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心理(人卫版)
- 格式:ppt
- 大小:607.50 KB
- 文档页数:7
审美心理学目录[隐藏]审美心理学定义审美心理学代表性理论观点审美心理学对美学影响较大的学派版权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编辑本段]审美心理学定义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
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
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编辑本段]审美心理学代表性理论观点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
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
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
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
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
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
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
护理美学上篇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第一节美感的本质与特征一美感的含义指审美感受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刺激感觉器官而引起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运动而产生的愉悦体验也称为美感经验它构成审美意识的基础和核心二美感的起源与产生条件1美感的起源美感是美的反映没有客观存在的美美感就无从产生美是在社会实践过程形成的美感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的美感受到生产实践水平的决定性制约 2美感的产生条件①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②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这是指审美的主体③社会实践活动这是联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纽带三美感的实质1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2美感是一种自由的符合文化的愉悦体验二美感的特征美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包含着认知情感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着区别于一般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一形象直觉性二情感体验性审美的情感体验性不是单一的心理快感而是混融了因求知而获得的理智感和因符合道德原则而获得的道德感于一体的复合情感因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整体性特征同时由于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审美者总是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已有的审美经验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审美情感体验表现了一定的个性化特征三精神愉悦性美感的精神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当人们被审美对象深深感染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不含物质的功利的实用的目的性的主观的愉悦感情色彩它是美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三美感的心理因素人们的审美活动是一个由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交错融合而形成的复杂过程一感知与表象感觉知觉表象是初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也是美感的初级形式 1审美感觉aesthetic sense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通过感觉器官获得事物的色彩线条质地音响等信息2审美知觉aesthetic perception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感觉力的综合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3审美表象 aesthetic presentation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储存下来的形象化的印象审美欣赏者头脑中储存的表象越丰富就越能获取深刻的审美体验越能激发新的审美活动二联想与想象 1联想 2想象创造性想象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有①粘合②夸张③变形④浓缩⑤抽象三情感与移情 1情感情感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的态度体验情感按其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分为激情心境和热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对崇高美的创造与欣赏有重要作用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持久主导着人一段时间的整体精神面貌的情感心境对优美的创造与欣赏有着重要作用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深厚的情感它长期影响着人的身心活动没有热情人们对美的事物可能熟视无睹艺术家也会失去创造的活力情感推动着想象和理解对表象进行加工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 2移情移情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中与对象融为一体物我同一当审美对象的某种属性激发起审美主体的联想与想象主体的情感状态恰好与对象的形态相呼应于是在强烈的情感驱动下主体会将本无生命的现象情感化创造出充满生命神韵的审美意象四思维与理解 1思维思维是以分析与综合的形式达到对客观对象全面深刻把握的心理活动形象思维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灵感思维本质类似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顿悟或西方美学中的直觉 2理解理解是指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认识新事物的心理活动是渗透在审美活动中的理性能力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和意无穷性的特点五意志与灵感意志是指人脑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审美实践中人们需要意志去克服各种干扰而专注于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思考和领悟同时由于倾心于专注灵感才会不断涌现六心理距离美在心理距离中产生美的根本观念是要求以不涉及利害关系的态度观赏和创造审美对象距离是事物成为审美对象的内在原因事物离现实功利越远就越容易引起审美知觉如在现实中自然事物比社会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综而述之审美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心理要素共同组成的活动系统每一种心理要素在美感形成中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节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审美意识 aesthetic conscious 是周围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主体审美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这里我们要探讨的审美意识是指审美价值观念范型和取向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审美意识发挥着审美范导作用为审美活动提供了一种价值标准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一审美观念审美观念 aesthetic conception 泛指人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等问题所持有的一些基本看法和观点简称审美观它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审美趣味审美趣味 aesthetic interest 是指审美主体的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风尚和追求又称审美情趣三审美理想审美理想 aesthetic idea 是审美观念的高级层次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二审美意识的特点一客观性审美意识并非人的头脑中所固有而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客观的美决定着审美意识的内容因而审美意识也具有客观性二差异性1时代差异人类的审美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审美意识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向前发展因此必然造成了审美意识的时代差异性如对于人体美不同时代有着明显不同的审美观点 2民族差异审美意识的民族差异是指在一定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民族的生活语言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反映在各民族的审美活动中就形成各民族在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要求上的差异 3阶级差异不同阶级的人由于其阶级地位不同具有不同的立场和世界观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4个体差异 1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 2人们的生活经验不同 3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三审美标准一审美标准的含义审美标准是在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形成的是个体进行审美判断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事物审美价值的尺码二审美标准的基本属性 1客观性如同美的存在是客观的一样人们对美的鉴赏标准也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随意的 2社会性不同社会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等特点审美标准也具有不同的尺度 3多维性由于审美主体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文化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去欣赏千姿百态的美必然造成了审美标准的多维性 4实践性审美标准的实践性是指审美标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人类最早的审美标准是与实用标准融合在一起的后来随着艺术生产从物质生产中逐渐分离.相对独立的审美标准逐渐形成并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发展三审美标准的内涵――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一般而言美的事物应符合三个方面的内容合乎客观合乎目的合乎形式即真善美三方面和谐统一 1真真是指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规律人们判断客观对象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即是否蕴含着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条审美客观标准 2善善是指客观事物的功利价值符合主体实践的目的性人们判断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类的功利目的是否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益即是否暗含着善是判断对象美丑与否的又个客观标准3美美是指客观事物的外观和形态符合美的形式与结构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人们判断客观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是否和谐统一也是审美判断的标准之一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感性形象一方面美具有合乎规律的真和合乎目的的善另一方面又具有丰富多样的感性形式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把握事物美丑与否的客观标准审美标准的多维性明代王绂的《墨竹图》天然芭蕾《少女与巫婆》《春》象鼻山神女峰九头鸟千手千眼佛孔乙己阿 Q 威林多夫的维纳斯掷铁饼者圣母拜访人体摄影<div id="loadingAD"><div class="ad_box"><div class="waiting"><strong>文档加载中...</strong>广告还剩<em id="adtime"></em>秒。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A,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区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
B,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C,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D,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心问题和★主要对象(审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