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课文知识点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二、理解词义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三、问题归纳

1.“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

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本题运用前后词语(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第16自然段中举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从而证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

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课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照应前文,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作出了如下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结尾通过大量分析得出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6.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不仅没有离题,反而还能提示读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文章内容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好。

7.《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两文的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相同,严密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

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但第一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而第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

四、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为说明对象,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材课后习题

一、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二、示例:《被压扁的沙子》在文章一开头,作者便提出了问题,读完这段文字,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末了的话题。接下来,作者引述了1980年的一则报道,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之后,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这些说明排除了“火山说”,并为“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分析后,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运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板块构造”理论是相联系的。“海沟的形成,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这一现象与“板块构造”理论相关联。

五、示例: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然而,这些爬行动物却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有权威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小行星撞

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在久远年代形成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 识点及教案 【导语】《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里面的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恐龙无处不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 你喜欢读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吗?阿西莫夫是这方面的“大腕儿”作家,其作品涉及众多的科学领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批注]这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合课文理解: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的结论并不难,二者之间的联系容易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的关系很少有人能想到,作者以科学家的敏锐思考了其内在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前者成了支持后者的有力证据。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批注]“毫无疑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毫无疑问”突出了科学发现的确凿性,不容置疑,也是语言准确的体现。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批注]“漂移”与下面的“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多用于无生命的东西;“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多用于有生命的东西。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所以只能用“漂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批注]既说明了板块学说对解释绝大多数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又没有将科学问题绝对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1 知识 1.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 和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 ”。 2.读准下面加点的字词。 骨骼.( ) 漂.移( ) 地壳. ( ) 深渊.( ) 驮.着( ) 岛屿链.. ( ) 两栖.( ) 铱.( ) 潮汐. ( ) 硅.( ) 追溯.( ) 褶皱.. ( ) 劫.难( ) 鸟臀.目( ) 蟾蜍.. ( ) 衍.射( ) 携. 带( ) 3.理解下面的词语。 (1)遗骸:

(2)褶皱: (3)劫难: (4)致密: (5)追溯: (6)天衣无缝: 参考答案 1.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2.gé piāo qiào yuan tuó yǔ liàn qī yī xī guī sù zhě zhòu jié tún chán chú y?n xié 3.(1)遗留下来的骨骸。 (2)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3)灾难。 重点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5.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3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课文知识点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二、理解词义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三、问题归纳 1.“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 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本题运用前后词语(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第16自然段中举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从而证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学习侧重点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 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解说: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

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两篇课文语言平实,只要多读,就能理解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点拨 1.关于地壳运动。地壳是由 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层圈,和紧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体岩石组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课文原文: 恐龙无处不在 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 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 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 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在《被压扁的沙子》中,阿西莫夫通过对沙子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他运用了生动的语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沙子被压扁的场景。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对沙子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导我们思考身边常见事物背后的科学原理。 总的来说,阿西莫夫这两篇短文以生动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奥秘和魅力。阅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 作者借“恐龙无处不有”这一题目,运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肯定了恐龙到处都有的事实。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营造出一种富有悬念的效果:沙子会被“压扁”吗?如何才能将沙子“压扁”呢? 二、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其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 鸟臀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 杂食性。 潮汐: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褶zhě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 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二、主题概述 课文中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用“被压扁 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

三、文章结构 恐龙无处不有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出本文的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第二部分(第2—14段):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例,印证本文的主旨。 第三部分(第15段):写发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意义,照应开头,突出文章主旨。 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了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一直在为验证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4段):写只有受到外力强烈撞击,斯石英才会出现。 第三部分(第15—17段):写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撞击说”。 四、思考探究 1.《恐龙无处不有》的第1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开头提出论点,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这个现象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3.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理由一:因为人们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 笔记 本课主要学习了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和《机械生物的产生》。 一、《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 1.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即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命令,必须保护自身安全。 2. 三定律是基于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出发,但人类自身行为常常违反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3. 人类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但机器人是不会有利益冲突的,因为它们永远只会考虑到人类的利益。 4. 思考题:你认为机器人三定律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帮助?又会在哪些方面带来挑战? 二、《机械生物的产生》 1. 生命的来源始终是个谜,但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探索人造机械生命的可能性。 2. 机械生命可以模仿真实生命的各种形态和功能,甚至可以超越真实生命。

3. 机械生命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人类的恐惧和抵触,因为它们并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4. 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处理机械生命的权利和人类的利益。 5. 思考题:你认为机械生命的出现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和未来发展。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一直是科幻作品和哲学思辨的热门话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场景,而变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机器人作为一种非有机体的人造生命,其三定律的出现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和便利。尤其在现代产业和服务领域,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如自动化工厂、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完成重复性和高难度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体劳动的危险和劳累程度,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解决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机器人在火星和月球等行星上探测、勘测和采样,可以为人类的科学探索提供宝贵的数据。而在灾难救援和医疗领域,机器人也可以派上用场,可以搭载相关设备完成搜索、挖掘和搬运等任务,还可以替代医生完成手术和护理等工作,从而挽救更多人的生

(机构适用)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含答案)

(机构适用)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同步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其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主题概述 课文中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用“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 文章结构 恐龙无处不有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出本文的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第二部分(第2—14段):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例,印证本文的主旨。 第三部分(第15段):写发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意义,照应开头,突出文章主旨。 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了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一直在为验证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4段):写只有受到外力强烈撞击,斯石英才会出现。 第三部分(第15—17段):写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撞击说”。

字音词义 鸟臀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 潮汐: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褶zhě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理解词义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 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知识点汇总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

阿西莫夫短文2篇笔记整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中心思想: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段落划分 分成三段。 第一部分(1~6段),由在南极洲发现了恐龙化石引出本文的核心议题:“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 第二部分(7~12段),介绍“板块”学说。 第三部分(13~15段),再次点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学说的有力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中心思想 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论据,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某个星体撞击地球造成的。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5段),由恐龙的死因引出“被压扁的沙子”这一话题。 第二部分(6~17段),证明是“撞击说”揭示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小结: 1.说明的问题:证明是“撞击说”揭示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4.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5段),由恐龙的死因引出“被压扁的沙子”这一话题。 第二部分(6~17段),证明是“撞击说”揭示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2.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 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 举例子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3.是如何说明这个问题的? 通过写被压扁的沙子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说明这个问题的。

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以科幻题材为主,但更为重要的是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他擅长于将科幻元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通过对人性的描写来展示人类面对科技进步所面临的挑战。 在阿西莫夫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例如邪恶的机器人、时间旅行、异世界的探索等等。但这些元素并非阿西莫夫小说的重点。他更加注重的是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阿西莫夫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特殊的人物,他们面临着特殊的问题。例如《我,机器人》中的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娜,她面临着人类对机器人的偏见和不信任。而在《夜空中最亮的星》中,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出租车司机,他在和一位神秘女子的相处中,体会到了爱情和人性的复杂性。 阿西莫夫的小说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主,而对于科幻元素的运用则更加巧妙。他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展示了人类在面对科技进步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提醒了读者需要对科技保持警惕和理性的态度。 语文阿西莫夫短文笔记二:阿西莫夫的科幻思想 阿西莫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科幻作家之一,他在科幻领域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数量之多,更在于他对于科幻思想的贡献。 阿西莫夫的科幻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器人、基地、银河帝国。其中,机器人取代人类的问题是阿西莫夫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他将机器人设想为一种可以替代人类进行各种工作的生命体,并探讨了

机器人所带来的利益和危险。在他的小说中,机器人不仅能够执行各种任务,还能够拥有复杂的情感,甚至会对人类产生威胁。 基地和银河帝国则是阿西莫夫探索宇宙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他设想了一个银河系的三部曲,通过对银河系的探索和基地的建设,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变革。在他的小说中,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冲突和磨炼。 阿西莫夫的科幻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探索性,他通过对未来的想象和设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同时,他也通过对人性的描写,提醒人们对于科技的使用需要保持警惕和理性。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引言 阿西莫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幻小说家,他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对人类未来的深远洞察而闻名。本文将通过对两篇阿西莫夫短文的分析和笔记摘录,探讨他对未来科技和人类社会的思考。 第一篇短文:《机器人与心灵》 1.1 机器人的设计原则 •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机器人定律:1.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放任人类受到伤害;2.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违背第一定律;3.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但不能违背第一和第二定律。 •这些定律确保了机器人对人类的服务和安全性,同时也注意到了机器人的自我保护需求。 1.2 机器人心灵 •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必须具备心灵的概念,它是一种在机器人中嵌入的程序结构,用于保证机器人遵守机器人三定律。 •心灵使得机器人能够感知和判断行动的后果,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并避免发生可能伤害人类的行为。 1.3 与人类的关系 •短文中描述了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趋向和谐,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忠诚伙伴和助手。 •机器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 1.4 思考题目 1.机器人三定律是否足够保证人类的安全和利益? 2.机器人心灵对于保证机器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是什么?

第二篇短文:《未来社会的自动化》 2.1 自动化的发展 •阿西莫夫对未来社会的自动化发展进行了展望,预测了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人类社会的变革。 •自动化技术将取代很多重复劳动和危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2.2 对社会的影响 •自动化的普及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尤其是那些需要重复劳动的职位。 •需要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和教育改革,以帮助受影响的人们重新就业和适应新的技术环境。 2.3 机器人的道德问题 •随着机器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日益重要,需要开始探讨机器人的道德问题。•如何确保机器人遵守道德准则,对人类负责,将成为未来的重大挑战。 2.4 思考题目 1.自动化是否会导致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扩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机器人的发展是否会对人类的自我认同和社会价值观产生影响? 结论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展示了他对机器人和自动化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思考。机器人的设计原则和心灵概念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和保护人类,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和社会问题。未来社会的自动化必然会对就业和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教育改革。我们将迎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9.部语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9.部编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大全 【文学常识】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说明文文体知识】(二)(分散在本单元各章节,参看本专栏其他篇目) 五、说明文的结构(常用)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六、说明文语言: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此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修辞方法的运用、描写、修饰性词语的点缀,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明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字词积累】 1.字音: 遗骸(hái)褶皱(zhě)(zhòu)追溯(sù)陨石(yǔn)驮(tuó) 鸟臀目(tún)两栖(qī)动物潮汐(xī)大劫难(jié) 蟾蜍(chán)(chú)携(xié)带领域(yù)衍(yǎn)射 二氧化硅(guī)排斥(chì)骨骼(gé)漂(piāo)移流逝(shì) 天衣无缝(fèng )岛屿(yǔ)撞击(zhuàng ) 2.多音字: 壳:ké贝壳、外壳;qiào 地壳、躯壳、金蝉脱壳。 压:yā压力;yà压根。 漂:piāo漂流、漂浮、漂移;piǎo漂白;piào漂亮。 驮:tuó驮运;duò驮子(骡马等负载的成捆的货物)。 缝:féng缝纫、缝补;fèng缝隙、天衣无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