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24
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当代文学批评的科学武器杨 杰(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24)摘 要:文学研究走过了20世纪, 历史的观点与 美学的观点在文学研究中走向融合,印证了 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然而,在我国当前文学批评中存在不同程度地忽视 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的倾向,或者将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的经典方法曲解为 庸俗社会学、 历史决定论而予以否定,或者标举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旗帜而陷入历史相对论的泥潭,或者将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割裂乃至截然对立,将其一推崇到极致而否定它者的存在,或者虽说肯定但对其的具体理解、阐释存在各种误区。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文学研究的盲点和片面性的发生。
关键词:文学 批评 方法论 研究以 历史的观点与 美学的观点进行文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学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同时这也是我们当前进行文学研究可资借鉴的科学的方法论。
然而,在我国当前文学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忽视 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相统一的方法的运用,具体表现为:或者将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的经典方法曲解为 庸俗社会学、 政治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而予以否定;或者标举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旗帜却陷入历史相对论的泥潭;或者将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相割裂乃至截然对立,将其一推崇到极致而否定它者的存在;或者虽说肯定但对其阐释存在各种误区,如将 美学的观点等同于 形式研究,而把 历史的观点等同于 内容研究,或将前者视做文学的 内部研究,而把后者则为文学的 外部研究;等等。
由于不能准确地把握、自觉地运用 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相统一的科学方法,导致文学研究步入误区。
自新时期以来,我们一方面清算 极左思潮对文学研究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又不断引进、借鉴西方各种文艺理论观点和方法,使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那就是由过去片面地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性特征的一端陷入了过分彰显审美性,把 审美性视做文学的本质规定,以肯定文学的审美特征来解构、否定一切非审美因素的窠臼,由否定以往的政治化文学研究模式走向了纯审美化研究模式,其代价是将包括马克思主义 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的文学研究方法在内的一切历史方法、历史因素置于文学研究视野之外的 不在场。
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文学批评的标准,从所有的教科书上归纳一下,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美学和历史标准;二是思想标准;三是艺术标准。
先说美学和历史标准。
所谓美学标准,就是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作品成败得失。
什么叫美?美就是和谐。
对作品来说,看形式和内容是否和谐?主题和表现手法是否和谐?字词句段是否和谐?所谓历史标准,是指作品反映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即是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凡是反映了历史真实和生活本质的作品,肯定是美的。
所以,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别林斯基指出出:“不涉及美学的历史批评,以及不涉及历史的美学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当然,历史不等于文学,而文学则必定反映了历史。
过去对于未来,就是历史,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
文学家反映历史,不是象历史学家那样,机械地记述下来,不容许虚构,要求客观而公正。
文学作品反映历史,也要求客观公正,但要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通过形象塑造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它反映生活更本质的东西。
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历史的一面镜子”,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说思想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有无哲学价值的尺度。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思想,任何时代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作家处在什么时代,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时代思想的影响,也就是主流思想的影响。
有人说,我搞文学就是要与时代思想唱反调,要远离政治,唯有远离政治才能创作出传之后世的作品。
不错,文学史上,有好多作品在当时那个时代是不受欢迎的,若干年下去,反而成了人民欢迎的好作品。
这是因为作家富于远见,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虽然不与世俗思想合拍,但有个前提,必须是先进的思想。
所以,批评家要善于辩别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区别,既要充分肯定反映时代主流思想的好作品,又要善于发现代表未来先进思想的好作品。
果戈里的《死魂灵》发表后,不少人贬低甚至于辱骂它,认为是琐屑无聊之作。
而别林斯基针锋相对地指出:“果戈里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死魂灵》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学原理简答题、名词解释1924年的法国,单就⽂学领域⽽⾔,实际成就主要在诗歌领域。
超现实主义是兰波⽂学主张的直接继承。
兰波在《第⼆种疯癫:字的炼⾦术》(《地狱⼀季》)倡导“凭着幻觉、错觉来写诗”,对超现实主义颇有影响。
但影响更⼤的则是⼀战给青年知识分⼦带来的幻灭感、对现状的不满、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叛,以及随之⽽来的⾮理性主义思潮。
超现实主义的前⾝是盛⾏于1916-1923年之间的达达主义运动。
达达主义者反对⼀切体系,号称要摧毁⼀切偶像,乃⾄艺术本⾝。
他们以笛卡尔的名⾔“我甚⾄不想知道在我之前是否有过⼈”为座右铭。
b崇尚梦幻和⽆意识.c反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d ⾃动写作法为了排除规则、惯例等⼲扰,把纯粹的精神活动忠实的记录下来,布勒东等提出“⾃动写作法”,并进⾏了多⽅实验。
他把⼀些朋友集合起来,在半催眠的状态下,写下⾃⼰的真实思想,然后合在⼀起拼成⼀篇⽂字。
结果⾃然是会有偶尔出现的奇妙⽐喻以及⼤量的不通⽂句。
这种写法强调创作的⾃发性、偶然性,反对事后修改删除。
当然,布勒东很快便承认,这种写作⽅法仍是不够完美的,因为即使在最不受⽀配的情况下,总是还有最低限度的理性活动在引导写作。
2、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a存在先于本质—⾏动哲学。
B选择即⾃由。
c⼈不是⾃在的存在,⽽是⾃为的存在。
D ⾃由与责任同在,对⾃⼰负责,也对他⼈负责,是⾃由的应有之义—存在主义是⼀种⼈道主义。
3、荒诞派两巨头:贝克特与尤奈斯库。
(法)4、现代主义⽂艺的基本精神:a从“镜”⾛向⾮镜。
B从“灯”⾛向⾮灯。
C从“⼈”⾛向⾮⼈。
D从艺术⾛向⾮艺术,从美⾛向⾮美。
5、法国杜尚以故意亵渎美的⽅式来宣告对传统的叛逆姿态,他的艺术是晦涩的6、现代派艺术:美→丑,和谐→失谐,规则→叛逆。
7、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学是对现代主义⽂学的叛逆和继承。
8、社会主义⽂学之性质和特点的具体内涵a⾃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社会⽣活的本质规律和历史发展⽅向。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考生们在复习教材时,可以结合试题加以练习,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概念:1.文学风格:就是作品的整体话语特色,它由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话语情境造成,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就是作家作品的风采、格调、气韵等特点。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3.风格外构成: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
其构成的要点包括: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4.风格简分法: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
5.时代风格:又称风格的时代性,指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风格,它是时代精神、审美要求在文学中的表现。
历史上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以及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6.流派风格:指一个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色。
问题: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说作品风格是作家说话办事风格即气质的表现和反映,而不是说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反映。
因为“说什么”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伪,而“怎样说”的形式不可作伪。
不过,也不能说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
事实上,伟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之手。
当然,卑劣的作家永远写不出伟大作品2.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
早在1847年,恩格斯就已提出这一原则。
当时,激进的小资产阶级评论家白尔尼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格律恩,他们或从道德、党派的观点攻击歌德不是自由主义者,或从人的观点出发,说他是“人的诗人”等等。
面对这种歪曲,恩格斯在书评《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明确指出:“我们决不是用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
”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恩格斯再一次提到这一原则,他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
”根据恩格斯的提法和批评实践,可以认为文艺批评可以有不同的原则尺度,如道德的、政治的、抽象人性的,等等,但是真正科学的文艺批评只能是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批评。
那么,什么是恩格斯所说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呢?恩格斯虽然没有对此作出直接的、正面的阐述。
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中,特别是在对歌德的评论和对拉萨尔剧本《济金根》的分析中,却严格地贯彻和体现了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原则,可以使我们从中把握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基本精神。
一、关于美学观点的批评所谓美学观点,通常是指在对艺术和审美的理性概括和个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观念。
从理性概括的角度看,美学观点通常包括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规律特点的一般性把握,从个性经验的角度看,美学观点通常又因对艺术和审美的经验不同而表现为某些观念上的特殊性。
所以,美学观点既有其普遍的相通性,同时又有其时代或历史的、民族的、阶级群体的特殊理解的具体性。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普泛性范畴,而同样应该是历史的具体性范畴。
美学观点可能是科学的、进步的,也可能是不科学、落后的。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学和史学的观点”,这一命题不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所谓美学观点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
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
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评文艺现象、作家和作品的标准或者最高标准,也是文艺批评史上不能搁浅的标杆。
然而,如何解读“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具体含义,却一直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文论界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
因为即使是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恩格斯本人也始终未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1]作过明确的界定,所以长期以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一直被人们解读着,但也一直处于模糊的解读中。
众所周知,在西方“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而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除了“美在客体”说之外,“美在主体”、“美在主体客体的统一”、“美在关系”等说法均注意到了主体的感受,这与美学最初的含义是吻合的。
而“美在客体”则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
这些论争的存在正显示出“美学”本身既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也涉及到主体人的感受和需要。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摘要:别林斯基说过,“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①这种在文艺批评中结合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主要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文艺二重性的认识,在文艺批评时坚持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有机融合。
本文将约略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这一重要理论。
关键词:审美本质,社会本质,美学观,历史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这个提法是对马克思文艺观的中国化,可以说是完全切合当时的革命形势的。
但这样一来便将文艺的阶级性过分拔高,文艺的思想内容得到强调,故而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便失于偏颇。
他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并强调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
正是这种将文艺的政治性置于其自身审美性的做法,导致了后来的无视文艺审美规律的偏激做法。
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同等对待的,且认为二者是融合为一的。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说起。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其社会实践的观点,而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正是以此观点为基础的。
他认为,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
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谓内在尺度,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而形成的,其中也包含着美的规律。
而在实践过程中又体现了人们的愿望、要求、需要与目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因此可以说,美正是人在劳动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是体现在人化的自然中的,我们也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
文学批评的原则中美学和历史的原则批评一部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为谋求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活动中兴起和形成的。
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通过对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无产阶级自身文学实践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更好地推动人类文学事业的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构建自己新的、科学的批评。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到梅林、普列汉诺夫、瞿秋白、鲁迅等,不少杰出的文学批评思想家,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提出并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成为我们制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是“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
但“美学”与“历史”还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解释。
概而言之,“美学观点”即分析作品时的艺术尺度,“历史观点”即历史主义的文艺研究方法,把作家作品放进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和评价。
这基本上属于由维柯创始,经法国启蒙学者发展,到丹纳集其大成的社会历史批评流派。
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批评:第一,在文艺观念上它承认文艺是现实的反映,但认为这一现实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物质财富的生产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二是社会现实本质上就是阶级斗争。
第二,在阐释原则上,把文艺作品、现象与其产生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相信经济状况是艺术发展的最终解释,并常常使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在评价原则上,把“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作为对文艺的一个基本要求;因而第四,在美学观点上,偏爱现实主义艺术(但也不囿于现实主义)。
运用这种批评方法,恩格斯曾对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及其作品进行过成功的评论。
例如他在解释歌德的“两重性”时,注意结合着歌德所处的“整个时代”和“他的社会地位来描写他”;在评价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时,他推崇“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在批评《济金根》演绎哲学概念的错误时,他把莎士比亚作为典范推荐给拉萨尔,认为德国戏剧尽管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但还应该学习莎剧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别林斯基将文艺批评称作“行动的美学”,这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说明文艺批评需以美学理论为基础和指导,从美学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说明美学应当介入文艺批评,与文艺批评实践相结合,通过批评实践发展美学理论。
这两方面的含义,我认为对当前的文艺批评和美学研究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推动美学和文艺批评互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克服当前文艺批评有数量缺质量、有介绍缺分析、肤浅平庸、缺乏深度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美学研究从抽象理论到抽象理论、不食人间烟火、与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
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恩格斯在谈到文艺批评时,不止一次提出要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衡量、分析和评价作家和作品,认为这是批评和衡量作家作品的“最高的标准”。
从美学观点批评衡量作品与从历史观点批评衡量作品在着眼点上是有区别的。
前者着眼于艺术的特殊规律和作品的审美价值;后者着眼于艺术的普遍规律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但艺术的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作品的社会意义需通过审美价值来体现,所以,美学的批评和历史的批评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密不可分的。
美学的批评需要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审美价值,去深刻揭示蕴含于艺术形象之中的历史内涵和社会意义;历史的批评也要将发掘艺术作品的历史内涵和社会意义寓于对艺术形象的审美分析和判断之中。
别林斯基说:“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批评应该只有一个,它的多方面的看法应该渊源于同一个源泉、同一个体系、同一个对艺术的观照。
”这不仅说明美学的批评和历史的批评是相互依托、融为一体的,而且指出两者的结合与统一是根源于对同一个艺术形象体系的审美观照。
也就是说,只有将美学的批评与历史的批评有机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个统一体,才能对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做出全面的、科学的、深刻的分析和评价。
将美学的批评和历史的批评机械地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不仅会导致理论上的片面性,而且会导致文艺批评实践上的种种偏颇。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论述,一直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观点、批评方法或批评标准,有时候被简单置换为内容/形式、社会(政治)/艺术、思想情感/艺术技巧、内部研究/外部研究,等等。
甚至于将这两方面割裂开来片面强调一方面者,则因时代语境的不同而有不同取舍。
对于这些偏颇,学界已多有批评,本文不予赘述。
这里要问的主要问题是:首先,经典作家决不“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作家及其创作,那么,这些尺度在现实的文艺批评实践中比比皆是,它们有无存在的理由?很多的解释说,恩格斯并不一般地反对这些方法,只是认为这些方法舍弃了艺术(家)首先作为艺术(家)而存在这个前提。
按照这一逻辑,如果这些方法能与“美学观点”有机结合,或者将“美学观点”作为前提性的不可分割的层面,这些方法就是合理的方法。
可是,问题在于经典作家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可见,他们提出的“美学和史学的观点”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根本不是依照“美学的观点”加上任何一种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社会的、“人的”观点的思考逻辑。
那么还能不能将经典作家的这一论述理解为“美学的观点”加上“历史的观点”?尽管我们可以强调它们是对立面的统一,缺一不可,我们还能不能强调经典作家在批评实践中哪些是艺术的或者审美的批评,哪些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批评?他们的思维逻辑到底是什么?其次,经典作家非常强调“美学和史学的观点”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为什么这就是最高的标准,最高的标准在经典作家那里意味着什么?其理论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再次,美学和历史观点在黑格尔和深受黑格尔影响的别林斯基那里都出现过,他们的看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有何异同?为什么?还有,这里的“美学”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能否等同于艺术或者艺术形式、艺术技巧?“史学”又当如何理解,“史学观点”与历史是什么关系,史学派别林立,按照什么史学观点来理解才合理?“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关系是什么,若是所谓对立面的辩证统一,它们有对立矛盾的问题吗,统一的基础在哪里?抑或它们二者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在最高的或者说理想的意义上,二者是一个东西?无疑,早在黑格尔那里就提出过所谓“历史和美学的”这一范畴,并且,黑格尔关于这一范畴内在关系的理解是我们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的关键和切入点,不能认为黑格尔只是一笔带过,没有什么理论价值。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学和史学的观点”,这一命题不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所谓美学观点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
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
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评文艺现象、作家和作品的标准或者最高标准,也是文艺批评史上不能搁浅的标杆。
然而,如何解读“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具体含义,却一直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文论界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
因为即使是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恩格斯本人也始终未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1]作过明确的界定,所以长期以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一直被人们解读着,但也一直处于模糊的解读中。
众所周知,在西方“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而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除了“美在客体”说之外,“美在主体”、“美在主体客体的统一”、“美在关系”等说法均注意到了主体的感受,这与美学最初的含义是吻合的。
而“美在客体”则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
这些论争的存在正显示出“美学”本身既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也涉及到主体人的感受和需要。
文学概论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名词解释美学观点
所谓美学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作品当作艺术品,一种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按照文学本身的规律来加以认识和评价。
史学观点
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放到它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考察,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孤立地就作品而论作品。
历史的批评是近代的产物,是在近代自然科学对世界的因果性的认识的影响和启示下发展起来的。
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论马克思关于文学批评原则中的“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美学和历史原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文艺的本性提出的一种文艺批评原则。
对于这两种原则之间的关系,不同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做了解释,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大多数都是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来探讨的,其实,这具有片面性。
本文将这两个原则,在文学与艺术的基础上,把他们放到社会层面来探讨,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来分析“美学与历史原则相统一”。
(一)人类追求没得目标,但往往忽视美的价值关于“美”是什么?马克思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提出了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
这一命题的提出,成为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理论的根本性变革,因而成为人类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
人类在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我国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权力垄断及财富占有,某报纸曾报道:某个省得省长利用职权,大肆谋取暴利,在菲律宾拥有二十套别墅,最终被查获逮捕。
别墅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这位省长追求了美的目标,但却没有追求美的价值,也许他并没有在他国外的这二十套别墅中的一套中,舒舒服服的睡过一觉,或是看看海边的风景,沐浴暖暖的阳光。
但这种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对美的产物只是一味的占有,从而形成一种“占有欲”,其实,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美的价值所在。
这种情况体现在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就拿今天我们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来说吧,学术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但似乎这二者之间已没有联系,学术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不敢多说,但至少它造成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本来在知识分子之中应该是没有等级的,但现在却导致了一种等级现象,让我们为之心痛。
另外,学术研究成果是让人们去学习的,但当我们去学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那是一套你完全不理解的语言方式。
学术研究着进行了美的目标的追求,但我们不禁要问,用一套人们不理解的语言方式,那它的美的价值究竟何在?(二)人类遵从历史,但往往扭曲历史原则关于“历史”是什么,“历史原则”又是什么?似乎没有人说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