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第三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阅读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课时1一、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暮()骚()输()瑟()逊()缘()二、看拼音,写词语。
cèfēng tílú()面山()()词()山三、加部首组新字,再组词。
孙+()→()()户+()→()()则+()→()()俞+()→()()四、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五、填空。
1.苏轼是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2.《暮江吟》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写的是时的景色,后两句写的是的景色。
后两句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3.《咏梅》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卢钺。
诗中中借雪、梅的争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告诫我们。
四、《题西林壁》这首诗给人们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地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这样才不至于迷惑。
课时2一、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宋]苏轼,。
,。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4.俗话说:“当局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你填在横线上。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总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一、根据情境写诗句和谚语。
(8分)1.看到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我不由得念起白居易的诗:“一道残阳铺水中,。
”2.我最近才知道我所居住的村子一年前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我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啊!3.正如宋代诗人卢钺所说的“,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人都各有长处和短处,不用刻意攀比。
4.俗语说:“。
”可今年立秋过后,依然暑气难消。
二、选择题。
(6分)1.我们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3分)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2.朝代、作者姓名、诗题、诗句相配的是()(3分)A.唐—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B.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C.唐—白居易—《暮江吟》—唯见长江天际流D.唐—孟浩然—《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0分)1.《暮江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2.《雪梅》一诗中“骚人阁笔费评章”中的“骚人”指的是诗人。
()3.爬山虎的脚其实就是它的根。
()4.《蟋蟀的住宅》改编自《昆虫记》,作者是英国的麦加文。
()5.观察记录的方法有图文结合法和表格法。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0分)1.现在是八月,大街上有的人穿着背心,有的人穿着毛衫,正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2.今天草叶已经结霜,奶奶说,是因为夏天雨水少,果真是“______________”。
3.《题西林壁》中赞美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的诗句是:,;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的诗句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班级姓名成绩一、课外阅读。
(18分)冰凌花一连几天,寒风凛冽,气温骤降。
早上走进教室,无意间被两边窗玻璃上的冰凌花所吸引,心驰神迷,陶醉其间,一时间竟至浑然忘我。
冰凌花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严寒隆冬的宠儿。
它孕育在傍晚,诞生于午夜,盛开于凌晨。
虽然只是水汽在玻璃上的短暂逗留,纯属游戏之作,但毫无人工雕凿之痕,说不上鬼斧神工,也算是自然天成。
近三十块窗玻璃上面,冰凌花竞相绽放,毫不雷同。
灯光照射下,朵朵瓣瓣熠(yì)熠生辉。
长的,或如彩虹横挂天际,或如柳枝摇曳枝头,或如艺术体操飘飞的绸带,或如海底摆舞不停的藻荇;短的,像珊瑚簇拥,像沙棘(jí)藜绵延不绝,像雪山上晶莹剔透的雪莲,像烟花在空中绽放。
有的均匀密布,仿佛为你展现一堵盛夏里繁茂的爬山虎短墙;有的亭亭玉立,令人想起海南那一排排婆娑(pósuō)的椰树林;有的则是长短搭配,使人在跨过草原之后,眼前突见一片胡杨林。
神游其中,你感受到的,是四季的脚步,是生命的脉搏,是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太阳升起来了,冰凌花在阳光的温度里消散了它的容颜。
美好的事物虽不能永久存在,但往往都能如这冰凌花一样,在瞬间之际给人留下永恒的回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4分)(1)鬼斧神工:(2)亭亭玉立:2.用“”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3分)3.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写出了冰凌花的特点。
(4分)4.联系美文,想一想“神游其中”的“其中”具体指哪些美景呢?请用“”画出来。
(3分)5.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概述冰凌花的产生过程。
(4分)二、课外阅读。
松鼠(节选)①松鼠不爱下水。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______ (蛰伏潜伏)不动。
它们是十分______(警觉警惕)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课《观潮》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领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交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文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按照()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A.由近到远B.由远到近C.从上到下D.从下到上(2)选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能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来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我能通过“水墙”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能通过“白色战马”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能通过“________”这个词。
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________。
由“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________”,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________的特点。
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二课:《走月亮》2.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第三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A.触巴拉贴B.触拉巴贴C.巴触拉贴D.巴触贴拉A.茎B.叶C.细丝A.爬山虎生长的地方B.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颜色C.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行的D.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A.蟋蟀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却修建出了结构复杂、内部平整的住宅。
对蟋蟀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让人为之惊叹的伟大工程。
B.蟋蟀用柔弱的工具挖掘出的洞穴很简朴,作者之所以把它称作“伟大的工程”,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对蟋蟀表示了赞赏。
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
美国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
记录显示,前十年每年的营业额增长率为10%~20%,令董事局欣喜万分。
不过,业绩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三年时,则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
董事局对此3年的业绩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
会议中,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局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个建议。
若您要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好!”董事长接过那张纸,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的支票给那位年轻的经理。
那纸张上只写了一句话:将所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
董事长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
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多用1毫米的牙膏,每天的消费量将增加多少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会带来意料不到的效果。
当我们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或新创意时,千万别将脑袋密封,相反应该将脑袋打开1毫米,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也许一个新的创见,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不少启示,从而改进业绩,改善生活。
1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密封——( )启示——( )改善——( )14.这个年轻人的建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你觉得这位年轻的经理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文中“将脑袋打开1毫米”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
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练习题(一)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根据意思写出诗中的词语。
(1)指极短的时间。
()(2)江海汇合之处。
()2.“八月涛声吼地来”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头高数丈触山回” 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
3.把“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改写成现代汉语。
4.“卷起沙堆似雪堆”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仿写一句。
【参考答案】1.(1)须臾(2)海门2.听觉涨潮视觉退潮3.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4.比喻示例:大海真蓝啊,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
(二)雪梅•其二(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解释词语。
日暮:十分春:2.把“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改写成现代汉语。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从这首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十分春”的组成部分包括()A.梅和雪B.梅和诗C.雪和诗D.梅、雪、诗4.你还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1.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
全部的春天。
2.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
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
3.D4.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三)牵牛花娃娃蒲华清春天,爸爸带艳艳在阳台上的花槽.(zāo cáo)里撒.(sàn sǎ)下一排牵牛花种子。
不久,土里冒出绿芽了;又不久,绿芽长成胖胖的绿藤了。
爸爸在阳台边拉起一排长绳。
艳艳问:“爸爸,拉绳干吗?”爸爸说:“牵牛花藤儿要比赛爬绳呀!”艳艳不信。
只见爸爸把藤儿绕上长绳,一条绳一根藤儿,就像一排绿娃娃站在一道道起跑线上。
艳艳乐了,忙喊:“预备——爬!”绿藤儿一动也不动,爸爸骗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测试卷(一)家乡的红橘我的家乡在长江边上,那里有成片的橘园。
春天来了,经受了风霜考验的橘子树更加茂盛,那四季常青的叶片在明媚的阳光下闪着绿油油的光,到了四五月,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而橘子树却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粒大小的花骨.(ɡǔɡū)朵,花骨朵绽放开来,形状像茉莉,一瓣一瓣的,有指甲那样大,小巧、洁白、清新,朴素,一簇簇藏在枝叶间,星星点点的,不大起眼。
但当你走近,邢阵阵香气扑面而来,会使你醉倒。
秋天,橘子树结出了肥实的青色果子,一串事压弯了树枝,谁见了谁爱,但这时的果子吃起来又酸又涩。
十一月左右,果实成热了,绿叶丛中露.(1òu lù)出了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
它们有的两个一排,有的三个一束,有的四五个抱成团......沉甸甸的,把枝条儿越压越弯。
走近细看,红橘的皮上还有一个个小窝窝呢,剥.(bāobō)掉皮,就是鲜.(xiān xiǎn)嫩的、金黄色的瓢,掰一瓣放入嘴里轻轻一咬,满嘴都是甜甜的汁,使人感到舒畅极了。
家乡的红橘,真让人喜爱呀!1.在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
(1)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
()(2)指不说话;不出声。
()3.本文是按__________顺序描写家乡的红橘的,作者观察时不仅用眼睛看,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红橘的特点。
4.请用“_____”画出第5自然段中描写果实多的句子,说一说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5.你的家乡生产什么水果?请抓住它的一个特点写一写,(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野兰父亲喜欢兰草,经常从深山里挖一些野兰回来栽培。
几年间,庭院里就有了百余种,像个兰草园似的。
第三单元知识点与同步练习1.易错字音。
瑟.瑟(sè)骚.客(sāo)稍逊.(xùn)平均.(jūn)叶柄.(bǐnɡ)枯萎.(wěi)谨慎.(shèn)倾.斜(qīnɡ)挖掘.(jué)蜗.牛(wō)住宅.(zhái)隐.蔽(yǐn)骤.雨(zhòu)搜.索(sōu)布置.(zhì)2.多音字。
3.词语积累。
(1)四字词语。
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2)词语搭配。
铺得均匀绿得新鲜漾起波纹倾斜的隧道温和的阳光轻微地摆动4.课文回顾。
(1)《古诗三首》选取了三首写景的古诗。
《暮江吟》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其中“露似真珠月似弓”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了和谐、宁静的意境。
《题西林壁》既是写景诗,又是哲理诗。
前两句描写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看到的不同的形态,后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感悟: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雪梅》借雪梅争春的现象,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2)《爬山虎的脚》描述了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和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触着墙,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嫩茎拉一把,使它贴在墙上。
(3)《蟋蟀的住宅》从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两个角度描写了蟋蟀的习性。
选址的慎重,修建的努力,让我们体会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
5.背诵积累。
《古诗三首》及“日积月累”中的谚语。
单元同步练习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二、读下面的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蟋蟀盖房子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空隙。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练卷姓名:_______________一、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三首诗都是宋代诗人写的。
()2. 爬山虎的脚长在叶子的反面。
()3. 蟋蟀出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唱歌,二是住宅。
()4.《蟋蟀的住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
()5.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二、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暮江吟》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中“”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题西林壁》中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的诗句是:;卢钺对梅花和雪的评价是:,。
(2)《爬山虎的脚》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向我们展示了爬山虎特有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之情。
(3)《蟋蟀的住宅》中,蟋蟀选择住宅的条件是:、、。
三、将句子补充完整。
(1),秋霜早。
(2)八月里来雁门开,。
(3)八月暖,九月温,。
(4),露似真珠月似弓。
(5),只缘身在此山中。
(6)梅须逊雪三分白,。
四、做完作业的小强在看电视,妈妈让他离电视远点,可他说,离近了看才好看。
(1)你能用身边的事例劝说小强,让他听妈妈的话吗?注意劝说时要有理有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的电子设备很多,我们的学习生活很难离开它们,那么当我们面对这些电子设备时该怎样保护视力呢?请你提出至少两点保护视力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大阅读展示,我最棒!本单元我们观察了爬山虎的脚,探秘了蟋蟀的住宅,课下你读过哪些关于动物或植物的文章呢?请列举文章名称(至少三个)。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1.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1)《雪梅)(其一)描写的事物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雪梅》(其二)描写的事物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骚人阁笔”的“阁”读音是________(gé gē),"“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是________。
(3)“梅雪争春未青降"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梅、雪的情态。
(4)《雪梅》(其一)后两句把梅和雪作比较,突出了梅________的特点和雪________的特点,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雪梅》(其二)中作者追求的美景是________。
2.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2)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3)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3.阅读《暮江吟》,回答问题。
暮江吟①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注:①本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②真珠即珍珠。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第三单元)
姓名:
巨人的花园
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
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
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
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
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
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
谢谢你!”
1、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喧闹()训斥()增添()
2、当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他看到了什么?请用“”画出来。
当孩子们被巨人赶走后,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用“~ ~ ~ ~”画出来。
(蓝色部分)
3、巨人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是自己太任性:,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
他想自己,结果得到的却是。
后来巨人终于明白。
4、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5、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6、.读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去年的树
树对鸟儿说: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你听。
”
好的
……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
可是,火柴点燃的火。
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呀,好朋友即将分离,那么在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时要读出之情;最后,鸟儿与小姑娘的对话,应该读出鸟儿的语气。
2.给文中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文中与眼睛有关的词语是
4.发挥想象,完成练习。
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
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
5.这两个“看”饱含了。
6.读了片段,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鸟儿说,请把说的话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