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 格式:ppt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81
审美意识名词解释审美意识(Aesthetic consciousness),是指对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之能力和活动,以及对美的要素、规律、价值、功能等重大问题的了解、把握和反思的认识。
审美意识是人类因为感知和判断美的能力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在人的感性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审美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个体感官活动和文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既受个体直接感知所约束,也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审美经验的影响。
从感知到判断再到评价,是审美意识发展的基本路径。
审美意识包括对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
感觉是审美意识的基础,通过感觉人们可以感受到物体的色彩、形状、音乐的旋律、节奏等。
判断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于美的特征、表现方式、内涵进行了辨别和界定。
评价是对于美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的主观评定和表达。
这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审美意识的核心。
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人的感官体验和文化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各种感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对于不同的感官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文化符号等,从而开阔了审美意识的视野。
受到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形成一定的审美偏好和审美标准,进而对美进行评价和选择。
审美意识还包括对美的要素、规律、价值和功能等问题的认识。
审美要素指的是构成美的元素,如色彩、形状、音乐、诗歌等。
审美规律指的是美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如比例、和谐、对称等。
审美价值指的是美对于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满足和提升。
审美功能指的是美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作用和效果。
总之,审美意识是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和活动,涉及了美的感觉、判断、评价、要素、规律、价值和功能等重要问题。
它是人类感性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社会因素与个体感官活动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美学》课程复习纲要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为什么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所著《美学》一书中提出,被称为“美学之父”2、怎样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从理论上说,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或某种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做出分析和阐释的理论。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关系的价值表现——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经验是指人在现实和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受,是审美研究的基本内容。
广义的审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习惯和情感表达模式。
狭义的审美关系是指个体和对象,人与环境之间因审美态度和具体语境而形成的感知——愉悦关系3、中国现当代美学有哪三次美学热?(填空,选择)第一次“美学热”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次“美学热”中,王国维是始作俑者,他起了重要的开创作用。
王国维学习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
继王国维之后,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大教育家,他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五六十年代,即以批判朱光潜美学为导火线引起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逐渐形成了四派观点,即人们常说的中国美学的四大流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这次美学热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所谓“实践美学”。
第三次“美学热”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次“美学热”的一个特点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学思潮涌入中国,我们现在熟知的各种主义、各种学术,例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最初都是以美学的名义介绍到中国的。
这次“美学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是思想界从“文革”的禁锢中苏醒的标志,思想界通过美学这个窗口反思被扭曲、被异化的人性,颂扬人性的解放——从理性的解放到感性的解放。
护理美学教学大纲前言护理美学及护士礼仪课程是护理专业的特色课程,这门课程是护理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叉的体现,是向学生传授美的知识和健康审美意识,是将美学基本理论应用于护理实践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通过教学,使学生加强对护理美学的研究,促进护理审美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有助于探讨各项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实施,提高护理人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
通过对护理美学的研究,促使广大护理学生加强护理审美思想的修养,帮助他们探讨各项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实施,培养自身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提高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现代护理模式也由单纯的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整体护理模式。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姜小鹰主编的高等医药卫生部规划教材《护理美学》配套适用,适用于护理学专业的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
总学时为18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理论课课终考核采用开卷笔答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采用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考核,占15%,出勤占5%。
第一章绪论一、目的要求1、掌握美育的功能;美育的特点与任务。
2、熟悉美的本质与特征;美育的概念及意义。
3、了解美的起源与产生,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1.美的起源与产生(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美的产生),美的本质与特征(形象性、感染性和社会功利性)。
2.美育的功能与任务:美育的概念;意义;美育的功能(导善、启真、健身);美育的特点(以情动人,理寓情中;形象生动,意寓象中;自由欣赏,教寓乐中;潜移默化,效果寓于体验;美育的任务(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的敏感;培养美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章形式美与美的基本范畴一、目的要求1、掌握形式美的审美特征;形式美的基本构成要素;形式美的基本组成规律;优美的含义。
2、熟悉形式美的概念;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的本质与特征。
名解:1、审美感受: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是欣赏者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情感体验。
广义的美感是指审美感受,是指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刺激感觉器官而引起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运动而产生的愉悦体验,也称美感经验,它构成审美意识的基础的核心。
即审美意识,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
2、审美意识:是周围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主体审美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审美意识乃社会意识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3、护理美学:护理美学是研究护理领域中美的现象和审美规律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从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角度出发,探究护理美的现象,护理美的发生、发展及一般规律。
4、护士审美修养:是指护士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在护理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进行自我锻炼、自我培养、自我陶冶所取得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的过程。
5、审美评价:是指以一定的审美标准为尺度,对审美对象所做的鉴赏、阐释和评价。
它是审美主体的人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所持的审美态度的体现,是理性参与下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6、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态的美。
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根本特点是和谐。
它是美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
7、慎独: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能够一丝不苟地工作,忠于职守。
是诚实品格在职业道德中的体现。
8、护理专业形象:是护士群体或个人在护理实践中的外表、思想、语言、行为、知识等外在体现,包括有形的外在形象和无形的内在形象。
9、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比例、节奏、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属性,它是一种具有相对狭义性的审美对象,具有抽象性和时代性。
《护理美学与礼仪》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护理学前言课程简介:护理美学与礼仪重点介绍美学及礼仪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美学和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礼仪修养,是护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为考查课,总学时36学时,其中20学时为理论授课,16学时为实训室授课。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自授式教学和实验室教学等教学方法。
课程负责人及授课团队:姓名电子邮箱职称担任角色刘诗盈syliu@ 讲师课程负责人马晓璐xlma@ 讲师主讲教师考评方式:1、实训室考核:40分(40%)2、理论考核:30分(30%)3、形成性评价作业:30分(30%)使用教材及其他建议参考书:教材:史瑞芬、史宝欣主编. 护士人文修养(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参考书:姜小鹰主编,程红缨副主编.护理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课程目标:《护理美学与礼仪》是把美学与护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应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一系列护理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护理审美现象以及护理审美规律的一门学科。
课程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出外形美观、举止优雅、训练有素、礼仪规范的护理美感,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人文素质能力的要求。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授课内容学时数第一章美学绪论与概述 2第二章形式美与美的基本范畴 2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2第四章自然美和社会美 2第五章艺术美和科学美 2 第六章护士审美素质 2 第七章护理工作中的美学应用 4 第八章护士仪容礼仪 2 第九章护士体态礼仪 2第一章美学绪论与概述【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准确说出美育、礼仪的相关概念2.能正确叙述美育的功能3.能正确叙述礼仪的基本功能理解:1.能理解美育的本质与特征2.能理解美育的特点3.能理解礼仪的基本原则与表现形式运用:1.能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阐述美及礼仪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美一. 美的起源与产生二. 美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 西方美学史概述二. 中国美学史概述第三节美育的功能与任务一. 美育的概念、意义二. 美育的功能三. 美育的特点与任务第二章形式美与美的基本范畴【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简述形式美的基本构成要素2.能正确列出形式美的基本组合规律理解:1.理解形式美的实质2.理解美的基本范畴3.理解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的特征与本质运用:1.能结合教材和相关的文献资料,评述美的范畴如何揭示美和审美的本质【教学内容】第一节形式美一. 形式美的实质1.形式美的概念2.形式美的产生3.形式美的民族性4.形式美的审美特征二. 形式美的基本构成要素1.点2.线3.体4.色彩5.声音三. 形式美的基本组合规律1.齐一与参差2.对称与均衡3.调和与对比4.比例与尺度5.节奏与韵律6.多样与统一第二节美的基本范畴一. 优美二. 崇高三. 悲剧四. 喜剧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准确陈述美感、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及审美标准的含义2.能准确说出美感的心理因素3.能准确复述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4.能准确说出审美标准的基本属性理解:1.能理解美感的实质2.能理解美感的特征3.能理解审美意识的特点4.能理解审美标准的内涵运用:1.结合学习的实际情况,简述培养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美感的本质与特征一. 美感的产生与实质1.美感的含义2.美感的起源与产生条件3.美感的实质二. 美感的特征1.形象直觉性2.情感体验性3.精神愉悦性三. 美感的心理因素1.感知与表象2.理想与想象3.情感与移情4.思维与理解5.意志与灵感6.心理距离第二节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一. 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1.审美观念2.审美趣味3.审美理想二. 审美意识的特点1.客观性2.差异性三. 审美标准1.审美标准的含义2.审美标准的基本属性3.审美标准的内涵——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四. 审美能力的形成第四章自然美和社会美【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准确复述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本质2.能正确叙述自然美的分类3.能描述社会美的表现形式理解:1.能阐述自然美的核心2.能阐述社会美的核心运用:1.能结合实践,分享提高自然美和社会美鉴赏能力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美一. 自然美的本质与分类1.自然美的本质2.自然美的分类二. 自然美的特征1.丰富性与天然性2.变异性与多面性3.喻意和象征性4.重在形式美三. 自然美的审美价值与欣赏1.自然美的形式特点与欣赏2.自然美的领略与升华3.自然美的人性陶冶功能4.人与自然的和谐化四. 组织过程第二节社会美一. 社会美的内容与特征1.社会美的内容2.社会美的特征二. 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1.人的外在美2.人的内在美三. 人的审美价值与欣赏1.人种之美2.人体之美第五章艺术美和科学美【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准确复述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本质2.能正确叙述艺术美的特征3.能描述科学美的表现形式理解:1.能阐述艺术美的审美价值运用:1.能结合实践,分享提高艺术美和科学美鉴赏能力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艺术美一. 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1.艺术美的含义与本质2.艺术美的特征二. 艺术美的审美价值与欣赏1.艺术美的审美价值2.艺术美的欣赏三. 各类艺术审美特征与欣赏1.语言艺术及欣赏2.听觉艺术及欣赏3.视觉艺术及欣赏4.表演艺术及欣赏第二节科学美一. 科学美的本质与特征1.科学与美2.科学美的基本特征二. 科学美的表现形式1.科学的层次美2.科学的结构美3.科学的模型美三. 科学美的鉴赏1.科学鉴赏力的形成2.科学美赏析第六章护士审美素质【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准确复述修养、审美修养、护士审美修养、审美评价、审美价值的定义2. 能准确说出审美评价过程的要素3.准确描述护士审美修养的原则理解:1.比较护士审美修养的方式2.举例说明护士审美修养贵在自觉的要求3能理解护理道德、形象、环境、行为审美评价标准运用:1.根据护理管理实践的特点,试述护士审美修养的前提条件2.能结合护理审美评价的标准,对护理活动进行审美评价【教学内容】第一节护士审美修养的含义一. 修养和审美修养1.修养二. 护理审美修养及意义1.护士审美修养2.护士审美修养的意义三. 护士审美修养的原则1.以道德修养为前提2.以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为条件3.以人的健康美、长寿美为目标第二节护士审美修养实践一. 护士审美修养的前提1.身心需求的满足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3.相应的美学基础理论4.丰富的生活经验二. 护士审美修养的方式1.审美观照活动2.审美实践活动三. 护士审美修养贵在自觉四. 护士审美修养的目标1.创造能力2.超越境界第三节护理审美评价的作用一. 护理审美评价的作用1.沟通同能2.调节功能3.激励功能4.导向功能二. 护理审美评价的标准1.真——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2.善——表现社会功利性3.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第四节护理审美评价的方式和实施一. 护理审美评价的方式1.审美注意3.审美品位4.审美评判二. 护理审美评价的实施1.护理道德审美评价2.护理形象审美评价3.护理环境审美评价4.护理行为审美评价第七章护理工作中的美学应用【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描述护理科学美的原则2.描述护理环境美的原则3.描述护理技术美的原则4.陈述塑造护理专业形象的意义理解:1.理解护理专业形象的内涵运用:1.结合临床实践,分析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教学内容】第一节护理工作中的美学原则、实施与创造一. 护理工作中的美学原则1.护理科学美的原则2.护理环境美的原则3.护理技术美的原则二. 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1.护理理论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2.临床护理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3.预防保健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4.护理管理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5.护理教育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第二节护理专业形象的内涵与意义一. 护理专业形象的内涵二. 塑造护理专业形象的意义1.社会发展的需要2.人类健康及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3.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八章护士仪容礼仪【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准确复述仪容的内涵2.能正确阐述仪容礼仪的基本原则3.能正确描述护士面部仪容修饰的要求4.能准确说出护士化妆的注意事项5.能列出面部表情的种类理解:1.理解并阐述目光表情的主要规则2.理解并阐述面容表情的禁忌运用:1.运用仪容礼仪的正确方法,结合护理工作特点创造适合的护士仪容【教学内容】第一节护士仪容礼仪的基本原则一. 仪容的内涵二. 仪容礼仪的基本原则1.适度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表现个性原则4.仪容与素质统一原则第二节护士的仪容修饰一. 护士面部修饰1.基本要求2.面部局部修饰二. 护士化妆1.简易化妆方法2.脸型结构及修饰要点3.化妆礼仪中的注意问题三. 护士发部修饰1.头发的清洁与保养2.发型的选择3.护士工作发式四. 护士肢体修饰1.手臂的修饰2.下肢的修饰第三节护士工作中的目光表情一. 主要规则1.表现恭谦2.表现友好3.表现真诚4.表现适时二. 目光表达1.目光的作用与眼神构成2.学会运用目光三. 面部表情1.面容表情的种类2.护士的微笑3.面容表情禁忌第九章护士体态礼仪【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正确描述运用手势的基本原则2.正确陈述手势、站姿、坐姿、行姿、蹲姿的基本运用方法3.正确陈述手势、站姿、坐姿、行姿、蹲姿的注意事项4.正确描述护理工作中体态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1.阐述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体态礼仪运用:1.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在临床见习及生产实习中正确运用护士体态礼仪【教学内容】第一节护士的基本体态1.运用手势的基本原则2.基本手势3.禁忌手势4.常见手势二. 站姿1.基本站姿2.禁忌站姿3.站姿的训练三. 坐姿1.基本坐姿2.就坐的要点3.坐定的姿势4.常见的坐姿5.应该避免的坐姿6.离座的要求7.坐姿的训练四. 行姿1.基本行姿2.禁忌行姿3.行姿训练五. 蹲姿1.基本蹲姿2.禁忌蹲姿第二节护理工作中的体态礼仪一. 基本要求1.举手有礼2.站有站相3.落座有姿4.行走有态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体态礼仪1.持病历夹2.端治疗盘3.推治疗车5.拾拣物品6.陪同引导7.上下楼梯8.进出电梯9.出入房门10.搀扶帮助11.通过走廊12.下蹲姿势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