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犯罪的法定分类 • 1、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 2、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 3、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 4、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 5、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 二、犯罪构成 • 1、构成要件理论之历史沿革 • 构成要件本来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纠问 程序中的“constare de delicti”,即“犯 罪的确证” 。1581年法里那休斯将所实施 的犯罪的外部形迹,以及对于证明行为有 用的所有客观事实命名为“corpus delicti” (犯罪事实)。 • •
•
法益侵害说强调生活利益与单纯伦理秩序的区 分,认为刑法只能处罚侵害法益之人,而不能处罚 单纯违反伦理秩序而没有侵害法益的人。法益侵害 说在日本则得到平野龙一、前田雅英的支持。目前 为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的通说。 • 法益侵害说的基本价值观、国家观与刑法观表 现为:立足于个人主义及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国 家是以人为基础而存在的,人的存在本身即是目的 ;为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可能少地限制 个人自由,对国家权力必须尽可能多地进行限制; 代表国家权威与规制的刑法,也应当限制处罚范围 。
第四章 犯罪与犯罪构成
• 犯罪与犯罪构成之区别 • 1、犯罪是解决“什么是犯罪”的问题, 也就是犯罪的本质、概念。 • 2、犯罪构成则回答:犯罪是怎样成立的? 它的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法定条件?也就是要 解决成立犯罪的具体标准和规格问题。 • 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的一系列条件之综合, 是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也是区分此罪与彼 罪的具体标准。 •
• •
(2)法益侵害说。 法益侵害说是由J· M· F· Birnbaum最先倡导的。 黑格尔学派通过论证犯罪是对法的本质的侵害,以 及区分犯罪的保护客体与行为客体,推动了法益概 念的形成。法益侵害说后来得到宾丁与李斯特的继 承和发展。李斯特指出“法益,是法所保护的利益, 所有的法益都是生活利益、个人的或者共同社会的 利益;产生这种利益的不是法秩序,而是生活;但 法的保护使生活利益上升为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