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理论与外语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312.55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外语学习动机的功能及其激发摘要:随着对学习动机理论的不断研究发展,人们对学习动机这一学习者因素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本文列举了前人通过调查研究而总结出的学习动机这一学习者非智力因素的分类,进而借助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出学习动机在外语习得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功能作用,最后对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积极的外语学习动机给出启发和建议。
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1.引言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一定的努力(束定芳,庄智象,1996)。
gardner把学习动机定义为“个体出于愿望或满足感在学习语言时的努力程度”(gardner,1985)。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影响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决定其二语习得成败的重要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及其学习毅力的大小。
近年来,随着心理语言学和外语学习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研究的焦点已从教师“如何教”转变到学生“如何学”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视影响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如动机态度、情感焦虑、学习策略、语言技能等)的分析和研究,“学习者是外语教学中的内因”(杜诗春,1985)。
在这诸多因素中,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每一位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2.学习动机的类型gardner,他和lambert等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将外语学习动机划分为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大类。
拥有综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社会有特殊兴趣,热爱该社会的文化并期望融入或参与该社会的生活,学习者不但愿意学习该语言,而且向往其生活方式、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而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多是出于某一特殊目的而学习外语,如通过一门考试、获得某一职位、读懂外语资料、等。
gardner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加拿大的法语学习者,研究场所主要是进行正式教学的课堂。
D·rnyei的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对外语学习的启示摘要:动机是学习外语的动力,能够给语言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是决定外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
D·rnyei的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层挖掘了学习者二语动机的成因,能够使外语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并对外语教学产生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外语学习启示一、引言随着英语学习研究的重点由教转移到了学,学习者因素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速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就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学习者因素包括语言学习信念、情感因素、动机、年龄、语言学能、认知方法以及学习策略等。
其中,二语动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够促进语言学习,而且是语言学习中决定成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Amold 2000)。
高动机的学习者往往持续努力的时间更长,热情更高,取得的成就也更大。
对自己期待更高的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也会较其他学习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持久的耐力,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二语动机(L2MSS)和自我系统理论对外语教育的启示自Gardner & Lambert(1959)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后,学习动机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机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具体的教室情景、具体的学习过程,动机研究对外语教学有诸多启示,尤其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动机策略的系统发展能够应用于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2)自我激励策略的形成能够使二语学习者自我调控其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反过来能够促进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观参与。
早在2001年, D·rnyei (2001)就提供了一个教学方案,这个方案包含四个层面:第一,创造基本的能激发动机的环境;第二,激发学生的初始动机;第三,维持并保护学习动机;第四,鼓励积极的反思型自我评价。
这些激发动机的各个层面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激发动机策略和技巧,如使教学材料与学习者紧密相关、帮助学习者设定特定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等等。
潜力,使学生成为智慧型学生。
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刻不容缓的。
一、英美文学课与学习动机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不仅是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语言基本功以及人文素养的阵地,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学及文化的重要渠道。
然而近年来,作为教学大纲规定的主干课程,英美文学课在不少高校却面临学生兴趣寥寥,而教师无奈叹息的尴尬局面。
英美文学课遭遇到如此困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可否认,学习动机的缺乏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众多因素之一。
一方面,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
由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语言功底较弱,在阅读原著时产生畏惧心理;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快餐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有些学生认为,阅读原著耗时费力,不如阅读简写本或直接看改编的电影轻松。
此外,就业压力也是英美文学课遭受冲击的原因之一,不少学生往往急功近利,在校期间热衷于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为今后就业“加码”,从而无心读书,特别是需要花心思揣摩研究的经典文学作品。
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并不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他们的教学策略有待商榷。
传统的英美教学方法是教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如此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可能不让学生对文学课意兴阑珊。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改善英美文学课所遭遇的尴尬境地,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作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又应该如何从教学策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近二十年来一直是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在外语学习中,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外语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匈牙利语言学家ZoltanDornyei关于学习动机的三层次框架理论也许会给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技能之一。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作为语言学习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提升语言学习效果、优化语言教学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现状,深入剖析学习动机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的语言教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历史沿革,梳理其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关键节点。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探讨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内涵和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教学因素等。
本文还将关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联,分析不同类型的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评价当前研究的优缺点,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对象的单一性等。
本文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提出加强跨学科合作、完善研究方法、扩大研究对象范围等建议,以期推动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二、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国外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汲取营养,形成了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加德纳和兰伯特的社会教育模型等在内的丰富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为分析外语学习动机的构成、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学习外语可以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则强调了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以及对成就的追求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国内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在理论构建上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动机理论。
例如,国内学者在外语学习动机的划分上,除了关注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因素外,还注重分析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如兴趣、目标、自我认知等。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引言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是激励积极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既反映了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又表现了学生的主观意向、愿望和兴趣。研究学习动机既是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和需要,也是提高外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析影响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因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中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效果。一、学习动机的分类。
心理学认为,动机(motivation)是激励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因和力量,外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语言学习动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积极的成果,其中最著名、最有意义的研究是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和兰伯特(Lambet)于1972年进行的,他们在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融入型动机又叫结合型动机,抱有这种动机的外语学习者,其目的是想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即社会文化)中,希望自己作为一个成员而被该社团所接受,如移民等;而工具型动机则强调学习外语的某些实用目的,即把外语当作使用工具而学得,如想通过考试、阅读文献资料、寻找工作、改变社会地位等。
研究表明,具有融入型动机和具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都有可能获取外语水平测试的高分,但一般认为,具有融入型动机者学习上更易获得成功。
我国学生学习外语多为工具型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组成部分。
奥苏贝尔认为(《教育技术参考手册》中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2.4:动机教学策略),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成分组成。
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学习理论是指对有机体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的概括性解释,是对学习实质、学习规律与条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问题的回答。
揭示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意义。
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观点的总结与概括,旨在利用其理论和思想来指导外语教学。
关键词:学习理论;外语教学;认知理论对于什么是学习理论,目前人们尚未有一致意见。
综合对学习理论的已有界定,我们认为,它是指对有机体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的概括性解释。
不同的心理学派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材料,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规律与条件、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等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理论。
外语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因此,揭示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观点的总结与概括,探讨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希望能对外语教学及科研有所帮助。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1.引言学习理论大体可分为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和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两大理论体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曾在心理学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并对教育有过极大的影响,但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
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就曾针对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一书提出了有力的批评。
乔姆斯基认为用行为主义方法分析语言必定失败,因为它分析的只是言语表达的表面特征,而只有分析语法的深层结构才能揭示言语中的大量规律。
他把语言学看成是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无论学母语或外语都要教给学生规则,学语言主要是学习、掌握语法规则而不是模仿,使用这些规则可以推导、转换、生成句子。
斯金纳及其追随者曾试图回答乔姆斯基的批评,但没给人留下有说服力的印象,因此,虽然行为主义方法包含的许多合理部分如强化规律等,仍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思想已明显失去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