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6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知识构造
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1)说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理解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3)掌握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2中的性状别离比例。
(4)简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5)了解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提醒的自由组合定律的信息,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⑶能力方面:
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说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及讲授法等
五、教学课时: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1、豌豆的特点(1)传粉、授粉。
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交,一般为。
(2)有的性状。
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开花之前)→(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实验过程说明P表示,♂表示,♀表示↓表示产生下一代F1表示F2表示×表示× 表示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图解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显性性状由决定,用表示(高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由决定,用表示(矮茎用d表示)。
(2)体细胞中因子在。
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纯种矮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
(3)在形成时,成对因子发生彼此,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因子中的个。
(4)受精时,配子的结合是的。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五、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因子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因子发生,分离后的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六、相关概念1、交配类杂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让F1与。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乙♂为,则甲♂×乙♀为。
2、性状类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花的颜色、茎的高矮等。
相对性状:的的。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后代中,遗传性状出现和的现象。
3、基因类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示。
等位基因:控制的个基因。
4、个体类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出来的性状,如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组成。
纯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遗传,后代性状分离):纯合子(如AA的个体)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遗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表现型五、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亲代基因型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子代表现型及比⑴AA×AA AA全显⑵AA×Aa AA : Aa=1 : 1全显⑶AA×aa Aa全显⑷Aa×Aa AA : Aa : aa=1 : 2 : 1显:隐=3 : 1⑸Aa×aa Aa : aa =1 : 1显:隐=1 : 1⑹aa×aa aa全隐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亲代基因型⑴全显至少有一方是AA⑵全隐aa×aa⑶显:隐=1 : 1Aa×aa⑷显:隐=3 : 1Aa×Aa六、具体类型题分析及解题技巧1、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方法当待测个体为动物时,采用测交法;当待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但自交法较简便。
高一生物必俢二知识点归纳一、遗传因子的发现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孟德尔选择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那可是相当明智的。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呢。
他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发现子一代(F1)都是高茎的。
这就很有趣啦,就像有个神秘的力量在控制着豌豆茎的高矮。
其实呀,孟德尔把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他还提出了一些概念,像相对性状,比如说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就是一对相对性状。
孟德尔还提出了分离定律。
简单说就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他又做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用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
子一代(F1)全是黄色圆粒的。
这时候他就想,这两对相对性状是怎么遗传的呢?他让F1自交,结果在子二代(F2)中出现了四种表现型,比例是9:3:3:1。
这就表明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是自由组合的。
于是就有了自由组合定律,就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可重要啦。
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形成四分体。
这就像小伙伴们手拉手一样。
然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就导致了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 基因在染色体上科学家们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平行关系呢。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他发现果蝇的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专题1。
2。
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测)(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
黄色皱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的豌豆亲本杂交,F1自花传粉,从F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中任取1粒绿色圆粒和1粒绿色皱粒的种子,这两粒种子都是纯合体的概率为( ) A. B. C. D.【答案】A2.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F1的表现型比例是( )A.3:1:3:1 B.3:1 C.9:3:3:1 D.1:1:1:1【答案】A【解析】基因型AaB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为(1:1)(3:1)=3:1:3:1。
A正确。
3。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
每人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
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必须相等才与实际情况相符C.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D.甲、乙重复4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答案】C【解析】甲同学从Ⅰ、Ⅱ小桶中个抓取小球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然后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正确;实验中只需保证每只桶中不同配子的数目相等即可,B错误;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C正确;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甲同学的结果为Dd占1/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乙同学的结果中AB占1/4,但是由于统计的次数过少,统计值和真实值差距就会较大,D错误;答案是C。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福州一中期中)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A.1/4 B.1/6C.1/8 D.1/16【解析】亲代为红花(用AA表示)与白花(用AA)表示,F1为AA,F2中AA∶AA∶AA=1∶2∶1,将F2中的AA去掉,剩下的AA∶AA=1∶2,将F2自交,其中AA占1/3,自交后代全是红花,而AA占2/3,自交后代中开白花的为2/3·1/4=1/6,剩下的全是开红花的,所以F3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6。
【答案】 B2.(2016·衡阳八中月考)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
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
若M、N为控制相关代谢途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下图中的( )【解析】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说明F1的基因型为MmNn,所以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的基因型分别是MMNN、mmnn,两者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MmNn。
若M、N为控制相关代谢途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A。
【答案】 A3.(2016·集宁一中月考)已知某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FfGg,由它形成的四个精子中有一个精子的基因组合是Fg,那么其余三个精子的基因组合分别是( )A.FG、FG、fg B.Fg、fG、fGC.FG、fg、fG D.fG、Fg、fg【解析】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4个精细胞应有2种类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如果一个是Fg,有一个也应该是Fg,另外两个应该是fG,故A错误,B正确。
C、D中是3种类型,故C、D错误。
【答案】 B4.(2016·枣庄三中检测)正常指聋哑人的父亲患短指症,母亲完全正常。
已知短指(B)对正常指(b)是显性;会说话(D)对聋哑(d)是显性。
则正常指聋哑人父母的基因型、结合产生正常指聋哑人的精子、卵子是( )A.父BBDd、母bbDD和Bd精子、bD卵子B.父BBDD、母bbDd和bd精子、bd卵子C.父BbDd、母bbDd和bd精子、bd卵子D.父BbDd、母bbDD和bD精子、bD卵子【解析】手指正常为bb,父亲短指母亲正常,则各自基因为Bb、bb;聋哑为dd,父母正常,则各自基因为Dd、Dd。
该夫妇只有在bd型精子和bd型卵细胞的条件下,才会产生正常指聋哑人。
【答案】 C5.(2016·皖南八校联考)一个7米高和一个5米高的植株杂交,子代都是6米高。
在F2代中,7米高植株和5米高植株的概率都是1/64。
假定双亲包含的遗传基因数量相等,且效应叠加,则控制植株株高的基因有( )A.1对 B.2对C.3对 D.4对【解析】假定双亲包含的遗传基因数量相等,且效应叠加,则控制植株株高的基因为3对,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AABBCC株高为7米,aabbcc株高为5米,AaBbCc株高为6米,AaBbCc自交后代中AABBCC和aabbcc的概率都是1/64,所以C正确。
【答案】 C6.(2016·如东中学检测)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
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所结果实的重量分别为150 g和270 g。
现将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与植株AABbcc杂交,理论推测,后代所结果实的单重最少是( )A.150 g B.170 gC.250 g D.270 g【解析】由于隐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150 g,显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270 g,所以三对等位基因中每个显性基因增重为(270—150)÷6=20 g。
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与植株AABbcc杂交,后代所结果实中基因型为Aabbcc时单重最小,为150+20=170 g。
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 B7.(2016·马鞍山六校联考)下图为某对夫妇的一对染色体上的三对基因,A、b、D分别为甲、乙、丙三种病的致病基因,若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①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②该夫妇所生子女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2 ③该夫妇所生子女中不患病的概率为 1/2 ④甲、乙、丙三种病都可能在幼年期致死⑤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一定低于甲病A.一项 B.两项C.四项 D.都不正确【解析】三对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①错。
父亲精子为1/2ABD、1/2aBd,母亲卵细胞为1/2Abd、1/2abd,子代为1/4AABbDd(患2种病)、1/4AaBbDd(患2种病)、1/4AaBbdd(患1种病)、1/4aaBbdd(正常),故子代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2,不患病的概率为 1/4,②正确,③错。
父亲和母亲都为成年人,父亲患甲丙2种病,母亲患甲乙2种病,④错。
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在人群低于显性遗传病,但不是表明某种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一定低于显性遗传病,⑤错。
综上所述,C正确。
【答案】 C8.(2016·吉林实验中学模拟)某生物的某种性状是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让双杂合子进行测交,以下情况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不能出现3∶1的是( )A.家蚕中有结黄茧和结白茧的个体,黄茧基因为Y,白茧基因为y,另一个非等位的抑制基因I可以抑制黄茧基因Y的作用B.香豌豆中有开紫花和白花的个体,当两对基因中每对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为紫花C.荠菜中常见的植株是三角形蒴果,极少数植株是卵形蒴果,当存在显性基因时为三角形蒴果D.南瓜的花色有白花和红花两种,两种显性基因相互抵消而呈白色,一种显性基因时为红色【解析】若用I和i、Y和y表示相关的两对等位基因,依题意可知:家蚕中结黄茧的个体为iiY_,结白茧的个体为I_Y_、I_yy、iiyy,因此让双杂合子进行测交(IiYy×iiyy),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iYy∶Iiyy∶iiYy∶iiyy=1∶1∶1∶1,表现型为白茧∶黄茧=3∶1,A项错误;香豌豆中,开紫花的个体为I_Y_、I_yy、iiY_,开白花的个体为iiyy,让双杂合子进行测交,后代紫花∶白花=3∶1,B项错误;荠菜植株中,三角形蒴果为I_Y_、I_yy、iiY_,卵形蒴果为iiyy,让双杂合子进行测交,后代三角形蒴果∶卵形蒴果=3∶1,C项错误;南瓜的白花为I_Y_、iiyy,红花为I_yy、iiY_,让双杂合子进行测交,后代白花∶红花=1∶1,D项正确。
【答案】 D9.(2016·安徽联考)豌豆的红花对白花、高茎对矮茎、子粒饱满对子粒皱缩为显性。
控制它们的三对基因自由组合。
以纯合的红花高茎子粒皱缩与纯合的白花矮茎子粒饱满植株杂交,F2理论上为( )A.12种表现型B.高茎子粒饱满∶矮茎子粒皱缩为15∶1C.红花子粒饱满∶红花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白花子粒皱缩为9∶3∶3∶1D.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茎子粒皱缩为8∶1【解析】假设控制这三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用A和a、B和b、C和c表示,依题意则有纯合红花高茎子粒皱缩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纯合白花矮茎子粒饱满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F1的基因型为AaBbCc。
F1自交得到的F2中,若单独研究A和a、B和b、C 和c这三对等位基因,则F2的表现型种类数各有2种,其比例各为红花∶白花=3∶1、高茎∶矮茎=3∶1、子粒饱满∶子粒皱缩=3∶1;若将组成F1的三对基因综合在一起研究,则F2的表现型种类数是2×2×2=8种,A项错误;高茎子粒饱满∶矮茎子粒皱缩=3×3∶1×1=9∶1,B项错误;红花子粒饱满∶红花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白花子粒皱缩=3×3∶3×1∶1×3∶1×1=9∶3∶3∶1, C项正确;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茎子粒皱缩=3×3×3∶1×1×1=27∶1,D项错误。
【答案】 C10.(2016·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某种植物(二倍体)叶缘的锯齿状与非锯齿状受叶缘细胞中T蛋白含量的影响,T蛋白的合成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T和t)控制,基因T表达的产物是T蛋白,基因A抑制基因T的表达。
两锯齿状植株作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锯齿状植株与非锯齿状植株的比例是13∶3,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TT和AAttB.叶缘细胞缺少T蛋白的植株,叶缘呈锯齿状C.F1群体中,T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3D.基因型为aaTT的植物根尖细胞也有T蛋白的存在【解析】由于基因A抑制基因T的表达,且F2中锯齿状植株与非锯齿状植株的比例是13∶3,故可知aaT_为非锯齿状,其余都是锯齿状,F1基因型为AaTt,可推出双亲基因型为AATT、aatt,故A错;从aaT_为非锯齿状可知细胞内有T蛋白,则叶缘细胞缺少T蛋白,呈锯齿状,故B对;F1群体的基因型为AaTt,则T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2,故C错;aaTT 的个体为非锯齿状,故叶片细胞中含有T蛋白,但T基因不能在根尖细胞中表达,故根尖细胞中不含T蛋白,故D错。
【答案】 B11.(2016·明德中学月考)某种鼠中,皮毛黄色(A)对灰色(a)为显性,短尾(B)对长尾(b)为显性。
基因A或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
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相互间独立遗传。
现有一对表现型均为黄色短尾的雌、雄鼠交配,发现子代部分个体在胚胎期死亡。
则理论上子代中成活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A.均为黄色短尾B.黄色短尾∶灰色短尾=3∶1C.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D.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6∶3∶2∶1【解析】已知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A或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因此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有2种:AaBb、AaBB。
一对表现型均为黄色短尾的雌、雄鼠的交配情况有如下三种可能:①AaBb×AaBb交配,将两对基因单独分析:Aa×Aa的后代为1/4AA、1/2Aa、1/4aa,ddX e Y中紫眼雌蝇的基因型有两种中红眼果蝇随机交配,其子代中白眼果蝇占比由题意可知紫色基因型应含有D和E基因,代可知该性状和性别有关,应是位于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