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俗风情
- 格式:docx
- 大小:30.13 KB
- 文档页数:6
温州文化习俗永嘉四灵:代表人物(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现存最早的描写江心屿的诗。
《登江中孤屿》东晋谢灵运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1、①被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
②温州百姓本着对生活的热爱,逢年过节都有要制作当令的小吃来供神祭祖、招待客人、犒劳一家老少。
元宵节炒槐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吃汤圆,过年时更要捣年糕、炊松糕、炒炒米,日子过得滋润红火。
③温州传统宴席上要上什么菜肴以及上菜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讲究。
一般要有八个盘头或十个盘头;分岁酒必须要有年糕,取其“年年高”之意;生日宴、寿宴一定要有长面,俗名“长寿面”;宴席的最后一道大菜一定要是整条鱼,寓意“年年有余”、“有头有尾”2、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社会、投向历史。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分)(1)温州山清水秀,景观多姿,名山秀水遍布全境。
请仿照示例,介绍一处家乡景观的特点。
示例:洞头岛美,美在滩佳,美在壁峭,美在鱼儿丰。
仿句:雁荡山美,美在洞悠,美在峰奇,美在溪水秀(2)总有一些习俗,勾起我们美好的记忆。
瓯绣,是温州的传统工艺,早在唐宋时期,温州民间就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风俗。
你从诗句中读出了什么信息?(2分)答:温州妇女从小就学瓯绣这门手艺。
(或:温州民间重视瓯绣这种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3)民俗温州中谈到,每逢四季八节,温州的岁时风俗丰富多彩。
像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情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
有人认为这种习俗不好,你的看法呢?请说说理由。
(2分)答:很可惜,这些民俗包含着浓农的人情味道,有一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要尽力保存。
或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的东西肯定会被淘汰,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风尚。
(正反面,言之有理即可)3、根据规划设计,温州新火车站的广场上将立一个名人塑像。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拦街福汉族祭祀旧俗。
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
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
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
《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
此俗已废。
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
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
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温州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温州端午节:龙舟比赛、踩高跷和吃粽子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之一。
在温州,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龙舟比赛、踩高跷和吃粽子。
这些风俗活动不仅是温州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龙舟比赛:传承千年的民俗竞技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为盛行的活动之一,是中国的传统民俗竞技。
据传,端午节的龙舟比赛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将领屈原在被贪官污吏陷害后自尽投汨罗江。
楚国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捞尸,以示哀悼和纪念。
为防止鱼虾蛇蚁等水中生物啃食屈原的身体,人们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粽子扔进江中,而后又在江中划龙舟寻找屈原的遗体。
这一传说被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成为端午节龙舟比赛的源头。
龙舟比赛是一项集体竞技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在比赛中,选手要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划完一定距离,这需要运动员们全身心的投入和协作。
在比赛现场,观众们可以欣赏到龙舟的壮观、选手的激情和团队协作的力量,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二、踩高跷:独特的民俗游戏踩高跷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民俗游戏,是温州人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
踩高跷起源于古代的民间活动,是一种通过比拼踩高跷的高低和稳定性来展示个人技能和勇气的游戏。
参与者要站在两根高约一米的竹子上,步履稳健地前行,中途还要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舞蹈等。
这项游戏需要技巧、平衡力和勇气,因此备受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的喜爱。
踩高跷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各种传统文化因素,如舞蹈、音乐、服饰等,成为了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游戏。
在温州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踩高跷比赛和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这项独特的民俗游戏。
三、吃粽子:传统美食的文化传承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是一种既方便实用又富有文化内涵的食品。
温州的非遗文化温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口头、行为或实践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温州的非遗文化形式多样,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民间传说、民俗节庆等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温州的非遗文化。
一、传统手工艺温州的传统手工艺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银饰”和“温州剪纸”。
温州银饰是指由纯银或银合金制作的首饰,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被誉为“东方银艺之花”。
温州剪纸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折叠等方式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图案。
温州剪纸的特点是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被誉为“东方剪纸之乡”。
二、音乐舞蹈温州的音乐舞蹈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民歌”和“温州龙舟舞”。
温州民歌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温州龙舟舞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模拟龙舟比赛的场景,舞蹈动作热烈、生动,具有强烈的节日气氛。
三、民间传说温州的民间传说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鬼话”和“温州神话”。
温州鬼话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灵异传说和鬼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温州神话则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神格化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和地方特色。
四、民俗节庆温州的民俗节庆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龙舟节”和“温州葛仙米节”。
温州龙舟节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期间举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温州葛仙米节则是温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葛仙米这位历史名人,也是一种展示当地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场合。
温州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温州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非遗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温州的非遗文化。
温州丧事风俗一、“轮亲”文化温州的丧事中存在一种独特的“轮亲”文化,它是士族、商家家风和地方风俗的综合混合,是温州得以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属于温州特有的文化现象。
轮亲又名“亲述”,是在丧葬过程中举行的一种活动。
丧事期间,就近的亲属和朋友要到家属家中,亲属们、长辈们以及朋友们反复表达对病人及家人的思念和慰问。
它既像拜佛,又像叙旧,或像一场特殊的抒情诗会,是亲友在死亡的面前间述痛楚的一种形式。
轮亲是温州丧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低级聚会中还是在非正式的丧事中,都要行轮亲。
它温润的友爱为丧家的悲伤添上一抹温情,把家人们团结在亲情的丝绸中,也把家人和朋友们连接在一起,它正是这个地区共有的特色文化,是温州人民百折不挠、友爱深厚的精神支柱。
二、加开葬节温州人守着一种特殊的丧葬仪式,叫做“加开葬节”,它也是温州丧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开葬节”是指在殡仪馆开丧的第二天再次对死者进行开棺、下葬,也叫做“重开葬节”,是一种迎送死者和看护死者的宗教典礼,其目的在于让死者能放心地“过去”,应付一路。
在温州地区,进行加开葬节时,一般都要摆放着一张整齐的桌子,上面会摆放着死者最爱最擅长做的传统小吃和他最喜欢喝的饮料。
同时,还会摆放比较重要的物品,象征着他最爱的闲暇时光。
在孩子的灵柩前,人们还会摆上面包、水果等宗教祭祀用品,表达人们的深情。
三、斋戒和挽旌温州的丧事还有一些特殊的仪式,例如守孝者斋戒,它是在丧事的主要仪式之一。
守孝者斋戒应遵守佛教礼法,要发誓放弃肉食,由厨房人员在祭坛搭建的桌子上摆上僧食,用于孝子或孝母等家事之日而守斋,当中可以有饭、汤、切饼、抬牵等特色美食,有利于身心回复,也是展示家庭文化的一种方式。
另外,在殡仪馆里还会办挽旌、挂告、悬木和烧仪等,以此来追思尊亲,并告知他人来参加行礼。
整个丧事过程一般会持续两天或一天,由家人和好友共同完成各项礼仪。
此种丧事仪式及习俗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温州人民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忠诚之情。
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温州过小年,民间传统活动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象征全家团圆的拜年庙会、守岁的家宴、祈福的过年灯会、喜迎灶王爷的家乡舞、年终凶猛的乱棍舞等。
一、拜年庙会温州过小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拜年庙会,即“入福神宫”。
拜年前,主路灯会出现多彩的“金贴”,个个灯光闪烁,颇具视觉刺激。
小孩子妈妈们会精心帮他们打扮,衣着整齐的小孩子们,手拄着勺子,伴着对灶神的歌谣,拜年庙会热闹非凡。
到了拜年庙会,守岁的家宴也随之展开。
拜年���会上,会有各种面食、蔬菜、水果等食物摆放,住家为迎众里灶,香火迷人,分福气洒入众家,活色生香。
拜年庙会期间,各家里会安排贴春联、悬灯笼等活动,酝酿一富足多彩的年庆气氛。
二、守岁的家宴家宴是守岁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过小年的内容之一。
来宾可以先在家里拜访家人,再前往比较远的亲人前去朝拜,在一起品尝家宴,一家人欢喜、润物无声。
温州守岁家宴,一般会集客于家中,客人有上大人、同龄人和小孩,都是童叟无欺的热烈气氛,彼此面对也夹杂着知心的笑脸和拥抱。
家宴菜肴也是精致考究,不乏有“机腹”、“青醋鱼”等新鲜小吃,夹杂着酒和水果等,一家人會吃着宴客大餐,聊着家里的事儿,传达着一份家庭关系的可贵和温暖。
三、祈福的过年灯会灯会是过小年最富有盛情的活动,被业界称之“故乡新灯”。
每到小年,温州夜晚会挂上彩灯,银装素裹的街道似乎更加华丽动人,当地人会买一枝“新灯”,祈愿家庭幸福安康;许多商铺也会利用节日的气氛,装饰“开门红”,以吸引来访者。
小小灯会期间,节庆非凡,街道灯柱灯笼,映衬着激昂的音乐,小孩子们手拿着新灯、走街串巷,祈福收货,庆祝幸福欢腾。
同时,还有庙会上彩旗高扬映衬上空,好开心的气氛驱走了一切烦恼。
四、喜迎灶王爷的家乡舞温州过小年,还会有一种独特的家乡舞活动,叫做喜迎灶王爷。
排练的舞蹈持续几个星期才告完毕,揭开舞台帷幕,便是静谧宁静的家乡舞,整个场地座无虚席,在激昂奔放的舞曲中,节拍高低抑扬,前纵后衝之势,使人情不自禁跟着节拍起舞,现场好似一座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大歌台,灿烂夺目,别有一番另人动容的效果。
温州的民风民俗
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
温州人注重礼节,擅长商贸,以及重视家庭,这些特点在民风民俗中
得到了体现。
温州人的婚礼非常讲究,一般都在农历七月举行。
新娘穿着传统
的红色婚礼服,新郎则穿着黑色长袍,头戴花环。
在婚礼当天,新娘
一定要将红色的“离乡泪”放在衣服兜里,表示将来无论身在何处,
依然牵挂着家乡的父母亲人。
温州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如演唱会、戏曲表演、舞蹈比赛
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鼓浪屿大戏,也被称为温州大戏。
温
州大戏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盛行,其技艺和表演形式独具特色,受到
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温州人所擅长的商贸活动,也在民俗文化中有所体现。
每年的双
十一购物节期间,温州的商家纷纷推出各种特价商品,吸引了大量的
消费者。
此外,温州人非常注重货真价实,不喜欢做虚假宣传,这也
让消费者愿意信赖和支持温州的商品和品牌。
总之,温州的民风民俗是一个体现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社会风貌、民俗传统、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的重要载体。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发扬,不仅是温州人的骄傲,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爱和传承。
温州的民风民俗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在长期的发展中,温州人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民俗反映出温州人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温州民俗。
一、花烛节花烛节是温州传统民俗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温州各地的村庄、社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放放烟火、吃吃美食、赏赏花灯等,还有传统的“踩板子”表演。
踩板子是一种民间舞蹈,一队人手持扁担,在板子上跳跃,配合鼓乐和歌声,非常热闹有趣。
花烛节的起源并不清楚,据说是源于道教传说。
不过,无论起源如何,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温州人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他们喜庆豁达的精神。
二、状元洞状元洞是温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也是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
状元洞是一处古代科举考场的遗址,这里曾经是清代乡试的考场,至今保存完好。
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地还会举行状元洞文化节等活动。
状元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因为战乱,福建省的科举考场被迫迁至温州。
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温州一直是全省乡试的考场,状元洞成为了一个承载着温州科举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
三、慕容故里慕容故里位于温州市泰顺县,是中国东南地区唯一的鲜卑族文化遗址。
据考古学家考证,慕容故里是北魏时期慕容氏部族的居所和部落社会的政治中心。
慕容故里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如慕容部赏金牌、石雕贵族墓主人像、古琴、田野铜人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慕容氏部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北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寿康节寿康节是温州年节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日期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这个节日是温州人祈求健康长寿的传统节日,与“吃长寿面”等风俗有关。
在寿康节当天,人们会准备各种糕点、饼干等食品,从家人到街坊邻居都会互相拜年,祝愿对方健康长寿。
此外,在寿康节还有一种特别的游戏——“切蛋”,参赛者手持一把小刀,将鸡蛋剥开,用虎口夹住一个半个的鸡蛋,然后互相比拼,看谁拿到的破损程度最低。
温州民俗风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
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
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文化艺术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
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
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
温州曲艺基本上永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
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vcd。
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
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
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
古迹访踪不用多说,看官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看温州地区的古桥梁、古屋、古塔、古寺院、古城墙等。
温州也有许多廊桥,不过没有美国那桥有名罢了。
如果你是温州人,也应该看看!古代建筑温州城郭雄伟,民居稠密,殿寺古塔峥嵘挺秀,又有各式各样坊表、桥梁、古井,散布城乡各地,古代建筑遗产颇为丰富。
言城郭,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东晋白鹿城,五代钱氏子城,乐、瑞、平、泰诸县城,以及明代金乡、磐石、蒲门、蒲歧、海安、永昌等抗倭城堡;言民居,有简单民宅,有合院式民居宅院,有黄淮、张璁等仕宦府第大宅,也有王叔杲等园林式别墅;言殿寺,以东晋永嘉崇安寺(唐称开元寺)为最早,此后代有兴建,规制日趋宏大,等等。
温州历史悠久的手工艺
温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温州木雕、温州鞋、温州剪纸等。
1. 温州木雕:温州木雕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唐代,发展至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
温州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主要特点是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细节精致。
温州木雕作品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寺庙、宫殿、家具、屏风、雕刻壁画等。
温州木雕是温州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 温州鞋:温州鞋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温州鞋以其精湛的手工制作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温州鞋主要以天然麻绳、棉绳和布料为材料制作,经过多道工序,每个鞋子都需要经过手工缝制和装饰。
温州鞋以其轻便、透气、舒适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中国鞋都”。
3. 温州剪纸:温州剪纸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唐代。
温州剪纸以其精湛的剪刻技术和丰富的创意而闻名。
温州剪纸通常使用黑纸或红纸,通过剪刻和雕刻的方式,将各种生动的图案和形象刻在纸上。
温州剪纸的图案种类繁多,包括动物、花草、人物等,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温州的手工艺传统丰富多样,体现了温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独特的民俗文化作文
温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孕育了许多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温州的龙狮文化独树一帜。
温州龙狮是一种融合了舞狮、舞龙和踩高跷等民间艺术形式的综合表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每年农历新年期间,温州大街小巷都会上演精彩的龙狮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的驻足观赏。
温州地区盛行"做生理"的习俗。
所谓"做生理",就是在新年期间,全家人一起包馄饨,寓意团圆美满。
温州的馄饨皮薄馅大,口味独特,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家人们边包馄饨边聊天,其乐融融,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
再者,温州人非常重视"开平安"这一民俗活动。
所谓"开平安",就是在新年伊始祭拜神灵,祈求一年平安顺利。
温州各地的"开平安"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舞狮、舞龙,有的是放鞭炮、烧香火,但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温州还有独特的"三月三"民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温州各地都会举行隆重的"三月三"庆典活动,祭拜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会穿上盛装,一家老小外出游玩、赏花、唱曲,其热闹非凡。
温州独特的民俗文化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追求,充满了人情味儿和年味儿,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温州的风俗有:
1、正月灯:农历正月,辞旧迎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度春节。
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的活动最热闹,各式民俗灯艺纷呈辉映,可谓“万家灯火不夜天”。
2、二月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温州人习惯叫鸢。
农历二月,风和日丽,正是孩子们野外放风筝的好时光。
3、四月四做做戏:农家最闲是四月。
所以在这个时节,剧团都纷纷下乡演出。
孩子们也最喜欢跟随大人去看戏,凑热闹。
4、五月五过重五: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温州人俗称“重五”。
民间过重五节,不仅要吃粽子、吃鸡蛋、插菖蒲,还有一项非常热闹的活动,就是划龙舟比赛。
温州民俗风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
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
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
文化艺术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
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
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
温州曲艺基本上永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
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vcd。
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
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
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
古迹访踪不用多说,看官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看温州地区的古桥梁、古屋、古塔、古寺院、古城墙等。
温州也有许多廊桥,不过没有美国那桥有名罢了。
如果你是温州人,也应该看看。
古代建筑温州城郭雄伟,民居稠密,殿寺古塔峥嵘挺秀,又有各式各样坊表、桥梁、古井,散布城乡各地,古代建筑遗产颇为丰富。
言城郭,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东晋白鹿城,五代钱氏子城,乐、瑞、平、泰诸县城,以及明代金乡、磐石、蒲门、蒲歧、海安、永昌等抗倭城堡;言民居,有简单民宅,有合院式民居宅院,有黄淮、张璁等仕宦府第大宅,也有王叔杲等园林式别墅;言殿寺,以东晋永嘉崇安寺(唐称开元寺)为最早,此后代有兴建,规制日趋宏大,等等。
至近代,由于西方建筑艺术的渗人,又出现了教堂、商场、领事馆等西式或中西合壁建筑。
温州建筑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普遍采用木构、砖石砌筑,同时石构建筑亦占相当地位。
石料主要有白石、青石和花岗石,建筑宏伟壮观。
建筑装饰广泛使用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堆塑等饰件,其中砖雕装饰,尤见地方特色。
饮食文化温州饮食在全国也小有名气,我认为不比广州菜差,除了一点,不象广州人那样什么都敢吃,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这方面没争先。
差点忘了,到温州吃海鲜可要小心你的肚子。
【端午节】明代,温州的端午节活动已十分丰富多彩。
“端午悬蒲艾于门,造角黍,黑饭以馈遗亲戚者。
以雄黄、菖蒲泛酒饮之,仍用以抹小儿诸窍。
复以色丝为索,名长命缕,系其臂足,煎百草为汤,老幼毕浴。
社庙备龙舟竞渡,几至旬。
”(《岐海琐谈》)龙舟竞渡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
永嘉水乡用以祈赛。
”温州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
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
”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
在宋时,还不是纪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
“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
”(清石方洛《且瓯歌》)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饮恨汨罗汪,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
”到明时,端午龙舟竞渡仍很盛行。
“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邻端午,好事都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竞渡之日,偏掠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
聚众鼓噪,闻事劫夺者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
及其斗胜夺(纟采),少有不平,鼓(木世)相击,损伤肢体,甚之损命者有之,构隙兴讼,伤财害民,就与有(足俞)于斯哉。
”(《岐海琐谈》)清时,斗龙舟更加广泛流行。
据清赵钧《过来语》记载:道光六年(1826)五月初四,瑞安县城端阳节的活动:“本岁闺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舡,游人更盛。
初四日,余与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竞渡,士女四集,几至舟不可行……”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
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阳江南则是四月初一。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
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
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
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现在这些习俗都没了)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
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
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
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
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
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
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
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
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
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
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
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
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
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
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
(现在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
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
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
”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
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
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
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
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
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
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
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
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
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
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
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
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
(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
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
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划龙船本是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过去由于旧社会恶习相沿,常因“构怨之村,则藉赛舟之名,彼此武斗,伤命涉讼者往往而有”(这就是现在政府不大提倡龙舟赛的主要原因,现在械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由于外出经商的人太多,龙舟赛的规模大不如以前,政府应该加以组织和引导,以免这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消失,这也是旅游开发的一大潜在项目。
温州市于2000年已经禁止民间赛龙舟了,此举无疑象是因噎废食!)。
解放后已逐渐去掉迷信和械头号等不良习俗,经过组织管理,已成为提高人民体质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吃重午粽在明代,该日,“造角黍,以馈亲戚”。
角黍,即棕子,民间的制作法是:以箬叶包糯米放在水中烧煮而成。
以纯糯米包成的,称为米粽;有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小豆的,称为豆粽;亦有在糯米加入蕃薯(以鲜蕃薯刨成丝,剁细)的,称为蕃薯粽。
还有一些农户特在纯糯米中嵌进少量红枣、金丝蜜枣或莲子等,以增加风味,包粽子用的箬叶是箬竹的叶。
箬叶包成的粽子,既无毒,且有清香之味,食之宜人。
束缚粽子的绳子,一般用棕榈叶片。
此叶片烧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
粽子的形状,多以四角为主,称为角粽,亦有戏作螺旋形的,称为“袅脚粽”。
温俗规定,一般是四十个粽扎一把,内有一个特大的叫“粽娘”(一升米做四个);又有一把特小的叫“子孙粽”(一升米做十个);普通的叫“新庚粽”(一升米做六个),是分送亲友邻居的。
粽子有两种,上品是馅肉粽、白糖莲子粽;其次是蚕豆粽、槐豆粽、白粽。
后者是用早稻秆或豆秆烧灰,取汁浸而煮之(最大特色),通过热水淋掉碱质后即成,俗称“淋粽”。
有的地区午宴以粽子为主食。
菖蒲酒和草头汤在明代,该日,民间“煎百草为汤,老幼皆浴”。
至清代,皆以菖蒲、艾蒿之类,煎汤沐浴,叫“草头汤”(亦称“蒲汤”)。
据说洗了可消毒去秽,使人不染痢疾。
在苍南,则采五种药草(三张白、水杨梅、蜻蜒花等),与鸡鸭蛋同煮,称“午时草”。
其汤供小孩沐浴,浴后以雄黄点额,涂其手脚心,然后吃蛋,也有把草蒲切成碎片,浮在雄黄烧酒杯内,叫做“蒲酒”,也叫“蒲觞”,吃了可以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