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渡河少年1说课稿教科版
- 格式:docx
- 大小:12.56 KB
- 文档页数:2
《渡河少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一)板书“渡河”,问学生“渡河”是什么意思?(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到底写了渡河少年的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读书指导(一)学生自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文。
(二)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三)分自然段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四)读后讨论:课文分几段?(五)指名按照部分来读课文。
三、品读感悟,体会内涵(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少年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二)作者是通过少年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少年倔强的句子。
(三)学生交流有关句子。
(四)组织讨论。
(五)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内心活动并感受少年的倔强,这倔强从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
组织学生交流。
(六)引读12自然段。
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省略号的理解。
(七)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八)实话实说:你欣赏这一位倔强的少年吗?四、总结谈话(一)用一句话谈谈学完这一课的感受。
(二)质疑。
(三)总结:困难是条河,坚强可作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对,则是舟上的舵。
相信同学们能渡好自己的人生之河。
【板书设计】执著向上渡河少年倔强永不退缩勇敢自信。
渡河少年教案渡河少年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渡河”,问学生“渡河”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到底写了渡河少年的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读书指导。
1、学生资助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文。
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3、分自然段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4、读后讨论:课文分几段?5、指名按照部分来读课文。
三品读感悟,体会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少年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2、作者是通过少年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少年倔强的句子。
3.学生交流有关句子。
4.组织讨论:(1)投影出示句子“孩子两眼睁得溜圆……滑进了河里”。
(2)读一读,这是怎样的一种神态,你能表演一下吗?(3)通过这神情,我们仿佛看到少年此时内心在想什么?结合1~4自然段想一想。
(4)赏析“滑进”一词的妙处。
5.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内心活动并感受少年的倔强,这倔强从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
(1)出示一组句子。
(2)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少年的内心活动,还可以把体会到的少年的倔强通过读来传递给大家。
组织学生交流。
(3)秋风秋水中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倔强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好一朵开放在浪花丛中的奇葩。
”谈谈对“奇葩”的理解。
此时此刻,你觉得少年像什么?(说话训练。
)6.引读12自然段。
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省略号的理解。
7.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8.实话实说:你欣赏这一位倔强的少年吗?四、总结谈话1.用一句话谈谈学完这一课的感受。
《渡河少年》教学设计哈尔滨市群力实验小学校乔英英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奇葩、倔强、滑”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引入新课1、回顾课文内容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第6课《渡河少年》,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梳理了文章脉络,还扫清了字词障碍,今天我们要继续往下学习,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后来--”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呢(学生汇报)2、总结学法师:说得真完整,使没有读过课文的人一听就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
看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他们穿成一条线,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概括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二、整体感知,理解少年形象师: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再有选择地画一画,想一想,在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渡河少年(一)诚实的少年1、找出体现少年诚实的语句师:从哪句话看出了少年的诚实(生汇报句子)师:如果我就是老爹,你就是少年,你怎么问师:没听出诚实,再来一遍,老师听出了你的真诚。
2、理解重点词句师:而渡河少年的诚实,换来的却是老爹那一句冷冰冰的话----师:话犹在耳,船已离岸。
此时的少年什么样啊师:仔细看一看这个句子,哪个词触动了你给你的感觉如何师:把“立”换成“站”再读一读,感觉怎么样(一个“立”字生动的把少年孤独无助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3、品析修辞方法师:如果把“当头挨了一棒”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做什么(把老人的话比作棒子)大家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师: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么看出是夸张句的老人是真的用棒子打了少年的头吗所以这只是夸张的手法,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啊师:“当头挨了一棒”说明少年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有些发蒙,还让我们感觉到少年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渡河少年》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1.通过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课1.板书“渡河”,问学生“渡河”是什么意思?2.我们学过的《难忘的八个字》一文中,老师的一句话给了小女孩无限的希望,从此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
那么《渡河少年》中,撑船老伯的一句话,激励着一个倔强的少年成了一名游泳健将。
你们想了解渡河少年的故事吗?二、新授1.学生资助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文,播放的手机典型的导学成果。
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3.分自然段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4.读后讨论:课文分几部分部分?第一部分(起因)(1)—(4)一个少年没钱却要渡河,摆渡老人不允许。
第二部分(经过)(5)—(12描述这个少年跳入河中,毅然自己游过河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结果)(13)—(15)写作者后来知道少年考入对面中学,以后始终如一地这样渡河上学放学,居然成了名游泳健将,并写信感谢这个已经去世的摆渡老人。
5.指名按照部分来读课文。
6. 品读感悟,体会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少年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2)作者是通过少年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少年倔强的句子。
7.学生交流有关句子。
8.组织讨论:(1)投影出示句子“孩子两眼睁得溜圆……滑进了河里”。
(2)读一读,这是怎样的一种神态,你能表演一下吗?(3)通过这神情,我们仿佛看到少年此时内心在想什么?结合1~4自然段想一想。
(4)赏析“滑进”一词的妙处。
9.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内心活动并感受少年的倔强,这倔强从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
《渡河少年》说课稿-《渡河少年》这个故事,我第一次读到时,就身受感动,这个故事中隐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能成大器。
你看,文章中那可爱的孩子,因为自己有远方的牵挂(开学)而要赶快过河,却因为自己没钱不能过,这是多么难过的事情,在他的哀求后老人却用“没钱怎么能过河,笑话。
”刺激了他,更是伤害了他。
无奈之下,他只有走上自己游过河的举动,这是一个被逼无奈之举。
却不知,这深深的刺激却成就了他,不仅练就了他的毅力,更是练就了他高超的游泳技艺。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逆境,才造就了他现在的成就。
等到他长大成人后,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经历的那些磨难更是一笔财富,所以,他要感谢这位老者,是他的启蒙老师。
孩子们,其实,有时候挫折不一定是有害的,更是有益的,不要怕挫折,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勇敢地跨过去,等到你成功的那一天,会感谢让你经历苦难的人。
一.单元分析:《渡河少年》是小学语文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童年趣事”通过学习几篇富有童心童趣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重温儿时旧梦中愉快地学到相应的语文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渡河少年执着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教学重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是学生悟出渡河少年倔强的性格,学习他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教法选择教学中,要做到引导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这篇课文我们选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法.归纳学习法.启发点拨法.情景创设法,用这些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三.学法指导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品读法.体验法等。
《渡河少年》教案教学目标: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奇葩”、“锉动”、“滑进”、“倔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景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3.反复阅读正确评价文中的老爹与少年的人格特点。
4.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着向上,永不退缩、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老爹的语言,少年的神情和动作体会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老爹不同时期的心理,体会老爹在凸显少年倔强性格时的衬托作用。
教学准备:1.学生充分读本文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吟诗入境、释文题,粗知文意1.出示: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你的心志。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醒觉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你该独立。
……师:这是当今网络上最流行的一首小诗里的几句,读起来是否感到奇怪,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就有人在感激曾经伤害、遗弃他的人——渡河少年。
2.教师板书。
学生在心中默读,并书空课题,想“渡”的词语。
3.齐读文题,强调“渡—度”的不同。
4.出示问题,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⑴渡河少年是谁?他为什么要渡河?他怎么渡的河?⑵学生逐题回答。
⑶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次回顾课文内容。
(3分钟读文时间,能读几遍就读几遍)5.引导学生将“谁?为什么渡河?怎么渡河?”三个问题的答案加上如“可是、然而、最后等”恰当的关联词变成通顺简洁的一个语段来回答。
小结:刚才大家三个问题用一段话回答,就已经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根据文题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是常用的概括记叙文的方法。
二、披文入情,巧解读,品析精章㈠品读人物(1-12自然段)1.课文为我们描写了几位主人公(两个,老爹、少年)2.故事就发生在老爹与少年之间,而做为旁观者的“我”将目睹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默读、静思,从字里行间的叙述中你认为摆渡的老爹是个()的人。
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反复品析。
㈡根据学生的回答,细读精品老爹的人物特点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一:老人正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地说:“没钱坐什么船,笑话!”因此句得结论一:老人是“唯利是图”、“冷酷”等的人。
《渡河少年》说课稿
《渡河少年》这个故事,我第一次读到时,就身受感动,这个故事中隐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能成大器。
你看,文章中那可爱的孩子,因为自己有远方的牵挂(开学)而要赶快过河,却因为自己没钱不能过,这是多么难过的事情,在他的哀求后老人却用“没钱怎么能过河,笑话。
”刺激了他,更是伤害了他。
无奈之下,他只有走上自己游过河的举动,这是一个被逼无奈之举。
却不知,这深深的刺激却成就了他,不仅练就了他的毅力,更是练就了他高超的游泳技艺。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逆境,才造就了他现在的成就。
等到他长大成人后,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经历的那些磨难更是一笔财富,所以,他要感谢这位老者,是他的启蒙老师。
孩子们,其实,有时候挫折不一定是有害的,更是有益的,不要怕挫折,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勇敢地跨过去,等到你成功的那一天,会感谢让你经历苦难的人。
设计本我先融入课文,努力想让学生能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并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能自己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思考。
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0—12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
而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这比较难理解,所以我侧重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
教学中,要做到引导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时注意捕捉探究点——渡河少年的神态,引导学生去探究孩子的内心活动。
体现开放。
处理教材开放,不拘泥于课文的原有顺序;问题开放,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操作开放,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研读、交流,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思维发展。
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别出心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切,均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促使学生的思维朝更广、更深处发展。
利用文本所蕴涵的哲学理念,引导学生能辨证地看问题,看世界。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读文中最让学生感动的少年入手,引入课题,进行质疑,初步感受写事文章的写作方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每个学生对文字有不同的理解,理解的层次有深浅,善于表达的方式也不同。
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书,例如:大声朗读,读通课文。
分段朗读,检查自学。
快速览读,概括内容。
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句子。
为学生导读、导法、导
练、导学。
组织学生两次阅读有关文章内容,读的形式不同,读的目标明确。
速读时求直觉,精读时重理解,训练了学生围绕一个要点划找词句的能力。
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发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保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倔强”。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重点抓住描写渡河少年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质疑,体会少年是一个勇敢,倔强的人。
读后表演,联系上文体会孩子的内心活动,学生更能体会到孩子此时内心的愤怒,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读书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延续。
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这一设问,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少年取得成功的原因,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此时此刻,你觉得孩子真像什么?”说话训练。
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同学的情感在一起产生共鸣,进一步感受到孩子的倔强,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
再一次拨动了孩子心灵的琴弦,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在思考中、在争论中进行着思维的碰撞,从而产生着思维的火花。
学生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对“倔强”的认识,对“困难”的挑战,这些态度无一不巨细地展现出来。
抓住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学习少年面对困难和挫折,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又不能过于任性。
最后,把读写结合,让学生从少年的角度,给老人写一封信,感情进一步升华,也让学生学会感恩。
教学设计中的预设的还要在教学实际中得到生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还会生成许多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语文学习向课后延伸,向生活延伸。
此文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