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2
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3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材以学生已有的图形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引导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得出结论。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得出结论。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尝试找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得出结论。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3.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学会用这些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巩固了学生之前学过的几何知识,还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相似、几何证明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度量等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条件,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会用SSS、SAS、ASA、AAS四种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条件。
2.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用于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准备一些三角形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判定练习。
3.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解答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呈现(10分钟)提出问题: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3.操练(15分钟)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运用SSS、SAS、ASA、AAS四种条件,判断一些给定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第四章三角形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七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
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探索过程有所了解,作为本章节第二节课,紧紧抓住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切入课题来研究三角形的全等条件,对三角形全等的探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识容量、思维难度不是很大,本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为主线,从而促进了知识和思维的发展。
学生的活动技能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简单探索活动,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全等三角形判别条件的探索活动,具有了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及归纳演绎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教科书通过以问题的形式,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和反思的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索、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达到进一步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目的,能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意识,由此体验数学概念由具体现象抽象出来的过程,体验数学术语表达的精练、简洁。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由此带动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生的事情,并愿意解决提出的难题,在实践反思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生积极参与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全作与成功的快乐,建立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三角形全等条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基础,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几何图形变换、证明等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等知识,对于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条件,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三角形模型、剪刀、直尺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三角形全等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含义。
然后,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三角形全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这些三角形是否全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剪刀、直尺等工具,剪出两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三角形全等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SSS、SAS、ASA、AAS这些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还有没有其他的条件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二课时)说课稿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既能揭示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设置了问题,把知识串联起来,以引导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条件,从而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既要为学生的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学习奠基,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把学生的起点作为教师的起点,把传授知识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每一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过程。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共三课时,我所说的第二课时的内容包括(1)经历问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归纳总结出“角边角、角角边”定理(2)“角边角、角角边”定理的运用,(3)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另外两个条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学数学十分重要内容之一,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几何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第二课时,在前面的认知基础上展开继续探索,学好了将为下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今后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提供很好模式和方法,由于几何证明在新课标中要求不同,本内容在学生学习证明的思想方法中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2)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可以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领会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发展推理能力。
3、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的学生是初一的孩子,对几何的认识还很限,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三角形,所以根据所教的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以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并初步学会运用。
图4-1-29处理方式:可让学生快乐地回答.【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读书,那你们家里一定有漂亮的典案二导学设计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一、学习目标1、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 ”和“AAS ”并能应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角形 是否全等。
2、体会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够有条理的思考和理解简单的推理过程,并运用数学语言说明问题。
4、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ASA ”和“AAS ”,并能应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 角形是否全等。
三、学习难点 探索 “AAS ”的条件 四、学习设计: 1.温故而知新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BD 和△ACD 全等吗? 你能说明理由吗?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问:一张三角形的纸片,被斯成三部分,究竟用那部分可 画出原图一样的三角形? 探究练习1.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将学生分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画一个△ABC 使它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组:∠A=90°, ∠B=30°,AB=10cm 第二组: ∠A=60°, ∠B=45°,AB=9cm学生动手操作,完成问题后,小组交流比较,看看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表述,老师板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_____或者 ______________) 探究练习2.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比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 和45°,一条边长为10cm ,情况会怎样呢?ABCD(1) 如果角60°所对的边为10cm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2) 如果角45°所对的边为10cm ,那么按这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若两个三角形具备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哪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认为对吗?能举例说明吗?3.举例应用:例1.如图,已知AO=DO ,∠AOB 与∠DOC 是对顶角,还需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根据“ASA ”说明△AOB ≌△DOC ;或者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根据“AAS ”,说明△AOB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