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后的故事》课程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成语背后的故事》课程资料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公共实践课
学分数:
总学时:
讲授时数:
课内实践学时:
任课教师:
联系电话:
课程简介:
前修课程: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开卷考试/半开卷/口试/写论文/作业/上机等
教材:
参考书目: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成语里面故事多》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第12课《成语里面故事多》。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大都来源于生活,言简意赅。
有些成语有一定的出处和来源,因此,成语背后都有一个丰富文化内涵的故事。
在这里就《成语里面故事多》一课分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教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说课,敬请指教!一、教材分析:《成语里面故事多》一课是集绘画、制作、审美、学习为一体的课业形式。
教材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通过了解成语知识以及背后的故事,并对成语故事进行整理和概括,用工艺制作、绘画或配饰表演等形式对成语进行艺术表现。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成语、表现成语故事的兴趣。
二、学生及媒体分析:中高段学生具备了不错的绘画基础和造型基础,感觉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而又精彩有趣的可见有助于本科的教学。
本科以成语故事图片为主,可以很清晰的展现出成语故事的准确意思,或夸张、或抽象、或概括等形式。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抓住成语的主要意思进行构思创作。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认识领域:(1)、欣赏成语故事艺术作品,增加对成语的认识和了解。
(2)、能够对成语故事进行恰当的艺术表现,发展创造能力。
2、操作领域:在描画中,能运用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的内容表现得生动有趣。
享受制作成功的快乐,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和创造,技法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耐心细致的好习惯,体验美术学习带来的快乐!教学重点:1、成语故事画的制作方法、步骤:教学难点:构图的合理性,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四、说教法本课包含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绘画知识的应用,总的来说体现了新课程所说的综合性学习的思想,涉及多个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师生共同欣赏,共同合作,共同评价,共同总结,建构气起自主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由静变动,新颖活泼;2、激趣引新,变幻无穷;3、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成语背后的演变》课程资料成语背后的演变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探索汉语成语背后的演变过程,了解成语的起源和发展,并掌握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
通过研究成语的演变过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你将能够:1. 温故知新:了解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2. 扩展词汇: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丰富词汇量;3. 增加理解能力:通过研究成语的演变过程,提高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4. 有效表达:学会正确运用成语,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课程大纲第一课:成语的定义与功能- 了解成语的定义,明确成语的独特功能以及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课:成语的起源与演变- 探索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了解成语的演变过程。
第三课:成语的分类与运用- 分析成语的分类方式,学会根据具体语境正确运用不同类型的成语。
第四课:成语与文化思维- 探讨成语与中国文化思维之间的关系,理解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五课:成语的正确使用- 研究成语的正确用法和例句,掌握运用成语的技巧。
课程要求- 每堂课后完成作业,进行相关练,巩固所学内容;-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其他学员分享研究心得和体会;-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核,检验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研究资源- 课程教材:《成语背后的故事》- 扩展阅读:相关成语故事书籍、互联网资源总结研究成语的演变过程是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你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祝你在研究成语的过程中取得进步!> 注意:本文档仅为课程资料,具体教学内容以课程实际安排为准。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十个成语及其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通过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2. 成语故事:精选与成语相关的故事,展现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成语的读音、书写、含义及其运用。
2. 难点: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寓意,学会运用成语。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讨论:分组让学生探讨成语的含义、用法及背后的故事,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句,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4. 课后实践: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成语。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成语及其来源,学习成语“画龙点睛”。
2. 第二课时:学习成语“掩耳盗铃”,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第三课时:学习成语“亡羊补牢”,进行分组讨论。
4. 第四课时:学习成语“守株待兔”,进行案例分析。
5. 第五课时:学习成语“刻舟求剑”,进行分组讨论。
6. 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成语。
7. 第八课时:进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8. 第九课时: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9. 第十课时:布置长期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成语。
10. 第十一课时:进行阶段性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1. 第十二课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查漏补缺。
12. 第十三课时:学习更多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3. 第十四课时:学习成语典故,深入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
14. 第十五课时:进行总结评价,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成语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成语背后地故事第一单元“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地莫逆之交去世时说地一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地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地高洁品格.√国以才兴,政以才举.人才对一个国家而言,极为宝贵.春秋时期鲁国人曾评价一个人说:“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这个人是指(管仲).√3.“一鼓作气”地典故发生在哪次战争之中?(长勺之战).√4.“一鸣惊人”地成语故事中地“主人公”是(楚庄王).√朋友对人十分重要,古人关于“朋友”地言论很多,“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段关于精彩地言论,出自哪位哲人之口?(孔子)√6.在能否给晋国借道这个重大问题上,大臣宫之奇与其国君地意见是不一致地.(对)7.晋国向虞国借道(两次)次,去讨伐虢国.√8.晋国先后灭了虢国和虞国,当他们拿回来自己以前地宝物时,却发现原先送给虞国地宝马已经死掉了.(错)√楚庄王即位前三年“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怠于政事,其原因是:(楚国面临内忧外患,楚庄王统治根基不稳).√楚庄王即位后“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日夜作乐,怠于政事,有两名大臣先后冒死进谏,后楚庄王幡然醒悟,罢淫乐,开新政,终于称霸天下.(对)√11.“鸱夷浮江”中地“鸱夷”是指(伍员伍之胥)被杀死后装进沉入江中.12.“假道灭虢”与哪个成语出自同一历史典故?(唇亡齿寒)√“曹刿论战”地这场战争中国战争史上一场以少胜多地著名战例,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地战略问题》)中评价说:“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地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地有名地战例.”√跟春秋时期楚庄王“一鸣惊人”故事情节相同地记载,同样出现在了《史记滑稽列传》中,不过故事地主角缺换成了战国时期地齐威王.(对)√“假道伐虢”中地虞国国君地行为和下场,留给后人地警示就是:不可贪图眼前小利,不可助长敌人气焰.(对)√16.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地霸主,姓姜,名小白.(对)√第二单元1.“吾倒行而逆施之”出自(伍之胥)之口.√2.吴王夫差派人赐伍之胥“(属镂)”之剑,逼其自裁.3.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错)√4.“卧薪尝胆”成为固定地词,最早出自(苏轼)地文章.√5.“鸟尽弓藏”通常与“(兔死狗烹)”连用,比喻事成之后,把出过力地人抛弃或杀掉,过河拆桥.√6.公元前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对)7.辅佐越王勾践实现“复国”和“称霸”地贤才除范蠡外,还有(文种).√8.公元前年,吴国大败楚国,这是一场以少胜多地经典战例,这场战争史称“(柏举之战)”.√“千金之子,不死于市”.陶朱公地中子在楚国犯了死罪,陶朱公地长子带着父亲地书信和千镒黄金去求见(庄生),希望能营救自己地弟弟.√10.“吴宫教战”反映了孙子地什么军事思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11.范蠡离开越王勾践之后,好友文种也选择了离开,回到了自己地故乡南阳.(错)√12.公子光在楚国亡臣伍子胥、刺客专诸等人地帮助下,杀死吴王僚,自立为吴国国君,即吴王夫差.(对)13.“三令五申”故事中孙武曾斩杀两个人,这两个人地身份是:(吴王爱妃).√“邯郸之难”时,赵平原君到楚国签订“合纵”盟约,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地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地食客一共有人.(错)越王勾践归国后,励精图治,招四方贤士能人,因材使用,任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政与外交,计然管理财政.(对)√第三单元为了取得(鲁)国国君地信任,吴起杀死了自己地妻子,从而换来了带兵打仗地机会,并且取得赢得了战争,这被称做“杀妻求将”.√孟尝君曾以善养士而闻名,有门客数千;但当他人生失意、仕途罹难之时,昔日门客四散而去.后来,孟尝君又重新当上了相国,事业重回巅峰时,先前离开地门客又纷纷重来投靠,孟尝君对这些重来投效地门客是:(待之如初).√3.战国时期地“四大公子”久负盛名,在历史上都有很出色地表现,其中平原君是(赵胜).√4.“狡兔三窟”地想法是(冯谖)最先提出来地.√5.冯谖最初投到孟尝君门下时,孟尝君不太注意他,孟尝君身边人对他态度也很冷淡,于是他愤而离去.(错)6.“一言九鼎”历史典故发生于(长平之战)后不久.√为了能够获得出使外国地机会,毛遂自我推荐说:“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这里地“颖”地意思是:(尖子).√8.毛遂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他在平原君门下不足三年声名鹊起.(错)√平原君不辱使命,与楚国国君歃血为盟,归来后他特别感谢他地一名随行门客,他: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地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先生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平原君称赞地这位门客是:(毛遂).√孟尝君地一名门客奉命到其他土地薛地去收租,但是这位门客到薛地后却把债契文书全部烧毁了,他对孟尝君说这是为他从百姓手里买了“义”回来了,对此,孟尝君地态度是:(不高兴).11.吴国灭亡后,范蠡和美女西施一同悄然隐去,遨游江湖烟雨之中.(错)12.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13.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劳苦”,曾先后两次用嘴为士卒吸脓疗伤.(对)14.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地复杂人物.(对)15.吴起曾经跟孔子弟子曾参之子曾申学习儒术,他是一位儒者.(错)√第四单元吴起不仅是一名出色地军事家,而且是一名杰出地改革家,他在(楚悼王)支持之下,推行了轰轰烈烈地社会改革.“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地莫逆之交去世时说地一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地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地高洁品格.永平十六年(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他共率领()人,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地胆识,袭杀匈奴使者,一举制服鄯善,受到政府地嘉奖,为东汉与西域地交通往来立下了汗马功劳.孙子吴宫教战时,本欲杀死不从军令地两名队长,但是这两个队长是吴王地两名爱妃,在吴王地求情,孙子饶恕了他们地死罪.(错)5.“孺子可教”地“主人公”是“汉初三杰”之一地(张良).√6.“吮脓疗伤”体现了吴起地(关爱士卒)人性品格.√7.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地复杂人物.(对)√8.背水一战是以少胜多地经典战例,这次战争中,赵军地统帅是(陈余).孙子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一场战争不光是双方将士们地奋勇拼杀,更是对阵双方地信心与意志地较量.“(四面楚歌)”就是汉军利用“夺气攻心”,战胜不可一世地项羽地一场经典战役.10.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对)√11.公元前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对)√平原君赵胜和楚王谈判至日中尚未有结果,毛遂不召而来,他持剑来到楚王面前,最终说服楚王答应订立盟约.(对)刘秀征讨隗嚣地过程中,(马援)“堆米成山”,即用米粒成山谷地势地模型,展示大军进攻地线路,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第一次.曹刿论战时,与鲁庄公有过一番对话,讨论鲁国凭什么可以和齐军作战,鲁庄公说:“大大小小地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对此,曹刿并不认同.(错)马援是东汉初年地风云人物,他地事迹广为传颂,许多演变成了成语、俗语,下列成语、俗语中哪一个跟马援无关.(手不释卷)。
成语背后的故事
第一单元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的莫逆之交去世时说
的一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的高洁品格。
√
2.国以才兴,政以才举。
人才对一个国家而言,极为宝贵。
春秋时期鲁国人曾评价一个
人说:“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这个人是指(管仲)。
√
3.“一鼓作气”的典故发生在哪次战争之中?(长勺之战)。
√
4.“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
5.朋友对人十分重要,古人关于“朋友”的言论很多,“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段关于精彩的言论,出自哪位哲人之口?(孔子)√
6.在能否给晋国借道这个重大问题上,大臣宫之奇与其国君的意见是不一致的。
(对)
7.晋国向虞国借道(两次)次,去讨伐虢国。
√
8.晋国先后灭了虢国和虞国,当他们拿回来自己以前的宝物时,却发现原先送给虞国的
宝马已经死掉了。
(错)√
9.楚庄王即位前三年“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怠于政事,其原因是:(楚国面临内忧
外患,楚庄王统治根基不稳)。
√
10.楚庄王即位后“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日夜作乐,怠于政事,有两名大臣先后冒死
进谏,后楚庄王幡然醒悟,罢淫乐,开新政,终于称霸天下。
(对)√
11.“鸱夷浮江”中的“鸱夷”是指(伍员伍之胥)被杀死后装进沉入江中。
12.“假道灭虢”与哪个成语出自同一历史典故?(唇亡齿寒)√
13.“曹刿论战”的这场战争中国战争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泽东曾在(《中
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价说:“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
14.跟春秋时期楚庄王“一鸣惊人”故事情节相同的记载,同样出现在了《史记滑稽列
传》中,不过故事的主角缺换成了战国时期的齐威王。
(对)√
15.“假道伐虢”中的虞国国君的行为和下场,留给后人的警示就是:不可贪图眼前小
利,不可助长敌人气焰。
(对)√
16.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姓姜,名小白。
(对)√
第二单元
1.“吾倒行而逆施之”出自(伍之胥)之口。
√
2.吴王夫差派人赐伍之胥“(属镂)”之剑,逼其自裁。
3.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
(错)√
4.“卧薪尝胆”成为固定的词,最早出自(苏轼)的文章。
√
5.“鸟尽弓藏”通常与“(兔死狗烹)”连用,比喻事成之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
掉,过河拆桥。
√
6.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
(对)
7.辅佐越王勾践实现“复国”和“称霸”的贤才除范蠡外,还有(文种)。
√
8.公元前506年,吴国大败楚国,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场战争史称“(柏
举之战)”。
√
9.“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陶朱公的中子在楚国犯了死罪,陶朱公的长子带着父亲的
书信和千镒黄金去求见(庄生),希望能营救自己的弟弟。
√
10.“吴宫教战”反映了孙子的什么军事思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11.范蠡离开越王勾践之后,好友文种也选择了离开,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南阳。
(错)√
12.公子光在楚国亡臣伍子胥、刺客专诸等人的帮助下,杀死吴王僚,自立为吴国国君,
即吴王夫差。
(对)
13.“三令五申”故事中孙武曾斩杀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身份是:(吴王爱妃)。
√
14.“邯郸之难”时,赵平原君到楚国签订“合纵”盟约,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的既有勇
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一共有19人。
(错)
15.越王勾践归国后,励精图治,招四方贤士能人,因材使用,任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
政与外交,计然管理财政。
(对)√
第三单元
1.为了取得(鲁)国国君的信任,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从而换来了带兵打仗的机
会,并且取得赢得了战争,这被称做“杀妻求将”。
√
2.孟尝君曾以善养士而闻名,有门客数千;但当他人生失意、仕途罹难之时,昔日门客
四散而去。
后来,孟尝君又重新当上了相国,事业重回巅峰时,先前离开的门客又纷纷重来投靠,孟尝君对这些重来投效的门客是:(待之如初)。
√
3.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久负盛名,在历史上都有很出色的表现,其中平原君是(赵
胜)。
√
4.“狡兔三窟”的想法是(冯谖)最先提出来的。
√
5.冯谖最初投到孟尝君门下时,孟尝君不太注意他,孟尝君身边人对他态度也很冷淡,
于是他愤而离去。
(错)
6.“一言九鼎”历史典故发生于(长平之战)后不久。
√
7.为了能够获得出使外国的机会,毛遂自我推荐说:“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非特其末见而已。
”这里的“颖”的意思是:(尖子)。
√
8.毛遂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他在平原君门下不足三年声名鹊起。
(错)√
9.平原君不辱使命,与楚国国君歃血为盟,归来后他特别感谢他的一名随行门客,他:
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
先生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
平原君称赞的这位门客是:(毛遂)。
√
10.孟尝君的一名门客奉命到其他土地薛地去收租,但是这位门客到薛地后却把债契文书
全部烧毁了,他对孟尝君说这是为他从百姓手里买了“义”回来了,对此,孟尝君的态度是:(不高兴)。
11.吴国灭亡后,范蠡和美女西施一同悄然隐去,遨游江湖烟雨之中。
(错)
12.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13.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劳苦”,曾先后两次用嘴为士卒
吸脓疗伤。
(对)
14.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的复杂人物。
(对)
15.吴起曾经跟孔子弟子曾参之子曾申学习儒术,他是一位儒者。
(错)√
第四单元
1.吴起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而且是一名杰出的改革家,他在(楚悼王)支持之
下,推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的莫逆之交去世时说
的一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的高洁品格。
3.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他共率领(36)人,以不入虎穴,焉得虎
子的胆识,袭杀匈奴使者,一举制服鄯善,受到政府的嘉奖,为东汉与西域的交通往来立下了汗马功劳。
4.孙子吴宫教战时,本欲杀死不从军令的两名队长,但是这两个队长是吴王的两名爱
妃,在吴王的求情,孙子饶恕了他们的死罪。
(错)
5.“孺子可教”的“主人公”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
6.“吮脓疗伤”体现了吴起的(关爱士卒)人性品格。
√
7.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的复杂人物。
(对)√
8.背水一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次战争中,赵军的统帅是(陈余)。
9.孙子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一场战争不光是双方将士们的奋勇拼杀,更是
对阵双方的信心与意志的较量。
“(四面楚歌)”就是汉军利用“夺气攻心”,战胜不可一世的项羽的一场经典战役。
10.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
(对)√
11.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
(对)√
12.平原君赵胜和楚王谈判至日中尚未有结果,毛遂不召而来,他持剑来到楚王面前,最
终说服楚王答应订立盟约。
(对)
13.刘秀征讨隗嚣的过程中,(马援)“堆米成山”,即用米粒成山谷地势的模型,展示
大军进攻的线路,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第一次。
14.曹刿论战时,与鲁庄公有过一番对话,讨论鲁国凭什么可以和齐军作战,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对此,曹刿并不认同。
(错)
15.马援是东汉初年的风云人物,他的事迹广为传颂,许多演变成了成语、俗语,下列成
语、俗语中哪一个跟马援无关。
(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