态保护区,走民俗生态之路 3.2加强宣传,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 3.3防止庸俗化、过度商业化和同化 3.4提高民俗旅游管理者的文化素质 3.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结论 摘要 民俗文化,是依附着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它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在民俗旅游开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民俗文化也遭受到破坏,保护民俗文化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美丽的黔东南生活着苗族侗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古朴神秘的民俗文化丰

富多彩,成为民俗旅游开发的热土。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大等原因,黔东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民俗旅游村,旅游的商业化、舞台化、娱乐化等破坏了民俗文化的健康传承,民俗文化逐渐退化、衰微甚至消亡。民俗文化一旦消亡就难以恢复,因此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我们既要保护民俗文化又要开发民俗旅游,使保护和开发和谐发展。 1.民俗与民俗文化的变迁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方式。[1]民俗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精神方式,民俗文化同时起着连接本民族,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形式,一种民俗一旦形成,就对本民族的生活形成重要的影响。民俗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民俗文化的变迁,变异性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民俗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迁。民俗是靠语言和行动传承的,这种方式决定了民俗在历时的和共时的传承过程中,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而做出的相应变化。 很少有一种文化能够拒绝变迁,拒接变迁也就也就是意味着文化的停滞、衰微、消失,已经消失的或者正在消亡的文化,其实就是拒绝变迁的结果。[2] 1.1民俗旅游的现状 如今民俗旅游在很多地区搞得热火朝天,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更是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极力推崇。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民俗文化在旅游当中受到了冲击,甚至消亡,从而保护民俗文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探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发展,以及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的生存之路,成为广大学者关心的问题。我们关注民俗文化,也关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不但要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更应该关注其

《浓郁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浓郁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了解四川浓郁的民俗文化,感受浓浓的川味。(重点)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的水平,使学生对四川民俗文化有深刻的感知。(难点) 3.联系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四川,立志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遗产的精神。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巴蜀古国孕育了很多文化伟人,我们为之深感自豪,并深受激励。四川不但可爱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物产丰富,有数不尽的风景名胜,瞧不够的川剧绝活,尝不尽的美食佳肴,道不完的民俗风情。提到我们的家乡四川,你脑海里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是什么? 生:麻将、火锅、茶馆、熊猫…… 师:对,要说的太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四川浓郁的民俗文化! (二)感受民俗,体验“茶”文化 师:有同学肯定会好奇,何谓“民俗”? 生1: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 生2:民俗就是地方的风情…… 师: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它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些关键词都能体现四川的民俗,它构成了四川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 师:在外地人看来,四川人的生活是非常闲适的,悠闲的,用我们四川话来说就是啥子? 生:好耍 师:对,四川人太好耍了,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最能体现四川的“好耍”? 生:茶馆…… 师:对头,四川茶馆多,据说坐飞机途径四川的人,在飞机上都能听到茶馆里面搓麻将的声音。他们一边搓麻将,还要一边要喝茶。提到茶,你们知道哪些茶呢? 生:铁观音,普洱茶,西湖龙井,碧螺春,毛尖…… 师:众所周知,最出名的铁观音出产于福建安溪,普洱茶产自云南。但是,四川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早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赞誉。茶、茶馆,在四川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你们知道四川出名的茶有哪些吗? 生:竹叶青、蒙顶甘露(蒙山茶)、青城雪芽…… 师:四川是产茶大省,也是消费大省,所以我们的同学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品尝下我们家乡出产的茶,支持家乡的茶业。那四川人在茶馆里面用什么喝茶呢? 生:杯子、盖碗…… 师:老成都人喝茶都是在老茶馆里,不是用杯子喝,而是用的盖碗,俗称“盖碗茶”你们有谁见过? 生1:没见过

中国民俗文化3则

中国民俗文化 1、旗袍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中华民放牧传统艺术、为国际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妇女代表服装。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30年代——黄金时代(i)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40年代——黄金时代(ii)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80年代后辉煌难再。 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

沈从文的民间民俗文化

沈从文的民间民俗文化 09级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刘锐099038 摘要: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是一个具有土家族血统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土家族文化传统的作家,他以湘西民间优秀文化精神及城市下层民众的优秀品德为参照观察“现代”文明,从而发展了自由主义的保守性,成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家。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描写,通过过一个故事的叙述来体现出自己深刻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沈从文眼里所看到的社会民间的生活形态。 关键词:沈从文民间文化湘西民俗文化 说到沈从文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关系。“文化保守主义”的主旨是指那种立足于传统文化,力图融合古今,也有选择地吸纳外来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倾向或思想派别。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政治上可以很进步、很革命,甚至十分激进,但对待民族文化传统却很谨慎。沈从文自身是土家族人,出生于湘西,受到湘西文化的影响,其个人的文学作品风格也将这种文化融入其中。尤其是受到当时历史客观环境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的湘西自治运动,在使沈从文心中原有的湘西民族的自主自由精神自觉化的同时,也给了他以“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并从此构成了他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民族文化基础。到北京后,一方面是北京的文化自由精神与丰厚传统文化的培育,使他有了“京派”风度;另一方面是自己生活的困苦,加上湘西人的固执,又使他形成了“乡下人”的精神气质。正是这二者的结合,使他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使他成为“京派重镇”。因此,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更多的是侧重于在城市下层人民的体现。 沈从文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们需注意的是,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从其对都市生活的小说中我们看得出来沈从文对都市民间生活的一种反思。他描写了在他眼中所呈现的都市民间生活文化。如《第二个狒狒》、《如蕤》、《八骏图》等,沈从文在用自己的文笔描述这些都市民间文化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与讥讽。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民:相对于官府而言的民间和广大的民众;俗:相对于国家制度而言的自发形成而又被长久共同遵循的生活习惯。民俗:在广大民众中自发形成、世代相因、共同遵循的各种生活和信仰的习惯与规范。 民俗文化广角镜: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的文化事物和现象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文化,也是创造一个国家和民族高雅文化〔精致文化〕的基础。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社会生活之中,又世代相习传承于民间社会生活之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民俗文化并不等同于某些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它既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才具有的“土特产”,而是遍布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民间文化现象。民俗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受到民族居住区的自然环境的制约。(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2、民俗文化的形成于满足的社会发展,生产水平、经济特点和经济条件呈同步状态。民俗不是法,在人民生活中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民俗的形成与传播:地域的原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经济的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的原因统治阶级从阶级利益出发,改造旧民俗,引导创造新民俗。宗教的原因某些宗教教义和仪式,逐渐演变为民俗事象。 民俗特点:地域性任何民俗都是在具体的地域中,受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社会生活的影响而产生、发展和演变的,都要表现出厚重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族性受到民族地域、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社会结构、民族心理、民族语言等多方面的制约,形成民俗的民族特点。社会性民俗的创始是集体的、社会性的;其传承、传播与演变也是集体的、社会性的。不被广大的民众所认同并共同践行,不能称为民俗。共通性民俗虽然因地域、民族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另一方面又会因生活环境的相似、心理上的共性等而产生共同民俗的因素。稳定性与传承性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存在是较为长期稳定的,所以由此产生的民俗也是长期稳定的;又因相对稳定而世代相因相习。 扩布性与变异性某一种民俗的传播往往不仅仅是超越时间的限制,而且也会突破地域的范围。(春节、圣诞民俗分类:人生民俗:人的生命过程各个发展阶段的礼仪习俗生活民俗:人类生存形式的习俗。(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生产民俗:人在世世代代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民俗 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民俗在使每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变化中所起的教育作用(二)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三)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个体的行为与思想,使之保持使群体巩固和社会稳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四)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事象中的各种娱乐活动,使社会成员产生快乐和愉悦的心理,调节生活规律。 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我国传统成年礼称为冠礼、笄礼,可以上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周朝在我国文化史上扮演了集大成之地位,并有树立典范的作用。《仪礼》是现存记载先秦各项礼俗最完整的经典,其中详载各种国家社会礼仪及个人与家庭礼仪。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 冠礼又有哪些仪式,又如何进行的呢?《仪礼》首章便是士冠礼,详细地记述了古人戴冠的礼法和制度。其中包括举行冠礼的各项准备,举行冠礼的过程,各种冠礼的变例及宾主所致辞以及冠礼的意义。一)冠礼准备:首先看举行冠礼的地点选择在祖庙,这是一个庄严肃穆 而繁杂的过程:先是庙前占卜,选定吉日。二)冠礼过程及致辞:第二天清晨,冠礼在庙中如期举行。各类服饰特别讲究而细节一丝不苟。①祭天。②祭地。③宗庙之祭。④上字框(结婚上大名)笄礼:古代汉族女子成年后,要身着汉服,挽起发髻,插上发簪,以行笄礼。笄,即簪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完整版)陇南民俗文化

陇南民俗文化 陇南民俗风情淳朴浓郁。多民族相处融合、共同开发陇南的历史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陇南社会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化的地域特色。既有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交汇,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深受史学界关注和游人青睐。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白马人都要带上香柏、龙达,走出山寨, 走上山头,敬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山寨平安吉祥。《池歌昼》充 分展现了白马藏族的能歌善舞,白马人最负盛名的舞蹈是面具舞, 又称“池歌昼”、“鬼面子”,是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 今的一种民族舞蹈和传统祭祀活动,具有祈福消灾的意义,旨在为 村民除恶驱邪,祈求吉祥,整个场面古朴豪放,庄重热烈,既富有神秘气息,又充满了浓厚的娱乐色彩。《火圈舞》是白马人休闲或者节庆时最常见的舞蹈,它用独特的形式把迥然不同的两个自然物火与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歌为火而亢奋,火为歌而增辉,男女老幼手拉 着手连成一个大圈,围着熊熊大火歌舞,边舞边唱,气势磅礴,粗犷奔放,构成一幅完美和谐的民俗舞蹈画卷。场面庄重热烈,既有神 秘的宗教气氛,又充满浓郁的娱乐色彩,极具历史和民俗研究价值。 由宕昌羌和吐蕃民族长期融合而成,现居住在宕昌官鹅和新城子乡的藏族同胞,其宗教活动“陆定意姿格”和敬山神舞蹈热烈、奔放,充满原始宗教的淳朴、神秘。还有粗犷的“两当号子”,舞姿别致的武都“高山戏”,文县的“玉垒花灯戏”以及西和的七夕“乞巧”风

俗活动等民间文化形式,异彩纷呈尽显民族风情,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笔潜在的宝贵财富。 陇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含南国之灵秀,有具北国之雄奇,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武都万象洞,人称北方第一洞。洞内钟乳石万象林列,琳琅多姿,步移景换,如入仙境,不愧为天然造就的地下园林。文县北部的洋汤天池,九曲十八弯,方圆40里,奇峰竞秀,天水一色,终年水面明清如镜,是国内有名的高山明珠。成县鸡峰山,森林茂密,竹秀花奇,奇峰胜景,美不胜收。徽县三滩的原始自然风貌,为九寨沟风光的绝好延伸。宕昌大河坝及官鹅沟森林公园,古木参天,清泉幽谷,有鬼斧神工之妙。康县阳坝茶林碧绿,棕榈当风,成为陇上江南的缩影。 陇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资源丰富。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是当年红军北上的决策地,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成为人们缅怀先烈、继承红军精神的革命圣地;《西狭颂》摩崖石刻,以方正、雄浑的汉隶真迹而成为蛮声中外的书法瑰宝;祁山武候祠,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前线指挥部;大堡子山秦公西垂陵园,出土的大量铸有铭文的青铜器足以证明,这就是“秦皇故里”;位于西和县境内的仇池国遗址,系华夏人文初祖伏羲的出生地…… 陇南独特的民俗风情,深受游人青睐。白马藏族同胞最具特色的婚礼和盛大节日活动“池哥昼”(面具舞),场面庄重热烈,神秘的宗教气氛,充满浓郁的娱乐色彩,引人入胜;藏族同胞的“陆定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