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
- 格式:docx
- 大小:13.05 KB
- 文档页数:1
书画同源的理解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书画同源”这事儿。
啥叫书画同源?简单点说,就是书法和绘画这两样东西,原本就是亲兄弟,是从一个娘胎里出来的。
想想看,古时候的人们,写字画画都是用毛笔,都得在纸上、绢上抒发心中的情怀。
就像咱做饭,炒菜和做汤虽然不一样,但都得用锅,都得用火,不是吗?你看,书法和绘画不就是这样吗?都是用笔墨纸砚这几样宝贝玩出来的。
古人写字的时候,那笔一落纸,就像画家在作画一样,讲究的是一气呵成,笔锋飞舞。
记得我小时候,俺爷爷教我写字,常说:“写字要像画画,画画要像写字。
”那时候我还小,懵懵懂懂的,觉得爷爷就是在逗我玩儿。
后来长大了,慢慢琢磨,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书法和绘画都得讲究线条的美感。
写字的时候,横平竖直,钩连提按,点画之间就像画家笔下的线条一样,灵动自如。
咱想想,画家画一幅画,线条要流畅,要有节奏,就跟写字一样。
记得有一回,咱去故宫看展览,看到古人写的字,那一撇一捺,简直像是画出来的,流畅得像溪水潺潺,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再说说构图吧。
书法和绘画都得注意布局。
写字的时候,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行的疏密,都要像画家安排画面的构图一样,讲究章法。
记得有一次,我去朋友家,他刚写完一副对联,字写得好看是好看,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后来我一琢磨,原来是他没注意布局,字写得再好,也像一盘散沙,没有章法。
书法和绘画还有个共同点,就是情感的表达。
写字的时候,笔锋起落之间,那种喜怒哀乐都融在字里行间。
记得我看过一个书法家写的“福”字,那一笔一划,写得是满满的喜庆,简直能感受到他写字时的欢喜。
画画也一样,画家在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那色彩、线条,都在无声地诉说心中的故事。
还有个故事,得跟你说说。
古时候有个书画家,叫王羲之,他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你猜怎么着?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画得一手好画。
有一次,他画了一幅《兰亭图》,那画中的兰花,简直就像是用笔写出来的,潇洒自如,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书画同源,还体现在它们的工具上。
书画同源的含义800字摘要:一、引言1.书画同源的概念阐述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二、书画同源的历史渊源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书法与绘画的早期发展3.书画相互影响的历史实例三、书画同源的理论依据1.笔墨运用的一致性2.艺术表达的手法共通3.审美观念的传承与交融四、书画同源的具体表现1.书法对绘画的影响2.绘画对书法的促进3.书画融合的创作实践五、书画同源在我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1.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2.对艺术创作的启示与推动3.对当代艺术的借鉴意义六、结论1.书画同源的深度剖析2.其在当代艺术发展的意义3.展望未来书画发展的趋势正文:书画同源,这是一个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的理论。
自古以来,书法和绘画便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具体表现、在我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五个方面,深入剖析书画同源的内涵与意义。
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书画同源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汉字的起源。
汉字作为我国文化的基石,它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也为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汉字的演变见证了书法艺术的辉煌。
与此同时,绘画艺术也在汉字的演变中逐渐成熟,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
其次,书画同源的理论依据在于笔墨运用的一致性。
书法和绘画都讲究笔触、墨色、构图等方面的运用,二者之间具有很多共通之处。
例如,书法中的笔画、结构、章法等元素,在绘画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再者,书画同源还体现在艺术表达的手法上。
书法通过笔墨的浓淡、虚实、疏密等手法表现出书法家的情感与审美;绘画则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展现画家的审美观念。
这些手法的相互借鉴与交融,使得书画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具体表现在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书法家同时也是画家,他们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反之,绘画家们也从书法中汲取养分,使自己的绘画作品更具个性和韵味。
书画同源解释引言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雅艺术。
它们在形式和技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常被称为“书画同源”。
本文将从历史、技法和审美角度解释书画同源的含义,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历史背景中国书法起源于古代文字的刻写与书写,而绘画则起源于图案的绘制与装饰。
两者起初并没有明确分离,而是相互交融发展。
早期的文字刻写往往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而图案绘制也常常伴随着文字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刻写逐渐演变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书法,而图案绘制则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绘画。
技法共通尽管书法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它们在技法上有许多共通之处。
首先是笔墨纸砚四宝的使用。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需要用到毛笔、墨汁、宣纸和砚台。
其次是笔法的运用。
书法和绘画都强调笔触的变化和力度的掌握,以达到表现形象和意境的目的。
再次是构图和布局。
书法与绘画都需要考虑到整体的布局和平衡,追求美感与和谐。
最后是色彩运用。
尽管传统书法以黑白为主,但在一些书画作品中也会使用色彩来增加艺术效果。
审美共鉴书法和绘画在审美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是注重意境与情感表达。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追求通过艺术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与思想,并引发观者共鸣。
其次是追求自然与写实。
无论是山水画还是楷书,都注重对自然景物或文字形态的真实再现,并力求捕捉事物本质上的美感。
再次是强调笔墨意趣的独特性。
传统中国书画追求“气韵生动”,即通过笔墨技法展示出作品独特而生动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化重要性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首先是它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培养。
中国书法和绘画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其次是它们对审美教育和人格修养的促进。
学习书法和绘画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人修养和情商水平。
再次是它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弘扬。
书画同源论的渊源及其影响书画同源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认为书法和绘画有着共同的来源和精神根基。
在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一直被视为艺术的两个重要门类,不仅在审美上相互融合,而且在技法和创作理念上也有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书画同源论的渊源,并分析其对中国艺术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深远影响。
书画同源的观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国画理论。
古代文人艺术家通常会同时涉猎书法和绘画,他们认为书法和绘画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可以通过笔墨表达情感和内涵。
这种一体化的观念源于对“墨”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墨被视为一种含墨之物,即包括了硯、砚、纸、毛笔等工具,这种墨在书法和绘画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书画同源的观念在古代中国被广泛接受,形成了一种统一的艺术观念。
书法和绘画的共同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书写系统。
古代中国的文字是汉字,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而绘画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图像性的象形表达方式。
在古代,书法和绘画都是为了表达思想和情感而存在的,都是通过线条和构图来传达信息。
因此,书法和绘画在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上有着相似之处。
古代文人常常将书法作为绘画的基础,通过书法的修炼来提高绘画的技巧和表现力。
在中国文化中,字与图的关系被视为一种表面和深意的统一。
书画同源论对中国艺术发展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书画同源的观念促进了书法和绘画之间的交流和借鉴。
古代艺术家常常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探索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之处。
这种交流和融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其次,书画同源论也对中国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内在和谐的美。
书画同源的观念强调了艺术的内在境界和情感表达,强调艺术家的修养和创作态度。
这种审美观念影响着整个中国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使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保持着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观。
最后,书画同源论还对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产生了影响。
“书画合流”或者“书画同源”是古代的一种理论,指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表达形式。
简单来说,书画合流是指书法和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具体来说,书画合流体现在书法和绘画在技法和美学上的相互影响。
古代的艺术家们在书法和绘画中都运用了同样的笔法、墨法和构图技巧,他们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同时,书画合流也体现在它们的美学观念上。
古代的艺术家们认为,书法和绘画都应追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气韵非凡”等美学境界,他们通过各自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形式的精神美。
书画合一名词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比如在谈论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美学观念等等。
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书画合流”或者“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重要理论,它体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表达形式。
至于“书画合一”,这个概念在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将书法和绘画两种艺术形式合二为一。
在实际操作中,它可能指的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即同时进行书法和绘画创作,将两者融合在一起。
这种创作方式可能更注重的是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技巧,以及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
然而,“书画合一”在更深层次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追求和境界。
它代表了艺术家对书画艺术的深入理解和领悟,通过将书法和绘画融为一体,达到一种超越单独的艺术形式、展现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的效果。
这种“书画合一”的境界需要艺术家具备极高的艺术素养和领悟能力,以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感悟。
在艺术史中,有许多著名的书画合一的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其书法与绘画的融合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这幅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其独特的构图和笔法也使得画面生动有趣,充分展现了书画合一的艺术魅力。
简述怎样理解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是指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源自同一艺术源头,有着相互关联和交融的紧密联系。
在古代,书法和绘画不是孤立的两个艺术门类,而是彼此渗透和相互影响的。
书法和绘画在艺术表现上都遵循“勾、点、填、撤”的基本规律,即先勾勒轮廓、再点缀细节、填充颜色、最后擦拭出留白的效果等。
而书法中讲究的笔墨、线条、结构和美感,也同时适用于绘画中的笔画、构图、色彩和意境等方面。
另外,书法和绘画都是需要表达作品主题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同样要求把握艺术技法之余,还要注重灵感和创意的发挥。
在这方面,书法和绘画又有着相似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方法。
从这些方面看,书画同源也让我们认识到,书法和绘画艺术之间不仅仅是技法上的衔接,也是思想、文化、价值等多种要素的交融、融合和共生。
书画同源的观念,有益于我们全面理解、全方位地认识和欣赏这两种传统艺术,进而更好地发扬中华文化和进行艺术创作。
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
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赵孟頫。
我国古代有许多书画家,都承认“书画同源”之说,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
他在一幅流传至今的名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在这里赵孟頫强调的是: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赵孟頫简介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
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
“书画同源”与“以书入画”中国书画,自古以来被誉为“丹青妙手,华夏魂宝”。
其中,书画同源和以书入画更是体现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这两个概念入手,深入分析它们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书画同源,意指书法与绘画源于同一个源头。
在遥远的古代,文字刚刚诞生之际,就已蕴含了后世书法与绘画的萌芽。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与绘画各自发展,但在审美意趣、表现手法等方面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
书画同源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起源时期。
早期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通过线条与结构的巧妙组合,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汉字的形态逐渐规范化,但也保留了绘画的笔意和韵味。
与此同时,中国绘画也在不断追求着“写意”与“传神”。
在诸多古代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将书法技巧融入绘画创作中,如以书法的笔法描绘山水、花鸟,使画作充满了生动的气韵和蓬勃的力量。
正是这种书画交融,使得中国书画艺术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以书入画,即将书法的笔意和韵味融入到绘画创作中。
这既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具体实践中,画家往往借鉴书法中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将其融入到绘画中,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以书入画的创作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用笔,画家借鉴书法中的笔法,如提、按、顿、挫等,使绘画线条更加富有变化和生命力;其次是结构,画家在绘画中借鉴书法的结体和章法,注重虚实、疏密、轻重等元素的组合,使得画面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最后是意境,画家通过以书入画的方式,将书法的神韵融入画中,从而传递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以元代画家赵孟頫为例,他的书画作品都极富韵味。
在画作中,他运用了大量的书法技巧,如以书法的笔法描绘山石、树木等自然元素,使得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也深受画意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写意性和抒情性。
书画同源与以书入画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两大基石。
从历史背景来看,书法与绘画的起源和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审美和表现手法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书画同源名词解析1.【问题】书画同源名词解析【答案】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
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近人郑午昌说“是可谓书画混合时代”。
中国的书画不同于西洋各国。
而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却有很多相同之处,甚至于写中国字和画中国画,在用笔的方法上,简直如出一辙。
中国写字与绘画的“文房四宝”完全一样,文人又常在舞文弄墨之余作画,自然把书法的用笔带入画中。
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图画如鱼、蛙、鹿、鸟、花叶、舞蹈等,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用线条画成的一幅幅小画,后来才演变为现在使用的汉字。
正因为绘画和写字都用同样的工具,并且都是以线条为主,故有“书画同源”之说。
这就使中国画具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画上题诗或题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自从书画相会,中国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画。
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自古就为文人所喜爱。
很难想象不用笔墨或不讲笔墨的中国画。
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
浅淡“书画同源”中国书画,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书画同源”这一古老的观念,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书画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书画同源”这一理念的内涵、发展及其深远影响。
一、起源与内涵“书画同源”这一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它认为文字与绘画源于同一个本源。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文字的创造被认为是神圣而伟大的事情。
甲骨文、金文以及随后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些文字不仅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且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韵味。
在“书画同源”的观念中,书法和绘画被认为是相辅相成的。
书法的笔墨技巧和韵味,以及绘画中的构图、线条和色彩,彼此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线条的流转、墨色的浓淡、结构的布局,都可以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
同样,在绘画中,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其线条的勾勒、色彩的搭配和构图的安排,都与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画同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同时也是画家,他们的作品既具有书法的独特韵味,又展示了绘画的艺术魅力。
同样,很多画家在创作中借鉴了书法的技巧,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书法和绘画在技法上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两者艺术表现力。
书法家开始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使得作品不仅有字义的表达,还有画面的呈现。
画家则从书法的笔墨中汲取灵感,使得画面更具流动性和气韵。
在这个过程中,“文人画”逐渐兴起。
文人画是一种强调文学修养和艺术内涵的绘画形式。
它主张以书入画,追求笔墨的趣味和意境的表达。
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如苏轼、米芾、文征明等,都是书法和绘画兼修的大师。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艺,更是对“书画同源”这一观念的最好诠释。
三、影响与价值“书画同源”的观念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促使书法和绘画在技法上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还促使艺术家们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书画同源名词解释释义:“书画同源”指中国书法和绘画是相通的,但是他们又不同。
在中国绘画里有着众多的技巧与方法,而这些技巧与方法都来自于书法的笔法、笔意等。
当代书法家张秉钊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书画同源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并非重复前人。
他说,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现象,是历代书法家的一种创造,也是中国画家的一种创造。
但是书画同源还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两者联系起来,那就是过去常说的“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例如李白,他的诗很好,但却被后世讥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其实诗中本没有杀气,“十步杀一人”是夸张说法,但却被后人误解为“剑法高明,身怀绝技”,又不加以分析,便认为李白“好剑”,且怀有侠义之心。
如此“失真”岂能不冤枉?李白是诗仙,其诗潇洒飘逸、豪放俊爽,气势磅礴,想象丰富。
而后人又附会李白“好剑”,误以为其性格轻佻,胸无城府。
更有甚者,又有人从张旭、怀素的狂草中,捕捉到剑舞的影子,竟以为张旭、怀素是诗人兼剑客,可见得这种随意解释是多么荒唐可笑!这种轻率理解作品本意的情况,在书画艺术领域内屡见不鲜。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大凡书法家皆善丹青,元代赵孟頫云:“书画之妙,当以神会,不可以目视。
”明代项穆亦云:“书者,如也;画者,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由此可知,书画同源是艺术作品共同的特点。
书画同源不仅体现在画面效果上,更表现在文字内容上。
古代绘画家的题跋和诗文往往比书法家的落款更有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画就是“书法”,没有书法功底作保证,绘画的形式美是无法得到保障的。
中国画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线条造型和优美的结构。
因此,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
张大千用心灵感受自然,将“心源”与“心意”融入绘画。
所谓“心源”就是“心灵”,“心意”就是“意境”。
为了突破古人的樊篱,开创自己的风格,张大千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绘画技巧,创造了富有鲜明个性的泼墨泼彩技法,给世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
书画同源解释概述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形式和技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常被称为“同源”。
本文将从历史、技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解释书画同源的含义。
历史渊源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图腾绘画。
早在商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甲骨刻写文字,并在陶器上绘制简单的图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字和图案逐渐演变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到了秦汉时期,书法和绘画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并得到了深入发展。
技法对比尽管书法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在技法上有许多共通之处。
首先是工具的选择。
无论是书写还是绘画,都需要用到毛笔、墨汁、纸张等工具。
其次是笔墨运用。
无论是写字还是作画,都需要掌握线条、笔触、墨色等方面的技巧。
最后是构图和造型。
无论是书法作品还是绘画作品,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构图和恰当的造型来表达艺术家的意图。
表现手法对比书法和绘画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是意境的追求。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艺术家都追求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其次是线条和笔触的运用。
书法强调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而绘画注重笔触的轻重变化和层次感。
最后是色彩运用。
尽管传统中国绘画以水墨为主,但在一些绘画作品中也会使用一些颜料来增加色彩效果。
影响与发展书画同源不仅体现在技法和表现手法上,还体现在它们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上。
首先,书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其次,书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历史上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陶瓷、雕塑、建筑等。
再者,书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中。
当代书画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书画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当代书画艺术家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技法和表现手法,还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这种融合使得当代书画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结论通过对书画同源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书法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在历史渊源、技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
书画同源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术语,“书画”⼆字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中国绘 书画同源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书画同源?画和中国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者的发展和⽣产是都是相辅相成的。
书画同源的出处是哪⾥?“书画同源”最早较系统地⽂献资料来⾃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第⼀卷叙画之源流》。
张彦远 书画同源的出处是哪⾥?从传说中来推断远古时代的‘书’和‘画’同为⼀体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汉字的起源就是象形⽂字。
这是最早的“原初”之说,但是这个结论中的“书”指的是汉字并不是书法,只是对汉字和绘画关系的判断,并⾮书法和绘画关系的判断。
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第⼀卷叙画之源流》 古先圣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
⾃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册。
庖牺⽒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
轩辕⽒得于温洛中,史皇仓颉状焉。
奎有芒⾓,下主辞章;颉有四⽬,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未分,象制肇始⽽犹略。
⽆以传其意,故有书;⽆以见其形,故有画。
⽶友仁(宋)《题新昌戏笔图》 ⼦云以字为⼼画,⾮穷理者,其语不能⾄是。
画之为说,亦⼼画也。
上古莫⾮⼀世之英,乃悉为此,岂市井庸⼯所能晓? 宋代⽂⼈画的兴起,对“书画同源”更加强调。
⼏千年的发展,宋元时期出现的⽂⼈画成为了中国绘画历史中成就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元代赵孟頫《秀⽯疏林图纸本》中所⾃题诗历来都被看作“书画同源”的代表。
⽯如飞⽩⽊如籀, 写⽵还应⼋法通。
若也有⼈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杨维桢(元)《图绘宝鉴·序》 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
⼠⼤夫⼯画者必⼯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
何良俊(明)《四友斋画论》 夫书画本出⼀源,盖画即六书之⼀,所谓象形者是也。
陈继儒(明)《妮古录》 画者,六书象形之⼀。
谈谈对书画同源的理解
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是开放的体系,艺术是相融互通,各自联系的。
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表现形式不同,但美的感受却是相通的,艺术的感悟和追求亦是相通的。
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如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或鹅掌的拔动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
“诗”与“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是宋代美学家很感兴趣的。
苏轼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张“诗”与“画”的互相渗透。
他评论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宋代,很多人都有和苏轼相同的看法。
如,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
所谓“书画同源”,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在某一程度上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看王维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以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绘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再看他的《辋川图》,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
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这超然世外的绝尘意境不正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所表达出来的视像吗?。
关于书画同源的人物例子中国传统艺术中有个“书画同源”的理念,最早由元代著名书画大家赵孟頫提出。
赵孟頫本人便是书法与绘画俱精的典范——在绘画方面,他开创了元代文人新画风,被誉为“元人冠冕”,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
在书法方面,赵孟頫取法钟繇和“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前辈,篆、隶、草、行、楷都写得出神入化,尤其以楷书和行书著称,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当然,早在赵孟頫提出这一观点之前,古人们对于书法与绘画的认识就一直是紧密联系的。
因为中国的汉字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象形字也可以被视为“简笔画”类型的图形。
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写道:“书画同体而未分……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这应该是我国最早对于“书画同源”的解释之一。
北宋时的著名书画家米芾,也在书法和绘画领域都取得了极高成就——书法方面,他是“苏黄米蔡”宋四家之一;绘画方面,他擅长画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
米芾以书法中的“点”来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人称“米氏云山”,是为一绝。
再往后,到了明代,或许不少人因为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对于明代江南的“四大才子”比较有印象。
历史上,诗、书、画“三绝”的唐寅,确实在当时是公认的江南第一才子。
唐寅的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他的人物画多为仕女图,师承唐代传统,色彩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
清代文人中,能像唐寅一样在书画领域都取得极高成就的,首先要推郑燮(郑板桥)。
他的书法独树一帜,自创出融合了隶书和楷书的“六分半书”,俊秀清逸。
清代诗人蒋士铨写诗称赞道:“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也对郑板桥的书与画极为推崇:“他的字把真、草、隶、篆四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
这不但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惊人变化,就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一派的。
书画同源
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
苏东坡提出“书画本一律”,即书法和绘画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同质异体。
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写道:“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
”从书画共性的角度深刻阐明了中国书画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的特性。
书画同源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
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①书画同“起”源
图画与文字作为先祖们记事的工具,拥有相同的起源;而分别以图画和文字为基础而产生的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必也应有相同的起源。
对此,早在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也为我们做出了精辟的概括:“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偭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栗;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这一段是讲黄帝时史官仓颜造字的故事。
仓颉生有四只眼睛,经常抬头观察天上的气象星辰变化。
根据乌龟背上的纹路,确定了文字的形状。
造字成功后,天地造化再不能隐藏其奥妙,所以白日竟然下粟如雨;鬼怪精灵们不能在隐遁他们的形迹,所以晚上听到鬼哭魂嚎。
(为什么
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
但鬼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
②书画同“形”源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
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放知书画用笔同法。
”此可谓关于书画表现形式同源的最早论述了。
而书画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更在宋元以后兴盛而起的文人画中被得以充分发掘。
明代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一书中以画竹为例对此进行了论述,“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无疑是对以书法之笔墨入画的一个精辟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