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唐)刘禹锡)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由刘禹锡创作,是中国非常著名的怀古诗。
抒发诗人对于人生多变的感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乌衣巷》全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
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
“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
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
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
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
“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
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
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
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
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
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刘禹锡《乌衣巷》原文及赏析
《乌衣巷》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写的一篇散文,反映了唐代乌衣巷的现实景象和社会风貌,也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佳作之一。
本文将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原文: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千翻万翻暖春花。
*/注:王谢,古人名*/
赏析:
首先,一开始作者就运用了对比强烈的手法来描述春的到来。
雨过后,春天来了,长有百丈的冰山上还盛开着娇艳的桃花,凸显出了春的韵味。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朵俏丽的花显得更加特别。
花并没有抢春,而是静静地守候,等待着春的到来,这表现出一种美好的品质——恬静、沉静、自信,同时也体现
出花的高贵,与众不同。
其次,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来描写乌衣巷,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清明时节的画面。
在这里,乌衣巷不仅是一个地名,还有一种独特的风貌和历史文化。
在这个小小的巷子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中,让人沉醉其中。
这也反映了唐代时期百
姓生活的平实而富有情趣的一面,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唐代生活的美好。
总之,在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描写的几乎是一个空灵的现实主义景象,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叙述,展现出唐代文笔纵情的特点,富有气韵。
像这样的诗句,几乎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诗意,让读者沉浸在这幅唐代的描绘中。
乌衣巷古诗的意思
原文:
乌衣巷
[ 唐 ]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自有其深意所在。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
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乌衣巷》原文及赏析刘禹锡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作曾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他的诗作《乌衣巷》更是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通过对《乌衣巷》原文的解读和赏析,来更好地理解刘禹锡的诗歌艺术和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乌衣巷》的原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关河冰已合,瓢泼大如斗。
《乌衣巷》的开头描绘了朱门中的花酒肉色,却却与街上的冷酷世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冷酷的世态被表现为路上的冻死骨,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唐代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另外,由于关山之间天气寒冷,冰已经形成了厚厚的一层。
而瓢泼大如斗,则揭示了寒冷之时,自然灾难与人类欲求之间的矛盾。
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乌衣巷》诗中的一个侧面展示。
更重要的是,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所表现的对离愁别绪的感受,在当时的唐朝诗歌中是非常典型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的中心思想是抒发情感,表现人生的苦难、痛苦与失落。
在《乌衣巷》中,刘禹锡将空灵的巷道和节日鲜艳的表情之间的对比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通过对这种对比的勾勒和实现,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在本篇诗歌的结尾处,作者选择的是一个非常简洁而充满深意的结尾,这就是“乌衣巷口夕阳斜,断肠人在天涯。
”。
这句结尾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对于离愁别绪的体察以及他对于生活实际的思考。
此外,《乌衣巷》一诗还通过多重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思想和情感,而这也是这首诗的最具魅力之处。
例如,朱门、酒肉等词语的使用,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温情之余,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大唐时代的风物。
正如朱门之下酒肉臭,此情此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两种景象之间的冷热之感和生命之脆弱显得越发深刻。
总之,《乌衣巷》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而该诗所抒的情感也是当时中国诗歌表达情感的最重要典型之一。
这首诗通过朱门酒肉与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勾勒出了唐代人们冷漠的生活境况;同时,作者的离愁别绪也通过这首诗表达出来。
乌衣巷古诗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乌衣巷古诗最新5篇1、乌衣巷下面是本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乌衣巷古诗》,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本店铺给您的好友哦。
儿童必背古诗《乌衣巷》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今年小一年级新生就会用上新教材了,新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所以为了让宝贝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期间,家长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了,下面分享小学期间必背的古诗词给大家,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
作者背景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岸。
六朝时为贵族聚居的地方。
朱雀桥:在南京城秦淮河上。
花:作动词用,即开花的意思。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_i 。
王谢:东晋时声望、权势最显赫的王导、谢安两大贵族世家。
寻常:普通。
古诗今译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名句赏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
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金陵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演出了无数历史故事,唐代诗人游览金陵,最易引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刘禹锡《乌衣巷》 (带拼音、注释、译文)
《乌衣巷》
作zuò 者zhě:刘liú 禹yǔ 锡xī
朱zhū 雀què 桥qiáo 边biān 野yě 草cǎo 花huā
,
乌wū
衣yī 巷xiàng 口kǒu 夕xī 阳yáng 斜xié。
旧jiù
时shí 王wáng 谢xiè 堂táng 前qián 燕yàn , 飞fēi 入rù 寻xún 常cháng 百bǎi 姓xìng 家jiā。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注释:
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译文:
朱雀桥边荒凉长满了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两家檐下的燕
子,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中。
古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翻译赏析《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前言】《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注释】⑴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
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⑷寻常:平常。
【翻译】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赏析】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乌衣巷》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全诗赏析《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该诗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前言】《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注释】⑴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
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⑷寻常:平常。
【翻译】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赏析】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刘禹锡《乌衣巷》“日时壬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全诗翻译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上一句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作者刘禹锡《乌衣巷》全诗及翻译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文解释】朱雀桥畔长满了野草,到处盛开着一簇簇的野花。
黄昏时刻,夕阳西下,乌衣巷内一片幽暗。
那些曾经在王导和谢安的高楼华屋中筑巢的燕子,如今都飞到普通百姓家中去了。
【词语解释】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桥名,离乌衣巷很近。
王谢:指东晋大臣王导和谢安。
寻常:平常,普通。
【诗文赏析】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了。
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全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古诗今译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名句赏析一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
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金陵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演出了无数历史故事,唐代诗人游览金陵,最易引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
头二句以此桥名、巷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