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515.40 KB
- 文档页数:5
象山港不同养殖类型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廖一波;寿鹿;曾江宁;高爱根;江志兵【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03【摘要】于2009年2月在象山港顶部海域分别对海带、牡蛎和鱼类网箱3种不同养殖区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3种,隶属8门12纲53科,以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为主.海带养殖区优势种有5种;牡蛎养殖区有4种;网箱养殖区有9种.海带、牡蛎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32±71)个/m2、(94.4±91)个/m2和(210±132)个/m2;平均生物最分别为(26.51±11.06)g/m2、(53.03±61.94)g/m2和(108.80±73.56)g/m2.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不同养殖区和不同调查站位间差异显著.Tukey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栖息密度海带养殖区与牡蛎和网箱养殖区间均无显著差异,而牡蛎与鱼类网箱养殖区间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海带养殖区与牡蛎养殖区间无显著差异,海带养殖区和牡蛎养殖区与网箱养殖区间均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起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有温度、盐度、总氮和总磷等,排序轴对物种-环境关系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可以较好的解释主要类群的变化情况.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较明显扰动,而海带和牡蛎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扰动.【总页数】8页(P646-653)【作者】廖一波;寿鹿;曾江宁;高爱根;江志兵【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象山港人工鱼礁投放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J], 廖一波;曾江宁;寿鹿;高爱根;江志兵;陈全震;严小军2.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J], 顾晓英;陶磊;尤仲杰;焦海峰;施慧雄;楼丹3.象山港国华宁海电厂附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J], 谢礼;林霞;朱艺峰4.漩门湾不同类型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J], 任鹏;方平福;鲍毅新;李海宏;王华;龚堃5.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扰动状况研究 [J], 魏永杰;张海波;蔡燕红;秦铭俐;王晓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象山港浮游动物调查报告
柏怀萍
【期刊名称】《海洋渔业》
【年(卷),期】1984(6)6
【摘要】象山港在浙江沿海中北部,是一个天然的半封闭型港湾。
港口与大目洋渔场相连,纵深长度约60公里,总面积约89万亩,除东部入海口外,三面受群山包围,沿岸溪川众多,滩涂广阔,是多种水生动植物生长、繁殖、栖息、育肥的优良场所。
它处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港内透明度一般在1米左右,
【总页数】5页(P249-253)
【作者】柏怀萍
【作者单位】波宁地区水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32.4
【相关文献】
1.象山港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中长期变化 [J], 骆鑫;曾江宁;徐晓群;杜萍
2.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定量驱动分析 [J], 黄简易;朱艺峰;王银;吴燕萍
3.象山港浮游动物β多样性及其成分变化的环境因子解释 [J], 戴美霞;朱艺峰;林霞;毛硕乾
4.象山港春、夏季大中型浮游动物空间异质性 [J], 杜萍;徐晓群;刘晶晶;江志兵;陈
全震;曾江宁
5.象山港三种不同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J], 杜萍;徐晓群;徐旭丹;周孔霖;骆鑫;陈全震;曾江宁;寿鹿;张德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坛海峡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及次级生产力的研究吕小梅;方少华;吴萍茹【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47)004【摘要】海坛海峡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调查设置13个测站.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7-1998),于2005年10月、2006年5月进行两个航次采样,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泥标本,经初步鉴定共有222种,其中多毛类121种,软体动物44种,甲壳动物33种,棘皮动物14种,鱼类1种,其他类群动物9种,包括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 237.5 ind/m2,年平均生物量(fm)为58.87 g/m2,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3.160,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3.479,Piellou均匀度指数0.711,群落特征表明海坛海峡潮下带底栖动物生态环境仍属正常状况.年平均去灰干质量10.60 g(AFDM)/m2,依据Brey(1990)的经验公式,次级生产力10.58 g(AFDM)/(m2·a),年平均P/B值为1.80.表明海坛海峡潮下带的优势种为个体小,生命周期短,繁殖力高,栖息密度大的种类,它们对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大.【总页数】5页(P591-595)【作者】吕小梅;方少华;吴萍茹【作者单位】福建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2;福建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2;福建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1【相关文献】1.福建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次级生产力 [J], 吕小梅;方少华;张跃平;吴萍茹2.长江口潮下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J], 章飞军;童春富;张衡;陆健健3.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J], 陈丙温; 蔡立哲; 饶义勇; 李文君; 陈昕韡; 傅素晶; 彭文晴; 郑斌4.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年次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J], 陈晨;杨湘君;崔雯瑶;张蒙生;于子山5.日照潮下带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春、秋季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王尽文;王燕;黄娟;王波;王建勇;林森;孙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进展及应用评价贾胜华;寿鹿;廖一波;曾江宁;高爱根;汤雁滨【摘要】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定量估算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在其功能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的3个阶段:起步阶段(1979-1990)、发展与完善(1990-2001)、成熟并广泛应用(2001-至今).国内关于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基本都采用Brey (1990)经验公式,采用经验公式的方式可分为3类:逐种计算、按站位计算和按类群计算,逐种和按类群计算最符合Brey (1990)给出的参考步骤.不同方法估算同一海域次级生产力结果不同,同一估算方法估算不同生境不同群落次级生产力结果偏差也不同.今后的工作应注重种群次级生产力研究,积累大量基础数据,以便建立适宜我国特定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The benthic fauna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arine ecosystem,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material cycle and energy flow of marine ecosystem.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marine ecosystem to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crobenthos community.In this study,a broad literature review of predictive models for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rine macrobenthos community was conducted and the three study stages were outlined including the initial stage (from 1979 to 1990),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stage (from 1990 to 2001),mature and wide-spreading stage (200l to the present).In general,Brey's (1990) empirical formula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estimation of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rine macrobenthos communityin China,and the way of using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computing secondary production based on species,stations and groups.Ofthose,computation based on species or groups is most appropriate for Brey's (1990) reference steps.Secondary production estimated by different empirical models in the same area is different,and the deviations produced by the same empirical model in the different habitats or communities are also different.The future research work of empirical model to estimate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rine macrobenthos community should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populations,so we can establish a proper empirical model for a certain sea area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accumulating a lot of basic data.【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7(036)004【总页数】9页(P370-378)【关键词】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杭州湾潮间带【作者】贾胜华;寿鹿;廖一波;曾江宁;高爱根;汤雁滨【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9.4次级生产力指动物通过生长、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储存的能量,是衡量生物生产能力的量值(Brey et al,1990)。
第23卷第4期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V ol.23No.4 2010年10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 NSEE ) Oct. 2010文章编号:1001-5132(2010)04-0026-05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张海波, 蔡燕红, 王薇(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浙江宁波 315040)摘要: 通过2006~2007年对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春、夏、秋、冬的4次调查, 利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 结果表明: 该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m-2; 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16.82g·m-2; 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7.26g·(m2·a)-1; P/B值为0.91~1.18a-1. 由此得出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湾口和湾底大于湾中, 这与象山港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型海湾有关; 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 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 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活史较长, 且物种组成基本稳定.关键词:象山港; 大型底栖生物; 次级生产力;P/B值中图分类号: Q178.531 文献标识码: A象山港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偏北, 地理位置为121°25′~122°03′E、29°24′~29°48′N, 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型海湾, 纵深60余公里, 口门宽度约20km, 港内较狭, 在3~8km之间, 平均水深8~10m, 最深达50m左右, 而且港中有港. 象山港港内生物资源丰富, 饵料充足, 是多种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优良场所, 具有发展海水增养殖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1-4]. 因象山港为半封闭狭长型海湾, 根据数值模拟计算, 90%的水体被外海水置换的时间在象山港口门附近大约需15d, 在西沪港外的大列山附近约需65d, 象山港湾底则需80d.近几年来, 象山港沿岸港口运输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迅猛发展. 据调查, 港内目前已有修造船厂8家、排污口14个、养殖排水口25个、水闸江河入海口14个. 2005年12月浙能国华宁海电厂开始运营, 2006年底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厂开始试运行, 2006~2009年象山港港底红胜海塘续建. 由于缺乏科学管理, 大量污染物未经妥善处置进入港湾, 对海域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而潮间带是受污染物影响最早也最直接的区域, 因此对象山港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变化开展调查可为象山港区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采样时间和位置2006年8月(夏季)、2007年1月(冬季)、2007年4月(春季)和2007年11月(秋)对象山港港底的强蛟(XSG-Q)、港中的乌沙山(XSG-W)、港中港的西沪港(XSG-X)和港口的佛渡岛捕南村(FD-P)4条滩涂断面进行了定量标本采集(图1和表1), 共获得样品收稿日期:2010-06-10.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网址: 第一作者:张海波(1978-), 男, 浙江舟山人, 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 海洋生物生态监测与评价. E-mail:zhanghaibo.nb@第4期 张海波, 等: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27112份.图1 象山港潮间带调查位置表1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采样位置 断面号 地名北纬/(°)东经/(°) XSG-Q 强蛟 29.477 121.493 XSG-W 乌沙山 29.501 121.650 XSG-X 西沪港 29.547 121.791 FD-P佛渡岛捕南村 29.727122.0121.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集按照《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的《海洋生物生态调查技术规程》和《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进行. 将每条断面按潮带分7个采样区块(其中高潮带2个区块, 中潮带3个区块, 低潮带2个区块, 调查滩涂已避开养殖区), 每个区块取2个样方合并成1份样品, 每个样方的取样面积为0.0625m 2. 底栖生物样品是通过采集泥样, 将样本用0.5mm 孔径过滤筛去掉泥沙, 获得底栖生物样品, 保存于标本瓶中, 以25%甲醛固定, 带回实验室鉴定.采集的样品按照每个航次每条断面的各个区块, 样品先粗分至生物大类, 再鉴定到种. 1.3 次级生产力计算公式次级生产力计算根据Brey 的经验公式[5-6]:lg P =-0.4+1.007lg B –0.27lg W , (1) 其中, P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单位为g ·(m 2·a)-1; B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去灰干重生物量, 单位为g·m -2; W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个体年平均去灰干重, 单位为g·ind -1. 由于W =B /A , (2)其中, A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丰度, 单位为ind·m -2.将(2)式代入(1)式, 转换后得: 0.270.7370.4/10P A B =×. (3)1.4 数据获取与处理湿重: 每航次每份样品每种计数称重, 称重用千分之一克精度电子天平. 去灰干重: 湿重的9/50作为去灰干重(湿重的1/5作为干重, 干重的9/10作为去灰干重)[5].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去灰干重生物量(B ): 每个潮带年度所有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去灰干重总生物量相加除以年度航次数, 其中各航次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去灰干重总生物量为每航次每潮带所有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去灰干重相加后除以取样面积.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丰度(A ): 每潮带年度所有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相加后除以年度航次数, 其中大型底栖动物丰度为各航次各潮带获得的所有大型底栖动物个数除以取样面积.2 结果与讨论2.1 生物量和栖息丰度根据4个航次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 象山港4个调查断面高、中、低潮带生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 底栖生物的年平均栖息丰度在港中(乌沙山断面)和港中港(西沪港断面)明显低于港底(强蛟断面)和港口(佛渡断面); 年平均生物量则在港口部断面最高, 在港中断面最低.28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2.2 次级生产力及其空间分布根据公式(3), 计算得到各站、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象山港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7.26g·(m 2·a)-1; 次级生产力表2 2006~2007年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平均栖息丰度、次级生产力和P/B 值断面 潮带年平均栖息丰度/(ind·m -2)年平均生物量/(g·m -2)次级生产力/(g·(m 2·a)-1)P /B 值QH 186.0 11.21 9.69 0.86 QM 592.7 17.35 18.29 1.05QL 2562.1 16.58 26.25 1.58 XSG-Q (港顶)平均 1113.6 15.05 18.08 1.18 WH 338.517.37 15.73 0.91 WM 339.0 9.53 10.11 1.06 WL 154.0 5.29 5.30 1.00 XSG-W (港中)平均 277.2 10.7310.38 0.99XH 353.521.47 18.61 0.87 XM 378.0 19.18 17.44 0.91 XL 286.0 11.45 11.05 0.97 XSG-X (港中港)平均 339.2 17.37 15.70 0.91 PH 2043.022.33 30.75 1.38 PM 584.0 42.32 35.13 0.83PL 346.0 7.74 8.72 1.13 FD-P (港口)平均 991.024.1324.87 1.11总平均 680.2 16.82 17.26 1.05注: Q 、W 、X 、P 分别表示强蛟、乌沙山、西沪港、佛渡岛4条断面; H 、M 、L 分别表示高、中、低潮带.XSG-Q断面XSG-W 断面XSG-X 断面 XSG-P 断面图2 象山港潮间带各断面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分布第4期张海波, 等: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29在湾口断面和湾顶断面中较高, 港中断面则较低; 次级生产力分布与底栖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分布相类似.从各个调查断面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图2)可以看出, 港中的乌沙山(XSG-W)、港中港的西沪港(XSG-X) 2条段面的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 位于港底部的强蛟(XSG-Q)断面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 港口的佛渡岛(FD-P)断面则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由各断面调查结果(表2和图2)可知, 在调查期间湾口、湾顶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明显高于港湾内各调查断面. 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模式与该水域的陆源营养盐浓度密切相关. 受长江、钱塘江等排污影响, 港口、港底部的营养盐浓度要高于港中, 营养盐浓度高致使港口和湾顶附近的浮游植物生长较快, 从而造成象山港港口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高, 港内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由湾口到湾顶呈明显升高趋势.2.3P/B值种群最大可生产量的指示值被认为是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即P/B值. 这一数值用于表示生物量的轮回次数, 其值高低与生物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7-10]. 个体较大、生活史长、繁殖较慢、繁殖率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弱的种累, 其P/B 值较低; 反之, 该值较高. 这一数值同时还反映了一个生态群落内物种的新陈代谢率的高低和世代的更替速度.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为1.05a-1(表2), 说明物种的平均世代更替速度大约为每年1代, 1年内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几乎没有改变.在象山港内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 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 而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活史则较长. 2.4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总值估算象山港现有滩涂面积约170km2, 按平均次级生产力17.26g·(m2·a)-1计算, 象山港每年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总值大约为1.63×104 t (湿重).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象山港内存在大面积的滩涂养殖区, 如西沪港、黄墩港、铁港等港湾内的泥滩形已成了特殊的养殖环境, 对于这些区域则不适合用自然条件下的次级生产力来进行估算. 而总值约为1.63×104 t (湿重)是一个在自然条件下对整个象山港滩涂中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保守估算值.3结论(1) 象山港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m-2; 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16.82g·m-2.(2) 象山港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7.26g·(m2·a)-1; 次级生产力在湾口、湾顶断面较高, 港中较低, 这与象山港中营养盐浓度有关.(3) 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为1.05a-1, 说明物种的平均世代更替速度大约是每年1代, 1年内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没有改变. 在象山港内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 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 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活史较长.(4) 按理论计算, 象山港每年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总值约为1.63×104 t (湿重).参考文献:[1]骆其君. 象山港海域中定点漂浮物的大型海藻演变[J].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 2009, 22(4):467-471.[2]高爱根, 杨俊毅, 胡锡钢, 等. 2002年冬季象山港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分布特征[J]. 东海海洋, 2004, 22(2):28-34.[3]Li Xinzheng, Wang Jinbao, Wang Hongfa. Study on30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crobenthos from the East China Sea[J].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2005, 11(4): 459-462.[4]赵永强, 曾江宁, 陈全震, 等. 宁波大榭开发区北岸潮间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J]. 动物学杂志, 2009, 44(2):78-83.[5]吕小梅, 方少华, 张跃平, 等. 福建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次级生产力[J]. 动物学报, 2008, 54(3):428-435.[6]李新正, 王洪法, 张宝琳.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J]. 海洋与湖沼, 2005, 36(6):527-533.[7]于子山, 张志南, 韩洁.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1, 31(6):867- 871.[8]梁俊彦, 蔡立哲, 周细平, 等.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J]. 台湾海峡, 2008, 27(4):466-471.[9]Waters T F, Crawford G W. Annual production of astream mayfly population: A comparison of methods[J].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1973, 18:286-296. [10]李新正, 于子山, 王金宝, 等.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 11(6): 702-705.Secondary Production of Intertidal Macrobenthos from Xiangshan BayZHANG Hai-bo, CAI Yan-hong, WANG Wei(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Ningbo, SOA, Ningbo 31504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acrobenthos samples collected in 4 intertidal zones in the Xiangshan Bay from 2006 to 2007, the data of biomass and stock density of macrobenthos are obtained. Using Brey’s empirical formula, we calculate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 and P/B ratio.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as follows: 680.2 ind·m-2 for mean stock density; 16.82 g·m-2 for mean biomass in AFDW (ash-free dryweight); 15.40 g·(m2·a)-1 for mean secondary production in the bay in AFDW; 0.91 a-1 to 1.17 a-1 for mean P/B ratio.Key words: Xiangshan Bay; macrobentho; secondary production; P/B ratioCLC number: Q178.531 Document code: A(责任编辑 史小丽)。
象山港乌沙山电厂附近海域的底栖生物状况
刘莲;任敏;陈丹琴;项有堂
【期刊名称】《海洋环境科学》
【年(卷),期】2008(27)A01
【摘要】根据2004~2007年8月象山港乌沙山电厂附近海域底栖生物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群落多样性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电厂附近海域底栖生物种类贫乏,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尤其是电厂试运行后,该海域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均明显降低,优势种亦发生了明显变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较低,且呈明显下降趋势,底栖群落结构已相当脆弱和不稳定。
这表明电厂附近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已受到明显扰动。
【总页数】4页(P19-22)
【关键词】电厂;底栖生物;变化
【作者】刘莲;任敏;陈丹琴;项有堂
【作者单位】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78.53
【相关文献】
1.象山港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特征 [J], 李铁军;丁跃平;郭远明;张玉荣;薛彬
2.象山港电厂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J], 王扬才;吴雄飞;施慧雄;郑文炳
3.椒南化工区排污口附近海域的底栖生物状况 [J], 刘莲;马道华
4.象山港国华宁海电厂附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J], 谢礼;林霞;朱艺峰
5.象山港国华宁海电厂附近海域底栖生物的调查研究 [J], 杨耀芳;蔡燕红;魏永杰;王晓波;叶仙森;项有堂;周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2年冬季象山港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分布特征高爱根;杨俊毅;胡锡钢;陈全震;曾江宁;董永庭【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04(022)002【摘要】根据拟建的浙江宁海电厂环境评价项目的要求,于2002年冬季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43种,其中多毛类的种类最多,其次是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44%、26%和21%,全区总平均生物量为103.32 g /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23 个/m2.通过种类相似性聚类和数值多维尺度的分析得出,该区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5个群落:Ⅰ为翅状索沙蚕-寡鳃卷吻沙蚕-奇异稚齿虫群落;Ⅱ为纵肋织纹螺-缩头节节虫群落;Ⅲ为高骨片沙鸡头-菲律宾蛤仔-凸镜蛤群落;Ⅳ为棘刺锚参群落;Ⅴ为洼颚倍棘蛇尾-纵肋织纹螺-黄短口螺群落.群落间的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同时,还对影响底栖生物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总页数】7页(P28-34)【作者】高爱根;杨俊毅;胡锡钢;陈全震;曾江宁;董永庭【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区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区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区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区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区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区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53【相关文献】1.象山港网箱养鱼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特征 [J], 高爱根;陈全震;胡锡钢;杨俊毅;董永庭;曾江宁;宁修仁;张健2.象山港毛蚶种苗区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J], 徐国锋;何东海;毛伟宏;辛士河;江河;3.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 [J], 张虎;郭仲仁;刘培廷;汤建华;仲霞铭4.象山港养殖区与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比较研究 [J], 高爱根;杨俊毅;陈全震;王自磐;张健;董永庭;宁修仁5.2003年夏季浙江沿岸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分布特征 [J], 余方平;王伟定;金海卫;徐汉祥;潘国良;钟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象山港潮滩底栖微型藻类现存量的初级生产力
宁修仁;刘子琳
【期刊名称】《海洋学报》
【年(卷),期】1999(021)003
【摘要】作者于1992年2,5,6,8和10月在象山港湖头渡,5月和6月在大佳河,西沪港和横山4条断面潮滩进行了底栖微型藻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潮滩表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性和时间变异性特征。
【总页数】8页(P98-105)
【作者】宁修仁;刘子琳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254
【相关文献】
1.东湖底栖藻类群落的初级生产力 [J], 裴国凤;洪晓星
2.乳山湾东流区滩涂底栖微藻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J], 尹晖;孙耀;石晓勇;姜守轩;孟伟;宋建中;陈永柱
3.象山港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特征 [J], 吴瑞;高亚辉;蓝东兆;兰彬斌;方琦
4.潮滩沉积物—水界面NH_3-N交换通量的底栖藻类效应 [J], 汪青;刘巧梅;刘敏;侯立军;欧冬妮;余婕
5.象山港对虾增殖放流区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J], 刘子琳;宁修仁;史君贤;蔡昱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3卷第4期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V ol.23No.4 2010年10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 NSEE ) Oct. 2010文章编号:1001-5132(2010)04-0026-05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张海波, 蔡燕红, 王薇(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浙江宁波 315040)摘要: 通过2006~2007年对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春、夏、秋、冬的4次调查, 利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 结果表明: 该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m-2; 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16.82g·m-2; 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7.26g·(m2·a)-1; P/B值为0.91~1.18a-1. 由此得出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湾口和湾底大于湾中, 这与象山港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型海湾有关; 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 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 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活史较长, 且物种组成基本稳定.关键词:象山港; 大型底栖生物; 次级生产力;P/B值中图分类号: Q178.531 文献标识码: A象山港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偏北, 地理位置为121°25′~122°03′E、29°24′~29°48′N, 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型海湾, 纵深60余公里, 口门宽度约20km, 港内较狭, 在3~8km之间, 平均水深8~10m, 最深达50m左右, 而且港中有港. 象山港港内生物资源丰富, 饵料充足, 是多种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优良场所, 具有发展海水增养殖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1-4]. 因象山港为半封闭狭长型海湾, 根据数值模拟计算, 90%的水体被外海水置换的时间在象山港口门附近大约需15d, 在西沪港外的大列山附近约需65d, 象山港湾底则需80d.近几年来, 象山港沿岸港口运输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迅猛发展. 据调查, 港内目前已有修造船厂8家、排污口14个、养殖排水口25个、水闸江河入海口14个. 2005年12月浙能国华宁海电厂开始运营, 2006年底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厂开始试运行, 2006~2009年象山港港底红胜海塘续建. 由于缺乏科学管理, 大量污染物未经妥善处置进入港湾, 对海域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而潮间带是受污染物影响最早也最直接的区域, 因此对象山港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变化开展调查可为象山港区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采样时间和位置2006年8月(夏季)、2007年1月(冬季)、2007年4月(春季)和2007年11月(秋)对象山港港底的强蛟(XSG-Q)、港中的乌沙山(XSG-W)、港中港的西沪港(XSG-X)和港口的佛渡岛捕南村(FD-P)4条滩涂断面进行了定量标本采集(图1和表1), 共获得样品收稿日期:2010-06-10.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网址: 第一作者:张海波(1978-), 男, 浙江舟山人, 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 海洋生物生态监测与评价. E-mail:zhanghaibo.nb@第4期 张海波, 等: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27112份.图1 象山港潮间带调查位置表1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采样位置 断面号 地名北纬/(°)东经/(°) XSG-Q 强蛟 29.477 121.493 XSG-W 乌沙山 29.501 121.650 XSG-X 西沪港 29.547 121.791 FD-P佛渡岛捕南村 29.727122.0121.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集按照《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的《海洋生物生态调查技术规程》和《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进行. 将每条断面按潮带分7个采样区块(其中高潮带2个区块, 中潮带3个区块, 低潮带2个区块, 调查滩涂已避开养殖区), 每个区块取2个样方合并成1份样品, 每个样方的取样面积为0.0625m 2. 底栖生物样品是通过采集泥样, 将样本用0.5mm 孔径过滤筛去掉泥沙, 获得底栖生物样品, 保存于标本瓶中, 以25%甲醛固定, 带回实验室鉴定.采集的样品按照每个航次每条断面的各个区块, 样品先粗分至生物大类, 再鉴定到种. 1.3 次级生产力计算公式次级生产力计算根据Brey 的经验公式[5-6]:lg P =-0.4+1.007lg B –0.27lg W , (1) 其中, P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单位为g ·(m 2·a)-1; B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去灰干重生物量, 单位为g·m -2; W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个体年平均去灰干重, 单位为g·ind -1. 由于W =B /A , (2)其中, A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丰度, 单位为ind·m -2.将(2)式代入(1)式, 转换后得: 0.270.7370.4/10P A B =×. (3)1.4 数据获取与处理湿重: 每航次每份样品每种计数称重, 称重用千分之一克精度电子天平. 去灰干重: 湿重的9/50作为去灰干重(湿重的1/5作为干重, 干重的9/10作为去灰干重)[5].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去灰干重生物量(B ): 每个潮带年度所有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去灰干重总生物量相加除以年度航次数, 其中各航次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去灰干重总生物量为每航次每潮带所有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去灰干重相加后除以取样面积.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丰度(A ): 每潮带年度所有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相加后除以年度航次数, 其中大型底栖动物丰度为各航次各潮带获得的所有大型底栖动物个数除以取样面积.2 结果与讨论2.1 生物量和栖息丰度根据4个航次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 象山港4个调查断面高、中、低潮带生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 底栖生物的年平均栖息丰度在港中(乌沙山断面)和港中港(西沪港断面)明显低于港底(强蛟断面)和港口(佛渡断面); 年平均生物量则在港口部断面最高, 在港中断面最低.28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2.2 次级生产力及其空间分布根据公式(3), 计算得到各站、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象山港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7.26g·(m 2·a)-1; 次级生产力表2 2006~2007年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平均栖息丰度、次级生产力和P/B 值断面 潮带年平均栖息丰度/(ind·m -2)年平均生物量/(g·m -2)次级生产力/(g·(m 2·a)-1)P /B 值QH 186.0 11.21 9.69 0.86 QM 592.7 17.35 18.29 1.05QL 2562.1 16.58 26.25 1.58 XSG-Q (港顶)平均 1113.6 15.05 18.08 1.18 WH 338.517.37 15.73 0.91 WM 339.0 9.53 10.11 1.06 WL 154.0 5.29 5.30 1.00 XSG-W (港中)平均 277.2 10.7310.38 0.99XH 353.521.47 18.61 0.87 XM 378.0 19.18 17.44 0.91 XL 286.0 11.45 11.05 0.97 XSG-X (港中港)平均 339.2 17.37 15.70 0.91 PH 2043.022.33 30.75 1.38 PM 584.0 42.32 35.13 0.83PL 346.0 7.74 8.72 1.13 FD-P (港口)平均 991.024.1324.87 1.11总平均 680.2 16.82 17.26 1.05注: Q 、W 、X 、P 分别表示强蛟、乌沙山、西沪港、佛渡岛4条断面; H 、M 、L 分别表示高、中、低潮带.XSG-Q断面XSG-W 断面XSG-X 断面 XSG-P 断面图2 象山港潮间带各断面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分布第4期张海波, 等: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29在湾口断面和湾顶断面中较高, 港中断面则较低; 次级生产力分布与底栖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分布相类似.从各个调查断面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图2)可以看出, 港中的乌沙山(XSG-W)、港中港的西沪港(XSG-X) 2条段面的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 位于港底部的强蛟(XSG-Q)断面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 港口的佛渡岛(FD-P)断面则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由各断面调查结果(表2和图2)可知, 在调查期间湾口、湾顶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明显高于港湾内各调查断面. 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模式与该水域的陆源营养盐浓度密切相关. 受长江、钱塘江等排污影响, 港口、港底部的营养盐浓度要高于港中, 营养盐浓度高致使港口和湾顶附近的浮游植物生长较快, 从而造成象山港港口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高, 港内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由湾口到湾顶呈明显升高趋势.2.3P/B值种群最大可生产量的指示值被认为是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即P/B值. 这一数值用于表示生物量的轮回次数, 其值高低与生物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7-10]. 个体较大、生活史长、繁殖较慢、繁殖率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弱的种累, 其P/B 值较低; 反之, 该值较高. 这一数值同时还反映了一个生态群落内物种的新陈代谢率的高低和世代的更替速度.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为1.05a-1(表2), 说明物种的平均世代更替速度大约为每年1代, 1年内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几乎没有改变.在象山港内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 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 而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活史则较长. 2.4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总值估算象山港现有滩涂面积约170km2, 按平均次级生产力17.26g·(m2·a)-1计算, 象山港每年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总值大约为1.63×104 t (湿重).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象山港内存在大面积的滩涂养殖区, 如西沪港、黄墩港、铁港等港湾内的泥滩形已成了特殊的养殖环境, 对于这些区域则不适合用自然条件下的次级生产力来进行估算. 而总值约为1.63×104 t (湿重)是一个在自然条件下对整个象山港滩涂中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保守估算值.3结论(1) 象山港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m-2; 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16.82g·m-2.(2) 象山港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7.26g·(m2·a)-1; 次级生产力在湾口、湾顶断面较高, 港中较低, 这与象山港中营养盐浓度有关.(3) 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为1.05a-1, 说明物种的平均世代更替速度大约是每年1代, 1年内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没有改变. 在象山港内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 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 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活史较长.(4) 按理论计算, 象山港每年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总值约为1.63×104 t (湿重).参考文献:[1]骆其君. 象山港海域中定点漂浮物的大型海藻演变[J].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 2009, 22(4):467-471.[2]高爱根, 杨俊毅, 胡锡钢, 等. 2002年冬季象山港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分布特征[J]. 东海海洋, 2004, 22(2):28-34.[3]Li Xinzheng, Wang Jinbao, Wang Hongfa. Study on30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crobenthos from the East China Sea[J].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2005, 11(4): 459-462.[4]赵永强, 曾江宁, 陈全震, 等. 宁波大榭开发区北岸潮间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J]. 动物学杂志, 2009, 44(2):78-83.[5]吕小梅, 方少华, 张跃平, 等. 福建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次级生产力[J]. 动物学报, 2008, 54(3):428-435.[6]李新正, 王洪法, 张宝琳.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J]. 海洋与湖沼, 2005, 36(6):527-533.[7]于子山, 张志南, 韩洁.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1, 31(6):867- 871.[8]梁俊彦, 蔡立哲, 周细平, 等.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J]. 台湾海峡, 2008, 27(4):466-471.[9]Waters T F, Crawford G W. Annual production of astream mayfly population: A comparison of methods[J].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1973, 18:286-296. [10]李新正, 于子山, 王金宝, 等.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 11(6): 702-705.Secondary Production of Intertidal Macrobenthos from Xiangshan BayZHANG Hai-bo, CAI Yan-hong, WANG Wei(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Ningbo, SOA, Ningbo 31504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acrobenthos samples collected in 4 intertidal zones in the Xiangshan Bay from 2006 to 2007, the data of biomass and stock density of macrobenthos are obtained. Using Brey’s empirical formula, we calculate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 and P/B ratio.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as follows: 680.2 ind·m-2 for mean stock density; 16.82 g·m-2 for mean biomass in AFDW (ash-free dryweight); 15.40 g·(m2·a)-1 for mean secondary production in the bay in AFDW; 0.91 a-1 to 1.17 a-1 for mean P/B ratio.Key words: Xiangshan Bay; macrobentho; secondary production; P/B ratioCLC number: Q178.531 Document code: A(责任编辑 史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