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36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成因及对策分析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成因二、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优势与劣势三、东盟农产品出口情况分析四、对策: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发展方向五、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前景展望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成因自2002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东盟(东盟)贸易逐渐增加,然而农产品贸易逆差从未停止。
造成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能力差异大:中国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不利导致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与东盟的农产品生产成本之差较大。
2. 消费结构差异:中国消费结构以食品为基础,高品质、高价值以及保健食品的需求量大,而东盟却主要以农副食品为主,品质和价值相对较低,中国农产品消费市场短缺高品质和高价值的农产品,从而形成了对低价的东盟农产品的需求,促进了进口。
3. 政策因素:东盟国家的一些农业耕作方式存在不合规的情况,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如螺蛳,虾等品种存在质量卫生问题,中国政府为保障国内市民食品安全,对进口农产品的监管力度加大,影响了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进口量。
4. 消费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中国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东盟农产品,其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销量下降,导致了农药、化肥、兽药等环境污染,影响了中国的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甚至毁损了三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优势与劣势1.优势对比:中国的绝对优势在于人口优势和出口市场较大,东盟在农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决定了东盟国家的优质农产品可以进入中国的大量餐饮市场。
2. 劣势对比:中国的劣势在于安全保障问题,虽然中国加强了农产品进口的管理,但安全问题仍然不能确保;而东盟国家的劣势在于技术和品质上的缺陷,导致中国进口了一些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农产品,给国内民生安全带来了隐患。
三、东盟农产品出口情况分析东盟2008年5月成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拓展了东盟农产品出口。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东盟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进口额约占东盟总出口的46%,共计24亿美元。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动因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已经超过10年,双方经济合作持续升温。
其中,产业内贸易作为双方经济合作的重要部分,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区域贸易和投资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产业内贸易出现了新的动态和变化。
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对于指导双方企业开展贸易合作、提升贸易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动因,探究双方经济合作的优劣势、瓶颈以及未来合作的前景,为推动双方合作提出可行建议。
三、研究内容1. 概述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介绍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和投资情况,分析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同时分析双方经济合作的优势和瓶颈。
2. 分析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分析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政策驱动、市场需求、产业结构等动因,探究双方产业内贸易的战略及其实施机制。
3. 研究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实践案例以典型产业为例,分析中国与东盟企业开展合作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企业合作的具体情况、经验与问题,为双方企业合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4. 探究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前景和挑战分析双方产业内贸易的未来趋势和前景,同时针对当前双方产业内贸易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双方进一步推进经贸合作提供指导。
四、研究框架1. 文献综述通过归纳和总结相关文献论文,了解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和理论基础。
2. 实证分析通过对双方企业开展合作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分析合作模式、产业特点、市场需求等动因,分析合作的优势和局限。
3. 案例分析以少数典型产业为例,分析中国与东盟企业开展合作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企业合作的具体情况、经验与问题。
4. 建议提出从政策层面、市场层面、企业层面等多个角度出发,针对当前产业内贸易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可借鉴的经验,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指导。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与东盟国家是地缘交界并具有较大的人口和资源优势,农业是双方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双方农产品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关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了解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以及影响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因素,为双方的农产品贸易提供借鉴,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推动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拟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
1.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1)双方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2)双方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情况(3)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点及互补性2.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因素分析(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文化因素(4)环境因素三、研究意义和预期目标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双方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情况和特点,了解各种因素对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为推动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预期目标:(1)掌握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历程,总结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特点和互补性,了解各种因素对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2)提出促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推动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3)丰富中国与东盟农业文化交流、增强民间交流意识,推动中小企业,尤其是农村深度参与中国与东盟地区经济合作,促进东盟地区弱势群体稳定发展。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成因及对策分析-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2002 年11 月中国与东盟十国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0 年 1 月中国与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标志着拥有接近 6 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共计18 亿人口的区域,逐步进入零关税时代。
2012 年9 月21 日,中国国家副主席在出席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深度合作,共同实现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提出要大幅提升自贸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深化双向投资合作。
至此,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6 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低到0.6%,4 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90%的商品将于2015 年实现零关税。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继欧盟和北美两个自由贸易区之后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壁垒的逐渐消失,与此相伴的则是中国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
2001 年至2011 年间,除2002 年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出现 1.6 亿美元顺差额以外,其余年份均存在贸易逆差,逆差额从2003 年的 2.9 亿美元扩大到2011年的194.12 亿美元。
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7.59% 主要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新加坡,与其他四国的贸易额仅占 2.41%。
2007 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新加坡分别为中国第六、八、十二、十三、十四、十八位农产品出口国。
仅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国,就占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9.52%。
中国农产品进口方面,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进口总额的93.71% 主要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与其他六国的贸易额仅占 6.20%。
中国_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中国和东盟是紧密的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在两者之间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是东盟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而东盟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地之一、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从东盟进口大量的农产品,包括水果、米、糖等,而东盟则从中国进口大豆、食用油等农产品。
这种相互依存的贸易关系促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合作。
其次,中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着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需求量大,这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且日益富裕,对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其次,东盟农产品通常价格较低,质量较好,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
此外,东盟成员国中有许多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因此可以满足中国的需求。
最后,农产品贸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性,中国和东盟各自的优势互补,彼此合作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格局在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进口规模逐渐增加。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其次,中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两者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额和贸易种类都在不断扩大。
另外,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也在积极进行多元化战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以降低对东盟农产品的依赖性。
最后,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和东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贸易关系有助于促进两者之间的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贸易双方的收入。
此外,农产品贸易也有助于加强中国和东盟的友好关系,增进两者之间的政治和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关系紧密,并且在近年来不断发展和变化。
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中相互依存,存在互补性,有助于推动两者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东盟农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同时中国也会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以减少对东盟农产品的依赖性。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1662012年12月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刘春梅摘 要:本文通过选取2001~2011年中国与东盟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与东盟地区的农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结果表明,区域内的人均GDP 、外商直接投资、劳动资本比、经济一体化程度都能极大地促进区域内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
而中国与东盟区域内的人均GDP差异则是导致农业产业内贸易滞后发展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东盟农产品 产业内 贸易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b)-166-02由于产业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正向作用,学者们对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
Loertscher and Wolter (1980) 、Sharma(2002)对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总结,提出素禀赋条件、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规模、跨国公司经营活动、市场壁垒和运输成本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
马剑飞等(2002)首先实证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徐统生(2006),杜运苏、彭恒文(2008)提出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是不同。
宣烨、李思慧(2009)则认为产业贸易影响因素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相关联。
因为研究时所选择的产业类型不同、贸易区域不同,对于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往往出现相互抵触的结论。
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区域内的产业内贸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由于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主要组成部分是农产品贸易,具体研究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就显得十分迫切。
因此,本文利用近年来的数据,对影响中国与东盟地区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 农业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
国家层面包括生产率水平、要素禀赋、收入水平和贸易条件等因素。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关系备受关注,本文将分析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其次,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政策也对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发展产生影响。
贸易壁垒和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进出口数量和价格。
双方需要加强贸易合作,促进农产品的自由贸易,降低贸易壁垒,建立相互有利的贸易政策,提高农产品的进出口便利度。
第三,双方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已经意识到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加强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安全管理,但问题仍然存在。
双方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加强监管措施,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第四,双方的农业产能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对农产品贸易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和东盟国家都面临农业产能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需求。
中国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东盟国家则需要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双方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要推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加强贸易合作。
双方应加强贸易合作机制,降低贸易壁垒,建立相互有利的贸易政策,并签订更多的自贸协定,推动农产品的自由贸易。
其次,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
双方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并加强监管措施,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第三,加强农业科技合作。
双方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可以通过技术合作、科研交流、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四,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
双方可以加强信息交流,分享农业市场信息和贸易机会,建立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促进双方农产品贸易的便利化。
最后,双方可以加强农产品贸易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
通过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贸易壁垒、贸易政策、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农业产能和现代化水平等。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
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2003年中东非典疫情爆发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
断增加。
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密切的经济合作,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这
种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一直是两大地区经济合作的重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的农产品贸易量在不断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与东
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地推动两地经济的互利合作,促进区域
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推进两地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以文献资料、实证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并从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物流体系、贸易壁垒等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
同时,通过
定量分析,研究两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
建议和对策。
预期研究成果和意义:
预计本研究能够深刻揭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为政府部门及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和业务拓展方向。
同时加强中东盟国家间经济合作,加快构建中国与东盟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体系。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从外部环境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利弊因素,给出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粗浅建议。
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量增长迅速但占贸易总额较小,有较大发展空间。
为了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应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加强和深化双边农业合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缩小贸易逆差。
政府要时刻警惕各种威胁因素,及时调整贸易政策,以保证双边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贸易政策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而东盟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农产品生产资源具有互补性,且双边拥有相似的农产品市场及人均收入水平,加上双方各政府开放政策营造的良好外部贸易环境,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中国和东盟多数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都不高,仍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并且中国—东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接近,具有广泛的农业合作基础。
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具有互补性,同时双边农产品生产资源也具有互补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而东盟则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双边拥有相似的农产品市场及人均收入水平,加上双方各政府开放政策营造的良好外部贸易环境,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简略论证中国—东盟农产品的发展潜力,并从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其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从而给出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粗浅建议。
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历史及现状近十年来,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取得了长久的发展。
2001年11月,中国—东盟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在文莱举行,双方明确了包括农业在内的新世纪初主要合作领域并确定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标。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在第六次领导人会议上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不断频繁,其农产品贸易更是独树一帜。
在新形势下,双方间的农产品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文主要对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强化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关键词: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互补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当前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贸易方面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热带水产品、热带水果、热带蔬菜、橡胶及其制成品等,而主要向东盟国家出口温带果蔬、温带水产品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互补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发展。
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的影响因素较多,自然因素、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农产品贸易政策等都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全面增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促进双边贸易的健康长期发展。
1.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影响因素1.1 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因素是基础性条件,其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影响。
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中,自然因素的影响作用不断加大。
一方面,农业生产离不开自然条件,我国主要对东盟国家出口温带果蔬、温带水产品等,而主要从东盟国家进口热带果蔬、橡胶等农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因素决定的,因此在农产品的互补性中,自然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自然因素也就决定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因此使得双方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更具有互补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高速发展。
1.2 交通运输条件农产品贸易过程中,交通运输条件对其影响较大。
当前,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进行农产品贸易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公路运输,其运输较为灵活,部分大宗的农产品采取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交通运输的压力,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能够顺利进行。
中国农产品贸易在东盟市场竞争性分析随着中国农产品贸易逐渐走向国际化,东盟市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东盟市场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进入该市场,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首先,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优势主要表现在价格上。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
此外,中国农产品生产规模大、产量稳定,能够满足东盟市场的需求,保证供应的稳定性,这也是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其次,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表现还体现在质量上。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和保障,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保障,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质量得到认可。
中国农产品的良好质量也为其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还体现在品种和种类上。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种类繁多,能够满足东盟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中国还在不断研发新的农产品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性。
然而,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东盟国家自身也是农产品生产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优质的农产品品种,竞争力较强。
东盟国家还在加大农业发展的力度,提高自身的农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这也加大了中国农产品在该市场上的竞争压力。
其次,东盟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可能影响中国农产品在该市场上的发展,限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
综合来看,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优势,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提升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相关部门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管体系,提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水平;二是加强研发创新,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中国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加强对东盟市场的市场调研和了解,制定针对性的市场策略,提高中国农产品在该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
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因素分析
关于《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考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决定因素。
研究表明: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增加中,产业内贸易的增长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样的倾向更为明显。
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和人均收入相似性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市场规模差异水平不具有显著影响。
市场规模平均水平对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总体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国——东盟一、分析方法及变量选择本文试
图运用合成数据(Panel Data)模型来解释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流量和流向模式,找出决定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主要选取了“国家特征”变量进行实证性分析。
另外,有人在研究国家特征变量时提出用行业规模代替国家规模,但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仍采用国家规模。
产业特征的影响因素相对复杂,同样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故有待以后研究。
将假设变量、变量含义以及理论预测符号用下表列出:
二、模型建立本研究主要采用线性模型。
合成数据模型的基本假设可称作参数齐性假设,即参数满足时间一致性,参数值不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经济变量y 由某一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P(y︱θ)产生。
其中θ是m维变量,在所有时刻对所有个体均相等。
违背假定的情况通常有参数非齐性偏差和选择性偏差。
参数的非齐性包括截面单元数据参数非齐性和时间序列参数非齐性。
选择性偏差主要是因为样本并非从总体中随机抽取。
对于截距和斜率参数,假定回归斜率系数相同(齐性)但截距不同,即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变截距模型,可表示为:yit=ai B'xit uit i=1,…,N t=1,…T 其中,xit=(x1it,x2it,xkit) ,为外生变量向量,包括市场规模变量、市场规模差异变量、人均收入水平变量、人均收入差异变量、地理距离变量、区域贸易安排变量;为待估参数向量,K是外生变量个数,T是时期总数;代表了截面单元的个体特性,反映了模型中被遗漏的体现个体差异变量的影响;个体时期变量代表了模型中被遗漏的体现随截面与时序同时变
化的因素的影响。
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
变截距模型又分为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
确定效用模型适宜于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即只关心样本个体的情况;随机效应模型把样本个体当作一个总体的随机抽样,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Marginal Inference),关心的是总体的情况。
本文将通过Eviews软件对模型是否采用确定效应模型进行F 检验。
三、数据来源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其在中国—东盟农产品双边贸易额的比重,本文共选取了8个东盟成员国的数据: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柬埔寨、缅甸。
本文的理论观察样本容量为64个观测值(8*8=64)。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我们采用了Eviews中的panel data模型建立中国东盟总体产业内贸易(TIIT)指数对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差异、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及地理距离及区域贸易安排这六个变量的变截距模型,运行结果见表2:
表2表明TIIT的确定效应模型运算结果并不理想,F检验值较小,而Pr值较大,VIIT和HIIT的确定效应模型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各国之间的距离并不随年份有大的变动,例如1996-2003年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距离基本不变。
也就是说,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均采用的是同一个数据,而这样的数据结果在作PANEL DATA 分析时,会导致不满意,从而会产生估计问题。
鉴于此,考虑将DIST剔除,用PCI、DPCI、GDP、DGDP和CA五个解释变量重新进行建模。
重新建模后的检验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总体产业内贸易(TIIT)决定因素的检验结果及分析首先用Eviews对模型是否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检验:原假设为不存在确定效应,备择假设为存在确定效应,F统计量的值为3.49,Pr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