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图鉴全解一线通
- 格式:pdf
- 大小:557.78 KB
- 文档页数:9
作者简介:陈欣(1976~ ),男,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铭浩 (1997~ ),女,山东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① 刘再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0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② 王光祈编:《中国音乐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34年。
③ 刘再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0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④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万叶书店,1952年。
⑤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⑥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
⑦ 吴钊:《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
摘 要:目前统计百年来产生了227种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可分为20世纪20-30年代“书本”到“书本”、40-70年代“以音乐为中心”、80-90年代多重证据相互辅助和2000年以来学科交叉四个阶段。
图像资料在百年来著作中的应用,从第一部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中已有开端,到21世纪成为学术自觉。
对应音乐史著作的分期,百年来音乐图像的应用历程可总结为“采撷”“阐释”“自觉”的特征。
从音乐图像应用的理论阐释上,又可归纳为最初从图示形象到舞台形式、从表演形式到音乐形态、从古今结合形象到古乐复原音像、从学科交叉展示形象到中华音乐文化特质解读等几种图像研究指向。
随着音乐图像的发现、公布、整合,图像资料还会在音乐史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为微观音乐表演研究注入更多新材料,并逐渐形成音乐图像研究的中国范式。
关键词:百年;音乐图像;中国古代音乐史;历程;学科交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主要以文献为中心”①,当时随着一些学者留洋归国,吸收中西精华,带来了新的音乐学研究方法,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产生了一批音乐史著作。
中国音乐史1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181、我国音乐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2、这一章提到有哪些古歌和古乐舞?3、远古及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类型?请举出八种乐器的名称。
4、我国音阶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经形成,有何依据?19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3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我国有明确的音乐教育制度始于何时?如何进行?周代有哪几种重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诗经》、《楚辞》产生于什么时代?他们与音乐有何关系?什么叫“八音”?每类列举出两种乐器。
本章论述的时期流行哪几种音阶?十二律是什么?儒家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对于墨子的“非乐”思想如何评价?44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721、名词解释:百戏、乐府、鼓吹、相和歌、京房十六律、李延年。
清商乐、歌舞戏、何承天新律、文字谱、《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古琴曲。
其曲谱最早见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碣石调·幽兰》。
2、汉代俗乐的发展表现哪些主要内容?3、两汉时期,哪几类乐器的发展反映出值得注意的内容?4、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5、《声无哀乐论》和儒家音乐思想有哪些相对立的观点?6、古琴音乐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7、简述两汉,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的发展。
73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1121、九、十部乐和坐、立部伎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2、什么叫大曲?什么叫法曲?大曲的结构有何特点?3、变文在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何地位与作用?4、唐代有哪些专门性的音乐著作?5、什么叫“旋宫转调”?“八十四调”与“二十八调”和先秦宫调理论有何不同?113第五章宋、元时期1611、简述宋元市民音乐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9000年可考历史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节奏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八阔》反映原始农牧生活《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尧时期崇天(水鱼图腾)乐舞。
浪漫主义气息《九韶》(《箫韶》)舜时期原始社会最高水平伴奏乐器:排箫共九段。
歌、舞、乐三位一体孔子“尽美以,尽善也”(尽善尽美)远古时期的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大夏》夏朝。
乐舞。
大禹治水。
《大濩》商朝。
商汤伐约周秦时期制度机构制度:周代周公制定的等级制度机构:春官(史上第一个)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箫韶》、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小舞、散舞、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傩舞》秋季驱除瘟疫)乐歌雅乐(大雅、小雅)、颂乐(大典)、南音(长江中下游一代民歌)、郑卫之音(黄河流域郑卫宋齐民歌)、九歌(祭典,大型歌舞曲)、成相(劳动)乐器八音(按照制造材料性质划分)标志我国古代器乐艺术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编钟:战国时期达到历史性高峰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弦长为计算基础)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春秋时期产生宫商角徵羽三国两汉汉代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大规模、大范围采集民间歌谣代表人物:李延年(汉代协律都尉)根据西域音乐创作“新声二十八解”。
最早汲取西域音乐精华相和歌汉北方歌曲形式,特点:一唱众和,器乐件奏发展的最高形式:汉魏“相和大曲”,(歌舞套曲)三段式歌舞曲结构:艳、曲、解、趋、乱乐器吹管,弹弦(《广陵散》琴唱结合)音乐思想《乐记》我国最早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其中八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我国最早一部音乐美学专门性著作”《声无哀乐论》魏末,嵇康,自律色彩音乐美学著作基本观点: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两晋南北朝外国及外族的乐伎乐舞传入中原清商乐(清商曲或清乐):是相和歌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古琴:《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代丘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琴谱)乐律学:何承天“新律”,苟勖“管口校正法隋唐五代宫廷音乐隋唐宫廷燕乐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音乐隋代:七部乐、九部乐唐代: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立部伎:大型歌舞,伴奏坐部伎:小型歌舞,与歌唱、舞蹈同为演奏唐大曲歌舞大曲。
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料的目录与检索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料的目录与检索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第二节音乐史料在中国传统目录分类中的归属第三节新音乐史料的目录目录与检索(以下资料采自武汉音乐学院孙晓辉博士副教授)一、目录学目录学是关于文献分类的学问。
目录学是呈现了每一时代的知识结构或认识结构的学科。
目录学有两大功用:一是记载古籍的存佚,反映一代知识的基本结构;二是如宋郑樵《通志·校雠略》称“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一部中国目录学史,可以相当于一部中国学术史。
读书门径之学——目录学张之洞《輶轩语》:“读书宜有门径。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
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版本学中的“善本”是指具有较高文本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书版本,它应是“精校细勘、不讹不缺”之本(张之洞《輶轩语·语学》)所谓“读书门径”之学即是目录学或文献学。
目录学具有学术指导意义,所以被看作做学问“第一要紧之事”(王鸣盛)、被看作做学问的入门途径。
目录学之功用清代江藩曰:“目录者,本以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其书可读,则为易学而功且速矣。
吾故尝语人曰:‘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师郑堂集》)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又曰:“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同上,卷七)目录学之功用余嘉锡:“目录之学为读书引导之资,凡承学之士皆不可不涉其藩篱。
”(《目录学发微;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姚名达于《目录学》中说:“目录学者,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列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
”目录学在读书治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中国最早的目录书——《七略》(《汉书·艺文志》)西汉成帝时刘向“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写成叙录上奏。
这些叙录,汇编为《别录》。
其子刘歆继续父业辑成《七略》。
1.葛天氏之乐。
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八支歌的内容分别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是表示崇拜氏族“图腾”,即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是祝愿草木茂盛;《奋五谷》是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是歌唱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达帝功》是歌颂天帝的功德,希望天帝保佑;《依地德》是感谢土地的赐予和地神的恩惠;《总禽兽之极》是盼鸟兽繁殖,为人们提供吃用不尽的肉食、皮毛。
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名词解释)2.《箫韶》:舜时乐舞。
简称韶;又名韶、大(韶)、九招;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辩》。
由这多个名称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
乐舞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与高度评价。
据《通典•乐》载,秦时名招舞,公元前201年有汉高祖更名《文始》。
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名词解释)3. 大武:又名武。
《大武》是一种武舞,以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功绩为内容。
据《礼记•乐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第二段表现消灭商纣的战争胜利;第三段再向南方进军;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第六段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
有人考证,《大武》的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
作者: 江波
出版物刊名: 音乐研究
页码: 8-8页
主题词: 考古发掘;文献记载;图象资料;资料丰富;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文化;音乐文物;音乐史料;中国艺术;资料人员
摘要: <正> 中国音乐文化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保存的音乐史料也非常丰富,既有卷帙浩繁的文献记载,亦有传世和考古发掘的大量音乐文物和图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资料人员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将该所三十余年来广泛收集的图象资料加以遴选和整理,编撰成《中国音乐史图鉴》,近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国内外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图片本中国音乐史专著,其内容广博完备、资料丰富详实。
著名音乐史学家阴法鲁先生为本书作序。
全书共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