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论《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的社会行为主义2120091746 王爽摘要:《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米德心理学思想的重要集成。
这本著作的重要特色就是米德将社会的因素引入,探讨人类个体自我形成的过程。
米德对这一过程的论述采用的是社会行为主义的方法。
米德社会行为主义的方法是在传统行为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
本文将就社会行为主义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心灵、自我与社会》行为主义社会行为主义一、《心灵自我与社会》简介《心灵、自我与社会》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理论的重要集成。
它并不是米德亲自著述,是米德的学生在其去世之后根据他生前的讲授内容编辑而成的一部社会心理学著作。
由于并非是他亲自著述,这边书很多地方的逻辑和条理并不是非常明晰。
但是这并不能掩盖米德本身思想的惊艳。
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芝加哥大学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任务华生共事。
因此,他深受其影响。
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以实用主义的立场,用行为主义的观点采阐述自我的形成过程和基本概念。
在米德之前的心理学家,他们基本上认为“自我”是作为一个先验的概念存在与人类任何一个个体的。
针对这一观点,米德提出了相对对立的理论。
他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结合起来,强调人的“自我”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
人怎样活动就有怎样的自我,并对自我的深层结构,即“主我”与“客我”进行开创性的分析,使自我成为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丰满的概念。
这是哲学史上自我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米德是一位只述不著的社会心理学家。
他不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为现成的文字。
但是这丝毫不能影响他思想在社会心理学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
《心灵、自我与社会》被誉为社会心理学界的“圣经”。
“圣经”这一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不仅是作为社会心理学界的启蒙似经典存在,它还以其自身丰富多彩内容让阅读者惊叹它在社会心理学界具有圣经一样的涵盖面。
一、个人阅读背景我读这本书是带有偏见的。
我自身的经历和思考让我十分相信从人与人的互动这个角度看待社会现象,也相信语言的建构功能。
因着这种“信仰”,就奔着“符号互动论”去了。
于是还没有翻开书之前,我几乎就处在了接受的状态,读书过程中也没有挑毛病的动力。
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期望看到的主题并不是这本书的主题,而是被引入了心理学的领域,看到了许多与神经中枢、反射有关的论述,又被引入哲学的领域,看到了关于意识、自我的论述。
这本书并非作者亲笔写成,而是他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表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继承和发展,讲课以必然要传授前人的知识,米德主要讲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在他不同意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发展成心理学上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上的符号互动论,因此评论者普遍认为他受了行为主义的影响;二是不系统但逻辑清晰,米德虽然是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都认可的大师,但他的论述没有按照某一学科单一的范式来进行,他首先从心理学出发,延伸到哲学讨论,最后一篇又关乎社会学,不受学科范式拘束,而是循着某一逻辑过程不断深入和拓展原初思考;三是矛盾和谬误,这一点我并不深究,因为我把这本书看作“同类”,读它的主要目的是化为己用,不过我也感到许多论点肯定有合理且对立的观点。
二、第一篇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观点通过“人的外在行为”来研究“人”,完全排斥从“内省”(相当于心灵、意识)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
这种观点之下,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可以归结为生理机制(研究者也不断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功能)。
但华生(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并不否定存在“内省”这个心理活动领域,也不否认意识和心灵(否定这相当于否定人类本身,我想没人敢宣称人和低等动物完全一样,当然这种高低等之分本身就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了米德的学说中。
),而是把内省解释为“一种经验激发了其他经验”——因此内省是可以用刺激和反射的生理机制来解释的,可以用行为主义术语来描述的。
正确认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教案)本文将围绕“正确认识自我”这一主题展开,主要探讨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个体在感受、注意、思考、意愿等方面对自我的体验和理解。
心理自我的形成在个体自我认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包括心理过程,比如感受、思考、想象等,并形成一种对自己的自我评价。
心理自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心理自我是动态的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或时间段内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会发生变化。
因此,心理自我是随着人的内在心理变化而变化的。
2. 心理自我是主观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是基于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个体形成的心理自我是主观存在的。
3. 心理自我是及时的个体的心理自我是瞬时变化的,它的形成基于个体对内部或外界信息的处理及反馈。
了解心理自我的特点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
二、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社会角色、身份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社会角色,并以此建立自己的社会身份。
社会自我能够拓展个体的认知、情感等方面,也能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1. 社会自我的特点社会自我是由社会给予的角色、标签和身份认同等构成的。
因此,社会自我不仅由内部心理成分组成,还有外部社会标签。
社会自我的特点如下:(1)社会自我是相对稳定的。
(2)社会自我是瞬时变化的。
(3)社会自我是动态的。
2. 社会角色的影响社会角色对人的行为、个性和行为准则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职业、性别、年龄、族群等等。
这些同加深了人与社会的互动,也促进了个体的社会自我意识的建立。
三、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指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是客观、准确的,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个体才能有更好的自我发展和适应生活。
下面是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1. 接受自己首先,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弱点、缺陷和错误。
《心灵、自我与社会》介绍和读后感作者背景: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
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
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
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写作背景:米德生前没有出版过著作,所以在他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课堂记录和他的部分手稿作了系统化的工作,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心血的结晶,将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
内容:1.思想来源:①在哲学上,詹姆士的机能主义趋向及其在哲学上的运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和试验--探索的方法,柏格森和怀海特的倏忽概念和过程概念,以及库利的“镜中我”思想都被他接受;②在自然科学方面,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米德影响很大,;③在心理学上,米德在冯特的关于手势是语言交际的基础的思想上形成了他的语言概念,认为语言的原始形态就是手势。
此外,受华生行为主义的影响,米德认为,要理解人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
2.社会行为主义与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解释心理活动。
他的社会心理学要说明意识的发生过程,说明人“自我”怎样在人的行为内部和从人的行为中出现。
他不否认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精神的现象,而反对把意识当作是实体的结构。
米德反对把现象还原为简单的行为单位,反对把经验等同于反应。
3.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他认为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开始,精神、自我和社会产生于这一过程,而互动、精神、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米德社会心理学的主题。
①心灵:心灵是社会行为主义的逻辑起点。
米德看来,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其生活世界里不停地想做某事以及去做某事的动因。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书笔记
《心灵,自我与社会》是英国心理学家艾德蒙卢瑟福(EdmundRutledge)所著的著作,探讨了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心灵、自我和社会千丝万缕的关系。
经过本书的深入探讨,作者以科学的观点去探索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书中指出,社会对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社会构成了我们个体心理发展的环境。
心灵、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学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艾德蒙卢瑟福却贡献了其独特的见解,其观点显示了人类发展的复杂性,及其对心灵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艾德蒙卢瑟福的论点表明,心灵、自我和社会具有千丝万缕的环环相扣关系,这三者相互作用交织,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即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之间的道德关系。
作者指出,心灵和自我是控制着我们社会互动的主要因素,它们能够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促进我们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进步。
当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时,心理健康也会随之受损。
艾德蒙卢瑟福指出,如果心灵和自我没有被充分培养,也就没有持续稳定的心理和言行,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心灵和自我的发展,并根据自身情况正确安排日常生活,保持平衡,同时谨慎处理社会事务,从而保持我们的心理健康。
总之,心灵、自我与社会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们之间的关
系对于人类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以此来改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保护心理健康。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实话实说,第一遍看没看懂,当时什么也没看进去,只知道,所有的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我就不知所云了。
第二遍,还是没看懂,又觉得这也许不是米勒的错,应该还是翻译者翻译得不好,一个句子上百个字,大从句套小从句的,甚是无聊。
这次下狠心,跑到图书馆,抛开一切杂念,只做一件事,看米勒的这本书。
还是不敢说我看懂了,但是似乎有点知道了米勒想要表达的意思,也理解了,专业论文什么的,都是这么长的句子,也不能怪人家翻译的人。
其实,不能说是”看”书。
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当然在图书馆,不能读出声音,只能默读的),读完一句又读一遍,想想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自我,作为可成为它自身的对象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
……我们通过理解自己所讲的东西而不断地继续同其他人对话,并利用这种理解指导这种对话进行下去。
可以说,我们砍去社会的方面暂时不去理会它,那么某人便是同某人的自我谈话,就像某人会同另一个人谈话一样。
……思考过程本身不外是一种进行中的内在会话。
”我惊讶地发现,米勒的意思我似乎有点懂了。
我正在看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在跟一个固定不动的部分米勒在交流,我之前不能理解他的意思,是因为我只是把他所有的话当成一个一个的字和词语来看待,并没有真正的过脑子,也就是将他说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给我自己听,将他的话作为我的经验进入我的自我中去。
但是,又由于,我们的思维始终借助某种符号进行,而我不能确定我赋予这些符号的意义和米勒赋予的相同,所以我说,我只是“似乎,有点,知道了米勒想要表达的意思。
”而我这个经验的本身,恰恰印证了米勒的这个自我理论。
米勒真是个天才。
我突然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么多年,好像很少考虑过什么是“自我”这个问题。
也从来都将两个人的对话作为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从未想到,原来,“我们所称的‘交流’的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提供一种行为形式,使得有机体或个体可以成为他自己的对象。
社会观察浅谈主我和客我在自我构建中的特征和关系——对米德自我构建理论的研究葛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 100872摘 要:米德以社会性为基础,吸收进化论、相对论和社会行为主义观点指出,自我从外部看是个体和他人之间的一种交互性影响的结果,从内部看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据此着重阐述了主我和客我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并借此揭示自我的塑造过程和特点。
关键词:自我;主我;客我;社会《心灵、自我与社会》所集中阐述的自我理论是米德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它摒弃了单纯从心理学角度,从个体角度研究心灵如何产生的个人主义传统,而将个体的塑造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向我们展现了个体发展成为社会性个体,社会塑造个体的双向动态过程1。
主我和客我在自我构建中的关系和作用米德认为,个体的自我是社会交往活动的产物。
人类个体以语言符号为媒介,通过姿态的会话在社会性交往活动中获得思维能力,把个体自身作为自己的对象,能从他人的立场来看待自己,即获得了自我2。
米德把自我发展过程划分成游戏阶段和竞赛阶段。
游戏阶段,类似于儿童成长的最初阶段,个体模仿和扮演某个他人的角色;竞赛阶段,个体同时扮演社会活动过程所涉及的所有他人的角色,并能从这个共同体的所有成员的立场来看待和评判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即泛化所有他人的角色。
同时,米德把自我的内在结构划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态度,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
客我作为共同体所有成员对个体的要求,在个体要融入共同体时,客我的地位就上升;而当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时,主我就更为重要了。
总之,从社会交往角度看,自我发展的动力在于个体同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从个人内部来看,个人发展的动力在于主我和客我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主我的特点不确定性。
主我针对客我做出的反应,是不确定的。
他人的态度组成客我,这在具体情境中被具体化,也就是给定的,但主我做出的反应则是发生之后才转化成意象进入到经验中的,发生之前我们在经验领域无法搜索到完全一致的东西,这也就导致了主我的反应无法预料,不确定。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涂尔干《自杀论》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宗教社会学》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得创始人之一。
这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我觉得读这本书,会给我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
在书中,米德说明了意识的发生过程,说明了心灵、自我怎样在人的行为内部和从人的行为中出现。
他认为,社会高于个人,个人的行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作为具体场合某种社会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
在米德看来,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某种潜意识活动,它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及人际关系而存在,它是在社会过程中产生的。
米德对自我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体,自我的本质也是社会过程。
总之,个体的心灵、自我以及思维活动都取决于参与的社会活动。
米德以互动论的观点来分析心灵、自我与社会,论述人类自身如何出现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现了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一体性,把个人和社会都看成是过程,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探索。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这本书是西方社会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滕尼斯在书中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
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里实现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是有机的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与此相反,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以和平的方式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晚于共同体的类型,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在大工业文明席卷一切的19世纪末的欧洲,这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见和预见性,由此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被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心灵、自我与社会》介绍和读后感作者背景: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
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
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
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写作背景:米德生前没有出版过著作,所以在他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课堂记录和他的部分手稿作了系统化的工作,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心血的结晶,将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
内容:1.思想来源:①在哲学上,詹姆士的机能主义趋向及其在哲学上的运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和试验--探索的方法,柏格森和怀海特的倏忽概念和过程概念,以及库利的“镜中我”思想都被他接受;②在自然科学方面,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米德影响很大,;③在心理学上,米德在冯特的关于手势是语言交际的基础的思想上形成了他的语言概念,认为语言的原始形态就是手势。
此外,受华生行为主义的影响,米德认为,要理解人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
2.社会行为主义与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解释心理活动。
他的社会心理学要说明意识的发生过程,说明人“自我”怎样在人的行为内部和从人的行为中出现。
他不否认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精神的现象,而反对把意识当作是实体的结构。
米德反对把现象还原为简单的行为单位,反对把经验等同于反应。
3.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他认为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开始,精神、自我和社会产生于这一过程,而互动、精神、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米德社会心理学的主题。
①心灵:心灵是社会行为主义的逻辑起点。
米德看来,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其生活世界里不停地想做某事以及去做某事的动因。
《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著,霍桂恒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2003年7月北京第3次印刷第一章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一、社会行为主义(本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1、行为主义的意涵:科学地分析与研究可观察到的个体行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的不同:华生: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完全是外显的、可以观察的行为;根据外显行为说明内部领域,无视内省式的主观经验;不承认心灵或意识的存在;米德:重视个体的内隐行为,它是个体的经验和态度。
把完整的活动或者社会活动考虑在内,而且必须把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东西当做个体活动组织的开端而包括在内。
例如:拿锤子之前的肌肉准备;接近马时,对马的态度(由以前的经验决定,如和马的关系)决定接下来的外显行为是什么样的2、社会的意涵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内容成分的社会活动;研究处于社会内部的个体的活动和行为,只有根据个体作为其成员的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才能理解个体的行为;社会先于个体存在,只有依据社会的有组织行为,才能理解个体的行为和价值;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内容成分的社会活动;研究处于社会内部的个体的活动和行为,(2)研究个体及其所从属的群体之间的关系;(3)群体对决定个体的经验和行为所具有的作用。
三、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拓展生理心理学家:中枢神经系统——比较心理学、行为主义: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活动——行为主义者:行为过程,条件反射(经验)四、姿态gesture——使社会进程得以进行的基本机制是否身体语言?使不同个体对对方的行为做出适当反应,可以表达情绪,如用眼睛瞪着某个人,表达对他的愤怒意图:包含在我们正在运用的姿态或者态度之中的观念例如:为刚进屋的客人拿一把椅子,传递一种“欢迎”的态度,也是一种姿态五、身心平行论意识中发生的事情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事情是平行的注意:选择过程和组织过程,如,注意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即将要做的活动有机体不断活动并且决定其环境,它并不仅仅是一组被动的、受外部刺激影响的感觉器官。
米德视角下的心灵概念——读《心灵、自我与社会》目录一、绪论 (2)(一)心灵的社会性 (2)(二)对内省论的反驳 (2)(三)对行为主义的发展 (3)二、姿态与客观意义 (3)(一)姿态 (3)(二)客观意义 (4)三、有声姿态和意义内在化的可能性 (4)四、表意的符号与心灵 (5)一、绪论由于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是讲稿形式的,其内容并非按照严格逻辑推理过程进行组织,因此,对姿态、态度、表意符号、意义和心灵等关键概念进行阐述和梳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主义中对姿态发展为表意符号,存在于社会行为过程中的意义进入个人内在经验从而发展为观念等问题做出的阐述,进而理解米德视角下的心灵概念。
(一)心灵的社会性19世纪末,生理学和心理学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机制的研究指明了一种可能性:用普遍性的物理陈述来解释人类的智能,而米德也试图在实用主义传统上对人类心灵这一重要哲学问题进行重构,从而指导实际训练和控制的活动。
1但他采用了不同的理论进路,即在社会过程的发展中发现心灵产生的可能性与其机制,可称社会行为主义。
之所以从社会行动的角度着手,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仍没有找到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与人类智能相对应的中枢,从而为思维提供统一的科学解释,另一方面,米德受冯特晚期对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不再将视角局限于个人的生理机制和经验感受,而着眼于社会范围寻找可能的解释。
有趣的是,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使用了哲学、社会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概念和观点,这和米德身为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双重身份及他检验理论的实用性标准有关2,也体现了米德宏大的理论构思:借用在社会行动中产生的心灵概念来说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社会整合如何可能。
(二)对内省论的反驳米德将休谟为代表的观念论称为内省论,在内省论者看来,心灵是由印象和观念等组成的,而印象与观念又可以组合或再生成,心灵实际上被看作是独立于1[美]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第40、41页。
吴飞: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作者:《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是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我们将集中分析对于我们传播学研究非常为意义的"符号互动论"这一重点容并揭示他的一些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
一、作者简介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
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
其间曾任哲学系主任。
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
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思想来源一)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也许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
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正如人类能(1)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2)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3)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一样;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
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self)的能力,而且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1)"物质自我",它包含着这样一些物质客体——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identity)的关键的那些客体;(2)"社会自我"它所包含的是,由于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和(3)"精神自我",说的是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这种类型学虽从未被后来的互动论者所采用,但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却成为所有互动论者理论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思想来源
(一)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
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第一个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
1:“物质自我”,它包含着一些物质客体——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identity)的关键的那些客体。
2:“社会自我”,它所包含的是,由于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
3:“精神自我”,指的是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二)库利对“自我”的分析
“镜中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
库利对“自我”的分析,有两个重要的突破;
1:修正了自我的概念,把它看作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作客体的过程。
2:他意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还意识到,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互动中产生的。
即“首属群体”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
杜威指出,人类的独特指出在于他们的思维能力。
心灵意识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
(四)达尔文主义
人类是不断寻求适应其生存小环境的有机体
二:主要观点
(一)心灵
常规姿态:一个姿态指涉同一客观事物,并在互动中对交往各方面而言具有同一意义,这种姿态具有普适性意义。
它们能增强个体间互动的有效性,因为它能促使人们的愿望、需求连同有意识的行动过程在更精确的层面上交流,从而提高个体彼此适应的能力。
在米德看来,人类心灵的独特之处在于:(1)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客体的能力;(2)悄悄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的能力;(3)抑制不适当的行动方案,选择一种合适的公开行动的路线能力。
想象性预演(imaginative rehearsal)悄悄使用符号或语言的过程;米德还指出,社会的存在与延续或组织群体协作,都是简历在想象性预演的能力之上的,并借此选择那些有利于协作的行为。
米德认为,当一个有机体能(1)懂得常规姿态的含义,(2)通过这些姿态来领会和理解他人,并(3)想象性地预演可选择的行为方案,那么,米德就相信这一有机体就具有了“心灵”。
反射是心灵在社会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自我
在互动中将自身想像为评价客体的能力是有赖于心灵的过程的。
米德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重要的是,随着有机体的成熟,在每一个与他人互动的场合中引起的暂时的“自我想像”,最终将明确为或多或少稳定的、可归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概念”。
米德指出自我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
嬉戏(play)阶段:获得自我想像的角色扮演的最初阶段,婴儿只能对有限的几个人进行想像。
团体游戏(game)阶段:成长中的有机体开始体味进而理解处于有组织的生活中他人的角色。
最后阶段:能体味进而理解社会中“泛化的他人”的角色或明确的“共有态度”的阶段。
(三)社会
米德认为,社会或制度代表着个体间组织化、模式化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的组织化依赖于心灵。
如果没有扮演角色的和能对可选择性方案进行想像性预演的心灵能力,个体间就无法使他们的行动协调一致。
社会依赖于自我的能力,特别是从“泛化的他人”的态度出发评价自身的过程。
四:评价
(一)人具有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
(二)共同意义的产生与表意符号的生成是传播的基础
(三)要理解传播还必须了解传播活动当下的社会语境
(四)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交流
(五)传媒业在社会共同体组织的形成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六)自我传播与其他传播形式在本质结构上是一致的
(七)理性的思考和自由的表达是社会进步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