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湘乡方言谚语的文化特征探析李丽颖罗小军方言是一定区域的人们联系共同的生产活动、生活事物和表达个人的思维感受的必需手段。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指导人们行为活动的符号体系。
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别的许多文化现象的载体。
方言谚语是方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当地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广泛流传在人们口语中的具有知识性的、结构相对固定的俗语。
方言谚语通俗易懂,风格平白朴实,能真实、具体地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该方言区的各种文化特征。
本文拟以湘乡方言为例,对湘乡方言谚语中的农耕、饮食、处世等方面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阐述。
一湘乡方言谚语与湘乡的农耕文化湘乡市为县级市,属于湘潭市,处于湘中丘冈向湘江河谷平原过渡的地带,境内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很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城市,据市内一些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证实,公元前2800~2300年,湘乡市境内就有先民从事原始的农业捕鱼、狩猎等生产活动。
几千年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生产经验,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谚语的形式,世代口耳相传。
1.1 关于气象的谚语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一年的收成。
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许多反映湘乡气候节令规律的谚语,用来预测天气,指导人们更好地生产生活。
例如:(1)惊蛰前鸣雷,四十八个日子天不开。
(2)光清明,暗谷雨。
(3)一日春雪十日旱。
(4)犯秋一期,犯了处暑无了期。
例(1)指如果在惊蛰前打雷的话,就有长时间的雨或雪。
例(2)指清明时若天气晴朗,必定年成好,若清明下雨或天阴,则年成差;而谷雨则以下雨为佳。
例(3)指立春以后下雪就有可能发生干旱。
例(4)中“犯秋”是指立秋这一天下雨,如果立秋这天下了雨,就可能下一星期雨;如果处暑这天下了雨,雨就下得更久了。
1.2 关于农耕生产的谚语湘乡方言谚语里还有许多是人们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例如:(1)小满满池塘。
(2)七葱八蒜,九油十麦。
(3)要得芋头煮,八月要一个月水。
汨罗方言谚语的修辞艺术丁健纯;李佳果【摘要】汨罗谚语是汨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层面体现了方言修辞的审美艺术.本文从语音修辞和辞格的角度对汨罗谚语进行分析,展现汨罗谚语在语言上的艺术特色.【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27)004【总页数】4页(P62-64,76)【关键词】汨罗方言;谚语;修辞艺术【作者】丁健纯;李佳果【作者单位】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郴州 423000;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郴州 4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4汨罗简称罗城,隶属于岳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尾闾东岸,因有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怀沙自沉的汨罗江横贯东西,故以“汨罗”命名。
自秦置罗县至今,汨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汨罗方言主要归属于新湘语长益片。
汨罗谚语是汨罗人民千百年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内容上反映了气象物候、农耕生产、家庭伦理、人际交往、养生保健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分析汨罗谚语的特点,语料主要来源于田野调查以及《汨罗文史资料》[1]《中国民间谚语集成湖南卷·汨罗市资料本》[2]《中华风土谚志》[3]《中华谚谣研究》[4]等书籍。
一、语音体现音乐美(一)节奏简洁明快汉语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语言,而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节奏。
调配节拍,是造成节奏美的一种重要方法。
谚语以口头语言的方式存在,通俗易懂,短小精悍,便于熟记和传诵。
汨罗谚语在字数上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和七字结构为主。
1.三字结构三字结构是汨罗谚语最简短的形式,数量不多,基本节奏为“1//2”或“2//1”。
(1)春//南风,雨//咚咚;夏//南风,雨//无踪。
(2)狗//啃草,连天//倒。
(3)馒头//云,晒死//人。
(4)鸡早//晴,鸭早//雨。
三字结构的节奏与语意之间具有一致性,因而谚语意义的准确理解有利于节奏的正确把握。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谚语是一种广为流传、简练有力、深刻含义的语言表达形式。
谚
语通常是通过对人们的生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委婉体现,来表达
深刻的哲理或道理。
在修辞学中,谚语常常被用作一种修辞手法。
在写作中,通过巧
妙地引用谚语,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起到强化论点、加深情感等多种效果。
谚语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大众化:谚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语言形式,因此在文章
中引用谚语可以造成读者心理上的共鸣,使文章更加贴近大众。
2. 形象化:谚语常常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众人皆知的道理
或劝诫,可以有效地让读者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3. 强调效果:大多数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或智慧,通过巧妙
地引用谚语,可以起到加强修辞论点的效果。
4. 表现气氛:通过妙用谚语,可以为文章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气氛,如温馨、幸福、疑虑、忧虑等。
总之,谚语作为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可以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还可以提升文章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邵阳农谚的修辞特色及其地域文化尹喜清【摘要】邵阳农谚的修辞特色表现在韵律的讲究,词语的锤炼以及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邵阳农谚还蕴含着丰厚的地域文化.%The rhetorical features of farmer's proverbs in Shaoyang dialect are reflected in their precise rhythm,concise diction and rich rhetorical devices.As an important heritag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farmer's proverbs in Shaoyang dialect embody abundant regional culture.【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1【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邵阳方言;农谚;修辞;地域文化【作者】尹喜清【作者单位】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 4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78农谚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劳动经验、社会习俗和情感体验。
农谚在语言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上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从修辞角度和地域文化谈邵阳农谚的特色。
(一)韵律的讲究邵阳地区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农谚大多通俗易懂,而且琅琅上口,以致广为流传,这与其对语音韵律的讲究有着密切关系。
韵律的讲究首先体现在押韵上。
农谚大都讲究押韵。
例如:治虫没巧,治早、治小、治了。
/草子种三年,差田变好天。
/脚勤手勤,锄头底下出黄金。
/四月八,冻死毛毛鸭。
/六月六日晴,牛草吃不赢;六月六日落,牛草干索索;六月六日阴,牛草贵如金。
/夏雨隔堵墙,淋女不淋娘。
有的押韵则体现了方言音韵的特点。
例如:三年老不了爷,一个隔夜老了茶。
湘乡方言俗语的语义认知规律湖南湘乡方言俗语短小精悍、通俗形象、含义隽永,是湘语的活化石。
本文以湘乡方言俗语的真实语料为分析对象,以其句法结构为切入点,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支撑下分析探讨其语义认知规律,总结其语义认知模式和理解模式。
在其语义形成、发展和固化的过程中,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标签:湘乡方言俗语语义认知隐(转)喻一、引言俗语在性质上相当于一个词,但在汉语词汇系统里,俗语又不同于一般的词,传统语言学认为它是一个“长词”(long word)。
它以句子的形式出现,这种句子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有稳定的意义,有其内在的词法和句法结构,且具有独特的修辞功能和语用功能,有独立于概念体系之外的特定语义,所以它又被界定为一种特殊的词,被看作是词汇学研究的范畴。
湘乡方言俗语是当地人民的口头创作,用简洁的语言形式,反映出湘乡人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特有的认识。
它们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无限智慧、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
它们短小精悍、通俗形象、语言质朴、含义隽永,堪称湘语的活化石。
目前,对湘乡方言俗语的专题研究比较少见,仅有的研究也限于静态层面,主要是从句法结构、追源溯流等角度进行的静态描写。
如李丽颖等的《湖南湘乡方言俗语的句法结构分析》、杨慕如先生的专著《品味湘乡话》等。
对于湘乡方言俗语语义的形成、发展和固化不能仅仅归因于社会、历史等表层因素,而更应从内部因素入手探寻其语义规律。
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我们探讨语义的深层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对于结构语言学等传统语言学而言,认知语言学更注重探寻语言深层规律以及语义的研究。
该理论认为,自然语言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获得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
因此,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或转喻性的,换句话说,隐(转)喻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
俗语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产物,是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认知思维能力互动的结果。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1. 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意思:三个才能平庸的人,如果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够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
强调人多力量大,集体智慧的重要性。
- 出处:来自民间俗语。
- 造句:这个项目很复杂,但是我们不用太担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一起想办法肯定能做好。
- 小片段例子:甲:“这数学题好难啊,我想了半天都没思路。
”乙:“我也不会呢。
”丙:“咱们一起讨论讨论呗。
”甲:“就咱们几个这水平,能行吗?”丙:“怎么不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呢。
你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不定就找到解法了。
”最后,他们真的通过共同讨论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就说明啊,很多时候大家一起想办法,力量真的很大。
2. 谚语:“人心齐,泰山移。
”- 意思: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连泰山这样的大山也能移动。
表示团结力量大。
- 出处:中国民间俗语。
- 造句:只要我们人心齐,泰山移,再大的困难在我们面前都不算什么。
- 小片段例子:一群小伙伴要一起搬一个很重的大石头,石头太大了,一个人根本搬不动。
甲:“这石头太重了,咱们放弃吧。
”乙:“不行啊,要是我们都齐心协力呢?人心齐,泰山移啊。
”然后大家一起用力,真的把石头移开了。
所以啊,团结起来就能创造奇迹。
3. 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意思:种下什么,就收获什么。
多用来比喻做了什么事,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 出处:《涅盘经》。
- 造句:你每天这么努力学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肯定能取得好成绩。
- 小片段例子:老师在课堂上说:“同学们,学习就像种地一样,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甲:“真的吗,老师?”老师:“当然啦,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你看小明,他每天认真做功课,读很多书,他的成绩就很好。
你们要是也像他一样努力,也能有好成绩的。
”所以啊,我们的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的。
4. 谚语:“瑞雪兆丰年。
”- 意思: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
2011东南大学校庆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品味“湘音”——论湘乡的语言民俗王言(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1189)摘要:湖南单单论方言就有五种类型,与其同样是语言民俗的民歌民谣更是丰富多彩,浩若烟海。
一般意义上,将语言民俗分为广义的口传形式的民俗事象(即民间语言、民间歌谣和民间文学)及狭义的语言(民间语言)两部分。
湘乡方言作为湖南地区具有特殊性的独立型方言,对语言类民俗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湘乡的民歌民谣所呈现出的民俗内涵甚是气象万千,为研究湘乡乃至于湖南地区的民风民俗提供了依据。
正是由于湘乡在语言民俗方面的突出特点,使得湘乡语言民俗的研究成为其民俗研究的先导,也是重中之重。
关键字:湘乡;语言民俗;地方方言;民歌民谣Tasting "Xiangxiang's Sounds"——Statement of Xiangxiang's Linguistic FolkWang Yan(Art College of Southe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Abstract:Only concerning dialect, there are five types in Hunan Province. The same as dialect, folk songs and folk ballads are linguistic folk, which are more rich and colorful. In general, linguistic folk are divided into folk matters of generalized oral form(folk languages, folk ballads, folk literatures) and languages in a narrow sense(folk language).Xiangxiang's dialect as a specific independent form of Hunan Province, is of a great value in comparison study of linguistic folk. Meanwhile, Xiangxiang's folk songs and folk ballads present a magnificent and changeful prospect of folk connotation, which supply rich information of studing Xiangxiang's folk-customs, containing with Hunan Province. Due to the distinguished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xiang's linguistic folk, the research of it's linguistic folk becomes the guidance of it's study of folk-customs.Key words:Xiangxiang; Linguistic Folk; Local Dialect; Folk Songs and Folk Ballads湘乡一地,介于湘潭、宁乡、邵阳、衡阳、安化之间,南带衡岳,后拥龙山,涟水横亘中部,辟为广数百里之平原。
湘乡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
作者:李丽颖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4期
方言谚语是汉语语汇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语句,它凝结了老百姓的朴素智慧,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本文以湘乡方言谚语为例,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其特色。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方言谚语顺口悦耳,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易于记诵传承,富有艺术情趣,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
押韵、方言虚词的使用、音节的搭配在湘乡方言谚语中是体现语言音乐美的重要手段。
押韵。
“押韵,就是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则地回环往复,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作品和谐统一。
”①
湘乡方言谚语以双句式为主,也有部分多句式谚语,大多押尾韵,一韵到底。
例如:
(1)草鞋冇样,边打边像。
(2)出门带根绳,万事不求人。
(3)有鱼不吃虾,冇鱼也要叉。
(4)有牛莫嫌慢,有饭莫嫌烂。
(5)火车叫,钟点到,二两来,烙个炮。
(6)一赚钱,腰上切;二赚钱,铁打铁;三赚钱,桌子边上谐。
例(1)(2)(3)(4)都押的是尾韵。
在湘乡方言中,“绳”“人”的韵母相同,读为[ien]。
例(5)(6)押隔行韵。
其中例(3)一二句“鱼”字重复使用,例(4)中“有”、“莫嫌”重复使用,例(6)中“赚钱”一词重复使用,在简短的句式中,恰当地重复使用个别的词语,能在表达上给人以字音协调、节奏鲜明、形式匀称的美感。
方言虚词的运用。
湘乡方言中的语气词、助词的功能和共同语中语气词、助词的功能相同。
湘乡方言中的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助词往往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
大量具有当地特色的语气词、助词出
现在湘乡方言谚语中,它们除了表达丰富的语法意义外,还起到了调整音节、增强节奏的作用。
例如:
(1)宁可穷嘎家务,不可木嘎崽女。
(2)吃哒碗里,望哒甑里。
(3)煮熟的鸡蛋,冇得变哩。
(4)吃苋菜子屙血,走红哩。
例(1)中“嘎”表示完成;例(2)中“哒”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例(3)(4)中的“哩”兼有助词和语气词的功能,既表示动作的完成,又表达了一定的语气。
在湘乡方言中,“穷嘎”、“吃哒”、“变哩”等组合一般都读为重轻格式,“嘎”“哒”“哩”等词具有后附性和黏着性,都要轻读。
方言语气词和方言助词的运用使谚语在声音的长短舒促、高低起伏等方面更具音乐美。
另外,湘乡方言中的部分谚语还使用了衬词,衬词一般指句中自身并无意义,只起到协调音节作用的词,例如:
(1)做个好事修个德,人不晓得天晓得。
(2)炊壶滚起吱介翻,茶叶子还在安化山。
例(1)中的“个”,例(2)中的“吱介”都是衬词,放在句中,十分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音节的搭配。
音节搭配得当,能使语言匀称、自然。
一般来说,音节与音节的配合要相称,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搭配,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搭配,多音节词与多音节词搭配。
湘乡方言谚语通过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巧挑词语,精心搭配,获得了形式整齐、节律感强的艺术效果。
例如:
(1)光清明,暗谷雨。
(2)人歇端午,牛歇谷雨。
(3)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
(4)冷是冷,莫发风;穷是穷,莫欠账。
(5)有钱三十称阔佬,无钱三十打单身。
(6)勤劳发狠般般有,好吃懒做样样无。
上述例句都运用了对偶修辞格。
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辞格,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读起来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便于记诵。
湘乡方言谚语中对偶的运用是很多的,从形式上看,大多为宽式对偶,例(1)的上下句为三言句式,节拍配置为1//2;例(2)的上下句为四言句式,节拍配置为2//2;例(3)的上下句为六言句式,节拍配置为2//3//1;例(5)的上下句为七言句式,节拍配置为2//2//1//2;例(6)的上下句也是七言句式,节拍配置为2//2//2//1。
从内容上看,例(2)(3)(4)为“正对”,构成对偶的上下句运用类似的事物或事理相互补充;例(1)(5)(6)为“反对”,构成对偶的上下句运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湘乡方言谚语讲究音节的搭配,音节组合丰富,节拍搭配自然,形式匀称整齐。
通俗质朴平易自然
谚语源于民间,用于民间,经世代口耳相传,形成了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质朴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也是经过了锤炼的产物。
精挑词语,用词准确妥帖,就会产生一种质朴的美感和力量。
湘乡方言谚语没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文采,而是选用了大量贴近当地人民劳动生活的独具特色的方言词语来传授知识、阐释哲理,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
例如:
(1)人不强梁家不富。
(2)要想全无事,除非拎打光。
(3)徛起死,顿起埋。
(4)死脔入粮子,三天起拱子。
上述例句中都含有湘乡方言特有的词语。
例(1)中的“强梁”不仅指人能力强,更多地包含了做人要厉害、要霸道的意思。
例(2)中的“拎打光”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身无分文、一无所有。
例(3)中的“徛”表示站立,“顿”是湘乡话中“竖着”、“直立”的特有说法,“徛起死,顿起埋”意指不妥协、不屈服。
例(4)中“死脔”是湘乡话中骂人的话,泛指蠢人,“粮子”指旧时的军队,“起拱子”意指不安分,造反。
还有的谚语表现了湘乡方言特有的语法现象,例如“耳朵梗子嫩软的”,“嫩”在普通话中是形容词,而此处却相当于程度副词,修饰“软”,此句用来形容那些缺少主见、容易改变主意的人。
巧用辞格含蓄风趣
辞格是人们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在长期的语言交际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或特定模式。
湘乡方言谚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双关、夸张等修辞格,使语言含蓄风趣、耐人寻味。
比喻。
比喻,即根据心理联想,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描绘甲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等不同的形式。
比喻是湘乡方言谚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
例如:
(1)赚钱好比针挑土,用钱好比水推沙。
(2)人情是把锯,有来就有去。
(3)刀钝石上磨,人蠢世上学。
(4)挖眼寻蛇打。
(5)肚痛搔脚板。
例(1)用两个明喻形象地说明了赚钱艰难、用钱容易的情况,喻词为“好比”。
例(2)(3)皆为暗喻,例(2)选取了“人情来来往往”和“锯来锯去”的相似点来打比方;例(3)中以“人蠢世上学”为本体,“刀钝石上磨”为喻体,说明了后天磨炼的重要性。
例(4)(5)句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都只有喻体,没有本体,例(4)中的“眼”是“洞”的意思,“挖眼寻蛇打”喻指“无事找事”;例(5)用来比喻那些抓不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人或行为。
夸张。
夸张就是有意言过其实来突出事物形象的一种修辞格。
爱好夸张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夸张能幽默风趣地表达说话者对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的情感态度,有利于突出其本质和特征,从而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共鸣。
可以说,古往今来,人们都运用过夸张来达到交际目的。
湘乡方言中也有许多谚语运用了夸张这种修辞格。
例如:
(1)树叶子掉下来怕打破脑壳,走路都怕踩死蚂蚁子。
(2)夜饭少一粒,饿成个残废。
例(1)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例(2)说明旧时人们非常看重晚餐,认为晚餐一定要吃饱,否则会有损身体健康。
双关。
双关一般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言在此而意在彼。
湘乡方言中还有些谚语运用双关来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地表达语意。
例如:
(1)外婆屋里姓蒋。
(2)老实鼻头空。
例(1)句利用湘乡方言中“姓”与“信”、“蒋”与“奖”谐音,幽默含蓄地讽刺了一贯爱听奉承话的人,方言词语“屋里”是“家里”的意思。
例(2)巧妙地利用“老实”一词构成语义双关,“实”在湘乡话中也可做动词,表示“堵、堵住”,“老实”在句中为“鼻子老是堵塞不通”的意思,“老
实”还有做人本分、规矩之意,“老实鼻头空”表面上指一直堵着的鼻子不堵了,暗指老实人不老实了。
湘乡方言谚语修辞格的运用也是多样化的,除了上述分析的常见的修辞格外,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格,例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运用了回环修辞格,说明了人的成长与约束、控制等的关系;“荒处无人耕,耕处有人争”运用了顶真修辞格,表现了人们爱扎堆、从众的心理;“七月豌,蔸上豌;八月豌,腰上豌;九月豌,尖上豌”运用了排比修辞格,告诉人们七月种的豌豆,从豆苗蔸上就开始长豆荚,能高产,而八月、九月就不适合种豌豆。
丰富的修辞格恰到好处的运用,突出了谚语的表意重点,提高了谚语的表达效果,使其更容易记诵传承。
综上所述,湘乡方言谚语内容丰富多样,讲究优美的修辞格律,注重选词炼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格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散发出独特的语言魅力。
注释:
①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杨慕如:《品味湘乡话》,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中文系讲师)
编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