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奥林巴斯会计舞弊案例的相关启示【摘要】XX年11月~日本医用设备及数码相机制造商奥林巴斯发布公告承认13年间隐瞒投资亏损高达13亿美元~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公司财务丑闻案~甚至引发了这家有着92年历史的老牌企业能否存续下去的疑问。
奥林巴斯在这13年间是如何隐瞒投资亏损的,作为奥林巴斯审计师的毕马威和安永在此事件中是否应承担审计失职责任,本文将试图分析奥林巴斯财务丑闻事件中可能存在的会计舞弊和审计失责问题~并总结该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关键词】奥林巴斯,会计舞弊,审计失责XX年10月~日本医用设备及数码相机制造商奥林巴斯公司前CEO迈克尔?伍德福德(Michael Woodford)对公司一笔14亿美元的收购成本提出质疑~导致奥林巴斯的财务造假被曝光。
此后~奥林巴斯总裁高山修一,Shuichi Takayama,正式承认~该公司用了超过10亿美元~来掩盖XX年代的投资失利引发的财务损失~并且长期隐瞒公司的投资亏损~高管更是利用连续的多宗收购来清理账目。
这家有着92年历史的老牌企业被瞬间蒙上了灰尘~从而引发了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公司财务丑闻案。
那么~奥林巴斯在这XX年间是如何隐瞒投资亏损的,作为奥林巴斯审计师的毕马威和安永在此事件中是否应承担审计失职责任,显然是一个比较引人关注的问题。
XX年12月~负责调查奥林巴斯财务丑闻的第三方调查委员会出具了一份调查报告~对奥林巴斯过去XX年间涉及到投资亏损及多项收购的经营活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本文拟在全面介绍奥林巴斯会计舞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该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一、奥林巴斯会计舞弊案的过程1.90年代金融投资失利产生的巨大财务损失据第三方调查报告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泡沫经济盛行~众多的日本企业将手上的剩余资金投资于与主营业务并无关系的金融商品中~奥林巴斯也毫无例外地参与到了其中~当时的总裁Shimyamo开始转变经营战略~实施积极的投资管理活动。
他把资金投入到大规模的金融投机活动中去~购买了大量的金融商品。
日本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及启示发布日期:2009-03-27 17:36:462 006年6月7日,日本国会通过了被称之为日本版“萨班斯法案”的《金融商品交易法》,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及审计的要求列入法律。
此后,日本审计准则制定机构企业会计审议会于2007年2月1 5日正式发布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管理层评价与审计准则》以及《财务报告控制的管理层评价与审计准则实施指引》,该准则从2008年4月1日开始实施,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以及公认会计内部控制鉴证提供了技术规范和指导。
而内部控制及其相关规范的建设,也一直是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近年来的工作重心之一,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也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评价、鉴证指引的征求意见稿。
日本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与我国有相似之处,相类同的环境必然使得内部控制框架、审计准则的制定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性,因而,研究日本的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对我国相关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的主要内容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由“内部控制结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及报告”以及“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的审计”--音13分构成。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本部分主要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目的、基本要素等内容以及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构建责任。
在借鉴美国sox去案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日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提出了建立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六个控制的六项基本要素。
关于目的方面,除了国际通行的提高业务的有效性及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度、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三个目的外,考虑到日本资产的取得、使用及处分时,适当的程序及确认等非常重要,又增加了“资产保全”的目标。
同时,列示了内部控制的要素,除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等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可的五要素外,考虑到由于信息系统反馈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密切相关,加入了“信息技术反馈”这一新的基本要素。
日本网络券商的发展历程2012年12月28日 2012年12月28日日本摩乃科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日本摩乃科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Monex, Inc.) ) 北京代表处(仅供内部讨论使用) 仅供内部讨论使用)0日本网络券商的发展现状 日本网络券商的发展现状过去10多年网上开户数与交易量的变化 过去10多年网上开户数与交易量的变化 10 网上股票交易账户数突破1750万 网上交易金额在顶峰时占到了全部交易金额的32%(注)成交金额 (千亿日元) 千亿日元) 网上交易占比账户数( 账户数(万)时间时间1999年10月 30万账户 2012年3月 1757万账户从成交金额来看,目前网上交易已经占到日本个 日本个 日本 人投资者股票交易量的 成左右,而通过排名前 量的9 而通过排名前6 人投资者股票交易量的9成左右 而通过排名前6 位的专业网络券商完成的交易则占到日本个人投 位的专业网络券商 资者股票交易量的8成左右 (注) 8成左右。
1999年10月~2000年3月 2% 4.5兆日元 2005年10月~2006年3月 32% 180兆日元 2011年10月~2012年3月 20% 56兆日元(注:日本股市交易中机构投资者占比较大。
而相对占比较低的个人投资者交易中,网上交易占绝对优势。
) (仅供内部讨论使用) 仅供内部讨论使用)1证券制度的变化与网络券商的发展(以摩乃科斯证券为例) 证券制度的变化与网络券商的发展(以摩乃科斯证券为例) 络券商的发展日本证券制度的变化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证券行业的准入制度由审批制变为注册制。
股票交易手续费自由化。
允许金融产品募集说明书通过网上方式提交给客户。
摩乃科斯证券设立。
摩乃科斯证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Mothers市场上市。
日兴Beans证券(05年并入摩乃科斯证券)开始提供信用交易服务。
“放松管制背景下的金融服务法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来源: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作者:佚名日期:2013年12月31日浏览:149在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和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的背景下,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金融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为金融改革的法治保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我国金融服务法的进一步发展,2013年12月28日,由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服务法研究中心主办,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承办的放松管制背景下的金融服务法创新与发展暨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202室举行。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放松管制背景下的金融服务法创新与发展,下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法治创新、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法治保障和金融服务法体系的构建三个专题。
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锋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曾筱清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刘燕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毕颖教授、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丁丁教授等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理事、特邀代表和媒体代表一百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北京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杜石平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我校法学院副院长吴韬副教授、院党总支副书记尹飞教授,相关专业教师张琪副教授、王克玉副教授、陈飞副教授、历咏博士、杜晶博士、缪因知博士出席了本次会议。
在郭锋院长的直接指导下,我院董新义博士等十余位师生为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充分准备。
本次研讨会第一单元“开幕式及基调发言”环节,由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曾筱清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丁丁教授主持了基调发言。
在开幕式上,北京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杜石平与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会长郭锋教授分别致开幕词。
杜石平副会长代表北京市法学会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希望与会的众多专家学者整合研究力量,搭建更多平台,凝聚首都的学科优势,与法律实务部门、中央监管部门的众多领导、同仁一起,合力关注和支持金融服务法的发展与进步,并预祝年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述评金融商品交易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为投资者提供了众多的交易选择和获利机会。
而在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则(金商法)则成为了这个领域当中的重要法律框架。
本文将对该法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该法律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日本金商法最初于1988年颁布,旨在规范金融商品交易和防范欺诈行为。
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金商法已成为了日本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石之一。
该法律所涉及的金融交易范围涵盖了股票、期货、证券、衍生品等多个领域,对于现代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该法律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式。
金商法主要内容包括了金融商品企业的准入、信息披露、交易行为规范等方面。
该法律规定金融商品企业必须获得相关的资格认定,而且要遵守信息公开的规定,确保市场公开透明。
使投资者可以理性、科学、透明地进行交易。
此外,该法律还规定了不得从事欺诈或误导行为,杜绝市场诈骗,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该法律的评价,我们需要从它的优点和不足两方面展开。
首先,该法律明确了金融交易市场的准入标准和行为规范。
金融商品市场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如果缺乏足够的监管和规范,势必会引发市场混乱和投资者的漫天损失。
而日本金商法的实行,可以有效地减少市场风险,提高市场透明度,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金商法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对交易客户进行风险评估,防范不当的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金商法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和不足。
首先,法律条文不够完整,无法满足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新型金融产品和新技术应用方面。
其次,在实际执行中,监管不足,违法行为难以检举,存在一定的腐败现象。
最后,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商法的实施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对于中小型金融机构而言,寻找合规的方式极为艰难。
综上所述,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框架,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金融消费者权益与投资者保护一 2013年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制度进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过2013年修订后,内容扩充至8章63条,确立了消费者保护的基本原则,消费者享有9项权利,经营者具有10项义务,规定了国家对消费者保护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条途径,规定了消费者协会的职责及经营者违法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此外,《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已列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立法计划,该办法正处于立法调研和起草阶段,按计划将于2014年9月发布实施。
这将进一步完善对消费者侵权行为的处罚程序和实施细节方面的立法。
但是就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而言,由于观念问题,金融消费者无法确立消费者的身份,并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寻求保护,而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许多权利、义务规定也因金融消费者具有特殊性而难以适用。
根据相关研究报告,在相关法院关于金融纠纷的投诉中,自然人原告的败诉率很高,法院的判决文书中较少有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0%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
”该条规定应该说是民事诉讼制度的一大突破,也是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的一大亮点。
小额诉讼将借款合同、银行卡案件和其他金钱给付纠纷案件明确纳入,这样一来,很多金融消费案件将可以通过小额诉讼得以解决。
这样将极大地降低金融消费者的成本,减少讼累,鼓励和方便消费者通过诉讼程序保护自己的权益。
2013年新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第9章规定了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权利及其行使,特别明确了其知情权和通过诉讼保障权利的机制,第47条基金份额持有人享有的权利包括“对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份额发售机构损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提起诉讼”;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投资者可以通过积极行使投票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关于证券金融公司的规定第5章の4証券金融会社(最低資本金の額)第156条の23証券金融会社は、資本金の額が次条第1項に規定する業務を行うため必要かつ適当なものとして政令で定める金額以上の株式会社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令】第19条の5(免許及び免許の申請)第156条の24金融商品取引所の会員等又は認可金融商品取引業協会の協会員に対し、金融商品取引業者が顧客に信用を供与して行う有価証券の売買その他の取引(以下「信用取引」という。
)その他政令で定める取引の決済に必要な金銭又は有価証券を、当該金融商品取引所が開設する取引所金融商品市場又は当該認可金融商品取引業協会が開設する店頭売買有価証券市場の決済機構を利用して貸し付ける業務を行おうとする者は、内閣総理大臣の免許を受け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令】第19条の62前項の免許を受けようとする株式会社は、次に掲げる事項を記載した申請書を内閣総理大臣に提出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1.商号及び資本金の額2.本店、支店その他の営業所の名称及び所在の場所3.役員の氏名又は名称《改正》平9法1023前項の申請書には、定款、業務の内容及び方法を記載した書面その他内閣府令で定める書類を添付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改正》平9法1024第81条第3項の規定は、前項の定款について準用する。
《追加》平13法129(免許審査基準)第156条の25内閣総理大臣は、前条第2項の規定による申請書の提出があつた場合において、その申請者の人的構成、信用状態及び資金調達の能力に照らし、その申請書が証券金融会社としての業務を行うにつき十分な適格性を有するものであるかどうかを審査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改正》平10法1072内閣総理大臣は、前項の規定により審査した結果、その申請が同項の基準に適合していると認めたときは、次の各号のいずれかに該当する場合を除いて、その免許を与え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1.免許申請者が資本金の額が第156条の23の政令で定める金額以上の株式会社でないとき。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的出台对保护我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金融市场健康运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实施办法》施行以来,也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金融市场成熟国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做法(一)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普遍通过修订法律,设立和改革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等,加快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如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于2011年通过《金融消费者保护高级原则》,提出各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框架等;世界银行发布《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良好经验》,明确了有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保护规则等;美国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并成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英国则出台了《金融服务法案》,强化金融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二)严厉的行政处罚手段。
金融市场成熟的国家普遍加大了对金融机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处罚力度,如日本出台《金融商品交易法》,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严格监管市场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英国发布《新的金融监管措施:改革蓝图》白皮书,提出对那些采取高压销售策略、不能公平对待金融消费者的公司予以惩罚甚至关闭。
(三)高度重视金融教育。
多数将金融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普遍加强与重视金融教育。
如美国众议院把每年4月确定为“金融知识普及月”(又称“金融知识扫盲月”),要求联储各银行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英国则将个人理财知识纳入到《国民教育教学大纲》,要求中小学校必须传授基本的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
(四)多元化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
金融机构内部处理是解决金融消费纠纷的第一渠道。
当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无法协商解决,司法渠道则是第二渠道。
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完善——兼论《证券法》中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构建赵晓钧(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200120)摘要:投资者适当性作为海外成熟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的重要监管规则,通过调整证券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销售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适当性源于上世纪美国的自律组织规范,现已发展为监管规则并成为证券经纪商应承担的重要义务。
此后,欧盟、日本以及我国香港资本市场相继在立法中确立适当性规则以保护投资者。
上述立法例为我国《证券法》修改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
在系统梳理、分析域外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构建我国法中适当性规则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投资者适当性;证券法;欧盟金融工具指令;适当性义务作者简介:赵晓钧,女,上海证券交易所博士后,研究方向:证券法。
中图分类号:DF438 文献标识码:AThe Improvement for the Investor Suitability Rule in the China’ Capital Market ——Regulation of the Investor Suitability Rule in the Securities Act Abstract: As a common regulatory doctrine in the abroad capital market, the subject of the investor suitability is to regulate the securities companies’ sales business and to protect the investors’ interests. It came from the American 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 rule, then becam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obligations of the broker-dealer. In the 21st century, EU, Japan and Hong Kong developed their own suitability rules successively, which put forward a new idea for the Securities Act’s amendment. This article brings out something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investor suitability in the China’ Securities Act.Key words: investor suitability, the Securities Act, MiFID, the suitability obligations创业板、融资融券及股指期货交易相继推出,在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创新与发展的活力同时,也提出投资者保护的严峻课题。
日本公司法最新修改之简述——以 2012 年《公司法制纲要》为视角崔文玉上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2013-06-16 21:42:00 来源:《河北法学》2013年第4期关键词:母公司股东保护/社外董事/社外监事/现金排挤/股份回购请求权内容提要: 2012 年 8 月 1 日,日本法制审议会公司法制部会出台了“公司法制再探讨纲要”。
该纲要主要在社外董事的监督作用、社外监事的监查作用、母子公司股东的保护,以及企业重组中的现金排挤、股份回购、分割后债权人保护等方面,针对 2005 年公司法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规定。
围绕这几个方面,就此次纲要的修改内容进行全面而详细的介绍,以期对我国公司法的修改起到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为止,世界各国的公司法律制度步入了放宽规制时期。
2005 年的日本公司法对公司治理也大幅度放宽规制,主要包括扩大经营者权限、赋予更大的裁量权,责任制度也趋于轻缓化 [1]。
但是,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导致了经济泡沫的崩溃,国际经济因此陷于长期的不景气,这使得世界各国的规制再度强化。
2012 年 8 月 1 日,日本法制审议会公司法制部会在 2011 年 12 月 7 日附公众意见﹙public comment﹚的“有关公司法制再探讨的中间试案” [2]的基础上,出台了“公司法制再探讨纲要”。
法制审议会公司法制部会在 2010 年 2 月 24 日因法务大臣对法制审议会的咨问而设置 [3],同年 4 月开始并经过反复审议。
依照该咨问所表示,企业统治的样态与母子公司的规制是公司法法制修改的中心。
而由于奥林巴斯和大王造纸事件的相继发生 [4],有关公司治理或母子公司相关制度的法制修改工作愈发引人关注。
其实,公司法制的修改探讨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已经着手。
一、公司法制探讨的背景公司法制修改探讨的主要内容是致力于解决 2005 年公司法未能解决的社外董事义务等董事会制度的改革以及企业集团法制的完善等问题。
Forum学术论坛 2017年1月147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内幕交易规制的修订及借鉴上海大学 方烨摘 要: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要求信息能够准确充分及时地披露给投资者。
除了一些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以外,一些人为的违规行为也在影响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内幕交易行为就是其中一种。
内幕交易行为影响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影响国家证券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对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的多年发展和完善进行阐述,基于我国证券法对于内幕交易的规制不足之处,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等角度提出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证券市场 内幕交易 法律管制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c)-147-021 研究背景内幕交易,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在对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未公开之前,利用此内幕信息买卖该证券,或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从中获取更多利润或减少损失以至对其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
日本的证券市场规模现占亚洲的第一位,内幕交易相关的管制也发展和完善了半个世纪。
在日本1948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中并没有直接明确关于内幕交易的法律规定,当时的日本被国外投资者称为“内幕交易者的天堂”。
日本对内幕交易的规制始于1988年,但当时对内幕交易主体和内幕信息范围的规定较窄,处罚的力度不大,之后又经过6次修改,逐渐形成《金融商品交易法》(以下 称《金商法》),并于2007年9月30日开始实施。
2008年之后,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同时日本国内接连多起内幕交易案件的曝光,日本频繁的修改《金商法》,逐步完善内幕交易管制。
众所周知,日本与中国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学习和借鉴日本《金商法》对内幕交易的完善,对我国治理内幕交易、更好地发展金融证券市场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2 日本《金商法》的修改2.1 2008年《金商法》的修改2008年,野村证券爆出内幕交易丑闻,公司一名中国籍员工及其两名苏姓中国朋友(苏春光、苏春成兄弟)涉嫌违反《金融商品交易法》关于内幕交易相关法律被逮捕。
金融机构合同设计规则的构思金融机构说明义务与格式合同条款的混同在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所签订的合同中,非格式合同的情况极为少见。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往往通过将自身的免责条款和金融消费者的注意条款在格式合同中列明的形式来证明其已履行说明义务。
这显然是将其自身理应履行的说明告知义务和格式合同相关条款混同对待。
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的说明义务与其同金融消费者签订的格式合同并不能等同。
首先,格式合同条款的不可协商性这个固有缺陷使得金融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缔约过程中处于极端被动的境地。
金融消费者作为弱势一方,其自愿接受合同条款所体现的并非真正的自愿,而是一种“无奈的自愿”,这种无奈既出于一般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法规和行规的陌生,也出于其自身对金融机构的特殊依赖性。
在金融消费者出于对金融法规和行规的陌生而与金融机构签订格式合同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实质上仅仅剥夺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并未履行说明告知义务。
其次,日常生活和金融消费中格式合同的泛滥使得金融消费者在签订格式合同的过程中对合同条款的内容不再关心。
正如英国著名学者盖斯特指出,“在当前普通人所订立的合同总数中,格式合同的数量占90%左右。
很少有人会记得他最后一次签订非格式合同是什么时候,恐怕实际的情况是,除了格式合同,他们所签订的合同中只有少数口头合同算是例外。
而对于较为活跃的人来说,他们每天可能要签订几份格式合同”。
在此背景下,如果金融机构不对合同条款作出特别提示,金融消费者可能根本不会发现该条款的存有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由此其依旧处于不知情的状态,金融机构也未真正履行其说明告知义务。
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缔约过程之割裂“一个人依法负有的合同义务取决于他所作出的允诺”,但一方作出允诺并受合同约束的前提是另一方“必须十分明确地具体说明所建议的交易的条件”,在此基础之上缔约双方形成“意思的合致”。
由此,契约签订前双方的信息披露义务即前契约义务理应被包含在一个完整的缔约过程中以实现维护合同正义的需求。
1. “百年老店”东芝再陷财务造假 2015年07月从2015年初至今,日企高层因为各种原因,频频出来道歉,先是东洋橡胶,再到丰田汽车,如今东芝的老大们也齐刷刷的低头鞠躬;有140年历史的东芝, 2008年以后被指持续地做假账,让企业凭空多出了1518亿日元的利润;东芝的问题最集中地表露出了日本企业目前的困境;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证券监管机构在接到来自东芝内部的举报后,从今年2月开始暗中调查该公司会计违规问题;日本证券监管机构认定,东芝未能实时计入亏损,涉嫌违反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受到强大外界压力的东芝公司不得不聘请由专业律师和会计师组成的第三方团队,对该公司进行独立审计;日本NHK援引未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话说,外聘的第三方机构发现,东芝财务造假是“系统性的”,在质询了公司内部大约200名管理层人员之后,审计机构指出,东芝在很多业务上都涉嫌财务造假,如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半导体业务以及个人电脑业务;审计机构得出的结论是,东芝应该下调过去5年的营业利润1500亿日元约12亿美元,而此前日本共同社的一篇报道认为,东芝公司虚报的集团营业利润总额很可能超过1700亿日元,是该公司此前公布的3倍548亿日元;2.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之一:世通公司WorldCom财务造假案世界通信公司成立于1983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长途电信营运商仅次于1877年成立的美国电报公司AT&T,如果不是司法部在2001年否决了世界通信与斯普瑞特Srint公司的合并方案,他很可能成为美国电信业的龙头老大;世界通信的成功应归功于其创始人本纳德·埃伯斯Bernard J. Ebbers在收购兼并方面的禀赋以及首席财务官司考特D·苏利文Scott D. Sullivan;从1983年成立至2001年,世界通信共完成了65项重大收购兼并;2002年7月21申请破产保护前,世界通信是一个业务范围覆盖65个国家,拥有85000名员工、1000多亿美元资产、350多亿美元营业收入,为2000多万个人客户和数万家公司客户提供语音话务、数据传输和因特网服务的超大型跨国公司;首先发现世界通信财务舞弊的是内部审计部的副总经理辛西亚·库伯Cynthia Cooper,2002年末被评为时代杂志一年一度的新闻人物此外,还有安然公司的雪伦·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s和联邦调查局的柯琳·罗莉Coleen Rowley根据SEC以及美国总检查长办公室向法院递交的起诉书,世界通信会计造假的动机是为了迎合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1、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亿美元;2、冲回线路成本,夸大资本支出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SEC和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亿美元;3、武断分摊收购成本,蓄意低估商誉通可谓劣迹斑斑;除了在线路成本方面弄虚作假外,世通还利用收购兼并进行会计操纵;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In- process R&D进行报表粉饰,是美国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其做法是: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4、随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未来期间经营业绩世通一方面通过确认31亿美元的未完工研发支出压低商誉,另一面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未来期间的利润;5、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大肆进行巨额冲销世通最终将收购MCI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并分40年摊销;世通在这5年中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徘徊;高额的商誉成为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包袱;为此,世通以会计准则变化为“契机”,利用巨额冲销来消化并购所形成的代价高昂的商誉;如何计提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的减值准备,是财务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2002年上半年,世通聘请安永Ernst&Young根据142号准则的要求对商誉进行评估,拟在第二季度确认一次性商誉减值损失150~200亿美元,估值差异幅度高达50亿美元;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世通聘请美国评估公司American Appraisal对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已一文不值,拟在查清所有会计造假问题后,全额计提减值准备;两个着名的评估机构,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对世通商誉所做的价值评估,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确实令人瞠目;3. 新大地财务造假案新大地是一家主营业务为良种油茶苗的培育与推广及油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其通过体外资金循环的方式成为了创业板历史上财务造假第一股并载入中国财务造假案的史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从事食用油加工业业务的企业除了西王食品和金健米业的毛利率维持在22%和15%左右之外,其余的企业毛利率均在6%上下波动;然而我们故事的主角新大地,茶油09年至1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和%,有机肥10年和1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和%,三年平均综合毛利率维持在40%左右;这高的离奇的毛利率背后是体外资金循环虚增的收入和成本核算的异常;有机肥在10年进入市场的时候毛利率是%,而在11年其毛利率提高至%;而在10年至11年期间,有机肥的销售量完成了%的增长,这已经不能用经济学常识去解释的了;试想一下,商家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把价格压低打进市场,但是新大地的有机肥在完成惊人的销售量增长同时,还保持着高额的毛利率和毛利增速;说这个违背经济学常识,是因为适用于撇脂定价法的商品一般都是受专利保护、需求价格弹性小的产品,而有机肥显然不满足以上条件;对于销量增长如此快的企业,其销售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却不足3%,不禁让人对其销售增长产生怀疑:新大地将银行贷款、私下的股权转让协议收到的资金和以采购原材料和在建工程的名义耗费的资金转移至其关联方和控制的账户,把自有资金转移至体外;然后再通过销售的名义,把体外的资金汇入本公司,虚增利润;这种财务造假手法高超的地方在于,现金流量表的总量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审计师在对银行实施函证程序的时候,并不能发现异常情况;但是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内部结构而言,则是完全打乱;新大地以在建工程的名义把自有资金转移出体外和把银行贷款的钱转移至体外,再通过销售的名义把资金汇回本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减少,但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增加,最后的结果是营业收入增加而现金流总体没有发生变化;。
证券从业资格金融市场基础知识习题班233网校:王佳荣第二章证券市场主体一、选择题(以下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互相之间融通资金,如果借助金融市场直接进行,则属于、()。
A.直接融资B.上市融资C.发债融资D.间接融资233网校答案:A233网校解析:直接融资,是指在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情况下,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进行资金融通的方式。
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资金的场所,即为直接融资市场,也称为证券市场。
2.若以()为主,则证券市场居于一国金融市场体系的核心地位,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
A.银行贷款B.境外融资C.间接融资D.直接融资233网校答案:D233网校解析:若以直接融资为主,则证券市场居于一国金融市场体系的核心地位;若以间接融资为主,则中长期信贷市场居于核心地位。
3.以下债券信用风险最小的是()。
A.长期金融债券B.短期公司债券C.短期金融债券D.国库券233网校答案:D233网校解析: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最低,一般认为中央政府债券几乎没有信用风险,其他债券的信用风险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国库券属于政府债券的一种。
4.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是()。
A.机构投资者B.投资银行C.投资公司D.证券公司233网校答案:A233网校解析:一般来讲,机构投资者是指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在中国合法注册登记并存续或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
从广义上讲是指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
5.国内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募集基金投资国外证券的称为()。
A.QDIIB.QFIIC.OTCD.FICC233网校答案:A233网校解析: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是指符合《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规定,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募集资金,运用所募集的部分或者全部资金以资产组合方式进行境外证券投资管理的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
除了电饭煲和马桶盖,您还可考虑购买日本的优质公司----浅谈中国企业如何收购日本企业最近一年来,中国游客赴日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家用产品成为热点新闻。
“赴日抢购潮”产生的原因不仅在于人民币的购买力上升和日元的持续贬值,更在于民众对日本产品技术与品质的信赖。
“日本制造”之所以备受青睐,与日本企业的先进技术、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人性化的贴心设计是分不开的,这也使得日本企业能够在全球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而中国企业恰恰看中了通过收购日本企业以获得日本的技术、品牌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提升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
那么,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伟律师和朱登凯律师邀请日本著名的桃尾*松尾*难波律师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难波修一律师以及事务所的松尾刚行律师共同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简述如下。
一、日本的外资准入限制除了日本法律明确规定的例外情况,中国企业在日本法下都可以享受国民待遇。
中国企业在收购日本企业时,可能面临的法律上的限制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日本《外国为替及外国贸易法》(下称“《外汇外贸法》”)。
《外汇外贸法》规定了外国企业对日本投资时的限制,该法的重要规制对象之一是“对内直接投资”。
在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的情况下,如中国企业取得上市公司10%以上的股权或者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时都属于对内直接投资。
《外汇外贸法》中将“对内直接投资”分为三种:(1)免手续的对内直接投资(不需要进行任何手续);(2)需要事后备案的对内直接投资(投资后需要进行备案),(3)需要提前审批的对内直接投资(投资之前需要进行报告,获得批准后才可以进行投资)。
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的情况,大多数属于第(2)种,还有一部分属于第(3)种。
对中国企业来说,第(2)种和第(3)种的区别在于其投资的行业。
一般来说,如果投资在敏感行业,则属于第(3)种,需要提前向日本相关主管部门申请审批。
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
前言
第一章从证券交易法到金融商品交易法
第一节舍美取英:日本证券立法模式的转向
一、日本最初的证券立法——以美国证券法为母本
二、日本证券立法模式转向——以英国金融服务法为蓝本第二节金融商品交易法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金商法制的立法过程
二、本次修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金融商品交易法制的施行
四、金商法颁布后相关法制的发展
第二章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金商法立法目的与信息披露制度
一、金商法的立法目的
二、投资者保护与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节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证券法的公开原则与信息披露制度
二、信息披露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三、实质性审核主义与完全信息披露主义
四、信息披露的有效标准
第三章金商法信息披露制度概要
第一节信息披露法令修改之概要
一、新设内阁府令
二、修改的内阁府令
第二节基于有价证券性质的披露制度
一、根据有价证券性质进行分类
二、明确“特定有价证券”的定义和范围
三、充实披露内容
四、灵活的手续——报告书代替文件制度的导入
第三节基于有价证券流动性的披露制度
一、根据有价证券流动性所做的区分
二、关于集合投资计划份额的披露制度
三、持续披露义务免除要件的扩大
第四节披露规制适用的明确化与相关定义的修改
一、明确披露规制的适用
二、有价证券募集定义的修改
三、有价证券出售定义的修改
第五节企业重组相关的披露制度
一、有价证券申报书的提交义务
二、特定企业重组发行手续和特定企业重组交付手续
三、有价证券申报书的记载内容
四、临时报告书的记载内容
第六节适格机构投资者范围的扩大及有价证券通知书的废止
一、扩大适格机构投资者的范围
二、不通过募集情况下有价证券通知书的废止
第四章内部控制与信息披露制度
第一节美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披露制度
一、前SOX法时代的内部控制规定及其意义
二、《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的内部控制规定
三、后SOX法时代美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日本版SOX法
一、日本版SOX法导入的背景和过程
二、日本版SOX法的主要内容
三、日本版SOX法与美国,SOX法的区别
四、小结
第五章季报披露制度
第一节美国与欧盟的季报披露制度
一、美国的季报披露制度
二、欧盟的季报披露制度
第二节日本的季度披露制度
一、日本季报披露制度导入背景与过程
二、日本金商法上的季报披露制度
三、小结
第六章英文披露制度
第一节欧盟的英文披露制度
一、欧盟证券市场一体化与语言
二、《透明度指令》与英文披露制度
第二节日本的英文披露制度
一、日本英文披露制度的出台经过
二、《金融商品交易法》上的英文披露制度
三、小结
第七章大量持股报告制度
第一节欧美关于大量持股报告制度的立法例
一、美国法
二、EU法
三、英国法
四、德国法
第二节日本的大量持股报告制度
一、制度的沿革
二、制度的宗旨和目的
三、与其他类似信息披露制度的关系
四、对象有价证券
五、大量持股报告书提交义务人
六、股票等持有比例:5%规则
七、披露内容
八、违反的后果
第三节日本大量持股报告的特例制度
一、特例报告的基准日
二、25%以上增减相关规定的废止
三、重要提案行为等相关事项
四、小结
第八章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救济第一节金商法上的课征金制度
一、课征金制度的沿革
二、课征金制度修改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金商法上的民事责任制度
一、证交法上民事责任制度的缺陷
二、2004年对民事责任规定的完善
三、与第21条之2第2款有关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