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期末复习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64.0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学案一、自学目标1、重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战时期的三大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的召开、抗日战争的胜利等。
2、难点:注意对西安事变的概况以及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的理解;揭露侵华日军的罪行;理解掌握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抗战精神;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等。
二、复习提纲一、局部抗战(一)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1、背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给以可趁之机。
2、爆发: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借口:事件。
3、九一八事变后各方态度中国政府的态度:蒋介石实行政策。
结果:四个多月,完全沦陷。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影响:中国人民的______________开始了。
(二)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1、原因:直接原因:日军占领东北后,有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民族矛盾上升。
根本原因:蒋介石拒绝合作抗日。
2、目的:____________性质:______________3、爆发:时间: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4、结果:_______________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标志着基本结束, ____ 统一战线______形成。
二、全国性抗战(一)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1、背景(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企图占领华北,1936年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形势十分危急。
(2)1937年日本经济危机旧病未愈新病又起,为摆脱危急,扩大侵华。
2、爆发:时间:_________借口:失踪2、影响:标志日本发动战争,中国__________ 开始。
3、中国政府的态度:二十九军奋起抵抗。
__________、__________先后为国捐躯。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内容:1.元素、2 •化学式和化合价3:有关化学式的计算课标要求: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表示的意义3.识出并能表示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4.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5.初步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及质量分数6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表示的物质组成及含量知识点梳理:1 •原子的构成c质子:每个质子带—个单位—电荷。
原子{1中子:_______ 电______ :每个电子带—个单位—电荷⑴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但电性—,因此原子___________ 电性。
核电荷数= = ________⑵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⑶原子的种类是由核_____________ L )决定的。
⑷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于____ 上。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它只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是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是的总称。
(1)元素种类:100余种(由此组成了3000多万种物质)(2)地壳中含量前五位元素(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3)空气屮含量前两位的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前20号元素分别是(要求写出元素名称和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近代分子原子学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_____ ,我国对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②表示。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活动,梳理平行与相交的内容。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画平行线、垂线的方法。
3.熟练应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迁移、推理能力,并做好总结反思。
【基础回顾】探究一:平行线例1:平行线的定义在()内()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
例2:画出直线的平行线。
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条。
探究二:垂线例3:垂线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时,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
例4:画出直线的垂线。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条。
探究三: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例5:两点之间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最短。
例6: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最短,它的长度叫作()。
【核心问题探究】探究问题1:平行线的画法例1: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A•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条。
变式练习1:直线A与直线B平行,直线A与直线C平行,直线B与直线C()。
探究问题2:垂线的画法例2: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条。
变式练习2:正方形有()组垂线。
探究问题3: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例3:小明爷爷要从菜地到小河打水来灌溉菜地,灌溉完菜地王爷爷要回家,所以想请大家帮忙规划一下打水和回家的最短路线。
(1)画出老爷爷从菜地回到家门口B点的最短路线。
(2)请你替老爷爷画出打水的路线,并说出为什么。
变式练习3:从小明家到游乐场有三条路,他走哪一条路最近?说明理由。
【综合练习】1、(1)过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2)过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下图是一个长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你能将这个长方形画完整吗?3、给下面这条直线画两条垂线。
画的这两条垂线有什么关系?4、测量A点到直线的距离(1)(2)()()5、长方形有()组平行线,梯形有()组平行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等。
2.帮助学生加深对第四单元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水平。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第四单元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与用法。
2.能够准确朗读第四单元课文。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本、教学课件、笔记本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作业本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生字词
1.复习第四单元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读一读,理解意思。
2.指导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加深记忆。
第二步:课文复述
1.让学生围坐一起,轮流复述第四单元的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讲述故事中的关键点,确保完整传达主要内容。
第三步:课文分析
1.分段分析课文,详细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背后的寓意,促进思维发展。
第四步:课文朗读
1.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老师适时纠正发音错误,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复习课上,我们通过生字词复习、课文复述、课文分析和课文朗读等环节,加深了对第四单元知识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继续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
1.完成第四单元相关练习题。
2.背诵本单元重点词语及课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谢谢大家!。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和重点词语。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课文复习:复习第四单元的课文内容,重点把握每篇课文的主题和要点。
2.词语复习:复习第四单元中涉及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3.阅读理解: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练习,培养学生理解和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好教案、教材、黑板等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学生备好课本、笔、纸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课文
1.教师对每篇课文进行复习,让学生逐段回忆、讲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表演或分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第二步:词语复习
1.教师板书生字词和重点词语,让学生跟读,加深记忆。
2.布置默写作业或词语拼图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步:阅读理解练习
1.教师出题,让学生读一些小文章,并回答问题。
2.师生互动,讨论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
1.利用课堂小测验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的评价。
2.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同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第四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水平。
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复习学案【重点难点】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难点: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
抗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地位【知识梳理】一、全民族的抗战1.日本侵华的原因根本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有利条件:。
2.开始的标志3.全民族抗战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两种路线和两个战场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③抗战英烈宝山县城──四行仓库──【学习探究】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④结果4.抗战的胜利①百团大战②国外战场③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日军的滔天罪行【学习探究】①战争是残酷的,犯下的种种反人类罪行的日本侵略者,也曾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儿的人,是什么使他们从人变成了灭绝人性的恶魔?②日本右翼否认日军在侵华期间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认为只是在战争期间的某种屠杀,你怎么看这个问题?③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中国当代青年,应该怎样对待这段惨痛的历史?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原因日本:。
中国:。
国际:。
2.历史意义就中国国内而言,;就国际而言,。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习探究】今天我们怎么处理中日关系?牢记历史,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死灰复燃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尊重历史,崇尚和平,面向未来第17课解放战争复习学案【激趣诱思】抗战结束后,中国人民期盼和平。
但是,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相勾结,妄想剥夺人民的胜利果实。
由于他尚未做好内战的准备,因而不敢明目张胆地叫嚣打内战,只能暗做准备。
于是,蒋介石假意邀请毛泽东到重庆来共商国是。
如果毛泽东不敢赴约,内战的责任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推给共产党;如果毛泽东来了,谈判就成了蒋介石拖延时间、准备内战的幌子。
针对蒋介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做法,当时就有人画了一幅题为《磨好刀再杀》的时事漫画。
漫画夸张地刻画了一个光头、高颧骨、深眼窝、留着小胡子的蒋介石,身上穿着“美国大兵服”,头上贴着“头疼膏药”,躲在“和平方案”盾牌后面磨刀霍霍的样子,形象而深刻地戳穿了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八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主备人:宋春霞审核:初二历史组课型: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了解并明确一国两制的提出,以及成功实践的例子。
3.思考台湾实现统一的必然因素和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一国两制2.台湾统一问题三、教学准备复习学案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学生自主复习要求学生以教材为基础,按照复习学案的第一步明确单元基础知识,识记基础及重点知识.主题一:民族团结1.民族区域自治:(1)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____、的格局。
(2)提出: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3)实行: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4)意义:对、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各民族共同发展:(1)20世纪60年代初期,地区完成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2)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主题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一国两制”的构想:(1)提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
(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制度。
(3)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回归:(1)方针:“一国两制”。
(2)回归:年7月1日,香港回归;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主题三:海峡两岸的交往1.大陆对台政策:2.两岸关系的发展:(1)1987年台湾调整,海峡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2)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就“”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3)1993年“汪辜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复述本单元课文内容。
2.能够正确地使用本单元所学习的生词和词语。
3.能够熟练地默写本单元生词和词语。
4.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本单元的语法知识。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本单元课文教材及相关课件。
2.教师准备本单元的单词卡片或图片。
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述教材内容
教师让学生依次复述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强调重点内容并解释生词和词语的意思。
第二步:单词练习
1.教师出示单词卡片或图片,让学生认读并默写。
2.学生两两配对,互相考查单词拼写及意思。
第三步:语法练习
1.教师讲解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如句子成分、动词的时态等。
2.学生完成相关的语法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四步:小组合作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游戏或小组讨论,复习本单元内容并训练口语能力。
第五步:课堂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课文进行分析和总结,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反馈
1.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的评价,肯定优秀表现并指出需要改进之处。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和不足之处。
五、作业布置
1.默写本单元的生词和词语。
2.完成相关的语法练习题。
3.完成一篇与本单元相关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表现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主备人:周赛碧审核人:谭俭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概况和影响,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概况。
2、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4、知道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5、知道王羲之、顾恺之和代表作,知道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二、自主复习——复习导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并在课本上把填空的答案划出来)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曹操崛起:东汉末年,曹操控制了___,挟天子以令诸侯;___纳士;实行___。
通过以上措施曹操崛起。
2、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弱胜强,打败___,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___(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基础。
3、赤壁之战:208年,孙权、___联军决战以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为______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4、三国鼎立:220年,___称帝,定都洛阳,国号为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称帝,定都___,国号为汉,史称___或蜀汉、西蜀;222年,孙权称王,定都___(南京),国号为吴,史称东吴或孙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80年,___灭吴,统一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1、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____,带来大量的___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___,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从黄河流域往___流域迁徙;___末年,北方人口南迁形成高潮。
2、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条件:①南方相对___,东晋建立,并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都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②南方有优越的___条件;③统治者注重___发展;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努力。
3、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开辟__,实行____,种双季稻,修建水利设施;②丝织业:___很有名,____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发展起来;③冶铸业:___的发明;④制瓷业:___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⑤造船业:南方的___也很发达;⑥商业:___城人口百万,航海到达___(今天台湾),远航到__一带。
4、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南方和北方的经济___缩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原因):①_____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是主要原因;②____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①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____先进的文化;②进一步加强对______的控制。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②学习汉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一律改穿_____,学习____,采用___,提倡与汉人___。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①使_____与汉族趋同;②使_____得到了丰富和发展;③加速北方少数民族___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1、数学:南朝的___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___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
2、农学:北朝的___通过收集民间谚语和访问农民,写成了《齐民要术》这部农书,反映了当时我国___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3、地理学:北魏的___通过实地考察写成了《___》艺术,记录了1250多条大___的地理概况,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也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4、书法:东晋的___的书法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被后人尊称为“___”。
他的行书代表作是《___》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5、绘画:东晋的___擅长人物画,主张“以形写神”,注重点睛传神,他的作品现存有摹本《女史箴图》和《______》。
6、石窟艺术:石窟艺术综合了___和绘画的特点,是随着___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大同___石窟和河南洛阳的___石窟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___的艺术成就。
四、检测练习:
1.下列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
A.曹魏B.刘蜀C.孙吴D.西晋
2.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B.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C.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3.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①王昭君②诸葛亮③袁绍④北魏孝文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4.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你认为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绘画珍品《洛神赋图》,以示修好
B.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给孙权送去招降的竹简诏令
C.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曹操,曹操用葡萄酒款待他
D.孙吴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5.下列组合违背史实的一项是
A.郦道元——《水经注》B.佛教流行——龙门石窟
C.张仲景——《齐民要术》D.王羲之——《兰亭序》
6.下列人物,查找《史记》没有其内容的是
A.陈胜B.刘邦C.汉武帝D.诸葛亮
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
其积极影响是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C.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8.如右图,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于
9.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下列不能体现这一
历史发展主流的事件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昭君出塞
C.丝绸之路 D.边疆少数民族内迁
10.为了纪念祖冲之,月球上有一座以他的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祖冲之山”,他最突出的成就是
A.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B.制造地动仪
C. 写下我国第一部农业著作
D. 割圆术
11.某旅行社组织参观云冈石窟,做导游的你可以介绍
A.大量的佛像,反映西晋统治者尊崇佛教
B.大量的雕像,反映北魏社会生活的变化
C.它集中体现秦汉的造型艺术的风格
D.它代表了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峰
12.(13分)阅读一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边疆少数民族的力量,同时为了补充兵源和劳动力,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这些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汉族有很大差异。
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也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
材料二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西晋后期,由于“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本来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1)材料一、二分别叙述的是什么史实?(2分)这两则史实是属于哪一社会现象(1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出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这一社会现象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了什么推动作用?(6分)
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
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
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
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
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