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间皮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是比较罕见的肿瘤,它起源于间皮细胞或间皮下一种比较原始的先驱细胞。
可以发生在任何被间皮覆盖的体腔上皮上,其中以胸膜间皮瘤最为常见,腹膜次之,而在心包膜及睾丸鞘膜极少见。
恶性腹膜间皮瘤是原发于腹膜的恶性肿瘤,过去曾被称为腹膜癌病。
由于其组织结构复杂多样,部分与转移性腺癌的形态学十分相似,诊断比较困难,在女性患者极易误诊为卵巢癌。
二病因恶性间皮瘤与接触石棉有关。
间皮瘤的发生和接触石棉粉尘有关。
这可能是男性从事职业性石棉接触较多的缘故。
间皮瘤的发生还可能与放射性物质、病毒、遗传、个体敏感性及慢性炎症等刺激有关。
盆、腹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发生恶性间皮瘤的也有报道,其潜伏期往往比较长。
三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胀、腹痛、腹水和腹部包块。
绝大多数患者有浆液性或血性腹水,增长迅速,尤其以弥漫型间皮瘤更为多见。
腹痛多样,可以是无明确定位的灼热感或隐痛不适,亦可呈剧烈痉挛性腹痛,排尿、排便时加重,常伴有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个别患者可能产生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样物质,可发生低血糖症状等,血小板增多症及血栓栓塞也比较常见。
转移和临床分期:此瘤主要沿浆膜和间皮下组织增殖扩展,虽然可以累及腹腔内器官,但常常仅限于表面,很少侵犯深层组织。
偶尔肿瘤还可以经横膈直接蔓延至胸腔及纵隔器官。
四检查1.腹水检查腹水呈血性或浆液纤维素性,比重高(多数>1.020),利凡他(rivalta)试验阳性。
腹水细胞学检查如有大量的非典型、异型间皮细胞或肿瘤细胞则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但由于其形态学的不典型性,常不能与增生的间皮区别,一般学者认为单凭细胞学检查诊断比较困难。
2.胃肠造影在胃肠造影时可以见到以下征象:(1)由于腹膜广泛受累而造成肠袢改变,如小肠肠袢变形、活动差而固定。
(2)肠管管腔因外压可造成偏心性狭窄,甚至有梗阻的表现。
(3)由于粘连的瘤组织推移,常出现肠袢分布的异常。
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的病理病因,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病因
发病原因及机制:
*二、接触石棉
(1)接触途径:
职业、环境及石棉工人的家庭成员。
其中最主要的接触是职业。
(2)机制:
石棉纤维吸入呼吸道,通过横膈或血流吸入腹腔,在组织中形成石棉小体,抑制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诱发间皮增生、非典型增生,甚至引起癌变。
(3)致癌力因素:接触的时间、数量量,石棉纤维的类型、
特性、长度,宿主的敏感性。
接触的量越大和时间越长,发现腹膜间皮瘤的机会越多。
人的间皮瘤主要是由青石棉所引起,其次是铁石棉和透闪石。
(4)潜伏期:
平均33~43年。
2、放射性物质、病毒、遗传、个体敏感性及慢性炎症等刺激。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病因,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腹膜间皮瘤由什么病因引起
一、概述
腹膜间皮瘤疾病是属于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疾病的,腹膜恶性间皮瘤疾病又被称为原发性腹膜间皮瘤疾病,腹膜间皮瘤是起源于腹膜上皮和上皮组织的肿瘤,腹膜间皮瘤疾病是叫胸膜间皮瘤疾病是少见的,患有腹膜间皮瘤疾病的男性患病率是比女性患病率要高的,良性的腹膜间皮瘤常为单独发作的,良性的腹膜间皮瘤发病部位一般在输卵管和子宫顶部的腹膜位置,
二、步骤/方法:
1、腹膜间皮瘤多发病,在2-92岁之间的人,国外的文献报告称,平均确诊,患有腹膜间皮瘤疾病的患者年龄为五十四岁,其中大约有63%的病例在45到64岁之间的,腹膜间皮瘤儿童的患病率是少见的,
2、腹痛是腹膜间皮瘤疾病最为常见的症状表现,腹膜间皮瘤的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的隐痛和胀痛症状,腹膜间皮瘤患者还会发生阵发性交痛,或者是突发性剧痛的症状,这个疼痛症状常位于患者的腹部和右上腹部的,
3、腹膜间皮瘤疾病的发病原因是与石棉接触有关的,腹膜间皮瘤疾病的发病率,与接触的间隔是很长的,常在三十年以上,才会发病的,外国学者就发现,腹膜间皮瘤疾病的发病与石棉接触关系密切的,
三、注意事项:
肿瘤已经压迫神经或者是靠近大血管的患者,建议要采取保守治疗,患者还要进行食疗的,因为腹膜间皮瘤这个病对药物化疗中度敏感的,患者在手术以后要化疗的,这样是可以明显减少肿瘤复发的,可提高三年存活率,。
腹膜良性间皮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腹膜良性间皮瘤,又称原发性腹膜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腹膜上皮和间皮组织的肿瘤。
这种疾病比胸膜间皮瘤更罕见,男性略高于女性。
良性间皮瘤通常是单发性的,主要位于输卵管和子宫顶部的腹膜,在其他部位很少见。
恶性间皮瘤通常是弥漫性的,覆盖全部或部分腹膜。
由于腹膜间皮瘤的临床表现不具体,难以识别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转移性肿瘤等疾病,因此腹膜间皮瘤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与石棉接触有关,其发病与接触间隔较长,常超过30年。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并承认间皮瘤与石棉的密切接触。
与此同时,欧美学者发现大约有60人%腹膜间皮瘤患者有专业的石棉接触史或肺组织中的石棉体。
在用石棉诱发的动物胸膜间皮瘤的实验中,腹膜间皮瘤的发生也与石棉接触有关。
不同类型石棉纤维的致病风险依次为:青石棉>铁石棉>温石棉。
.5~50μm长石棉粉尘首先进入呼吸道,然后通过横膈膜淋巴组织网或血液进入腹腔,沉积在腹膜中,形成石棉体,有时异物巨细胞反应会出现在石棉体周围。
消化道摄入的石棉纤维也可以通过肠壁到达腹膜。
从接触石棉到发现间皮瘤,平均35~40年,发病高峰在接触45年以后。
石棉引起间皮瘤的确切机制还不甚清楚。
但约有30%间皮瘤患者无石棉接触史,石棉纤维定量检查未发现与大量石棉纤维接触。
其他与间皮瘤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放疗和二氧化氯接触史(通常患者有相关诊断史)。
此外,它还有Hodgkin病史患者间皮瘤的风险增加。
病毒感染:猿病毒感染:猿病毒感染:(simianvirus40,SV40),它是一种DNA肿瘤病毒。
据文献报道,美国约有50个%间皮瘤患者活检标本中存在SV40.它诱导原发性间皮瘤细胞端粒酶活性,但不影响纤维原细胞。
SV40感染后72h端粒酶活性可在一周后测量清楚DNA梯子。
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结构SV40T抗原数量成正比,被子SV40感染间皮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增加,使间皮细胞不易凋亡,容易形成间皮瘤。
腹膜间皮瘤【概述】腹膜恶性间皮瘤,又称原发性腹膜间皮瘤,是起源于腹膜上皮和间皮组织的肿瘤。
本病较胸膜间皮瘤少见,男性略高于女性。
病因与石棉接触有关,其发病与接触的间隔很长,常在30年以上。
良性间皮瘤常为单发,多位于输卵管、子宫顶部的腹膜,其他部位少见。
恶性间皮瘤往往为弥漫性、覆盖全部或部分腹膜【诊断】1.病史提问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和消化道功能紊乱,腹痛可表现为多样化,但腹痛的顽固性是其共同特点。
腹水的发生率很高,在90%以上,在一个可长可短的腹痛期后,突然出现腹水,但腹水也可在早期单独出现。
腹水量多且顽固。
全身情况在较长时期内很少变化,食欲可保持,消瘦不明显,无发热,有时可发生自发性低血糖症。
可伴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胸膜间皮瘤症状。
2.体检发现腹部膨隆,或呈蛙腹,移动性浊音阳性;腹部触诊可触及大小不等的单个或多个肿块,一般压痛不明显。
如伴有胸膜间皮瘤,则可发现胸水的阳性体征。
3.实验室检查B超和CT检查,可发现薄片状肿物图象和腹水。
腹水为渗出液,也可为血性。
腹水中透明质酸如增高至120ug/ml,对诊断很有帮助。
腹水中找到新生物性间皮瘤细胞具有诊断价值,也可对腹水中间皮细胞染色体进行分析,有助于诊断。
腹腔镜检可见腹膜表面满布结节和斑块,活检病理检查可证实诊断。
需注意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瘤相鉴别。
【治疗措施】一般放疗和化疗的效果均不满意。
近年有些报道用阿霉素治疗有50%病例延长了生存期限,但也有报告认为无效。
也有人主张用免疫治疗,尚需进一步观察。
一般在诊断后1~2年内死亡。
腹膜恶性间皮瘤相关知识概述腹膜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又称原发性腹膜间皮瘤,是起源于腹膜的上皮和间皮组织的肿瘤。
为罕见病,但近年的病例报道有所增加。
此类肿瘤可发生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约65%发生于胸膜,25%发生于腹膜,10%左右发生于心包膜。
病因与发病机制石棉粉尘为致病物质,以青石棉致病性较强,其次为铁石棉和温石棉。
本病多发生于石棉工人,暴露于石棉粉尘环境中的人亦可发病。
从接触到发病平均需35~40年,偶有接触仅数月而发病的报告,发病高峰在接触45年之后。
石棉纤维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经横膈淋巴网到达腹膜,亦可通过肠道进入体内,但用石棉喂养动物未能引起发病。
病人的呼吸系可检出石棉肺,包括肺纤维化、胸膜透明蛋白斑块和石棉体。
1/3腹膜间皮瘤病人的腹膜组织中可检出石棉纤维。
动物实验向胸腔或腹腔注入石棉可产生间皮瘤。
有30%病例无石棉接触史,因此认为除石棉外可能还有其他致病因素。
实验研究发现与石棉性质类似的合成纤维亦可产生间皮瘤。
在无职业接触史的病例,遗传因素亦可能是发病原因之一。
病理大体所见与转移瘤很难鉴别。
常侵入腹膜的壁层及脏层,亦可侵及局部淋巴结。
50%有内脏转移,但无临床症状。
组织学表现病变为多样性,但个别细胞很少有多变性或有丝分裂。
上皮成分占70%,有上皮型:呈管状、乳头状、薄片状、裂片状或实性巢样;纤维性及肉瘤样间皮瘤:间质成分呈纤维瘤样及梭形细胞样;混合性:许多间皮瘤在一个瘤中同时有上皮和间质成分。
如PAS染色阳性和透明质酸染色阳性,更可证明为间皮瘤。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男性多见,与职业有关,多于60岁以后发病,也有报道少年发病者。
腹痛、腹胀、腹水以及腹部包块是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腹痛:是腹膜间皮瘤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隐痛、胀痛,亦可为阵发性绞痛或突发性剧痛,疼痛常位于上腹部和右上腹部,亦可有症状在下腹部而造成临床上误诊为宫外孕或盆腔肿瘤的的报道。
腹膜间皮瘤腹膜间皮瘤(peritoneal mesothelioma),亦称为腹膜肉瘤,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癌症类型。
该疾病起源于腹膜,它是一层覆盖着腹腔内器官的薄膜组织。
腹膜间皮瘤通常与暴露于石棉粉尘的环境紧密相关,而且通常在患者中表现为长期潜伏期。
本文将介绍腹膜间皮瘤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暴露于石棉是腹膜间皮瘤最主要的病因。
石棉是一种自然产物,具有优异的抗火性能,它曾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业和军事领域。
然而,在石棉加工或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石棉粉尘,被人体吸入后沉积在腹腔内,增加患者罹患腹膜间皮瘤的风险。
此外,其他因素如辐射、遗传变异、矽肺等也可能影响腹膜间皮瘤的发生。
二、症状腹膜间皮瘤的症状通常在疾病发展较晚时才显现,初期症状较轻微。
常见症状包括:1.腹痛和腹部胀气感:腹膜间皮瘤可导致腹腔内的炎症反应,引起腹痛和胀气感。
2.腹部肿块:瘤体的生长导致腹腔内的肿块,可在腹部触及。
3.腹水:腹膜间皮瘤病人往往伴随腹水,使腹部胀大。
4.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由于疾病的进展,患者常感到食欲不振,导致体重下降。
5.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贫血和肠道梗阻等。
三、诊断腹膜间皮瘤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例如:体检、影像学检查、腹水分析和组织活检。
其中,组织活检是目前最准确的方式来确定腹膜间皮瘤的诊断。
在组织活检中,医生通过取得患者的腹腔组织样本进行观察,确定是否存在癌细胞。
四、治疗腹膜间皮瘤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癌症类型,一旦确诊,往往已经进入晚期。
治疗的目标通常是通过手术、放疗和化疗来延缓疾病的进展,并减轻症状。
手术是治疗腹膜间皮瘤的主要方式,但仅适用于患者疾病较早期且手术可行的情况。
手术可通过切除腹膜瘤块来达到治疗效果。
放疗和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常在手术后使用。
放疗可以杀灭残留的癌细胞,减少复发的风险。
化疗通过使用药物来杀灭癌细胞,以达到瘤体缩小的目的。
然而,腹膜间皮瘤对放疗和化疗的响应相对较弱。
恶性腹膜间皮瘤有腹水的病因
恶性腹膜间皮瘤是一种原发性腹膜肿瘤,腹膜恶性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粉尘接触等因素密切相关。
石棉可穿过膈肌,也可经过后腹膜淋巴结抵达腹膜,侵犯腹膜脏层和脏器表面,产生局限性囊性包裹液隆起和局部淋巴结受累。
由肿瘤直接刺激腹膜及压迫淋巴管使大量液体溢岀于腹膜腔,形成腹水。
中医认为恶性腹膜间皮瘤有腹水属于“臌胀”的范畴,古代中医文献所称的“如囊裹水”症状,即指腹水。
腹水的形成并非旦夕之间,是各种致病因素长期作用导致,病机虚实夹杂。
传统的中医医典认为腹水的产生多因脏器受损,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肝脾俱虚,肾气大伤,进而就会产生严重的腹水。
腹膜间皮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腹膜间皮瘤为原发于腹膜上皮和间皮组织的肿瘤。
病理上可将之分为腺瘤样间皮瘤、囊性间皮瘤和恶性间皮瘤。
前两者属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腹痛、腹水、腹胀及腹部包块等。
腹膜间皮瘤约占所有间皮瘤病例的20%。
二病因有报道认为长期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机体机能下降,引起身体器管的局部病变,当腹膜部位沉积大量的酸性物质以后,进而形成腹膜间皮细胞溶氧量下降,腹膜间皮组织液酸化,导致腹膜间皮瘤。
三临床表现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有腹痛、便秘、腹胀、体重减轻及肠梗阻表现。
体检可发现腹水或腹块等。
腹水为渗出液,部分为血性。
本病易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复发性自发性腹膜炎、肠系膜炎症或腹膜转移癌等。
四检查1.腹水脱落细胞检查若腹水中查见大量间皮细胞(75%)及典型的恶性间皮细胞可以明确诊断,阳性率极低,如能在抽腹水前让患者卧位左侧及右侧翻转运动,使腹水有形成分从盆底泛起,然后抽腹水送病理检查,可望提高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
但脱落间皮瘤细胞需与反应性细胞增生和转移癌细胞鉴别。
2.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可发现腹水、腹膜结节和肠管壁广泛的增厚。
CT检查可见腹膜脏层和壁层以及肠系膜弥漫增厚,其厚度可达1.5厘米,呈波浪起伏,CT值高低不一。
全胃肠道造影中可见到肠管受压变形、移位、排列异常等改变,部分可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但黏膜像多无明显异常。
结合以上影像学的综合分析,对本病诊断有一定帮助。
3.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观察腹膜的简单而有效的诊断技术,可以在脏层和壁层腹膜、大网膜多处活检。
通过腹腔镜可见到腹盆腔腹膜、网膜、肠系膜表面及脏器表面有米粒样、水泡样及乳头状结节,并有多处粘连带。
由于临床对腹膜间皮瘤的警惕性不高,对其腹腔镜下表现认识不足,故腹腔镜下的误诊率很高。
4.剖腹探查剖腹探查是明确诊断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主要手段。
5.病理组织学检查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免疫组化染色检查中,细胞角蛋白、人乳脂球蛋白、上皮膜抗原、癌胚抗原等多种免疫标示物综合分析,对腹膜间皮瘤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间皮细胞或间皮下的原始先驱细胞。
可发生在任何被间皮覆盖的体腔上皮上,其中胸膜间皮瘤最常见,其次是腹膜,而心包膜和睾丸鞘膜很少见。
据大多数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49~53岁,最小1.5最大的92岁。
45~65岁占63%,20岁以下占5%,年轻患者很少见。
腹胀、腹痛、腹水和腹部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
绝大多数患者(90%)有浆液性或血性腹水,生长迅速,尤其是弥漫性间皮瘤。
腹痛多样,可能是烧灼感或隐痛不适,无明确定位,也可能是剧烈痉挛性腹痛,排尿排便加重,常伴有疲劳、消瘦、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1946年,Wyers首先,恶性间皮瘤似乎与石棉接触有关。
1960年Wagnert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粉尘的接触密切相关。
今后,每个家庭都报道了石棉接触史患者的比例,从0%~100%,多数文献为70%~80%。
石棉的接触方式包括职业、环境和石棉工人的家庭成员,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
据统计,船厂工人、纺织工人、管道工人、焊工、油漆工和建筑工人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的300倍。
这些工厂和矿山附近的居民和石棉工人家属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
石棉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在工业上有3000种用途。
根据镜子对尸检的观察,发现几乎100%石棉纤维隐藏在城市人口的肺组织中。
石棉的致癌性与接触的时间和数量有关,但也与石棉纤维的类型、特点、长度和宿主的敏感性有关。
实验动物吸入或注入石棉纤维后诱发间皮增生和非典型增生。
这三种石棉纤维具有相同的致癌性。
人类间皮瘤主要由青石棉引起,其次是铁石棉和透闪石,其物理形状比化学成分更重要,致癌纤维是0.5~50m细丝的长度。
一般先吸入呼吸道,然后通过横膈膜或血流吸入腹腔。
沉积在组织中的石棉细丝由于铁蛋白沉积而形成金黄色或棕红色长度和厚度不同的块状或弯曲体,称为石棉体,在组织切片中易于识别。
异物巨细胞反应可发生在一些体的边缘。
观察了84例腹膜间皮瘤,其中54例有专业石棉接触史,在肺组织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石棉体。
腹膜间皮瘤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腹膜间皮瘤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腹膜间皮瘤应该如何护理,腹膜间皮瘤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腹膜间皮瘤:
*一、预防
腹膜间皮瘤起源于腹膜的上皮和间皮组织,石棉粉尘为致病物质,某些病毒也可能是引起间皮瘤的原因。
积极预防职业病(如纺织,建筑)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针对病因,加强防护,改善劳动环境,从源头上预防该病的发生。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腹膜间皮瘤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腹膜间皮瘤的护理方法,腹膜间皮瘤的常见护理措施。
*腹膜间皮瘤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腹膜间皮瘤,腹膜间皮
瘤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腹膜间皮瘤”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腹膜间皮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病因与石棉接触有关,其发病与接触的间隔很长,常在30年以上。
早在20世纪40年代,外国学者就发现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关系密切。
船厂工人、管道工人、焊工及油漆、建筑工人的发病率较一般人高300倍。
间皮瘤与石棉接触密切关系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事实的证实与公认。
与此同时,欧美学者发现,约60%的腹膜间皮瘤病人有职业性石棉接触史或肺组织内有石棉小体,在用石棉诱发的动物胸膜间皮瘤的实验中,也有少数动物发生腹膜间皮瘤,说明腹膜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也有一定关系。
不同种类的石棉纤维的致病危险性依次为:青石棉>铁石棉>温石棉。
一般认为直径0.5~50µm长的石棉粉尘先进入呼吸道,然后经横膈淋巴组织网或血液进入腹腔并沉积在腹膜,形成石棉小体,有时在石棉小体周围可出现异物巨细胞反应。
经消化道摄入的石棉纤维也可经肠壁到达腹膜。
从接触石棉到发现间皮瘤平均35~40年,发病高峰在接触45年以后。
石棉引起间皮瘤的确切机制还不甚清楚。
但约有30%的间皮瘤患者并无石棉接触史,石棉纤维定量检查并未发现有接触大量石棉纤维的表现。
文献报道中与间皮瘤发生有关的其他因素有放射治疗、二氧化钍接触史(通常患者有接受相关的诊断性检查史)。
另外,具有Hodgkin病史的患者发生间皮瘤的危险性增加。
病毒感染:猿猴病毒(simian virus 40,SV40),它是一种DNA肿瘤病毒。
据文献报道,美国大约50%的间皮瘤病人活检标本中存在SV40,它诱导人原发间皮瘤细胞端粒酶活性,但不影响纤维原细胞。
野生型SV40感染后72h即可测得端粒酶活性,1周后可见一清晰DNA 云梯。
在细胞结构中端粒酶活性与SV40 T抗原数量成正比,被SV40感染的间皮细胞,其端粒酶活性增加,使得间皮细胞不易凋亡,而易形成间皮瘤。
间皮瘤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氟石接触、结核性疤痕、慢性炎症刺激、放射性物质、遗传易感性等。
(二)发病机制依据其生物学行为及肿瘤侵及范围,间皮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局限性和弥漫性。
在大宗间皮瘤的病例报道中,约57.1%发生在胸膜,39.5%发生在腹膜,1%发生在心包,可以累及多个浆膜面,甚至发生在睾丸的鞘膜。
1.间皮瘤的组织发生学早期认为是来自两种细胞,即腹膜面的间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
最近已经证实是来自单一细胞,即间皮细胞。
间皮细胞向上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呈两种形态分化。
Dardick(1984)发现间皮瘤中的肉瘤样区域,超微结构并不显示成纤维细胞的特点,而显示不同分化阶段的上皮细胞的特征。
Blobe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细胞角蛋白多肽(cytokeratin polypeptide)在纤维性间皮瘤及上皮性间皮瘤均有表达。
而波状纤维蛋白(fibrin),在同一个肿瘤或相同的细胞内也同时表达,显示间皮瘤的双向表达特点。
2.腹膜间皮瘤可分为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及恶性间皮瘤。
(1)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 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常位于盆腔内并可侵及腹膜外。
肿瘤较大,包膜不明显、边界不清,常于周围的盆腔结构粘连。
切面为多囊性,内壁光滑,囊内含清亮液体或稀薄黏液。
囊壁被覆扁平至低柱状间皮细胞,轻至中度异型,可呈乳头状增生和化生。
囊壁纤维性间质增生,其中无明显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2)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 不常见,偶于手术中发现,好发于育龄妇女。
预后一般良好,偶可发展为恶性间皮瘤。
肉眼可见盆腔腹膜和网膜呈现多个乳头状或结节状病变,实性,灰白色,直径<2cm。
肿瘤也可发生于胃、肠和肠系膜的腹膜。
镜下肿瘤性乳头表面被覆单层扁平至立方形间皮细胞,胞核无异型,罕见核分裂象,细胞质中轴为纤维性间质。
肿瘤中可见由间皮细胞形成的小管、分枝状条索或实性片块,偶见砂粒体。
(3)恶性间皮瘤: 肿瘤呈单个或多个分散生长,同时累及脏层和壁层腹膜,按形态可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
局限型恶性间皮瘤,边界清楚,带蒂或有包膜,质地坚韧,恶性程度较低。
弥漫型恶性间皮瘤,受累腹膜弥漫性增厚,表面呈乳头状、斑块状或结节状,恶性程度高。
大体所见,腹膜表面广泛分布着大小不等的肿瘤结节,孤立状、串珠状或呈簇状团块,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呈黄白色或灰白色,较硬,似橡皮样质地。
晚期腹膜明显增厚,腹膜被致密白色的肿瘤组织覆盖,使脏器变成“冰冻”(frozen)状态。
肿瘤组织与腹腔脏器特别是消化道相互粘连成一体,不易分离,或在腹腔脏器腹膜表面有多个结节性肿物呈葡萄状,或弥漫分布于腹腔膈肌腹膜面、后腹膜表面以及网膜、肠系膜、小肠及结肠浆膜面或肝、膀胱表面等。
有时多个结节融合成肿块。
腹膜间皮细胞瘤的大体病理观腹膜间皮细胞瘤大体观察类似于胸膜间皮瘤,有2种类型,即弥漫性腹膜间皮细胞瘤与局限性腹膜间皮细胞瘤,一般说来,弥漫性间皮瘤75%为恶性,而局限性间皮瘤多为良性。
前者瘤组织呈众多小结节或斑块被覆于腹膜的壁层或脏层,随着肿瘤的发展,则呈片块状的增厚,广泛铺盖于壁层腹膜或腹腔脏器的表面,可伴有大小不等的肿瘤或结节。
肿瘤组织多呈灰白色,质地坚韧,亦可呈胶冻状,可有出血及坏死。
瘤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甚至有玻璃样变。
瘤组织可侵入肝脏或肠管,但很少侵入脏器的深部,大网膜可完全被肿瘤组织所代替,肠管可发生粘连,腹腔内有渗出液,甚至血性腹水。
在局限性腹膜间皮细胞瘤,瘤组织呈结节状或斑块状位于腹膜壁层或脏层,呈灰白色,质地较硬,界限清楚,很少出血及坏死。
3.腹膜间皮细胞瘤镜下观察腹膜间皮细胞瘤一般有3种组织学类型:(1)纤维性间皮瘤:纤维性间皮瘤瘤细胞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呈长梭形,伴有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这种类型多见于局限性间皮瘤。
在纤维性间皮瘤有时很难与纤维组织肿瘤相区别,瘤细胞呈梭形,细胞周围可有胶原化,甚至可有编织状结构,局灶性钙化或骨化,当间质有明显的纤维化或玻璃样变时,有人称它为韧带样间皮瘤。
最近亦有人将来自间皮下的结缔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腹膜纤维瘤。
来自表层间皮细胞的才称纤维性间皮瘤。
但单纯根据组织形态,有时难以将两者区别开来。
(2)上皮样间皮瘤:上皮样间皮瘤瘤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角形,常有脉管状或乳头状结构。
上皮性间皮瘤最多见于弥漫性间皮瘤中,瘤细胞呈不同的分化状态,可形成高分化管状或乳头状结构,也可呈未分化的片块状瘤组织,瘤细胞大小不一,呈实性,为结缔组织所包绕。
管状乳头状结构的瘤组织构成腺样、管状或者囊性,内衬以立方或扁平的上皮样细胞,细胞大小一致,空泡状核,可见1~2个核仁。
胞浆丰富,细胞轮廓清楚。
肿瘤亦可呈裂隙状或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内衬以扁平的上皮细胞,这些裂隙内有时可见乳头状突起。
类似乳头状腺癌。
有些病例,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条索状或者巢状,无腺样或乳头状结构。
但有时瘤组织周围可有黏液物质,形成类似黏液湖的结构。
细胞形态比较一致,核大小不一,胞浆内时有空泡形成,含有黏多糖类物质。
(3)混合性间皮瘤:又称双向分化的间皮瘤,在同一个肿瘤内伴有纤维及上皮2种成分。
Zllzllki(1980)报道的210例弥漫性恶性间皮瘤中,上皮样占67%,混合性占26%,纤维性占7%,后者最常见于局限性间皮瘤以内。
混合型间皮瘤瘤组织由上皮样细胞及肉瘤样成分组成,形态类似滑膜肉瘤。
肉瘤样成分由梭形细胞组成,它与上皮成分常有过渡形式,因而可显示,间皮瘤是由单一种细胞来源的,与石棉有关的间皮瘤中常见到这种形式。
黏液染色对鉴别腺癌与间皮瘤有帮助,但腺癌分化较低时,黏液染色也可阴性。
而间皮瘤的瘤细胞的Alcianblue 染色也可显示阳性,而且这类黏液也可见于细胞外的间质中。
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瘤细胞间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对区别于腺癌有帮助。
当肿瘤中发现石棉小体(asbestosbody)时,对诊断间皮瘤有帮助,特别是胸膜间皮瘤。
由于石棉与肺腺癌的发生亦有关系,故发现石棉小体只有参考意义。
4.腹膜间皮细胞瘤超微结构电镜技术特别是透射电镜技术,对诊断间皮肿瘤有极高的价值。
其超微结构的特点是:间皮瘤的瘤细胞有众多的、细长的、刷样的微绒毛出现在瘤细胞的表面,但也可出现在细胞质内。
但是在腺癌的微绒毛,数量较少,短棒状。
间皮瘤的细胞内有巨大的细胞核、突出的核仁,中等量的线粒体被粗面内质网所包绕,常见糖原颗粒,成束的张力原纤维及细胞内空泡。
滑面内质网不太发达。
细胞外有基板,但多数不太完整。
细胞间有连接,也可见桥粒。
这些超微结构特点,主要见于上皮细胞性间皮瘤或混合性间皮瘤中。
而纤维性间皮瘤,超微结构类似成纤维细胞,在梭形的瘤细胞中,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偶见细胞间的微小腔隙以及微绒毛。
5.腹膜间皮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对鉴别间皮瘤与腺癌有一定帮助。
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在间皮瘤显示阳性,而CEA为阴性或弱阳性;腺癌CEA多为强阳性,而角蛋白(keratin)常为局灶阳性或者阴性。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文献中对于免疫组织化学在鉴别间皮瘤与腺癌的报道中,各有不同的结果。
因此,不能单纯依此做出最后结论,必须综合其他技术做出客观的诊断。
某些间皮瘤的病人,伴有代谢性疾患,如血糖减少症等。
偶见局限性腹膜间皮细胞瘤可呈多囊性,内衬有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囊内含有透明的液体。
间皮瘤细胞电镜及酶组化特征:间皮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 cell,EC),纤维母细胞样细胞(fibroblast-like cell,FLC),中间型细胞(interim cell,IC)及原始间叶细胞(primary mesenchymal cell,PMC)4种细胞组成。
EC以丰富的微绒毛为特点,细胞表面有细长的微绒毛,其长径与宽径比例达10∶1~15∶1,这远远大于其他腺癌的比例,几个瘤细胞间围绕呈窦样隙,其内有许多细长的微绒毛交错在一起,FLC中粗面型内质网较多。
EC脱氢酶及氧化酶活性较高,而水解酶活性较低。
FLC细胞酶活性则与EC相反。
这可能与两种类型细胞的功能活性不同有关。
间皮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由于原始间叶细胞会直接或通过中间型细胞向上皮样细胞分化,也可直接分化为纤维型细胞,因而间皮瘤的免疫组化染色复杂,各种类型的间皮瘤细胞免疫组化特征。
由表中可以看出,间皮瘤对各种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表达情况不一,其阳性表达与阴性结果均不是100%。
因此对某些腹腔肿瘤,特别是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与上皮性间皮瘤的腺管、乳头状结构很难鉴别。
前者对癌胚抗原只有2%的表达,而对上皮膜抗原及人乳脂球蛋白却有较高的表达百分率,所以利用上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最近应用Ber-Ep4抗体能对恶性间皮瘤及腺癌进行鉴别,Ber-Ep4对腹腔和腹膜后腺癌以及腹膜转移性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100%,而对115例间皮瘤仅有1例表达(占0.87%)。
因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综合分析,可对间皮瘤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如有条件进行电镜检查就更加完善。