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管理学原理浅谈班级管理

运用管理学原理浅谈班级管理

运用管理学原理浅谈班级管理
运用管理学原理浅谈班级管理

浅谈高校班级管理

谈到班级,就不得不说到组织的范畴。那么什么是组织呢?美国管理学家

切斯特巴纳斯曾指出:“由于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社会的限制,人们为了达到个人共同的目的,于是形成的群体,即组织。”组织有一个共同目标,任何一种组织都有五个基本要素,期中之一就是目的。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他执行一定的功能,否则就失去存在的理由。一个组织能存在并且发展下去,就是因为他有一定的目标。组织是实现目标的工具,组织既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又是实现目标的工具。组织目标能否实现,要看组织内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有效。组织包括不同层次的分工协作。组织为了达到目标和效率,就必须分工协作,例如层次分工,部门分工,责权分工等;还需要进行协作,把组织上下左右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说到管理,管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广泛存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大至国家、社会,小至家庭、学校、企业。生活中到处演绎着管理,管理中又时时体现生活管理从萌芽之初,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完善,到现在的已经有很大的规模。从发展之处的对一些琐屑事务的管理,比如一族长对其族内财产和人员的管理,到当今大到对一个国家、整个世界的管理小到对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企业和班级的管理。在当今管理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种试调剂,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用它。生活中到处演绎着管理,管理中又时时体现生活,大道一个国家,整个世界,小到一个家庭,一个组织,比如一个班级的管理。

管理虽然自古就有,但关于管理的定义却还是没有一个定论。虽然管理活

动自古有之,但何为管理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美国管理工程学派的创始人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而美国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成者哈罗德·孔茨则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中国学者也有自己的定义:杨文士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是别人和自己一起实现

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那么我认为班级管理,就是指在班级这一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在一定的环

境下,管理者通过获取信息、收集、反馈、制定、修改、实施、控制和总结等职能以实现单个人无法完成的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前面由组织和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提到了“目的,目标”,显然对于一个班集体,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告诉我们,生活既是个人的,又是个人在集体中进行的,生活通过集体施予个人强烈的道德影响,又以个人自觉将道德影响内化为个人品质。但在班级这个集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何发挥大家的主动性,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呢?这就要靠班级的文化建设了。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大家的责任意识,班级可以通过设计班级标志,包括:自信心口号、班徽、班训、班服等,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促进大家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班训是经过大家共同研讨总结而成,可以分别从感恩之情、目标任务、措施方法、坚定信念四个方面入手,在增强大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增进大家对父母、老师的感恩之情的同时确立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增加的班级的凝聚力。

班级管理中一套公平高效的管理体制是不可或缺的。陶行知先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治”,认为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鼓励,自我解剖,自我评价及自治能力,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改造的习惯上面。一个具有自觉纪律的班级,是正气向上的,学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其言行举止都是和谐的。

因此,在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自主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班级管理上采取“班级管理、人人参与”的管理模式,由班委、团支委和全体学生共同进行班级管理,使每个人感到我是班级中的重要一员,班级的荣誉与我息息相关,从而既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又使得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自觉遵守各项纪律。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因此加强班级管理,应首先强化班委、团支委等学生干部的培养,在班委、团支委组建之初,对各位班干部提出

严格要求:“先做好学生、再做好干部”,如果作为干部成绩、纪律起不到表率

作用,不能对其他学生热心服务,将进行及时改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精髓和理论品质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立足于现实,高校班级中的学生干部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其中既有班委会、团支部的组成人员;也有班、团小组组长和学生宿舍的寝室长;还包括有班内一部分在学校或院(系)等学生组织(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楼寓管理组织等)任职的干部。这些学生干部虽然职务不同,但都属该班学生干部中的一员,都是学生群体里的骨干力量。班级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将他们纳入该班的全体学生干部序列实行统一管理和原则指导。

譬如可以实施学生干部任职情况通报制:即班长对各类学生干部的任职岗位和职务变动情况在班内作适时的通报。建立班级全体学生干部例会制:由班长定期召集全体学生干部会议,通报班级重大事项,部署班级重点工作;举办学生干部学习会,加强对全体骨干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学生干部交叉任职制:即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干部实行不同层次之间的职务交叉兼任。目的是既让校、系学生干部及时了解、支持和参与班级的工作,促使其更好地联系群众,在班级中更好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又使全班学生及时了解校、系干部的任职情况,便于大家配合支持他们的工作;同时让参加例会的班团小组组长、寝室长,及时得到班主任、班委会、团支部的工作指导与支持,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促进组、室工作的开展。其结果是有利于加强对全体学生干部的考察培养,以便做到统筹管理、分类指导,全面、客观、公正地做好学生党建和各类评优、推优等工作。实践中,这些班级管理理念与方法均颇具实效,对于充分提升高校班级全体学生干部的能力与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班学生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不断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最后,我们要坚持德育为先,班级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并举。努力使班级

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认可和全面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