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朝读经典诵读经典活动教案第五单元谨守时
- 格式:docx
- 大小:12.48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年级:三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
2. 培养学生朗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诵读《弟子规》,培养学生的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弟子规》的基本内容。
2. 朗读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
2.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准备:1. 《弟子规》文本。
2. 多媒体课件。
3. 朗读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弟子规》的作者、成书背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弟子规》?二、学习《弟子规》的基本内容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朗读《弟子规》,让学生熟悉文本。
2.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章节进行背诵。
3. 教师讲解每个章节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
三、朗读技巧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等。
2. 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语调等问题。
3.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水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弟子规》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弟子规》中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深入理解《弟子规》的道德观念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弟子规》中道德观念的理解。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弟子规》相关的经典故事,让学生阅读。
2. 学生分享故事内容,讨论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四、朗读展示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章节进行展示。
2.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弟子规》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弟子规》的基本内容是否熟悉。
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
3. 学生朗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
第一单元:中华源第一课:始祖神话俗说天地开辟,唯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第二课:华夏之号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第三课:华夏民族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一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第四课:泱泱中华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第五课:中国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二单元九州同第六课九州起源皇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第七课九州山河第七课九州山河(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二)中国水,三大纲,黄河黑水扬子江。
淮通江,济入黄,四渎今只二渎长。
第八课古风唐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九课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单元:人文兴第十课: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十一课:人文初祖辟中国,始三皇,皇帝尧舜垂衣裳。
第十二课:五伦讲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第十三课:礼乐匡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第十四课:百工之事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坐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第四单元立诚信15.何谓信【宋】袁采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16.无信不立《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7.君子耻不信《荀子非十二子篇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18.晋侯守信《左传僖公二十X五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19.商鞅【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三年级诵读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吴清凌三年级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不够高,对古诗的意境体会浅薄,因此学生常常是背诵容易,巩固难。
因此本学期将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方式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即:抓尖子生,带动后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古诗文诵读活动行列中。
除此之外,三年级还将坚持“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的十六字原则,根据坚持经典诵读与课改结合,坚持经典诵读与品德教育结合,坚持形式与过程并重的方针。
我们选用的“读诗”教材是《小学必背古诗 70 首》并进行适当的课外补充,根据教材的深浅,我们在诵读数量上对不同学生进行了划分:尖子生本学期完成十七首古诗的诵读,后进生要完成9 首课标必背古诗的诵读。
二、教学目标为了弘扬传统优质文化,汲取民族的源头活水,不断深入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使三年级形成浓厚的诵读氛围提高学生的古诗背诵能力,陶冶情操,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现根据学校古诗文诵读开展情况和目前三年级的实际,特拟定本班古诗文诵读计划。
三、主要措施1、、创设班级诵读环境,激发学生诵读热。
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使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注意在班级内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丰富活动形式。
(1)实行“课前一吟、每日必读,熟读成诵。
各班级语文课教师要注意把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每日集体诵读五分钟。
(2)开展竞赛,激发热情。
要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诵读课,开展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如:诗句接龙、归类对诗、你问我答。
1/27(3)开辟诗园,创设文化氛围。
班级要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辟诗画园地(书写古诗文、古诗文配画、改写古诗文等)。
成立诗社,学以致用。
学生练习写作诗词。
(4)评比“班级诵读能手。
坚持一周一检查、一月一测评、学期一总结”的基础上,学期末要继续开展班级诵读能手评比活动。
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第五课新版在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教材的第五课中,我们将会讨论到什么呢?三年级的学生们会在这一课中学习到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呢?通过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育目标。
1. 主题概述在第五课中,孩子们会接触到哪些内容呢?这一课的主题是如何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的呢?在新版的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一主题的深入解释和更广泛的涵盖,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主题所涉及的内容。
2. 课文内容分析在这一部分,我们会对第五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课文中提到了哪些知识点和教育目标?这些内容如何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相结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
3. 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除了课文内容外,教材还会对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进行介绍。
在第五课中,孩子们会学到一些怎样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呢?这些方法和技能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怎样的帮助呢?通过对这一部分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材的教学设计和教育目标。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不同的人会对同一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在我的观点中,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第五课新版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方面都有着很好的设计和安排。
通过这一课程,孩子们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这对他们的未来学习和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5. 总结回顾在文章的我们对整个主题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第五课新版教材的内容和教育目标。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育目标。
这不仅有利于教育者对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的思考,还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教育成果。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和教育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第五课新版教材是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通过这一课程,学生们将学到如何通过努力和勤奋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课题教课目的教课要点教课难点教课准备教课环节一、故事导入经典朗读第 1 课课时第一课时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
2.理解意思,懂得文中所波及到的故事。
3.培育学生的朗诵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4.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广博精湛,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遇到熏陶。
1.经过朗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经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经过学致使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长。
PPT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教课内容及活动及反省1.同学们喜爱听故事吗?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古代的故事《千字文的来历》。
2.简介《千字文》3.出示本教材要学习的内容——第一章(自然章)前面八句。
二、介绍《千师:好的书本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样才会字文》的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成效。
下边我们先认识学习《千字方法文》的方法。
1. 字正腔圆知读音字正,就是发音必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洪亮。
三、学习《千 2. 载歌载舞读节奏字文》前八句。
能够利用手脚拍打节奏读《千字文》3. 借助资料知其意利用图片,说明来理解每一句千字文的意思。
4.摇头摆尾出感情能够学习先人那样摇头摆尾有感情地读千字文。
师:同学们必定急不可待想学习《千字文》吧?今日我们就一同来领会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一)字正腔圆知读音1.学生自由朗诵文章,当碰到难读的或许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看谁读得最准,学得最快。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余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互相纠正要点字的读音。
师要点指导“ 侈”“磻”“尹”的读音。
4.听老师范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谁能来评论一下?5.学生评论。
(响亮,正确,有节奏等)(二)载歌载舞读韵律师:本文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
你看,“黄、荒、张”都有一个“īng””éng”音,(课件)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
我们不单能够用声音去找这类声韵的感觉,还能够用手打节奏。
第一单元:中华源第一课:始祖神话俗说天地开辟,唯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第二课:华夏之号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第三课:华夏民族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一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第四课:泱泱中华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第五课:中国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二单元九州同第六课九州起源皇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第七课九州山河第七课九州山河(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二)中国水,三大纲,黄河黑水扬子江。
淮通江,济入黄,四渎今只二渎长。
第八课古风唐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九课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单元:人文兴第十课: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十一课:人文初祖辟中国,始三皇,皇帝尧舜垂衣裳。
第十二课:五伦讲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第十三课:礼乐匡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第十四课:百工之事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坐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第四单元立诚信15. 何谓信【宋】袁采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16.无信不立《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7.君子耻不信《荀子非十二子篇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18. 晋侯守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19. 商鞅【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三年级经典朗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流利的阅读语音和语调。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
1. 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格林童话》中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朗读。
2. 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3.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奥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介绍经典文学作品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研究活动:
- 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故事情节。
- 学生模仿老师的朗读语音和语调进行朗读练。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点拨和辅导:
- 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涵。
- 老师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结束活动: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和讨论的参与度,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会根据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重在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拓展:
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经典文学作品,并进行朗读练。
2. 在家庭作业中引导学生写下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想法和感受。
以上是关于三年级经典朗读教案的简要介绍,具体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三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诵读内容为三部分:1、《弟子规,三字经》相关内容。
2、《新课标必背古诗文》16首,复习原先学习的35首。
3、《老子》6则。
三、教学时间:1.每周一、三、五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四、教学策略: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
(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五、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一、必读书目。
1、《语文经典读本》2、《爱的教育》3、《爱丽丝漫游奇境》4、《稻草人》叶圣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5、《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二、选读书目。
(根据各自爱好有选择性的阅读。
)1、《陈伯吹童话》2、杨红樱系列4、《周恩来》5、《汤姆索亚历险记》(美马克吐温)6、《名侦探柯南》7、《雷锋的故事》8、《神秘岛》9、《快乐王子》(爱尔兰?王尔德童话全集)10、《岳飞传》11、《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13、《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14、《神秘花园》(美弗朗西斯?霍奇)15、《中国节日故事》16、《中华美德故事》。
第一单元:中华源第一课:始祖神话俗说天地开辟,唯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第二课:华夏之号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第三课:华夏民族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一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第四课:泱泱中华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第五课:中国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二单元九州同第六课九州起源皇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第七课九州山河第七课九州山河(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二)中国水,三大纲,黄河黑水扬子江。
淮通江,济入黄,四渎今只二渎长。
第八课古风唐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九课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单元:人文兴第十课: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十一课:人文初祖辟中国,始三皇,皇帝尧舜垂衣裳。
第十二课:五伦讲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第十三课:礼乐匡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第十四课:百工之事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坐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第四单元立诚信15. 何谓信【宋】袁采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16.无信不立《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7.君子耻不信《荀子非十二子篇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18. 晋侯守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19. 商鞅【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策略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
我们在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中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策略,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一、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上课前,我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以及良好阅读习惯和学习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产生的影响。
我向学生强调,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完成作业,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1.朗读要想读好一本书,第一步就是要读出声音,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习惯听取自己的声音,判断读音和语调是否正确,更做到朗朗上口,能够让别人听懂。
2. 注重阅读姿势阅读的姿势不仅会影响阅读的效率,还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健康,要注重培养正确的阅读姿势,如坐直、轻松、眼距离书本30~40厘米等。
3. 分段阅读长篇小说或长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难度比较大,但是如果分段阅读,从而做到分段落,分章节,结合段落、章节大意,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
4.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写笔记,学生可以积极思考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到关键信息,复习和记忆更加有效。
三、培养学习策略1. 听讲,做笔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多与老师沟通,听老师讲解,了解知识点,同时也要做好笔记,把知识点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下来,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2. 讲述文本讲述文本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可以把自己学习的内容更好地呈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朋友间的沟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独立地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并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以后有更加深入且自主的探究、思考和学习习惯。
四、让学生养成“阅读法”在上学期第五单元中,我以“阅读法”为主题,教导学生如何正确高效地进行阅读。
第五单元:谨守时
学习目标:了解与人相处守时的重要性。
通过诵读经典,受到守时的熏陶。
第二十课:无失其时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宅,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词语解释:
树:种植。
衣帛:穿丝绸的衣服。
鸡豚狗彘:鸡、狗、猪。
夺:丧失,错过。
文章大意:
五亩大的宅院,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能穿丝绸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畜的畜养,不错过养殖的季节,七十岁以上的人就有肉吃了;一百亩的耕地,不错过更重、收割的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
我的启发: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人们的生活都与农时农事息息相关。
顺应天时,是我们祖先经历世世代代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
第二十一课:不逾时顷
不逾时顷,闾里信之。
词语解释:
顷:很短的时间,片刻。
闾里:街坊领居。
文章大意:
从来不迟到片刻的人,街坊领居都很信任他。
我的启发:
人们之间的诚信,就是从守时这样的小事积累起来的。
第二十二课:不失期刻
生无伪言行,与人约,虽千里外,不失期刻。
词语解释:
生:生平,一辈子。
伪:虚假的,不合规矩的。
虽:即使。
文章大意:
一辈子不要有虚假的言行,比如与人有约,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不应当迟到。
我的启发:
守约,是诚信的表现。
与别人约定好时间,就务必遵守。
第二十三课:刻日立程
与人约,辄以一板识之,刻日立程,无弗酬者。
词语解释:
刻日:约定日期。
程:事物发展的经过或工作进行的顺序、步骤。
辄:就。
识:标记。
酬:赴约,践约。
文章大意:
与人有约,就用一块板记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不按时赴约的。
我的启发:
讲诚信的人,一定会有办法帮助自己记住各种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