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预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2. 精通《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4. 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2. 《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3. 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4. 阅读理解和鉴赏。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回想一下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简要谈谈你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二、进修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进步历程: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珍品,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奇特的艺术魅力。
古代诗歌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形式简洁明了,语言秀丽流畅,表达丰富含蓄。
古代诗歌进步历程悠久,经历了唐诗盛世、宋词风华等时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
2. 《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古代诗歌四首》是中国古代闻名的四首诗歌,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鹊桥仙》和《水调歌头》。
这四首诗歌涵盖了古代诗歌的各种主题,如孤独思念、自然风光、爱情美妙、社会风俗等,呈现了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3. 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古代诗歌四首》以其奇特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吸引着数不清读者。
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勾画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让人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气。
同时,诗歌的表达手法也多样丰富,如暗喻、拟人、对偶等,呈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技巧和思维深度。
4. 阅读理解和鉴赏:请同砚们专注阅读《古代诗歌四首》,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美和韵味。
同时,结合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沉思,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总结通过本次进修,我们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度的了解,精通了《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知识和主题内容,分析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升了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期望同砚们能够继续热忱诗歌,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操。
四、作业1.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诵,表达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 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对《古代诗歌四首》的熟识和体会;3. 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作品,扩展你的文学视野,丰富你的文学修养。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古代诗歌四首》预习教案【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朗读诗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歌含义,展开想象,初步感受诗歌。
【预习路线图】1.勾画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并做好批注;2.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3.把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助学微素材】《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得胜而归的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一心想着统一天下的宏伟事业。
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一、相信同学们把这四首古诗都背熟了,展示一下你的背诵成果吧。
二、通过朗读四首古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我的疑问】通过对文本的预习,把不理解的问题整理下来。
【拓展阅读】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一、课先导学
1. 请学生们阅读底下四首古代诗歌:《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水调歌头》。
2. 请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这些诗歌的作者是谁?他们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这些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有什么特点?
3. 请学生们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做好教室笔记。
二、教室进修
1. 请学生们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探讨这四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和区别。
3. 请学生们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这四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宁创作背景。
4. 请学生们分析这四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比如比照、排比、夸张等。
5. 请学生们尝试模仿这四首诗歌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三、课后反思
1. 请学生们总结今天的进修收获和体会。
2. 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了怎样的认识?你们觉得古代诗歌与摩登诗歌有什么不同?你们在创作古诗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挑战?
3. 请学生们将自己创作的古诗分享给全班同砚,并互相评判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设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创作能力。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
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口译)二、解读欣赏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4.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5.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句直接抒情?哪句属于写景?你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了怎样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3.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点拨】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这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预习+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预习知识点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诗歌,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每首诗歌的主题。
4.培养博大的胸怀和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5.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一课时话题简介:本节课将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分别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和《水调歌头》。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学生将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作者及背景,并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导入】1. 问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何了解?是否熟悉或背诵过一些古代诗歌?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和《水调歌头》,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知识整合】1. 分别介绍四首古代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主题:-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表现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和胸襟开阔的豪情。
- 《将进酒》:作者李白,以豪放奔放的诗风歌颂饮酒作乐的生活态度。
- 《静夜思》:作者李白,描绘了作者深夜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以抒发离愁别恨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分析四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如修辞手法、意象描写、对比和排比等。
【扩展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思辨讨论】1.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讨论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分享给全班。
2. 个人思考:你最喜欢的一首古代诗歌是哪一首?为什么?请写下你的观点和感受。
【作品创作】1.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古代风格的诗歌,可以借鉴前人的创作手法,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欣赏和评价。
【反思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又有何收获?2. 总结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并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学法指导:朗读法、品味法、情境联想法、讨论探究法目标评价:目标不够细化,需进一步完善,但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互动流程一、情景导入。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Ⅰ《观沧海》一.简介曹操及其作品1.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 作品风格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情调为慷慨悲凉为特色3.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诵读积累, 体会诗人感情2.赏析名句3.想象诗歌的意境一、预习积累1.文学文化知识(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 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从诗的体裁看, 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 从表达方式看, 它是一首抒情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王湾, 是唐代诗人, 从诗的体裁看, 它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表达方式看, 它是一首抒情诗。
(3)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有诗仙的美誉, 与杜甫合称李杜, 浪漫主义诗人。
著有《李太白集》。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从诗歌的体裁看,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2.名句积累(1)《观沧海》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3)《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3.积累与乡愁有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二、感知探究《观沧海》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 有动有静, 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动静结合, 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描写静景, 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描写动景, 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理解古代诗歌四首的内容和意境。
3. 分析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意义。
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导学内容:1. 《离骚》2. 《静夜思》3. 《将进酒》4. 《赋得古原草送别》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分类。
让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为后续进修做好铺垫。
第二步:进修《离骚》1. 学生朗读《离骚》,感受其中的豪情壮志和离别之苦。
2. 分析《离骚》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屈原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3.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离骚》对当代人的启迪和影响。
第三步:进修《静夜思》1. 学生朗读《静夜思》,感受其中的宁静和孤独。
2. 分析《静夜思》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3. 联系自身情感体会,思考《静夜思》对人生的启迪和感悟。
第四步:进修《将进酒》1. 学生朗读《将进酒》,感受其中的豪放和豪情。
2. 分析《将进酒》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李白的酒文化和人生态度。
3. 探讨《将进酒》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启迪和影响。
第五步:进修《赋得古原草送别》1. 学生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感受其中的离别之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2. 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讨论王维的写景技巧和意蕴。
3. 思考《赋得古原草送别》对环境珍爱和人与自然的干系的启迪和反思。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通过进修《古代诗歌四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不息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