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要求:1. 了解本单元的作家作品常识,掌握传记的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3.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4.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5.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6.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和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5.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内容提示:这一单元以名人为写作对象,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第四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描述了一幅幅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的画像,在平凡琐事中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非凡精神和气质。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作者萧红对鲁迅先生崇敬、亲昵、感念的情感。
《孙权劝学》围绕“学”来写,分为“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
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阐明了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方案教案及反思追随勇者脚印,体会不灭精神——七班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宏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特殊浓,渗透了剧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在沙漠中心》是篇纪实文学,记录了飞机失事后,在撒哈拉沙漠中的见闻感受以及人生思索。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剧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关于,体现了人类的探究精神。
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致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同学的求知欲、探究欲,又能引导同学准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育同学敢于探险的士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喜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流淌的风景》分为十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补充,所选的文章故事生动、语言精致,让同学在增长学问的同时,可以被文中人物的大无畏和探究精神所折服。
阅读丛书中的文章能激发同学的阅读爱好,能充分培育同学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力量,本单元重点处理《宏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短文两篇》三篇文章及其对应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流淌的风景》中的“极地探险”“沙漠探秘”“远古时期的想象”。
《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和丛书的“跋山涉水”“探寻宇宙的奇妙”次要处理单元主题: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同学可以学习文中人物在面对困难时的百折不挠,不断进取,战胜自我的精神。
同时文中对不同人物有具体的描绘,同学可以学习其中的任务描写。
如《宏大的悲剧》中,斯科特一行人物的刻画。
《在沙漠中心》中圣艾克絮佩里的内心活动。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脉络。
2、过程与方法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新教材运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思考”,语文要素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本文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写的一首现代诗,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的手法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对这首诗的理解应该是很容易的。
但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会很茫然,所以教授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如何选择人生道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圈点勾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难点: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课型及课时微课,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1.诵读体会法。
2.圈点勾画法。
七、教学准备微课、学案。
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周末时,假如小伙伴约你去爬山,你会选择平坦的水泥山道还是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生活中常见的一次选择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1.范读诗歌师配乐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朗读诗歌,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圈画意象再读诗歌,思考这两条路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圈点批注。
教师指导圈画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两条路的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为理解主题做准备。
3.理解主题⑴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本文的“路”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自然界的道路吗?⑵出示作者亲身经历,理解本诗主题。
谈谈本诗给我们的启示。
⑶了解本诗象征的写法。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主题,了解本诗写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解析一、单元选文情况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哲理之思”,所选的课文都寄寓了作者富有哲理的人生思考。
《紫藤萝瀑布》借紫藤萝今昔的繁盛枯荣,来表现作者对“疾病的痛楚”“生死的疑惑”的思考,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这篇文章原来选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教材使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师生都比较认可这篇文章,但也有部分老师反映课文所表现的关于生命的思考,对于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这次新编教材,将这篇文章适当延后,调整到七年级下册。
《一棵小桃树》以小桃树从“蓄着我的梦”的桃核到长成小树的故事,来暗喻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
文中既有对儿时的回忆,又有对奶奶亲情的难忘,还有对人生挫折的体会,这些都比较贴近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
《外国诗二首》选的是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前者表明对生活逆境的态度,后者表达对于选择人生道路的思考。
这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但写法不同,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方面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原来就搭配为一课安排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这次仍然保留。
《古代诗歌五首》选的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陆游《游山西村》。
将五首诗编入一课,便于集中学习背诵古诗,达到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积累的目标。
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总体上都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思考有的离学生的体验近一些,比如《一棵小桃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所表达对生活挫折的态度,学生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有的则需要生活阅历的积淀,比如《紫藤萝瀑布》中关于生死病痛的思考,《未选择的路》中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对学生的理解提出较高要求。
这种难易课文的搭配,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也进一步训练学生感悟和思维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的课文从写法上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对于大部分学生,借景抒情的文章接触得比较多,教师以往的教学里也常有涉及,学生理解的难度不会太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托物言志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当代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以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也是一篇励志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领会作者由花的变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恒的道理。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它们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然而本文写于1982年,写作的背景和文革有关,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
既有“文革”动乱造成的心灵创伤,又有亲人身患绝症不久于世的哀痛,七年级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所以教师要补充必要的助读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反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凌寒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还有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
在女作家宗璞的笔端,小小的紫藤萝花绽放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将使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味。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非常浓,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在沙漠的中心》一书记叙了在航天事业起步阶段人类所进行的冒险,课文节选部分展示的是因为飞机失事而被困沙漠中的“我”的一段濒死的体验和思索;《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证明了中国人也是有强烈的探险精神的;《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演讲词,声情并茂,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短文两篇》都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
文章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26《答谢中书书》教材分析新
人教版
本课是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6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1。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学习这个单元,主要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单元\章节内容分析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非常浓,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
主要是写鲁滨孙初上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强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德育目标: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险精神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精神、成功与失败的理解。
教学难点:品味一些充满深情或富有深意的关键语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常规教具结合.总课时数:12课时教学设想:1、本单元作品有传记、小说、通讯、演讲辞,要引导学生了解这几类体裁的特点,掌握对这几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提高快速默读、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2、本单元前三篇作品全是节选,最好能结合原文,或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资料,全面了解作家作品,以拓宽学生阅读面。
3、文言文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第五单元知识清单第21课伟大的悲剧人物传记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7紫藤萝瀑布课题紫藤萝瀑布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2.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身文学鉴赏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内容,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感悟中心。
2.品味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热爱生命、珍惜时光。
2.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抒发感情。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文化大革命”前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
“文化大革命”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曾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铁箫人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1982年10月病逝),作者非常悲痛,她在《哭小弟》一文中写道:“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
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此时,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迸溅:向四外溅。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现的少。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酒酿:江米酒。
挑逗: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盘虬卧龙:盘绕横卧着的虬龙。
新课导入大千世界,万紫千红,各种美丽的花卉,让人赏心悦目,也曾引起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诗人的遐思。
同学们还记得小学时曾读过哪些写花的诗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第五单元生活哲理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导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落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在风鸣鸟啼声里听见岁月的声音……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如画的风景,走进多彩的人生吧。
课文聚焦
《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
作者痛失小弟,心情异常痛苦,偶然见到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从中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于是精神复归宁静。
文章借物抒情,深沉蕴藉,发人深省。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叙述了小桃树的“身世”,同时也暗写了自己的经历。
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对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
因此,作者对小桃树的来由、发芽、长大、开花以至横遭风雨的叙述,还是各处的具体描写,都包含着深沉的感慨的寄托。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古代诗歌五首》或写诗人登高望远,抒发感觉天地无穷,人生有限之感,若油然产生新神清气爽,壮志豪情;或写诗人于一次偶然的出游之时的感慨,读来生机盎然,妙趣横生。
教学建议
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风物的文章,在写作中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感,是人与物的融合,是人与物的对话。
在阅读理解的同时,要先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本单元文章,要学习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学习本单元的文章,要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多角度品味语言,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回忆以前学过的相类似的文章,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紫藤萝瀑布》 1 课时
《一棵小桃树》 1课时
《外国诗两首》 1课时
《古代诗歌五首》 1课时
写作文从字顺 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