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方言谚语的文化特征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湘行散记语言研究现状引言湘行散记是一种湖南方言,也是湖南省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行散记语言研究是对湘行散记语言特点、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的学术领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湘行散记语言研究现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语言特点湘行散记语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语音特点湘行散记语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韵母:湘行散记语言的韵母较为丰富,包括a、e、i、o、u等。
- 声调:湘行散记语言的声调较为复杂,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等。
- 声母:湘行散记语言的声母较为简单,主要有b、p、m、f等。
词汇特点湘行散记语言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方言词:湘行散记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方言词,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 口头禅:湘行散记语言中有很多独特的口头禅,这些口头禅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
语法特点湘行散记语言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词序:湘行散记语言的词序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一般是主谓宾的顺序。
- 语气助词:湘行散记语言中有很多特殊的语气助词,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
起源与发展湘行散记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与湖南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历史背景湘行散记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湖南地区的农民在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行散记语言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湖南地区广泛传播和使用。
文化影响湘行散记语言的发展与湖南的文化密不可分。
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方,湖南的文化对湘行散记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湘行散记语言中融入了湖南的民俗、风土人情等元素,使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研究现状湘行散记语言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术领域,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下面将从学术机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学术机构湘行散记语言研究主要由湖南省的相关学术机构进行,如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
湘语是由古楚语发展而成的。
譬如说湘乡方言,曾经就有人将之列为全国第二大最难听懂的方言。
然而正是这种方言属于湖南方言中比较特殊的“独立型”方言,它原本就是独立的,又受周围方言影响较小,原来的特点保留得比较多,因而不同于其他方言,极具特色。
它属于古殷语系,重鼻音,属古方言区,分布在湘乡、双峰、娄底、涟源四县市,整体发音基本一致。
它是一个古老的语种,而且还带了唐代的语调,而其最大特点是保留了较完整的浊音系统。
湘乡,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其方言湘乡话极具特色,尤其在湖南卫视《越策越开心》节目中,由湘乡话粉丝--陈英俊同学对湘乡话进行推广后,在湖南引发学习湘乡话的热潮。
此外还有奇志、大兵在他们的相声中曾多次说过湘乡话,甚至连汪涵、马可也经常在他们主持的节目中秀秀湘乡话。
湘乡话可以说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很多语句既写不出来,也没有具体的涵义,只可以意会。
流传至今也只是靠一辈一辈,口口相传。
湘乡话属于古殷语系,重鼻音,属古方言区,分布在湘乡、双峰、娄底、涟源四县市,整体发音基本一致。
想当年,毛泽东,陈庚,谭政,黄公略,曾国藩等等名人都说湘乡话。
文化长廊邵阳方言俗语的文化内涵探究谢玉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邵阳方言俗语由当地劳动人民创造并在民间广泛使用,生动反映当地的物质生活、民间风俗习惯及精神文化,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当地方言俗语的文化探析,明晰了特定地域的自然气象、农业生产劳动、民俗文化、儒家文化及民族精神等种种地域性表现,展现出不同地域群体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有助于促进对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性研究。
关键词:邵阳;方言俗语;文化内涵作者简介:谢玉(1994.2-),女,汉,湖南省邵阳市人,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180-02语言是文化的传递工具,文化是语言的传递内蕴,每种地域性语言都因其当地独有的文化背景而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萨丕尔说:“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们生活风貌的风俗信仰总体。
”[1]“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凝聚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别是方言中的词汇,始终忠实地记录着社会生活并反映出不同地域群体的各种文化理念。
”[2]方言俗语是方言词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流行于某些特定地域,由当地群众创造,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于世。
方言俗语的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大胆直白,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所以,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方言俗语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研究方言俗语产生的地理、文化环境,深入剖析方言俗语和当地文化的内在联系。
邵阳古称宝庆,又叫做昭陵。
自秦代以来,就有了地方行政区域建制。
邵阳古城历史悠久,远在战国的时候,便有了光辉的楚文化,到汉唐之际,楚文化又逐渐融合于中原文化。
邵阳现在一共有九个县三个区,面积为2.0759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苗、瑶等十多个民族,总人口为707.18万余人(2014年底统计数字)。
湘乡方言词语札记湘乡方言是指中国湖南省湘乡市一带的方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湘乡方言受到了汉语各大方言的影响,呈现出自身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湘乡方言的词语,以便更好地了解湘乡方言文化。
一、湘乡方言词语1. 磨鼻子 mō bí zi:指吹鼻子。
2. 哎嗬āi hē:表示不相信、不同意。
3. 老及 lǎo jí:表示年龄较大,一般用来形容老人。
4. 北极毛 běi jí máo:指皮脆无力,老态龙钟的人。
5. 吃花儿 chī huāér:指炫耀、炫富、炫技等。
6. 拌拐 bàn guǎi:指绕路或误路。
7. 睡脑补 shuì náo bǔ:指午睡或午休。
8. 扯篷车 chě péng chē:指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等,一般是在开车时喊的。
9. 瞎猜 xiā cāi:指瞎猜测或胡猜。
10. 檬毛 mēng máo:指黄色、发黄的衣服或衣角。
11. 绷秤 bēng chèng:指擅长拔高、夸大事实。
12. 浪费功夫 làng fèi gōng fū:指白费力气或付出过多的努力。
13. 丢人堆 diū rén duī:指某些行为让人感到尴尬或吃亏。
14. 往狗身上拉 wǎng gǒu shēn shàng lā:指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或不顾及社会公德。
15. 轧金钱 zhá jīn qián:指在商业活动中占据优势或赚了大钱。
16. 背儿袋 bèi ér dài:指拎提包或背包等。
17. 盘黄 hàu yè pán huáng:指把东西堆成一堆。
18. 搓头 cuō tóu:指搓洗头发。
19. 滥花菜 làn huā cài:指吃零食或垃圾食品等。
湘潭方言顺口溜一、湖南话的语音特点湖南话是指湖南省范围内使用的方言,其中湘潭话是湖南省湘潭市地区的方言。
作为湖南话的一支,湘潭话具有其独特的语音特点。
1. 韵母特点湘潭话的韵母与普通话和方言有很大的差异。
具体而言,湘潭话的韵母系统相对较为复杂,包括”i”、“u”、“y”、“e”、“o”、“a”等多个韵母,其中每个韵母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音节存在。
2. 声母特点湘潭话的声母系统相对比较完整,包括了普通话中的所有声母。
然而,湘潭话在实际使用中,会存在浊音与清音的区别,以及相邻声母的融合现象。
3. 语调特点湘潭话的语调比较平缓,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种语调特点使得湘潭话听起来较为柔和。
二、湘潭话方言顺口溜湘潭话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方言顺口溜是湘潭话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下面是一首湘潭话的方言顺口溜:三毛拧油条,二毛拧毛巾;一毛拧麻线,拧线拧得细又圆。
这首方言顺口溜通过使用湖南方言的发音和韵律,形象地表达了一组拧东西的动作。
以下是对这首顺口溜的详细解读:1. 三毛拧油条“三毛拧油条”这句话中的”三毛”指的是三根毛,“拧”即是扭转的意思,“油条”则是湖南地区常见的食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三根毛拧制油条。
2. 二毛拧毛巾“二毛拧毛巾”这句话中的”二毛”指的是两根毛,“毛巾”指的是湖南地区常用的日常用品。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两根毛拧制毛巾。
3. 一毛拧麻线“一毛拧麻线”中的”一毛”指的是一根毛,“麻线”是指用麻制成的线。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一根毛拧制麻线。
4. 拧线拧得细又圆最后一句”拧线拧得细又圆”是对前面三个拧制动作的总结。
它表达了拧线的目标是使线条变得又细又圆。
三、湖南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文化是湖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方言顺口溜是湖南方言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传承方式。
1. 方言传承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变种,不仅仅是湘潭话,湖南省内还有湖南话、衡阳话等多种方言。
方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并且在方言的使用者中形成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2)湖南省内的湘方言很复杂。
单从湘方言形成的原因来说就已经很繁杂。
湘方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是行政区划,二是移民。
在这两大因素中,移民又是首要原因。
湖南省的湘方言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春秋时期的古楚语演变为西汉的南楚语,又由于移民的因素在明清时期分化为湘语和非湘语。
湖南湘方言内部同时又有着新湘语和老湘语之分。
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是它们在古浊声母上存在的差异。
新湘语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读不送气清音。
老湘语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基本上仍保留了浊音。
根据湘方言各地方方言的特点,湘方言又存在着内部的分区。
关于湘方言内部分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科学、完善的变化。
原《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关于湘语的三片(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改变为现在的五片(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州片)。
[3](二)长沙地理人口、方言概况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
长沙市的地理位置处于湖南的东部偏北,湘江的下游。
长沙市向东紧邻江西省的萍乡市,向南与湘潭和株洲两市相接,向西与娄底、益阳交界,向北与岳阳毗连。
地图坐标为东经111°53'-114°5',北纬27°51'-28°40',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7公里。
全市总面积11 81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 938.5平方公里。
长沙市2 010年调查的总人口已经达到704万,其中户籍人口高达651万,流动人口比例较多。
少数民族人口不多,主要有回族、苗族、土家族、壮族等。
长沙市内河流纵横,主要有湘江、浏阳河、捞刀河以及靳江河等大小河流。
整个市区地形呈东西高中间低。
主要山脉有大围山、桂芽山以及岳麓山,其中大围山是长沙辖区最高山脉,海拔1 616米。
岳麓山是长沙市区最高点,海拔仅300.8米。
全市地貌主要是以平原、丘陵为主。
长沙方言也称长沙话,属于湘方言中的新湘语,处于长益片中的长株潭小片。
湖南方言之王---湘乡话湘乡,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其方言湘乡话极具特色,尤其在湖南卫视《越策越开心》节目中,由湘乡话粉丝——陈英俊同学对湘乡话进行推广后,在湖南引发学习湘乡话的热潮。
此外还有奇志、大兵在他们的相声中曾多次说过湘乡话,甚至连汪涵、马可也经常在他们主持的节目中秀秀湘乡话。
在此,对他们对湘乡话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湘乡话可以说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很多语句既写不出来,也没有具体的涵义,只可以意会。
流传至今也只是靠一辈一辈,口口相传。
湘乡话属于古殷语系,重鼻音,属古方言区,分布在湘乡、双峰、娄底、涟源四县市,整体发音基本一致。
想当年,曾国藩等等名人都说湘乡话。
你可能身处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甚至国外,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你到街上喊句湘乡话,别人一定会拿你做癫子打!我离开湘乡几年了,本来学的就不怎么好,许多的方言都忘记应该怎么说,心里很难过。
而且湘乡话还有很多版本,例如市区版、棋梓桥版、壶田版、白田版、巴江版、月山版、翻江版……,据我估计不少于十个版本,打个比方,"毒":少说就有四种读法,de.du.dou.die,尽管如此,湘乡本土人交流起来还是没有困难的,至于外地人,完全“晕噶哩”“搞陀数不清”。
所以很多人说湘乡人说的是日语,说话就是打架。
根据我二十年说湘乡话的丰富经验,现将其稍稍总结。
敬请各位领导过目批复,尤其是湘乡老乡,多多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亲人的叫法:“爷爷=嘎嘎”;“奶奶=俚俚”;“爸爸=波波”;“妈妈=恩咩”;“哥哥=gogo”;“姐姐=jiajia”;“叔叔=xiuxiu”;“姑姑=mama(第四声)”(实在写不出来,用拼音代替);----动物叫法:猪=dv ;鸭(无法用语言表示,介乎俺和涯之间);蜻蜓=洋眼眯,洋眯眯;青蛙=麻刮;----加深语气的有:“爷里稀”;“崽暗卵弹琴”;“碰打恩的五四”;“暗嘎卵呢”;“卵几一”;“爷南外太婆”;“真的不爷衰”;“竟实有卵味”----表示强调的有:“畜生骗恩咯”;“阁嘟猪爷的”;“冒得卵味哦”;“乓臭的”;“较酸的”;“拉扁的”;“哩胖的”;“刮瘦的”;“桶大巴大”;“咯细巴细;“喷臭的” “耪腥的” “撩苦的” “飞辣的”“亲甜的”----固定名词有:“卵坝屎”;“瘟老娘”;“尖汤五”;“剁脑壳”;“莴笋脑壳”;“镐屎棍”;“王眼畜生”;“红漆马桶”;“烧火老倌”;“光眼瞎子”;“桶裤大嫂”;“娜丽婆”----形象动词有:“撇打一锡”;“桶打一拳”;“抹打一下”;“呆屁眼一脚”----有的是新出的比较时尚的虚拟语气:“泻灰”;“稀泻的”;“红带”;“聆光耍细”;“神末笼桶”;“莽哩莽懂”----有的则根本不表示任何意思:什么“大火同同烧死嘎嘎”;“眼屎打屁”;“批死帕那”;“火烧红除屁、大蒜屁、豆齿屁”;“撞打喔打”;“勤南发省,遇猪打狗”;“酒几菜几,吃嘎搞嘎,干干朗嘎”;“掐打泻头打刨秋”----更有趣的是那些毫无意义的,还比较压韵的歌:“前嘎天恩到香港去碰见两个麻拐子!”“东台山,烟咕咕。
民间谚语具有以下特点:
1. 简洁明了:民间谚语通常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或生活经验,言简意赅,容易理解和记忆。
2. 饱含生活智慧:民间谚语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融合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和情感观察,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
3. 口口相传:民间谚语常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流传下来,代代相传,成为特定文化和社会群体的共同语言。
4. 具有文化特色:不同地域、民族、习俗和历史背景的民间谚语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其所属文化的特点。
5. 多样性和丰富性:民间谚语体现了人们对各个方面的探索和思考,涵盖了家庭、友谊、爱情、工作、成功、失败等多个主题,丰富多样。
6. 形象生动:民间谚语常借助形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让人们通过形象的言辞更好地理解和体悟其中的道理。
总体而言,民间谚语以其简洁、深刻和实用的特点,成为人们在生活中传承智慧、表达思想和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方式。
湖南汉语⽅⾔研究湖南⽅⾔研究摘要:作为⽂化的载体,语⾔总是忠实的反映着使⽤该语⾔的社会的历史和⽂化。
⽽通⾏在这个区域的词汇则最能直接体现这个地域的⽂化。
湖南地区⽂化体现的载体是湖南多种多样的⽅⾔,更准确的讲最直接的体现是这些⽅⾔⾥⾯独特的词汇语⾔。
本⽂探讨的主要内容是湖南⽅⾔的词汇特点及其⽂化影响。
关键字:⽅⾔、词汇、⽂化湖南位于华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态资源优势,除此之外,他的机械⼯业、旅游业、农业等都具有鲜明的地⽅特⾊。
近⼏年随着改⾰开放发展的浪潮湖南的经济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希望家乡的经济能够保持这种与时俱进的势头,更上⼀层楼。
然⽽历史的沿⾰赋予我的家乡湖南的不仅仅是这些,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发展的⽆疑是湖南的地区⽂化,每⼀个地⽅都有⾃⼰独特的历史⽂化,这些历史⽂化的传承让和发展是我们每⼀个⼈的责任,湖南是我的家乡,当别⼈问我是那个地⽅的⼈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声回答:我是湖南⼈。
这种⽂化认同感和责任感⼀直都在我⼼中。
作为⽂化的载体,语⾔总是忠实的反映着使⽤该语⾔的社会的历史和⽂化。
⽽通⾏在这个区域的词汇则最能直接体现这个地域的⽂化。
湖南的历史⽂化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作为这种独特的⽂化的载体之⼀,湖南的⽅⾔永远是扮演着主⾓的⾓⾊,⽽湖南的⽅⾔词汇则以其传统性,多样性,形象性等丰富⽽动感的特点传神的表现出湖南⽂化的独特魅⼒。
湖南⽅⾔,包括湘⽅⾔、西南官话、赣⽅⾔、客家⽅⾔,另外,还有湘南⼟话、乡话这⼀些尚未确定归属的⽅⾔。
湖南是⼀个⽅⾔复杂的地区。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既能说本民族语⾔,⼜能⽤汉语⽅⾔进⾏交际。
湘⽅⾔(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在湖南省分布地域最⼴,它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流域的40个市县。
在湖南地区,湘⽅⾔使⽤的⼈⼝约3085万,占全国⼈⼝的3.2%⼀.湖南省的汉语⽅⾔(⼀)湖南省概况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部分区域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
体现湖南语言特色的句子1. 湖南话那是韵味得很嘞!就像辣椒炒肉一样,热辣又实在。
比如说我和老乡聊天,一开口就是“伢子,恰饭哒冇?”这简单的一句,透着亲近,好像饭菜的热气直接就冒出来哒。
2. 湖南人的话呀,就像湘江的水,滔滔不绝又充满活力。
我有次在市场,听到个大妈扯着嗓子喊:“咯咋东西好贵嘞,莫恰我宝咯!”那股子直爽劲儿,就像江水冲过石头,一点都不拐弯抹角。
3. 湖南话可有意思哒,听着就像听花鼓戏一样带劲。
像我朋友跟我说:“你咯咋家伙,硬是霸蛮得很啰!”这“霸蛮”二字,就把湖南人那种坚韧不拔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仿佛看到一个人咬着牙也要把事情干成的样子。
4. 咱湖南的语言就像岳麓山一样有分量。
我屋里爹爹总是讲:“细伢子哎,要发狠读书嘞,莫一天到晚打野啰。
”这话语里满是长辈对晚辈的期望,沉甸甸的,就像岳麓山承载着历史文化一样。
5. 湖南话那是热情似火的嘞,就像湖南的夏天。
有回我去亲戚家,亲戚一看到我就喊:“稀客稀客,快到屋里坐噻,莫讲礼性哒。
”这热情的招呼,让我心里暖烘烘的,就像被夏日的阳光照着。
6. 湖南的语言特色啊,就好比臭豆腐,闻着怪,吃着香。
有时候听湖南人吵架,一方会说:“你怕莫是脑壳打铁哒啰!”听起来好像很凶,其实就是一种很有特色的表达,像臭豆腐独特的味道一样,只有懂的人才知道其中的妙处。
7. 湖南话像是一把火,一点就着的那种热情。
我和同学出去玩,他突然冒一句:“走啰,克搞么子咯,莫磨磨蹭蹭哒。
”这干脆利落的话,就像火苗一蹿就起来了,充满了行动力。
8. 湖南的语言像湘军一样有气魄。
我听一个老口子讲:“怕么子啰,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哒。
”这话语里的豪爽和无畏,就像湘军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的气势,一点都不怂。
9. 湖南话就像湖南的米粉,又长又有嚼劲。
我跟邻居聊天,他说:“你看咯,咯个人嘞,精精怪怪的,鬼点子一箩筐。
”这长长的句子里,把人的特点说得明明白白,就像米粉能裹住各种味道。
10. 湖南的语言特色真的是独一无二,就像张家界的奇峰一样。
湘乡方言谚语的文化特征探析
李丽颖罗小军
方言是一定区域的人们联系共同的生产活动、生活事物和表达个人的思维感受的必需手段。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指导人们行为活动的符号体系。
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别的许多文化现象的载体。
方言谚语是方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当地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广泛流传在人们口语中的具有知识性的、结构相对固定的俗语。
方言谚语通俗易懂,风格平白朴实,能真实、具体地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该方言区的各种文化特征。
本文拟以湘乡方言为例,对湘乡方言谚语中的农耕、饮食、处世等方面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阐述。
一湘乡方言谚语与湘乡的农耕文化
湘乡市为县级市,属于湘潭市,处于湘中丘冈向湘江河谷平原过渡的地带,境内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很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城市,据市内一些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证实,公元前2800~2300年,湘乡市境内就有先民从事原始的农业捕鱼、狩猎等生产活动。
几千年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生产经验,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谚语的形式,世代口耳相传。
1.1 关于气象的谚语
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一年的收成。
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许多反映湘乡气候节令规律的谚语,用来预测天气,指导人们更好地生产生活。
例如:
(1)惊蛰前鸣雷,四十八个日子天不开。
(2)光清明,暗谷雨。
(3)一日春雪十日旱。
(4)犯秋一期,犯了处暑无了期。
例(1)指如果在惊蛰前打雷的话,就有长时间的雨或雪。
例(2)指清明时若天气晴朗,必定年成好,若清明下雨或天阴,则年成差;而谷雨则以下雨为佳。
例(3)指立春以后下雪就有可能发生干旱。
例(4)中“犯秋”是指立秋这一天下雨,如果立秋这天下了雨,就可能下一星期雨;如果处暑这天下了雨,雨就下得更久了。
1.2 关于农耕生产的谚语
湘乡方言谚语里还有许多是人们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例如:
(1)小满满池塘。
(2)七葱八蒜,九油十麦。
(3)要得芋头煮,八月要一个月水。
(4)一脚踩到底,担谷可办八斗米。
(5)富人靠读书,穷人靠喂猪。
例(1)讲的是小满时雨水多,这时要注意蓄水,要把雨水尽可能地引入池塘,确保旱季时农田菜地的灌溉。
例(2)介绍了葱头、大蒜、油菜、麦子的种植季节分别是七、八、九、十月。
例(3)指八月是芋头的块根成长的时候,这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否则会影响芋头的收成。
例(4)是提醒人们深耕时候的重要性,把草踩到泥底,使它不会和禾苗争肥,这样就有可能大丰收。
例(5)表现了养猪是湘乡农家传统的副业。
1.3 关于人们劳动心态的谚语
自古以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劳动是湘乡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活动之一。
有些谚语也体现了湘乡人民盼丰收、惜耕牛、善于苦中作乐等劳动心态。
例如:
(1)立秧树,开秧门。
(2)人歇端午,牛歇谷雨。
(3)插田师傅扮禾客,踩田叫化惹不得。
(4)踩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
(5)不讲不笑,阎王不要。
在农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时期,人们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神灵非常崇拜,在从事重大生产活动时都会敬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例(1)反映了湘乡人民对秧田菩萨(稷神)的崇拜。
谷种下泥要敬秧田菩萨,在一小竹杆上端夹一叠钱纸、三根线香,外面再套上“和裟”红纸,竖于秧田中,以求育秧顺利,这就是“立秧树”;“开秧门”是指拔秧插田前,要先以钱纸牲饭酬过稷神方可。
例(2)表现了人们对耕牛的爱护。
人们视牛为“衣食父母”,不愿虐待和宰杀耕牛。
例(3)指的是人们对劳动能手的敬重。
例(4)(5)说的是湘乡人生性爱热闹,也乐观,善于用唱歌,讲笑话等方式来驱除田间劳作的辛苦。
二湘乡方言谚语与湘乡的饮食文化
“吃”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过去,人们的吃大多为了“裹腹”,而今天,人们的吃更多的是为了养生。
湘乡人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饮食文化。
2.1 反映旧时湘乡人饮食生活的谚语
(1)早餐全猪全羊(蒸整红薯),中午芝麻裹糖(红薯夹大米),晚餐吹吹打打入房(煨红薯,通过拍打,去掉灰尘)。
(2)腊肉拌到饭脚下吃。
(3)夜饭少一粒,饿成残废。
在粮食匮乏的年代,贫苦农民大多是“红薯瓜菜半年粮”。
例(1)生动形象地描述一日三餐红薯作伴的情形,也表现了湘乡人苦中作乐的心态。
例(2)说的是人们对稀罕食品的珍视。
一般到了过年过节或其它喜庆日子,人们会把收了大半年的腊肉拿出来切上几块下饭吃。
人们舍不得吃,把它藏到饭下面,就着腊肉的香味一碗饭吃完了,那块腊肉还在。
例(3)指的是旧时乡间认为晚饭一定要吃饱,因为担心夜间的时间长,肚子空了伤胃。
现在人们都知道“要想身体好,晚上吃得少”。
2.2 关于湘乡人饮食习惯的谚语
湘乡人炒菜有个诀窍,那就是“煮菜冇巧,油煎火老”。
炒菜时,火要大,油要多并要煎得滚烫。
湘乡农村讲究吃“三响”菜,即油倒入锅里要响,菜倒入锅里要响,水放入锅里要响。
湘乡人喜欢吃辣,不过“酒怕牛肉饭怕鱼,辣椒子怕了蒸红薯”,吃蒸红薯时,再辣的辣椒也不辣了。
湘乡人有立夏时吃羹的习俗,因为“立夏日吃餐羹,石头踩条坑”,立夏日吃了羹,人就有力气,在石头上都可以一脚踩出一条坑来。
湘乡人也有健康的饮食观念,如“少吃多点味,多吃冇得味”,告诉人们吃东西不要一次吃太多,这样才能吃得有滋味。
湘乡盛产茶叶,湘乡人也爱喝茶。
饭后一定要杯茶,过年时一定要喝芝麻茶,取“节节高”之意。
待客烟茶一定要有,“客人进门两件事,一根烟筒一碗茶。
”过去,在城镇都有茶馆,在乡村大道边,距五里、十里就有茶亭,茶亭入口常书对联:“为各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吃碗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再拿壶酒来。
”在冲茶时也有讲究,要注意“茶饮酒满”,不能冲满满一杯水,怕烫着客人。
湘乡还有许多风味食品,最有特色的当然算“烘糕”和“鸡蛋糕”。
烘糕是由大米粉、红薯干、白糖等原料配制烘烤而成,味道香脆粉甜。
“养肥小崽,烘糕一篓”,烘糕兑水调成糊状,最受小朋友的欢迎。
湘乡的鸡蛋糕不是平常在市场上见到的那种金黄色的松软的糕点,它是把红薯粉或绿豆粉与切碎的五花肉搅拌匀称,再用烫好的蛋皮包裹成卷,用大火蒸熟切片。
它是湘乡人办酒席时的头菜,有了“鸡蛋糕”的酒席,就可以骄傲地被称之为“蛋糕席”
了。
三湘乡方言谚语与湘乡人的处世文化
方言谚语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蕴含了当地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还不自觉地表达了当地人民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
湘乡人重情义,讲礼教,有血性,有闯劲的处世风格在湘乡方言谚语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3.1 反映湘乡人重邻里、讲人情的谚语
(1)行要好伴,住要好邻。
(2)亲愿亲好,邻愿邻胜。
(3)鹞子也要结三家邻舍。
(4)人情是把锯,有来就有去。
(5)六十年的亲戚,一百二十年的往来。
(6)好汉怕过正二月。
(7)火要空心,人要真心。
(8)三更想自己,五更想别人。
(9)个人吃哩烂牙腔,众人吃了满口香。
(10)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湘乡人安土重迁,认为“人搬三次穷,火搬三次灭”,所以特别注重与邻居和睦相处。
例(1)说的是碰到好邻居是种福气,例(2)指希望亲戚邻居的日子都红火美满,例(3)表达的就是要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
湘乡人看重礼数,讲究人情往来。
例(4)(5)从正面表现了这一点,例(6)从侧面表现了正月、二月是一年中迎来送往、请客送礼最多的时候。
例(7)(8)(9)(10)表现的是湘乡人待人诚恳、不自私、有福同享的处世风格。
3.2 反映湘乡人有血性、有闯劲、敢于拼搏的谚语
湘乡人有血性。
这种血性就是劲直尙气,刚勇好胜,不畏权势,不惧衙门,偏不信邪的精神。
“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打断了的牙齿和血一起吞到肚子里)、“吃干菜子唵牙”(劝人咬牙坚持、发狠做事)、“逢恶不怕,逢善不欺”(要有惩罚的勇气和力量,要有扬善的良心)等谚语表现的就是这种血性精神。
湘乡人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自身强大才能赢得别人尊重,“人不强梁家不富”、“宁可给强人夹伞,不可给弱人壮胆”等谚语说的就是一定要把自己变强。
湘乡人胆子大,有闯劲,勇于实践,敢于拼搏。
湘乡人说“胆大的吃老虎,胆小的吃猫屁股”,支持胆大的人们往前冲。
“人不出门身不贵”鼓励人们走出家门闯荡世界。
“草鞋冇样,边打边像”、“揿哒石头打浮泅”表现了人们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前行的创新精神。
湘乡人做事还有句口头禅:“要么莫做,一做就要争光;碰哒困难,拼死也要做完。
”这种敢于拼搏的精神、奋勇争先的精神也是湘乡人在长期奋斗中积淀的一种特有民风。
湘乡方言谚语是湘乡文化的写照和载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仅做了粗浅的探讨,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一作者工作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第二作者工作单位:株洲市醴陵大障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