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0 KB
- 文档页数:103
小学数学(线段、射线、直线教案)第一篇:小学数学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小学数学(线段、射线、直线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数学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准备直尺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观念。
教育方面: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
及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几种平面图形及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认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及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及联系。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利用课件,视频等,并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由此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课的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导入设疑,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3、抓住重点、精讲点拨;4、对比拓展;5、巩固新知、当堂检测;6、课堂小结。
五、教学过程:一、导学预习案1、探索活动阅读课本55—56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发现?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收获与困惑A、通过预习自学,你学会了什么?B、你的困惑是什么?二、教学案(一)导入设疑、自主学习: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我们一双灵巧的小手完成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们提前预习的情况。
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上展示的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斜拉索大桥。
最后展示的是世界第一的苏通大桥。
这些雄伟的大桥凝聚了无数设计师们的辛勤劳动,小明的爸爸就是这样一名桥梁设计师。
瞧,小明正在和爸爸学画设计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设计师,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画出这幅设计图。
第八册乘法分配率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课题:《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泉师附小:郑锦书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 页。
(人教版)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①(3 + 2)×4 3×4 + 2×4②2×(11 + 9) 11×2 + 9×2③20×5 + 4×5 (20 + 4)×5【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1.学校购买校服。
每件35元,每条25元。
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㈡探究概括规律: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
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
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进度表周次时间教学内容1 3.1~3.5 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应用题2 3.8~3.12 三步计算应用题3 3.1~3.19 三步计算应用题~简单的数据处理4 3.2~3.26 求平均数~整理和复习5 3.29~4.2 十进制计算法~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6 4.5~4.9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减法的意义7 4.11~4.16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除法的意义8 4.19~4.23 除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9 4.26~4.30 计量的产生~名数的改写10 5.1~5.7 休息11 5.1~5.14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的比较12 5.1~5.21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13 5.2~5.28 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4 5.31~6.4 整理和复习~角的度量15 6.7~6.11 角的度量~垂直和平行16 6.1~6.18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7 6.21~6.25 整理和复习18 6.28~7.2 总复习19 7.5~7.9 复习、考试学期整体教学设计教学总目标: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第三单元第1 课(小节)__1_课时一、铺垫孕伏1、口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教师出示:75+25 33+6725×4 160―3563÷7+2 35×2÷10100―45 58+32出示27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提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学生进行口算引导学生列出下列两种算式,并说明每一个算式的含义。
生1:40+56=96(千米)生2:56+40=96(千米)口算练习为后面的计算作准备。
主要让孩子通过列式计算去发现加法交换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2、补充练习四、课堂小结出:56+40和40+56的结果相等。
教师板书:40 +56=56+40观察上面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观察以上所列举的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些例子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1、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完成. 2、3题一年级捐款194元,二年级捐款358元,三年级捐款297元,四年级捐款328元,五年级捐款363元,六年级捐款371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作业设计:1、完成.2、3题2、补充练习学生发现:(等号左右两边都是40和56两个数相加,只是他们的位置交换了,而且得数一样,就是和不变)生举例+ =+ …………………..学生自己检验所列举的例子是否成立。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规律吗使我们记忆起来既简单又清楚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生2:△+☆=☆+△生3:a+b=b+a……………………2、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加法问题计算后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小学数学《比大小》教案小学数学《比大小》教案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比大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比大小》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教学难点: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法:演示法、讲解法学法:观察法、说一说、写一写课前准备:计数器1个、100以内数目表一张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6分)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三、新授。
(17分)1.教学例4。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
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37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
小学数学第八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法则。
2.能够熟练运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法则。
难点:灵活运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那你们知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计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探究新知(1)师:我们先来观察一道题目,20×3=?你们觉得这个题目难不难?生:不难。
师:那你们能告诉我,这个题目的答案是多少吗?生:60。
师:很好,那你们知道这个答案是怎么样得出来的吗?生:因为20乘以3,可以先算2乘以3等于6,然后在6后面加一个0。
(2)师:那我们再来做一个类似的题目,30×4=?生:120。
师:同样是乘数末尾有0,这个题目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生:3乘以4等于12,然后在12后面加一个0。
(3)师:通过这两道题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生: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去掉0,算出两个数的乘积,然后再在乘积后面加一个0。
3.巩固练习(1)师: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题目,巩固一下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题目1:40×5=?题目2:50×6=?题目3:70×3=?题目4:60×8=?(2)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
题目:250×4=?师:这个题目稍微有点难度,我们可以先算出25乘以4等于100,然后在100后面加两个0,得到最终答案1000。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去掉0,算出两个数的乘积,然后再在乘积后面加一个0。
5.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希望你们能够熟练掌握这个计算法则,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它。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优质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
2. 数学思考目标:在探索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和概括能力。
例如,让学生观察一组分数相乘的结果,思考其中的规律,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
3. 问题解决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倒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分数除法计算中,能正确运用倒数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进行计算。
4.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倒数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倒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含义。
2)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包括求分数、整数 0除外)、小数的倒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倒数概念中的“互为”关系。
这需要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两个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地看待。
2)1和0的倒数问题。
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这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让学生清楚其中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如“数字王国的秘密”,将倒数的知识融入到故事中。
例如,数字们在玩一种特殊的乘法游戏,乘积为1的数字就有特殊的关系,引出倒数的概念。
2. 游戏教学法:通过“找倒数伙伴”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写有数字或分数的卡片,让他们去找乘积为1的伙伴。
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在小组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分数王国的故事。
在分数王国里啊,有一对特别特殊的朋友,它们相乘的结果等于1呢。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8数学广角—搭配(二)《搭配问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8 数学广角—搭配(二)《搭配问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与策略。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具有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帮明明搭配衣服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搭配问题,让学生能动手到会动手,通过摆、说、画、算的数学化过程,渗透有序的数学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3重点难点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创设明明参加聪聪的生日聚会。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是聪聪的生日,他邀请大家去参加他的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去吗?多媒体课件出示明明的衣橱。
学生交流。
师:哎呀!你们瞧,明明可犯愁了,该穿什么衣服去呢?我们大家能帮帮他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搭配中的问题。
(板书:搭配问题)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例21. 理解信息,自主搭配(1)理解情境,获取数学信息。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怎样搭配?预设:①短袖配短裙;②长袖配裤子;③长袖配长裙;……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教师: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究竟能搭配成几套呢?看来,在衣服的搭配中还大有学问呢。
(2)学具操作,摆一摆。
同桌合作,学具操作。
让学生拿出衣服卡片和同桌摆一摆,看看一共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教师巡视,及时收集学生摆卡片过程中出现的情况:(1)摆放有序和无序;(2)方法多样和唯一;(3)记录无序。
(3)汇报展示,说一说。
请学生板演,展示搭配的过程。
(4)师生交流,议一议。
预设一:无序表述,方法不全面。
预设二:只会表达其中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或者两件上衣配两件下装。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进度表学期整体教学设计教学总目标: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3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教学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和应用题4整体感知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
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
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
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5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
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
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
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
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
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6生自己得出结论。
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
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7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卡片、课件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练习:(卡片)30+30÷3 42×3 80÷16+212×5—60÷2 8×5×10 120÷4×5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32+540÷18 100—(32+30)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81.引入新课: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混合运算例1(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例1 100—(32+540÷18)=100—(32+30)=100—62=385.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9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进一步明确:(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会学习方法。
)6.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
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7.反馈练习:第1页“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先用铅笔在第一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再与同桌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计算。
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完成练习一第2题。
(板演订正)2.判断。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3.变式练习;(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10六、布置作业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
七、板书设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7页“做一做”,练习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2、指导学生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2、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练习。
(卡片)81÷27 16×5×4 (25×3—15)÷52、口答下列各题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用“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求出“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又可求出“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o)(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2、教学例1:(1)出示例1:(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组织学生讨论:例1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两道复习题,思考: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4)、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先汇报哪种,教师就先画哪种)。
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回答:要想求5人4天编多少个,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标题。
再引导学生分步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形成板书:1个人1天编16个 5个人1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第一种解法: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16×5=80(个)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80×4=320(个)1个人1天编16个, 1个人4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第二种解法: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16×4=64(个)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64×5=320(个)(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
)(5)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书上第6页和第7页的空处填空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过程。
第一种解法:16×5×4=80×4=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16×4×5=64×5=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6) 、对比两种解法,讨论: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7) 、教师归纳小结: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