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圣陶先生谈作文写作与修改

叶圣陶先生谈作文写作与修改

叶圣陶先生谈作文写作与修改
叶圣陶先生谈作文写作与修改

叶圣陶先生谈作文写作与修改

一、作文

1、源于生活积累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侯努力怎样,两项加起来,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

2、表达经验与意思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数或者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

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3、阅读与作文是种习惯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语言运用的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要在语言知识方面都有相当把握,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日积月累不可。积累得多了,写东西才能运用自如。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

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样,写作应该怎样,岂不是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

4、各类作文技法

记叙景物,手法不止一种。有的作者自己不露脸,只用文字代替风景画片,一张一张揭示出来给读者看。有的作者自己担任篇中的主人公,他东奔西跑,左顾右盼,一切由他出发,把看见的感到的告诉读者。

抒写感情的文章大都是记叙文。离开了事物,感情也就无从兴起。任何感情,都由个人和环境围绕的人、物、事故发生交涉而来。因此,除开了记叙,也就很少纯粹的抒情文。同样的记叙文,仅仅以记叙事物为目的,当然是记叙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着,作者的目的原在抒写着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

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形式既没有一定,题材也随处可取。不比书信,书信有通行的款式,你若不按款式写,人家就说你不懂世务。不比传记,传记要叙写人物的重要言行,你若叙了一桩丢了三桩,人家就说你颇有疏漏。

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两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一思想藤蔓一样蔓延开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拢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

作者的动手写随笔,读者的乐于读随笔,都为着新鲜的意趣。……新鲜的意趣只能以作者自己作准,自己觉得新鲜,同时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会觉得新鲜,这一篇随笔就很值得写了。

就一个人来说,言语、举动虽然和许多人大体相同,可是总有着“小异”之点,待人接物也有他的态度和方法。把这些综合起来,人家对他就有更深切的认识,不仅是声音,是面貌,凡是一言一动,都觉得印着他的标记:这是这一个人而不是其他的人。

人类生活非常繁复,人与人之间不能够单把所接触的东西、所知道的东西互相告诉了就完事,还得把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互相传授、互相印证,使彼此的知识更加丰富起来。因此,写文章不能只写记叙文,还得写说明文。

说明文的好坏在乎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准确不准确。发现的准确,理解的准确,写下来的就是最好的说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

说明文说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

从说明文进一步,也是说明一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但是同时伴着一种愿望,必须说服读者,使读者信从。这时候,所说的道理、原由、关系等等就成为作者的主张,从文章体例上说,这篇文章就成为议论文了。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写什么呢?与其写一些空泛的议论,不如写一些亲身经历。所以,议论怎样推行新生活,怎样使国家强大起来,不如叙述曾经经历过的某一桩事情,不如抒写对于本乡本镇的感情。这些还只是限于个人方面。弱国能够推广开来,把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作为写作材料,那就更有意义了。

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可是这许多体裁之中,必然有一种最适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须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

5、作文的注意点

作者要写的一定是感到兴趣、觉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至于那些平平常常的光景,虽然看在眼里,决不高兴拿起笔来写。

像这种并非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的材料,里头交织着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写成文章,自然成为出色的一篇,受读者的欣赏了。

作为同作文都一样,不妨从想象中找材料。最要紧的事虽属想象,而不违背真实。换句话说,想象必须入情入理,使人觉得确然有此情景,方才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诗中情境并非必须从想象得来,作者自己的情、亲历的境也是作诗的好材料,古今有许多好诗就是用这种材料写成的。

描写不是死板地照抄实际事物。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的外面的和内面的特质表达出来,是人家是人它的整体,这才算描写到了家。

描写人物以描写他,容貌、态度、服装等等常常作为性格的衬托,只有在足以显出人物性格的当儿,才是真正必要的。写的虽是人物以外的环境,而着眼点却在衬托出人物的性格。

所以抒写感情并不在乎堆砌“快乐”“痛苦”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竟可以一个也不用,自由别的办法收到抒写感情的效果。如果你把引起你感情的原油和经过写出来,无论外界的事物或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受的写出来,这就抒写了感情了。别人看了你的文章,虽然不曾接触过那些事物,发生那样变化,可使由文章的媒介,却像接触过了,发生过了,结果自然来了感动。

慷慨激昂,感情激发,甚而至于谩骂,这是一种态度。叙事说理,完全理智,像法官下判词那样严谨,这是一种态度。并不遏抑感情,但是也不让感情过分放纵,对于该受责备的人给他责备,但责备里头含着宽恕的心情和深切的期望,这又是一种态度。……只觉得作者怀着一颗热烈的心,那心的跳动绝不比请愿学生弱一分一毫,但是他却把它按捺住了,只用一些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越平淡,越是耐人寻味,于是我们受到了深切的感动。

写文章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人家,能够捕捉当时的感觉,顺次卸下来,就是人家如临其境……至于文艺,注重在叫人家感动,叫人家欣赏,适宜用后一种方法。有修养的作者能够像写出自己当时的感觉那样写出来,使读者随时有如临其境的乐趣。

有许多文章,作者几乎完全不拿出自己的意思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的部分。完全不拿出意思来并不是没有意思,而是把意思隐蔽在文章的背后。那隐藏着的和包含着的意思都有待读者自己去发现。读者自己从文章中发现了意思,其明白和感动的程度,比直接从作者那里接受意思更要深切。所以,有了一个意思,要不要老师拿出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部分,这又是动笔以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

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然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

一般人往往以为幽默就是说俏皮话,嘻嘻哈哈,乱扯一顿,要不就是讽刺,对人生对社会来一阵笑骂和嘲弄。这却无论如何是一种误会,幽默绝非如此。

因为动笔写文章,同开口说话一样,得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和那事件的关系,要骂的时候自然不妨骂,该严谨的时候也不必故意做得不严谨,这都是所谓“求诚”,是写作者的基本品质。

6、作文的效果与练习

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什么是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的效果。作者现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越不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使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

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二、作文修改

1、学生自改:

动笔之前想定一个简要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脑子里也好,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定,这也是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文章念一遍,看看念起来是不是上口,听起来是不是顺耳,这样做是从读者观点审核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语言好像一幢房子,词好像砖和木头,房子是用砖头盖起来的,语言是词组织起来的。用词要恰当,不要用那些模糊的词,要用表达意思最准确的词。还有一种不好的倾向,是自己造词。说话用句好比用钞票,钞票不能自己造,自己造钞票是犯法的,生造词虽然不犯法,却使人糊涂。造句越自然越好,不要装腔作势,摆出一副架子,用一些不同于平常说话的调子。新鲜的说法如果滥用了,反而讨厌。比如吃东西,山珍海味吃多了,就觉得厌了,不像青菜豆腐吃不厌。所以,写文章要跟平常说话一样,一定要自然。

“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改的是写在纸上的稿子,实际上是审核并修订所想的东西,使它尽可能切合当前的需要。正确不正确当然是首先要审核的。此外如有什么不必说的,有什么没有说明白的,有没有换个说法更恰当的,有没有叫人家看了会发生误会的,等等,也是需要审核之点。审核过后在需要修订的处所作修订,通常的说法就叫做“改”。

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修改好几次。但作文要自己改,不用请别人给修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

2、教师引导与指点学生自改

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有的坦率地说,有的隐约地说,直到最近,还听见十几位教师对我坦率地说。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

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经常有作文的需要。

“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

要不要让学生养成这些好习惯?我看要。那么,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似乎也是个研究的项目。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讲未必管用。一句老实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

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语文教育理论家。叶老的作文教学思 想是他长期从事写作实践和教育工作的理论概括,内容之丰富,认识之深刻,乃国内少有的。因此,认真学习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对推进当前作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探求语文教 学科学化和民族化的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强调为文诚实。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提出的“立诚最为贵”的观点,是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反复申说的主张。早在1919年他写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的时候,就强调学生作文“必求合乎论理,而不贵乎虚衍”。到三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衡量文章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而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 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雹卑鄙的态度。”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并不是舞文弄墨,随便说两句花言巧语欺骗读者和听众”。到了八十年代,叶老又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学生作文,首先要问有没有这回事;其次,才看写的好不好。“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 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可见,作文关系到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的问题。 文章是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的。但它不是单纯地反映现象,而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叙述、描写或议论,来揭示它的本质意义,并表明作者的看法的。文章能否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 的真实面貌,正确地揭示它的本质意义,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叶老说:“无论写什么 东西,立尝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因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就不能为作文而作文,而应该加强作文训练的思想性。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样,他们才能对观察到的事事物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辨别出真伪、善恶、美丑来。“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从 文章表达能力的强弱,可以看出思想水平的高低。做老实人,写老实文,作文和做人是统 一的。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怎样作文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 2.强调言语交际。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弊端,那就是脱离社会需要,有文学化 的倾向。追究这种作文教学弊端的成因,不能不检讨我国传统作文的消极影响。我国的科 举制自隋代开始,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封建社会末期最为腐朽的“八股取士”控制了科 举考试达五百年之久。这五百年间,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训练学生读八股文,作八股文,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为此,叶老指出:“关于作文教学,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 要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 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是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草个发 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要经常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矗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 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叶老说得多么中肯,“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幢,小学阶段更应打好基矗这里的“基幢当然只能是实用性表达 本领的基础,而绝对不是为文学创作铺路。 叶老为什么强调按照言语交际的需要来改革我们作文教学呢? 首先,是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外国的教改动态。现今的欧美和 日本的写作教学中都很重视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作文训练的体裁和题材。他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阅读教学观 以养成习惯为高标的的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可见,他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并且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因此,他在阅读教学方面多有论述。 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叶老的这种“习惯论”是基于他对阅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要的事。大凡一辈子需要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在阅读教学任务方面。在以“养成习惯”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写作的范本。这三项任务,以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主,同时兼顾文化即人文内容的传播及写作范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阅读教学过程方面。叶圣陶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预习是训练阅读的主要阶段,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准备阶段。它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报告和讨论是训练阅读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集体阅读的阶段,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纠正预习中的错误、弥补个体阅读中的不足。练习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或吟诵文本,向纵深处理解;或参读相关文章,向广度延伸;或应对教师考问,把前后所学钩连起来。经过经常的练习,最终形成习惯。其着眼点都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在阅读方式上,叶圣陶主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他从精读和略读的地位、效果、与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准确阐述: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是“举一”,略读是“反三”。 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谓“主导”,叶老认为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简言之,即师“启发与指点”,使学生“自求得之”。目的在于“就学生已有之能力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单篇、群文和整本书阅读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蒋军晶 我一直认为,教学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一个老师,如果只满足于已有经验,在学习和改变上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课堂就私有化了,班级就私有化了,学校就私有化了。作为一线教师,我总是自我提醒、鼓劲: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固步自封,要立足实际,从实践出发,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不能年复一年地重复工作”。 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老师,除教科书外,应该会使用不同类型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如自选的课外文章,如整本书。现在的语文老师,也应该会组织不同的课堂阅读活动,如群文阅读,如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各有优势,相互无法替代。 先讲“单篇阅读”。 我们的教材虽然是“一纲多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屈指数来,也有七、八种,但是你们细看之后会发现——这“多本”大同小异,所谓“大同”,这些教材全部是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文选型”教材,我们的教材编选方式,百多年来,没什么改变。所谓“小异”,就是这一篇篇文章组成单元的线索有些微的差异,或者以“文体”为线索,或者以“语文知识”为线索,或者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其中,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线索。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教材虽然有“单元”,但是单元内每篇文章之间并无多大关联;尽管早有人提倡“单元整组教学”,实际上,大家还是在一篇一篇地进行教学。 单篇教学,陈启天在1920年就讲了,所谓“单篇教学”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单篇教学,强调的是“举一反三”的教学,强调的是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单独的一篇经典里面,可以获得非常丰富非常多样的学习收获,可以挖掘经典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面面俱到的去探寻单篇经典的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峰。 当然,我心里知道,大家也心知肚明,一个学期就只教只学这20多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由语文学习的具体迁移规律决定的。语文学习迁移规律是什么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是一种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横向迁移”,而不是知识或技能在概括程度上的高低水平之间的“纵向迁移”; ●是一种在前后学习情境相似中的“近迁移”,而不是在新的不相似情境中的“远迁移”; ●是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特殊迁移”,而不是一般原理与规则的“普遍迁移”。 语文学习的这种迁移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特别是阅读教学,并不追求极高的原理性概括,而更重视经验在数量上的积累。这样的话,疑问就来了,既然学生只有从大量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那么单篇教学,对一篇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呢?我个人认为是有意义的。理念决定行为,因此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像山东的韩兴娥老师那样,两三周就将一本教材上完的。 那么,单篇教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例子”理论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教学性质,将作为教材的课文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区别开来。 当然,在单篇教学中“举一”,到底“举”什么“一”,就非常关键了。在我看来,很多老师对于这一点并没有考虑清楚。我们老师喜欢对课文面面俱到地“深挖硬掘”我们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要把课文上全、上深、上透,把自己领会到的、教参中提到的、课后问题问到的都要求学生掌握,如此不厌其烦,一篇课文讲个三四课时司空见惯,于是语文教学自然而然

[浅谈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启示] 叶圣陶集

[浅谈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启示] 叶圣陶集 摘要:我国语文写作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因为有升学考试和分数的因素,所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写作教学,他的思想与观念对我们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文写作;叶圣陶;指导 一、我国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重阅读轻写作 传统的写作教学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在转,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于是写作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师生投入的较多,但收效不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作文因为难教,因为效果不明显而被教师当成了语文教学的副产品。不少学校竟为了增加阅读教学的时间而把作文课挤出了课堂;教师本人对作文教学兴趣不大或并不重视,仅仅将作文教学当作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作文质量是否提高或者提高多少,教师则不是太在意。 (二)重技巧轻积累 传统的写作教学侧重于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对于写作素材如何进行积累,教师们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学生上作文课时总是冥思苦想,是“挤牙膏”式的写作,他们生活阅历普遍少,知识面又窄,对周围的人和事物

缺乏细致观察的耐性及深度。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局限在课堂上,或者一堂课用来指导,一堂课用来写作,学生为了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任务,课余时间从不阅读课外书,不上网查资料,脑子里只有书本知识和少得可怜的生活常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自然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无情而言,无理而道。 (三)重模仿轻个性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对范文进行认真的听讲、评价、模仿及记忆,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多看一些优秀作文,在大量的模仿练习中强化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积累,写到类似的题目时学会套用。虽然这样做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它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没有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只是他人的经验之谈。为了得高分,学生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惟恐它不是那么高尚;为了得高分,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惟恐它是肤浅的。即使偶尔有一些佳作,有时也免不了给人“异口同声,千人一腔”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四)重形式轻情感 传统的作文大多是命题作文,教师在指导时也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去审题,因为离题,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会被打上不及格。每次写到这类命题作文,学生要绞尽脑汁琢磨个半天。教师在指导学生立意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

叶圣陶作文修改说明

叶圣陶作文修改说明 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作了仔细的推敲、修改,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修改的。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外,还有:作文中写“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叶老将“不停”改为“悄悄”,这就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况。作文中写“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叶老将“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图画的课本,并不是一幅画。作文中还写王老师“谈到今天,也谈到了明天,并不断地问我”,叶老将“并不断地”改为“最后他”,因为王老师不可能不断地问同一个问题,叶老这样一改就合乎情理了。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作文中写“我的脸顿时变得通红”,还有最后一句“我的脸顿时臊得通红”,这两句都不真实,因为这时自己是看不到自己脸色的变化的,叶老分别改为“我的脸顿时一阵热”“臊得我脸上顿时火辣辣地一阵热”,这就真实可信了。作文中写“我被他的兴致勾引起来”,这句话没说清楚“我”的什么被王老师勾起来了,所以叶老调整了词序,改为“我的兴致被他勾引起来了”。作文中还写道:“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拧成了一股黑绳”比喻不当,言过其实,叶老改成“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不仅文字简洁,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3.把长句断成短句。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把“左边又画了两个少先队员拿着两簇鲜花”改为“靠左边又画了两个少先队员,手里拿着鲜花”,这样把长句断成短句,不但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4.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这类修改的地方非常多。如,“他从班上的小事情一直谈到了国家的大事情,谈到了今天,也谈到了明天”,这句话中“了”字用得太多,显得啰唆,叶老都删去了。再如,“看见王老师一个人在桌旁画着什么”,“桌旁”一词没有必要,叶老也删去了。删去重复啰唆的词语,句子就干净简洁多了。 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如,作文中写“我跟你一样,也喜欢画画,尤其是人像”,叶老把“尤其是人像”改为“尤其喜欢画人像”。因为“尤其是人像”也可以理解成尤其喜欢人像的图画之类,加上了“喜欢画”三个字,意思就清楚明白了。再如,作文中写“小强突然告诉我,王老师叫我到数学教研组去。没料到王老师见到我来了,就笑着问……”这里的前后两句话衔接得不好,“没料到”的意思没有体现出来。叶老添上“我以为准是要挨‘斥儿’了”,这样,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就比较紧密,意思表达得也比较

叶圣陶先生论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论作文教学(一) 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功,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按文字大别,不出抒情论叙二类。固但言抒情及说理。)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做。惟初学作文,意在练习,不得已而采取命题作文之办法。 小学作文之教授,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于读物则力避艰古,求近口说;与命题则随顺其推理之能力而渐改进;与作法则不拘程式,务求达意,只需文字与情意相吻合;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 以上摘自《对于小学作文教学之意见》(1919年1月) 我们试问自己,最爱说的是哪一类的话?这可以立即回答,我们爱说必要说的与欢喜说的话。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如果既不是表白,又无关感兴,那就不必股动唇舌了。 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和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上讲,是真实地、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上讲,要是诚恳地、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的、轻薄、卑鄙的态度。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以上摘自《写作论》(1924年4月) 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及不到的场合,就作文。因此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 这层意思好像很平常,其实很重要。因为写作的态度就从这上边立定下来。知道写作原是说话的延续,写作材料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这就把写作看作极寻常可是极严正的事。人人要写作,正同人人要说话一样,岂不是极寻常?不能超出自己的经验,不能随意乱道,岂不是极严正?这种态度是正常的,抱着这种态度的人,写作对于他是一种有用的技能。另外还有一种态度,把写作看作极特殊可是极随便的事。……从前书塾里,学生并不个个作文……只有预备应科举的几个才在相当的事件开始作文。……因为作了文可以应科举,将来的飞黄腾达都种应在这上边,所以大家都认为一件极特殊的事,这特殊的事并且是属于少数人的。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

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名师教案讲课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核心素养: (此版块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1.理解文章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审美鉴赏与创造)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语言建构与运用) 4.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积累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叶圣陶,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二、品读题目 1.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2.学生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三、梳理内容

1.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2.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板书) 待人厚: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四、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明确:——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明确:——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明确:——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明确:——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2.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

浅谈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相结合

浅谈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相结合 目前,语文教学往往把作文教学与讲读课文的教学割开来,讲读课文就单纯讲析,教写作就单纯教写作,认为作文教学纯粹是写的问题,与讲读无关,其实并非如此。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其中“写”更重要。从高考方面来说,作文要“写”,占的分数多;从将来方面来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写工作计划、报告、总结、论文等等,“写”也是基本的工作能力。 鉴于这种情况,课文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讲读,要在讲读的同时,还必须紧密结合作文教学,使两者高度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更全面的教学效果。 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怎样才能结合起来呢?课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才能提高,才能写出好文章。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文本解读来促进写作。否则,是写不好文章的。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作者分析问题和写文章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具体方法如下。 一、课文教学渗透作文教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学习写作技巧,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过去我在教学中,单讲作文,作文和课文分开讲,这样往往事倍功半。一讲作文就是什么写景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给学生谈了许多理论。可是这些理论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示例,学生学起来觉得很枯燥,也很难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课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出并强调学习课文中的有关写法,这对学生的作文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单单分析理解课文,而没有指出或没有强调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就不一定能灵活地运用这些好的写法。比如,《故乡的榕树》一文,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抒发了思乡的深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点出文章运用的抒情技巧。首先是触景生情。作者住所附近的两颗榕树,引起作者回忆故乡的两颗老榕树,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其次是绘景传情。作者进入回忆的第一段,用概括列举的方法描绘了家乡榕树的四周景色,不仅写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同情,也表达了对老榕树的感激之情。再次是忆事抒情。这篇散文回忆了几件与老榕树有关的童年趣事,通过“忆事”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最后是直吐深情。作者在回忆故乡景物和故乡趣事时,有时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采取直接倾吐的的方法说出来,情感逼人。这样通过教师精心讲读课文的同时指出并强调了本文作者抒情技巧。课文教学一举两得,学生既领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学到了本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将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 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二、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课文教学中,根据教材题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精心选择写之“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文章的体裁来编排的,题材是丰富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立意的角度,教会学生应该怎样选择题材进行写作。但我们选择课文做作文示范要慎重,不能随便挑。换句话说,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

叶圣陶谈写作文

我要告诉读者,写文章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的精当一点,话说得确切一点周密一点儿罢了。 这本小书选录了二十四篇文章…我决不说这些文章以外在没有好文章,我只想给读者看看,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要写好文章决不是铺一张纸,拿一支笔,摇头晃脑硬想一阵就能办到的事儿;读到这二十四篇之后至少可以悟到这一点。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读者看这本小书,请不要忘了一句:养成习惯。 叶圣陶 序 今年《新少年》杂志创刊,朋友说其中应该有这么一栏,选一些好的文章给少年们读读。这件事由我担任下来,按期选一篇文章,我在后边说些话,栏名叫做“文章展览”。现在汇编成这本小书,才取了《文章例话》的名称。为了切近少年的意趣和观感,我只选现代人的文章。这许多文章中间有些是文艺作品,但是我也把它们看做普通文章,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以上是声明的话。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家认做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勉强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中有少数或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 学校里有作文的科目。学生本来不想写什么文章,老师给出了个题目,学生就得提起笔来写文章。这并没有不得不写的缘故,似乎近于笔墨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不越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是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这样就跟其他作者的写作过程没有什么两样,学生也是为了有可写,需要写,才翻开他的作文本的。 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一种正当的写作态度。抱定这种写作态度,就能够辨别什么材料值得写,什么材料却不必徒劳笔墨。同时还能够辨别人家的文章,哪些是合于这种写作态度的,值得阅读,哪些却相去很远,尽不妨搁在一旁。 接着我要告诉读者,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波泼地昼夜不息。 从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种技能奥妙难知,几乎跟方士的画符念咒相仿。这种见解必须打破。现在咱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间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却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 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对于写作训练的一种正当认识。有了这种认识,这一项技能,而不至于做文章的奴隶,才可以充分利用写作一辈子只在文章中间讨生活,或者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辈子不敢跟它亲近。 这本小书中选录的二十四篇文章可以作为前面的话的例证。第一,这些文章都不是无聊消遣的游戏笔墨,各篇各有值得一写的价值才写下来的。第二,这些文章都不是魔术那样的特殊把戏,而是作者生活的源泉里流出来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及其运用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及其运用 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新课改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可是,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有些教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其改革“革”断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致使改革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何运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指导写作教学呢? 一、以读促写。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足见阅读与写作的亲密关系。阅读材料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作者表达主题的需要,也是作者独运的匠心。“以读促写”的做法,让学生明白阅读材料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细节描写的生动范例,学生会带着写作的目的去阅读,从而敏锐地发现文本的妙处,这种阅读是动态的、功利的、主动的,而不再是毫无目的的泛泛的一般领悟,这必然会促进阅读的质量,更重要

的是在阅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写作收获。 比如,我在教学生学习细节描写时是这样“以读促写”的。先让学生一起朗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一段文字——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然后讲解:这段文字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等一系列动 词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过程,属于细节描写。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学生在阅读感受与听讲后自然会萌发写作的欲望。 二、“下水”指导。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为题的文章中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自己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教师“下水”,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写作环境。

叶圣陶之语文观

叶圣陶之语文观 叶圣陶之语文观 2015-11-02 05:02:43| 分类: 语文专题园 |举报 |字号订阅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语文被确定为中学教学的课程,历时百年。如今,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沉思和反思、提高的阶段。回顾那些走过来的路

程,对照教育教学的经典思想,我们还有多少思考和行动是真正在践行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味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我们是否该深思很多的问题,是否该改进我们很多的思想和行为呢?叶圣陶之语文观1.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1949年6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通用教材,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后改称《教学大纲》)。《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始用“语文”一名。叶圣陶曾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仁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2.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叶圣陶语文思维教育观

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 一、阅读教学:从课文受到思维训练,养成思考的习惯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实现训练思维的目标,主要是由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来实现。叶老对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 阅读训练的基本功:要弄清作者的思路 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而理解能力是核心。叶老认为,所谓理解,最主要的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思路。叶老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论集/545)看人家的文章,把他的思路弄清楚,主要的意思也就弄清楚了。(论集/692)他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了解了这个,你才跟作者合得拢在一块儿,你才有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评它的资格。”(论集/208)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集

/1/630)所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地也就表现为能否真正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地也就是训练学生能够看明白作者的思路,这可以说是阅读训练的基本功。正如叶老所说: 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这些就叫基本功。练,就是练这个功夫。 (二)阅读教学的任务:凭借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既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也是借以训练学生思维的需要。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凭借着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叶老说: 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材料就是课文。一篇篇的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指点和引导,一方面督促学生练习,这就是训练。 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名篇和范文,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我们凭借着一篇篇的课文进行训练,让学生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也就学到了作者思维的经验,获得了思维的能力。在能力和习惯的关系上,叶老认为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

作文教学研究:叶圣陶先生作文教学箴言50句

作文教学研究:叶圣陶先生作文教学箴言50句 高考研究 2014-03-21 2215 叶圣陶先生作文教学箴言50句 1、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数或者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 2、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越不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使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3、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4、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成都邓文光语文工作室肖向亮读1.《国文教授之商榷》,看现今的阅读教学文章以“文题”“生字”“句法”“段落”“篇法”五个方面论述了阅读教学必须涉及的基本环节,奠定了现代阅读教学的基本框架,到今天为止,无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实践,无论何种模式,不曾脱离这个框架。其中,“文题”衍生为现在的新课导入、解题、作者、写作背景介绍等,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现在的背景介绍已经是花样翻新,手段层出不穷,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对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刺激强烈,对学生的思维触动也非常大。“生字”显示了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视,到现在也没有哪堂阅读教学课肯轻易放弃。“句法”“段落”是文本解读的基本手段。“段落”涉及到对文本的概括、归纳,是不能规避的一环,但不少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越来越差,是不少阅读课堂刻意淡化所至。应该继续高举“段落大意”的旗帜,只是训练的手段和方式要不断更新,从文本本身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堂生成的实际出发。“段落”教学的目标是更好地解读文本,其终极目标是形成和强化归纳概括的能力,从而能从容地应对任何阅读试题。“句法”涉及对特定语境下的文本解读。一些关键的句子,在文章中往往有独特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解开它,就能拿到解读文本的钥匙。加以有效的训练,找到关键语句的解读规律、掌握关键语句的规律,就能应对相应的阅读试题。 2.读《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看现今的作文教学文章说:“作文之形式为

文字,其内容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又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又说:“文题应取材广博。”先说前两句。现在的学生,要说提笔作文,信手拈来,洋洋洒洒,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声情并茂,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是一幅美好的蓝图。现状是无话可说,理屈词穷,或套路化、模式化,空发感慨或无病呻吟的不在少数。叶老所言“积理必富”、“情有所感”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囿于校园之中,对社会的关注度,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生活细节的自觉的、细致的观察,如果没有老师的积极引导,几乎就会成为一片空白。没有思考的习惯、没有思维的深度,光靠来自单纯书本的东西,学生高尚的、理性的、睿智的思想从何而来?“积理必富”就无从谈起。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解读文本不能只停留于语言基础与文章句法、章法本身,不能只停留于对语言层面的感悟,而对文章中的人文因素,应该极为重视,将其作为深化学生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思想视野与眼界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此,否则“积理必富”失去了起码的基础。“情有所感”,则应以写作训练为手段,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来,以当今的学生,情感体验是何其丰富,但形诸笔端,学生往往捋不出一个好的头绪来。以《背影》为例,那是亲情的一种经典体验;以《老王》为例,那是弱者对更弱者的一种深情关切;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那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哀痛和崇敬,是斗士对敌人的一种

叶圣陶作文教育思想及其践行

叶圣陶作文教育思想及其践行 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中心小学校宁贵芳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课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可是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有些老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割断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思想精髓之联系,偏离了正确方向。今天诸如作文教学中模式化、陈旧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学生作文痛苦、虚假、无个性现象普遍。这些问题的解决当然只靠继承传统作文教学思想不加创新运用就能解决,但让我们重温老一辈教育家的思想精髓,无疑会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或多或少有所启迪。 一、倡导立真求诚,作文与做人统一。 作文与做人统一的思想植根于叶老深厚博大的教育思想,起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这一观点成为他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抨击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员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生学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之一种工具来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旧时教育;认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社会的够格的公民。”(《叶圣陶散文乙集》,《读书和受教育》)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养成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为“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页,以下简称《论集》)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作为众学科之一员,也必须为培养社会够格的公民服务,是社会的成员尽可能运用语言这一工具。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与做人就必须也必然要统一了。这一思想是一根红线一直贯穿于叶老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成为主导思想。 叶老继承了我国劳动人民诚朴的美德和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德的优良传统,并且始终和人民站在时代的前列,随时代一起进步。“求诚”是他一生始终遵循的处世准则,也是他始终倡导的人生品质。他治学作文,待人处事,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认真谨严、兢兢业业、真诚坦率的道德风范,堪称做人典范。他历来强调教育中加强品德培养,他借用别人的话说:“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他还说,“追求知识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却是问清楚目标,必须使追求的结果增加德行的份量才好,决不能说追求是无所为而为,为知识而知识。” 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如此重要,近者,它可以推动学生发奋学习;远者,可以促使他们日后一丝不苟,勤恳工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种“求诚”的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